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期(总期102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据悉,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题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文章强调,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面向未来,我们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这些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同时,我们要看到,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还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规范的苗头和趋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而且违反法律法规、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必须坚决纠正和治理。
  文章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文章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文章指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结合我国发展需要和可能,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李克强要求明显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
 
  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并研究部署一季度经济工作。
  李克强说,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接受人民监督,是宪法规定的重要职责。起草好政府工作报告,听民声纳良言,有针对性回应人民群众、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关切,有利于凝聚共识、多谋实招、提振信心,进一步推动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
  李克强说,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不确定因素增多,要努力爬坡过坎,稳字当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跨周期调节,明显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推出更多有利于提振有效需求、加强供给保障、稳定市场预期的实招硬招,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强调,要切实做好一季度工作,确保全年有个良好开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早安排早部署,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对受疫情影响大、吸纳就业多的特殊困难行业出台实施倾斜支持政策,抓紧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需求和就业,加强煤电油气市场调节和运输保障。要统筹疫情防控、春运调度、节日活动等,做好春节期间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保障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保持社会平安祥和。
 
国务院会议决定延续实施部分到期减税降费政策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下一阶段特别是春节期间煤电油气运保障和市场保供;决定延续实施部分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纾困和发展。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能源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目前煤电油气运保障总体平稳,粮油肉蛋奶果蔬等民生商品供应量足价稳。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抓实抓细能源和市场保供工作,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一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压实能源保供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保持煤炭正常生产,优先保障发电供热用煤运输。支持煤电企业应发尽发,多渠道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加强余缺互济。推动油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努力保证油气供应,加强对北方资源偏紧地区冬季供暖用能保障。二要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因地制宜扩大蔬菜种植,抓好肉蛋奶、水产品生产供应。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引导商贸企业、电商平台、零售网点春节正常营业,丰富市场供应,促进扩大消费。对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加大帮扶或救助力度。三要继续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突发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预案,指导地方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同时,保证骨干交通网络畅通,加强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做好疫情封闭地区精细化管理,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和社区作用,确保"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物资配送畅通。四要加强市场供求监测,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依法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会议指出,减税降费是直接、有效、公平的惠企利民政策。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创业创新,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对部分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延期的基础上,再延续执行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另外11项税费优惠政策至2023年底。一是免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增值税,对其自用及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继续放宽初创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凡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对其投资的,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和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继续按一定限额依次扣减税收和相关附加。二是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城市公交站场等运营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三是继续授权省级政府自主决定免征、停征或减征地方水库移民扶持基金。四是免征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临时性补助、奖金及单位发给个人的预防药品等实物的个人所得税。免征相关防疫产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费。五是免征高校学生公寓房产税和相关租赁合同印花税。对承担商品储备政策性业务的企业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按15%征收污染防治第三方企业所得税。
 
国办发文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就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部署。
  《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措施:一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制,加强规则对接,促进标准认证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等。二是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内外贸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等。三是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制度高地,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完善内外联通物流网络等。四是完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强化组织领导等。
  其中,针对市场主体,《意见》提出,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跨国大型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培育一批国内国际市场协同互促、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优质贸易企业,引导带动更多企业走一体化经营道路。培育一批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企业。
  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提出,在符合多双边经贸协定规则前提下,加大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现有财政支持政策,推动内外贸融合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内外贸的信贷支持力度,依托内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订单、保单等,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覆盖面。
  《意见》还提出,在部分地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全面梳理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探索建立内外贸一体化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打造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内外贸各自成体系有历史原因。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更加有效。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虽然法律法规实现高水平对接必然能够降低企业市场转换的制度成本,但企业最终还应依据其自身发展特点作出选择。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原则。白明分析,能够被纳入试点的地区应该具有开放程度比较高,市场基础条件好的特点。这样的地区有可能甚至是比较知名的商品集散地。
 
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工作7大重点
 
  1月17日,证监会召开2022年系统工作会议,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作工作报告。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并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会议认为,资本市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与此同时,当前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更加积极的结构性变化,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关于2022年资本市场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会议提出今年证监工作7大重点: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宏观研判和政策协调,健全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稳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投融资总体平衡和协同发展。健全资本市场预期引导机制,为市场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坚持注册制改革"三原则",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做细思想、业务、廉政各项准备。进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安排,突出主板改革这个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发行监管转型,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增强各方合力,推动形成有利于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良好市场生态,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同时,统筹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同步推进基础制度改革和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将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三是突出"稳增长",不断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找准资本市场定位和发力点,研究出台更多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措施。继续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建设好创业板,办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规范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推动拓宽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范围。引导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做优做强,继续稳妥推动风险类公司出清,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
  四是统筹开放和安全,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市场、机构和产品高水平双向开放,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创造条件推动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加快推进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政策落地,继续坚定、有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持续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
  五是促进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平稳推进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处置。坚持法治思维,推动监管关口前移,与相关方面共同建立健全加强资本规范引导的制度机制,坚持对特定敏感领域融资并购活动从严监管,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坚持标本兼治,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稳步推进私募基金风险分类整治。深入开展"伪私募""伪金交所"整治,加强分工协作,消除监管真空。
  六是深化放管结合,加快推进监管转型。适应注册制等重大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公司监管、机构监管、稽查处罚全方位职能转变,科学把握"放"与"管"的平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突出扶优限劣鲜明导向,大力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改进监管服务,提高资本市场治理效能。
  七是持续加强资本市场法治供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立法。系统梳理监管法规,化繁为简,提升体系性和透明度。发挥好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工作小组等机制作用,强化行刑衔接,进一步增强执法震慑。扎实推进代表人诉讼常态化开展,持续完善投保制度体系。
  会议强调,持续健全重点领域公权力监督机制,强化执纪问责,坚决严肃查处各种金融乱象背后的腐败问题,推动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证监会启动货银对付改革
 
  1月14日,证监会正式启动货银对付(以下简称DVP)改革,就拟修订的《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同步就《结算规则》《结算备付金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版)》征求意见。
  DVP是指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与结算参与人在交收过程中,证券和资金的交收互为条件,当且仅当结算参与人履行资金交收义务的,相应证券完成交收,结算参与人履行证券交收义务的,相应资金完成交收。DVP是国际市场普遍采用的基础制度,用于保障证券交易达成后钱券足额交收。《证券法》规定,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应当按照DVP原则为证券交易提供净额结算服务。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实行"T日证券过户、T+1日资金交收"的结算模式,T日证券过户为无条件过户,证券过户和资金交收不挂钩。经纪和融资融券业务通过第三方存管、交易前验资验券等制度已达到DVP效果;机构自营和托管业务未纳入第三方存管,其结算制度仍需完善。
  此次改革在保持现有交易结算制度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可售交收锁定"标识的方式建立证券与资金交收之间的关联,形成覆盖全部业务的违约处置安排,构建了多批次DVP结算模式。
  此次改革不涉及经纪和融资融券业务,保持投资者现有交易结算制度和习惯基本不变,对广大个人投资者没有影响。设置标识的证券在T+1日可正常卖出或用于申报各类非交易业务,只要结算参与人在T+1日及时完成资金交收,其全部业务也不受影响。因此,包括公募基金及各类理财产品管理人、QFII和RQFII管理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无需调整现有交易习惯和交易策略。
  中国结算将同步实施降低结算备付金工作,引入差异化结算备付金最低缴纳比例机制,根据结算参与人的资金收付时点设定不同的缴纳比例,实现股票类业务最低备付比例由18%平均降至15%。
 
银行间交易所债市互联互通规则出台
 
  据悉,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批准,1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市场基础设施机构)联合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业务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境内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暂行办法》的发布,有助于推动境内债市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所谓"互联互通"是指银行间债市与交易所债市的投资者通过两个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安排。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
  《暂行办法》全文共51条,内容涵盖原则规定、通用规则、具体安排、监测监管等,明确了机制总体安排和业务要点,并为下位规则提供了制定依据和制度空间。互联互通拟在尊重两市场现有挂牌流通模式、现有账户体系及交易结算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前台和后台基础设施连接实现订单路由和名义持有,且联通方向包括"通银行间"和"通交易所"。因此,交易所债市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和银行间债市成员无需双边开户和改变习惯,即可实现"一点接入",高效便捷地参与对方市场的债券现券认购及交易。
  《暂行办法》系以境内债券市场的规律和特点为依归,历经多轮意见征求和调整完善而形成,其内容充分体现了如下原则思路:一是全面覆盖。规则条文实现了对业务范围和业务环节的全面覆盖,为机制运行提供充足的原则性依据。二是平稳实施。以求同尊异为原则推进制度构建,通过微观设计稳妥推进机制创新。三是务求实效。着力实现管制适度和服务优化,更好发挥互联互通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效能。四是防范风险。强化对异常交易等行为的监管和打击,确保机制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以《暂行办法》的发布为基础,实现境内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助于便利债券跨市场发行与交易,促进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市场和统一价格,为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宏观调控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并可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二是有利于提升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适度竞争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下一步,两市场基础设施机构将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指导下,以联合公告和《暂行办法》为基本依据,以"稳妥有序、风险可控"为总体原则,继续全力推进技术系统开发、合作协议签署等各项工作,以明确并完善业务运行具体安排,力争实现机制如期落地。同时,根据联合公告,在互联互通机制实现的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华外资银行以及境内上市的其他银行,可以选择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或者以直接开户的方式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协议交易。因此,交易所债券市场也将针对上述银行的直接参与事宜,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科创板年报明确要求披露ESG信息
 
  据报道,随着2021年年度财务数据收官,各家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编制工作将拉开帷幕。消息人士1月19日透露,上交所通过内部系统向科创板上市公司发布《关于做好科创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对于年报工作要求、重点事项予以明确。
  该人士介绍,前期,上交所公告编制软件已对年报编制模板做了更新升级,相应的修改要点与本次通知的主旨精神吻合,为上市公司编写年报提供了具体依据,使用体验友好,编写过程更加顺畅。
  科创板的"硬科技""绿色经济""多元包容"等特色,在年报信息披露中将得到更多体现。第一,《年报工作通知》完善了科创板公司ESG信息披露,并单列一项"关于ESG信息"的要求,明确科创板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ESG相关信息,并视情况单独编制和披露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责任报告等文件。要求科创50指数成份公司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如公司已披露ESG报告的,无需再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
  科创板年报ESG信息披露要求,是对现行规则有关社会责任、特殊公司治理事项等方面信息披露要求的整合和细化,并鼓励公司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披露。《年报工作通知》特别强调,科创板公司应重点披露助力"双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情况。
  第二,持续关注科创属性信息披露。上交所于2021年6月发布《科创属性持续信息披露指引》,此次年报模板和年报工作通知中,均重点突出了科创属性的信息披露,要求公司结合所属行业特点、主要技术门槛及产业链上下游情况,充分披露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科研实力和成果、主要在研项目的进展及应用前景、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重大不确定性等。
  对比可见,在更新后的年报模板中,投资者可以通过表格形式直观清晰了解科创板公司的发明专利数量、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等。对于科创板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技术门槛等也能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第三,《年报工作通知》增强"特殊企业"信息披露的针对性。科创板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吸引了一批特殊类型的企业在A股上市,这包括上市时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表决权架构企业、发行存托凭证的企业等。本次年报模板的一大修订在于增强了对特殊类型企业信息披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公司治理章节增加了"红筹架构公司治理情况",要求披露协议控制架构或类似特殊安排的实施和变化情况、股东权利保护情况、调整适用信息披露要求和持续监管规定的情况等。
 
重要货币基金将迎"专属"监管办法
 
  据悉,证监会1月14日就《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向市场征求意见。《暂行规定》明确了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定义和评估方法,强化了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附加监管要求,以及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机制。证监会表示,此举主要是为了完善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确保投资者投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重要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因基金资产规模较大或投资者人数较多、与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关联性较强,如发生重大风险,可能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货币市场基金。
  评估范围上,明确单一基金满足净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或投资者数量大于5000万个等条件的,应纳入参评范围,其中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并在同一销售机构销售的不同货币市场基金应予合并计算。
  评估标准主要包括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方面。对于规模和投资者数量已连续3个月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证监会可将其移出重要货币市场基金名单。
  《暂行规定》明确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附加监管要求。从经营投资理念、风险管理、人员及系统配置、投资比例、交易行为、规模控制、申赎管理、销售行为、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对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销售机构提出相较常规基金更为严格审慎的要求。
  具体来看,投资指标方面,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运作指标为应当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5%;债券、资产支持证券、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金融工具的内部信用评级,以及债券逆回购交易的交易对手的内部信用评级应当为最高级;以私募资管产品为交易对手的债券逆回购交易余额合计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相关质押券内部信用评级应当为最高级且计入本条5%规定的比例;其中,同一交易对手的债券逆回购交易余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投资组合中现金、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5个交易日内到期的其他金融工具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不得低于20%;主动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合计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5%,有存款期限的银行存款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50%;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90天;基金总资产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10%。其中,满足特别投资指标的,即基金资产净值连续20个交易日超过5000亿元的,还应当在3个月内符合两方面要求,一是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60天;二是正常市场条件下不得开展债券正回购交易。
  《暂行条例》还明确了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防控和监督管理机制。要求基金管理人及相关市场主体应当共同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应对预案,提前对风险处置事项做出安排。规定重大风险情形下的风险处置小组机制,以及基金管理人等市场主体风险处置责任及要求。规定不同情形下基金管理人自有资金、风险准备金、主要股东等处置资金来源。
 
中证协修订发布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三项自律规则
 
  据悉,为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修订,促进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归位尽责,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1月17日修订发布《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执业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受托准则》)、《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受托管理协议必备条款》(以下简称《必备条款》)与《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处置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指引》(以下简称《处置指引》)。
公司债券受托管理是受托管理人接受发行人聘请与债券持有人委托,在公司债券存续期内持续跟踪、定期监测、按规披露发行人与本期债券风险状况,督促发行人按时履约,参与处置债券违约风险等勤勉尽责处理相关事务的统称。当前,债券违约后的处置和重组日趋常态化,影响债券持有人利益的重大交易频繁发生,这都亟需强化受托管理人要求,切实发挥好受托管理功能。为此,协会结合行业实际与自律管理实践,通过修订公司债券受托管理系列制度,压实受托管理人责任,强化发行人配合义务,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加强债券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受托准则》的主要修订内容包括:在受托管理人资格方面,进一步排除存在可能利益冲突的相关主体,新增受托履职人员及投入要求,保障受托管理的公平性与执业质量;加强对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受托履责管理,更加突出风险导向;补充完善监测发行人重大事项的类型,增加对投资者保护条款等的监督要求,增强受托管理人对发行人的监督义务;完善对募集资金监管协议签订的规定,进一步推进募集资金的规范使用;增补出具受托管理事务报告的触发情形与内容要求,增加向投资者披露风险处置进展的规定,完善对受托管理人信息披露要求。
  《必备条款》由原《受托准则》的附件上升成为一项独立的自律规则,进一步明确合同各方各项权利义务,强化契约精神和履约意识。《必备条款》同步修订了涉及《受托准则》修订内容的相关条款,在此基础上,其他修订主要包括:明确受托管理人履行受托管理职责的法律后果,厘清受托管理人接受委托履责的责任承担方式;列明受托管理人开展受托管理业务时发行人需要配合的事务,进一步理顺受托管理人与发行人在存续期内的权利义务关系;增加落实投资者保护条款履约保障机制内容,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处置指引》的主要修订内容包括:进一步明确受托管理人需要进行违约风险处置的违约界定;增加对受托管理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要求,强化对受托管理人处置违约风险的内控管理;增补潜在违约与实质违约情形下可实施的处置措施,引导受托管理人多渠道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增加潜在利益冲突的披露要求与实质违约情形下违约处置进展与履职情况的披露要求,保障风险处置中债券投资者的知情权,进一步压实受托管理人在风险处置环节的责任。
  自修订工作启动以来,协会通过组织召开会议、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收集了行业与监管部门的意见建议,并在综合考虑行业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充分采纳了相关意见建议。
  下一步,协会将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规范受托管理人履职,并适时开展相关培训,组织、配合相关现场检查,严肃处理违规行为,持续推动提升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业务执业能力,促进交易所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出台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行为,防范利益输送风险,银保监会日前对外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七章六十八条,包括总则、关联方、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内部管理、报告和披露、监督管理、附则等。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维护公司经营独立性,提高市场竞争力,控制关联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重点防范向股东及其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风险,避免多层嵌套等复杂安排。对通过复杂交易结构或借助通道业务向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规避监管等违规行为,设置禁止性规定,要求机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监管原则,优化关联方和关联交易识别,加强对表外、资管、同业等重点领域关联交易管理。
  在关联方认定方面,《办法》采取直接认定和实质重于形式认定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界定关联方范围,层层穿透认定关联方。根据重要性和风险大小,对关键关联方采取直接认定方式,主要股东向上穿透至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向下穿透至其控制的法人,重点防范向股东输送利益风险。同时,将子公司纳入关联方,防范借道子公司进行利益输送风险。将有关联关系的商业银行纳入关联方,防范大股东通过隐性持股多家银行股份,套取银行资金的风险。
  《办法》在管理机制、穿透识别、资金来源与流向、动态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针对管理中面临的关联关系隐蔽,关联交易结构复杂,规避监管手段多样等问题,要求机构主动穿透识别关联交易,动态监测交易资金来源和流向,及时掌握基础资产状况,动态评估对风险暴露和资本占用的影响程度,建立有效的关联交易风险控制机制,及时调整经营行为。强化机构对子公司的关联交易风险管控,要求机构明确管理机制,对其控股子公司与机构关联方发生的关联交易事项进行管理,明确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控。提高关联交易管理信息化水平,机构在通过关联交易监管相关信息系统向监管部门报送数据的同时,要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强化大数据管理能力。
 
银保监会开展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专项检查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专项检查的通知》,决定于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相关银保监局开展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专项检查。这是银保监会成立以来首次专门针对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的专项检查。
  本次专项检查重点关注对象为以资本运作为主业的金控或隐形金控平台,以及以多元发展激进扩张的产业资本为股东的中小型保险机构。重点内容包括关联交易制度机制、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审查、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行为等四个方面。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监管工作,在对高风险机构进行风险处置中发现,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不当关联交易花样不断翻新,隐蔽性日益增强,部分公司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采取多种方式掩盖关联交易实质,规避关联交易内部审查、外部监管及信息披露。
  本次专项检查通过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旨在不断释放改革动能,着力夯实非银行机构现场检查工作基础,摸清存在的突出问题,揭示风险隐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向市场主体传导监管压力,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保险资金运用关联交易不当行为蔓延势头。
  《通知》要求,要不断加强现场检查队伍建设,提高银行保险监管干部保险资金运用现场检查能力;要高度重视科技赋能,充分运用银行保险相关金融基础设施资源,充分运用相关数据信息、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检查效率;要在使用常规检查方法的同时,实施关联方及资金穿透检查,贯穿保险资金运用全流程,确保查深查透。
  《通知》强调,各相关银保监局要根据检查对象风险特点,统筹调配监管资源,选调骨干力量组建现场检查组;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屡查屡犯的违法违规关联交易,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从重处罚,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
 
  据悉,银保监会1月20日正式发布《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非现场监管服务于机构监管,强调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覆盖保险公司经营全流程和全环节的全面监管。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是偿二代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偿付能力监管,基本采用量化评价。偿付能力监管本质上是资本监管,监管重点是资本充足性。总的来看,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银保监会成立后,机构监管部门迫切需要通过非现场监管全面跟踪、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为开展市场准入、采取监管措施、制定监管政策等提供基础性的支持。但在原有的保险监管制度框架下,缺乏适应机构监管、全面覆盖保险公司经营环节的非现场监管制度。"上述负责人这样解释暂行办法出台的背景。
  暂行办法总结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经验,明确了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的职责分工,规范了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的工作流程。监管机构开展非现场监管评估,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保险公司基本情况、评估期内业务发展情况及重大事项;本次非现场监管评估发现的主要问题、风险和评估结果,以及变化趋势;关于监管措施和监管意见的建议;非现场监管人员认为应当提示或讨论的问题和事项;针对上次非现场监管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风险,公司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实施整改和处置风险的情况。
  暂行办法明确,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监管谈话、监管通报,以及下发风险提示函、监管意见书等形式向保险公司反馈非现场监管评估结果,并提出监管要求。在单体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的基础上,监管机构还应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对保险行业的影响,以及保险行业内部同质风险的产生和传递,开展系统性区域性非现场监管。
 
银保监会针对商业健康险发展三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据悉,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近日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深入剖析了当前商业健康险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根据通知,当前商业健康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不"--风险保障能力不足、专业经营水平不高和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风险保障能力不足主要有三个具体体现: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售健康保险的责任和可投保人群高度相似,差异化不足。同时不少产品均设置了较高的免赔额和一定的自付比例,对消费者医疗费用支出补偿有限。二是中高端医疗服务供给较少。我国中高收入群体日益增加,而医疗保险缺少中高端医疗服务或一般设置有较高的门槛条件,在满足该类群体日益增长的定期医疗咨询、专家/特需门诊、高端设备使用等服务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三是部分热销业务的保险责任与基本医保范围高度重合,边界不够清晰,未能对基本医保形成有效补充。
  通知建议,深化供给侧改革:一方面,保险业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引导,吸引更多人群参保商业健康险,提升商业健康险覆盖面;继续加快长期医疗保险的发展,精细化健康保险定价及核保政策,努力为带病体、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保障选择。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着力培养具有医学背景和临床经验的医疗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与健康保险发展相匹配的精算体系和核保核赔体系,不断提升专业运营能力;同时配合基本医保政策,开发特定责任产品,加大对创新药的保障,为药企研发新药保驾护航。
  专业经营水平不高,险企应加强多方协作
  商业健康险专业经营水平不高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由于经营时间短等原因,经验数据积累不足,已经积累的部分数据尚缺乏深度的挖掘和整理。健康保险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二是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度不够,缺乏对客户事前事中健康管理,大都着重于进行事后赔付,未能形成"保险+健康管理"业务模式,对医疗费用支出管控效率低。三是与大健康产业协同不足,缺乏同医院、药企、康复机构、社保体系的密切合作,对患者就医行为必要性难以评估,影响了行业自身的供给和风控能力提升。
  通知表示,保险公司应加强同卫生健康系统的协同,深化对疾病确诊和治疗、医疗费用支出、药品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升对医疗、医保和医药等课题的认识,研判商业健康险未来的发展思路和趋势。同时,保险公司也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注重多渠道经验数据积累,不断提高数据分析和产品研发能力;争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充分信息共享,改进结算服务;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权的基础上,强化医疗健康大数据运用,推动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更好服务医保政策制定和医疗费用管理。
  业务风险不容忽视,保证城市定制医疗项目持续性
  通知指出,近年来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在各地快速发展,但由于不进行核保、统一费率、产品大都为短期险,该类业务可能因为参保人逆选择导致项目不可持续。同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还设置了业务最低赔付水平要求,保险公司很可能出现亏损,降低后续参与积极性。此外,商业健康险在创新药的准入和保障上发挥作用不足,没能发挥商业保险灵活优势,未对基本医保创新药保障不足的问题形成有效补充。
  通知强调,要保证城市定制医疗项目持续性:一是不断优化城市定制型等产品设计,增加参保人群黏性,确保项目可长期持续,稳定参保群众长期保障预期;二是推动开放基本医保居民个人账户使用,为本人及直系亲属缴纳保费,吸引更多人群参保;三是客观全面宣传产品责任,对产品的保额、免赔额、自付比例等关键信息进行重点说明,减少销售误导;四是扩宽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筹资来源,鼓励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补充基金,为支付能力不足、罕见病患者等群体提供费率或赔付政策倾斜,实现共同富裕。
 
10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指导意见
 
  1月14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
  《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转移政策环境更加完善,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优势显著提升,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显著增强。
  《意见》充分尊重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政府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政策引导,提出制造业转移和承接的重点方向、重点产业。从产业维度,结合不同行业的特性和发展阶段,聚焦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完整性。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
  《意见》具体提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在满足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条件下,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引导有意愿的优质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
  从区域维度,引导各地统筹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提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重点承接方向。二是重视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产业发展,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鼓励承接发展特色产业。三是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进行更高质量地转移承接。
  同时,《意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突出产业转移合作的开放性,在健全外资服务体系、提升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合作方向。
  此外,《意见》还明确,将优化产业转移政策环境。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功能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产业转移合作的金融产品,推动产业链融资、订单融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研究支持地方在风险可控和坚持市场化前提下,设立产业转移基金。鼓励各地适度提高制造业企业集中开发区配套用地比例,完善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
 
国家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
 
  1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全面提升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质量与水平。展望2035年,中医药融入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流医学体系,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卫生健康、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充分发挥,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格局基本形成。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到2025年,中医药政府间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播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明显成效。
  《规划》提出,深化全球卫生治理合作,着力构建传统医学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中医药纳入更多国家主流卫生体系和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大中医药对外援助力度。深化国际组织框架下合作,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深化医疗卫生合作,着力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完善中医药应对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机制,加大“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人员和赴境外旅行人员等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规划》明确,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着力塑造中医药发展新优势。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参与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与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建设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探索开展航天领域中医药国际合作。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机构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联合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领域重大装备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同时,推进重大装备研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促进医工结合,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机构合作,依托国内外中医药机构成立中医药重大装备研究院,吸引国内外人才专家进行合作,开展中医药领域重大装备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实现中医药装备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中医药国内外发展提供重大设备支持。
  《规划》要求,深化国际贸易合作,着力培育中医药发展新优势。扩大中药类产品贸易,加快培育我国中医药国际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中医药服务贸易,加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扩大中医药国际市场准入,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药类产品当地销售和生产体系。深化健康产业合作,着力扩大中医药发展规模。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加快培育产业链条完备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推动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推动建立中外合作产业园中国注册中成药认可制度。加强中药材产业合作,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深化区域国际合作,着力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加强与区域战略协同对接。更好发挥各类开放平台作用,在中医药治未病纳入收费项目、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进出口通关及检验便利化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规划》提到,深化教育合作,着力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院校合作,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国际教育水平,积极推动中医药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拓展培训合作,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理解和认同。加大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中医药英才海外培养合作项目。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增强中医药影响力,讲好中医药故事,不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加强已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药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将中医药纳入国家重大对外文化推广活动,打造融中医药健康咨询、展览展示、品鉴体验、现场习练为一体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亮点品牌。发展中医药对外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医药新媒体品牌。
 
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将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旅游企业,稳步推进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
  《规划》提出,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展望2035年,旅游需求多元化、供给品质化、区域协调化、成果共享化特征更加明显,以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为代表的优质旅游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业综合功能全面发挥,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旅游强国。
  在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明确,东部地区加快推进旅游现代化建设,建立完善休闲度假体系,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中部地区加快完善旅游业体系,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旅游品牌升级。西部地区发挥自然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方面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东北地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国家在政策、品牌创建、市场对接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规划》还提出,将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旅游企业,稳步推进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专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促进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在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方面,《规划》提出,拓展旅游消费领域。顺应大众旅游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创新旅游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模式。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创新,促进线上线下旅游消费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共享旅游消费,鼓励发展与自驾游、休闲度假相适应的租赁式公寓、共享汽车、异地还车等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无接触旅游消费。积极发展夜间消费,鼓励文化和旅游场所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延长开放时间。
  在完善旅游开放合作体系方面,《规划》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持续推进旅游交流合作。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健康、安全、有序的中外人员往来秩序。适时启动入境旅游促进行动,出台入境旅游发展支持政策。科学制定并实施入境旅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强化入境旅游接待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防控,严格落实门票实名制预约制度。
此外,《规划》还要求,健全旅游综合保障体系。财政部要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将符合条件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推进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开发适合旅游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政策要闻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明晰政法工作"任务书"与"施工图"
 
  据悉,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做好今年政法工作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并给出了清晰的"任务书"与"施工图"。
  在诸多任务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和"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以高质量法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为引人关注。
  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可或缺。会议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源头防范化解矛盾风险,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力追捕涉黑涉恶"漏网之鱼",持续整治"村霸"。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而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则需精准完善执法司法政策措施,为建设高质量法治添薪加火。从着力解决民众急难愁盼问题到提升法治服务能力,从着力强化执法司法供给到补齐涉外法治短板……会议为政法机关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具体而言,加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安全生产等领域执法司法力度,推动民法典深入贯彻实施;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加大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司法力度,完善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的常态化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高水平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等,均是今年政法工作需推动落实的工作要点。
 
▲国家发改委推出10大举措促消费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6日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10大举措,要求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开门稳"。
  《通知》强调,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
  《通知》提出10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一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二是打造线上节庆消费提质升级版;三是有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四是乘势而上扩大居民冰雪消费;五是大力提升文旅休闲服务供给;六是进一步激发智慧零售新活力;七是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八是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九是落实好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十是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等群体基本生活消费。
  《通知》要求,乘势而上扩大居民冰雪消费。结合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冬残奥会,积极实施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打造冰雪运动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北方冰雪消费参与度,充分挖掘南方冰雪消费潜力等。
  分析人士表示,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及促进消费等政策支持下,202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加强。"预计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在6.8%左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说。
 
▲交易商协会要求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自律管理
 
  1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以加强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自律管理。
  通知称,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应做好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的信息披露,按季度向市场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并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年度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发行人应重视对募集资金投向等情况的信息披露,按照要求,完整披露报告期内绿色项目相关信息。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出炉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从具体的数字指标来看,主要采用250公里及以上时速标准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要达到72%。
  《规划》从九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做出部署安排,其中包括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夯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础支撑、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现代化、扩大优质运输服务供给、加快智能技术深度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加强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
  围绕这些重要任务,包括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工程、铁路网建设重点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工程等在内的一系列重点项目工程将推出。
  《规划》提出,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开展市场化融资,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规范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式联运等产业投资基金。
 
  ▲住建部将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据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1月20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2022年,要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租购并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会议要求,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会议要求,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线、提升品质、提高效能、转变方式。在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城市更新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组织推进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
 
国资改革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重点工作划定
 
  1月17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题推进会,通报了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分重点改革任务进展成效,明确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的重点工作。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取得决定性进展,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实现"双丰收"。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系统深入、指向鲜明,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呈现新格局。科技创新政策能给尽给、效果显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约工作大部完成,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大范围破冰破局。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大格局加快构建。
  2022年是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翁杰明强调,要锁定并高质量完成重点任务、补短板强弱项、务求改革实效、实现改革成果稳固化制度化,确保全面胜利收官。
  本次专题推进会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效率激发活力、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瘦身健体及防范风险、分类改革、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等六个重点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深度推进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切实提升董事会建设和运行质量。按照要求,前置研究清单要更加科学实用有效并真正形成机制。推动外部董事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加强对外部董事履职的支撑服务保障。分类分批有序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
  紧紧围绕提高效率激发活力,推动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走深走实。今年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实现全覆盖、高质量,在各层级企业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行动扎实到位,推动混改企业在深度转换机制上产生新面貌。"要强化激励。用好用足三年行动方案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应用深度,完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翁杰明表示。
  科技创新激励要更精准更给力,打造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会议强调,对关键核心科技人才,要大胆充分激励,进一步普遍开展"揭榜挂帅",以成果论英雄。科技人才培养发展机制要更加完备。系统推进有利于原创技术研发的激励保障机制,将原创技术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
  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瘦身健体,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按照部署,要推进专业化整合,新打造一批板块清晰、竞争力强的企业。中央企业要把加快专业化整合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通过推动各类企业间与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加快形成一批"小散弱"清零、板块清晰、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向世界一流迈进。
  因企因地因业分类改革,抓重点抓关键提高精准性。会议提出,进一步探索差异化管控。推进更多国有持股超过50%的上市公司引进积极股东持股5%以上。将国有股权比例低于50%,特别是低于三分之一的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重点,推动更多企业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在完成三年行动规定动作的同时,各地、各中央企业要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实施个性化改革。
  全面强化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推动国资监管效能和优势充分发挥。要巩固集中统一监管成果、强化分层分类授权、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强化全过程监督。
  "这六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强调,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坚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地见效,努力推动三年行动取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改革成果。
 
国资委称今年将适时研究组建新央企
 
  据报道,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1月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央企重组整合时表示,2021年央企重组整合项目之多、力度之大、规模之新、效果之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他说,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将把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有关要求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为原则,依法合规、积极稳妥指导央企做好重组工作。
  一方面,注重做好总体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对相关行业、企业的系统性研究,围绕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资源分散的行业和领域,统筹规划重组整合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战略重组方面,聚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适时研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专业化整合方面,将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粮食储备加工、港口码头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
  此外,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一个重点任务是,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彭华岗表示,这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来的一项改革措施,属于鼓励倡导,不是必选。此举旨在通过引入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上市公司赋能,促进上市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
  去年市场上约有13户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开展了这项改革。彭华岗说,下一步改革过程中,将继续支持、鼓励央企引入积极股东来参与公司治理。
  彭华岗指出,到底哪些央企参与,既要看央企的股权结构是不是存在释放资本的空间,同时也要看意愿。按照市场化和上市公司规则来推进,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绝不能搞运动式的,也不能搞"拉郎配"。
 
自主创新
 
全国首部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出台
 
  1月14日,《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经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将于4月26日起施行。
  作为全国首部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既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又关注激励创新,立足地方事权,力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和高标准保护。
  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吕小鹏介绍,在促进知识产权质量提升上,条例明确了知识产权申请前评估、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和开放许可等制度,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通过赋予完成人相关知识产权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方式,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条例规定了申请前评估、职务科技成果披露、赋权转化、开放许可等制度。所谓申请前评估制度,即通过鼓励对技术类科技成果技术价值、市场前景等进行知识产权申请前评估,来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条例还要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规定科研人员应当向所在单位披露职务科技成果,且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从事创办企业等活动。
  为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对利用财政资金取得的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赋予完成人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并就收益分配方式、比例及争议解决方法等内容作出约定--当然,可能损害国家安全或者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同时,为解决科研人员"不会转"的问题,条例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对质量较高、具备市场前景的专利,实施开放许可。
  强化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
  为破解知识产权保护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等问题,条例围绕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作了系统谋划。
  为强化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要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侵权集中领域和易发风险区域加强监督检查,对容易被侵权的注册商标和版权加强保护,规定了电子商务、展会、商业秘密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建立了与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条例明确禁止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禁止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禁止违反诚信原则的作品登记申请。"条例还完善了执法保障机制,对专利代理违法行为和专利重复侵权行为,省、设区市知识产权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吕小鹏说。
  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条例从平台建设、标准化管理、风险防范体系上进行了制度设计。条例鼓励建设特色化、专业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推动知识产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
  为加强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条例提出,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依托知识产权参与标准制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且鼓励行业组织研究制定行业服务标准。
为完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体系,规范对外转让秩序,条例规定,对财政资金投入数额较大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具有较大影响的重大经济科技活动,应当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西安成立百亿创新基金
 
  1月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设立方案》,提出按照"省市共建、市级实施"的原则,设立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简称创投基金或基金)。
  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暂定名,最终以工商注册为准)由省市共同出资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市级政府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其中西安市统筹安排80亿元,争取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出资支持20亿元,西安市统筹出资来源包括市级财政预算及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有关开发区等其他方面出资。各方出资按照"4∶3∶3"的比例分三期实缴,于2023年底前全部到位。
  该基金由各出资方确定的出资人代表担任有限合伙人(LP),其中西安市财政局的出资人代表为市级国有金融资本运营管理平台--西安财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财金),其全资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GP)。
  创投基金按照"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的有关要求进行投资运作,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光电芯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方向进行业务布局,通过投资子基金、直接投资方式投向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等领域,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两链融合",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创投基金充分吸收近几年国内先进地区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改革实践经验,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坚持"省市共建、市级实施"原则,形成多元化出资结构,建立省市联动机制;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部门不进行项目投资运作环节的审批和政策性审查;三是坚持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和"两链融合"定位,对初创期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子基金提高出资比例并建立让利机制;四是坚持"保护创新、鼓励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不将正常投资风险作为追责依据。
  据了解,除了创新基金,西安财金公司下面还有2只股权直投基金,科创天使基金和龙门成长基金。科创天使基金是西安财金公司发起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政策导向型基金;龙门成长基金是西安财金公司发起设立、响应市政府支持企业上市计划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
 
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发布
 
  1月17日,河南省政府日前正式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河南省"十四五"期间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施工蓝图"。
  《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河南省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呈现雏形;到2035年,河南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基本建成国家创新高地。
  《规划》并提出"对标一流、人才为本、改革赋能、开放融合"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
  《规划》紧扣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目标定位,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省科技创新总体部署。围绕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一个主线",坚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和营造创新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两头抓",突出"三个导向",即"起高峰"--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夯高原"--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补洼地"--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全面完善河南省创新体系。着力推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水平建设创新载体、全面支撑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九项任务"。
  "十四五"时期,河南省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一流学科、重大前沿课题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五个突破",促进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两个高效",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活动、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或产业研究院"三个全覆盖"。
  《规划》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壮大。构建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河南梯队。
  创新实力大幅提升。构建以郑州都市圈为核心引擎、区域中心城市多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总体布局,培育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上新台阶。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培育引进各类创新要素,上下联动、内外融通、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新格局基本形成。
  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打造一流创新链条、创新平台、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形成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
  全面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支撑"十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建设现代化河南增势赋能。
 
节能减排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公布
 
  近日,生态环境部与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仍然需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该负责人介绍,按照党中央关于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规划》从五个方面部署了"十四五"期间的相关工作:一是强化精准治污,以近岸海湾、河口为重点,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陆海统筹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二是保护修复并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着力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强化海洋生态监测监管,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三是有效应对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灾害,加强海洋环境风险源头防范,全面摸排重大海洋环境风险源,构建分区分类的海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四是坚持综合治理,系统谋划和梯次推进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示范建设和长效监管,切实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五是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碳源汇监测评估,推进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与评估,有效发挥海洋固碳作用,提升海洋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
 
中保协发布《晶体硅光伏组件承保验厂评估规范》
 
  1月1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晶体硅光伏组件承保验厂评估规范》。该规范的制定基于承保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组件质量和功率衰减风险保前验厂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完善国内保险业光伏组件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光伏领域绿色保险承保能力和水平,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该规范由英大财险、莱茵技术牵头,人保财险、国寿财险、太保产险等13家公司共同参与编制。编制工作历时两年多,多次调研、研讨光伏组件承保验厂关键指标和评估规则,先后进行6次行业内外意见征集,召开4次专家论证和研讨会议,收集吸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光伏组件检测认证企业等行业内外各市场主体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最终完成该规范的制定工作。
  随着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全球光伏组件前十大供应商中,国内企业现占有八席。我国光伏组件供应商不断寻求技术路线突破和产品创新,出于光伏组件用户要求组件制造商提供长期质量和功率保证的实际需求,组件制造商寻求通过保险转嫁风险,进而催生了对太阳能光伏组件质量和功率保证保险产品的需求。
  该规范以晶体硅光伏组件质量及功率衰减保险风险评估为出发点,对光伏组件制造商的基本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来料质量管理、生产工艺控制、在线产品测试、包装和发运管理、仓库管理等工厂资质和技术项目进行明确规范,并给出了评价方法、打分标准、系数权重和风险提示等评价规则,为保险行业提供了专业化的承保前验厂评价依据,填补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保险标准空白。
  保险业协会表示,该规范的发布实施,是保险行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积极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切实举措。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险企对光伏组件产品质量和风险识别能力,更好地管控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质量保证类保险业务的长期风险,助力保险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水平,提高对太阳能光伏组件业务的承保能力,大力提升保险公司对绿色保险的保障能力,增大对光伏组件生产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服务光伏行业和国家新能源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保险业协会指出,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银保监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精神的指导下,保险业要充分发挥保险对绿色产业的风险保障作用,致力于服务双碳目标,助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推动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更好提升。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布首个省级ESG评价标准
 
  近期,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天排所")和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同编制了全国首个省级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缩写)评级标准《企业ESG评价指南(试行版》(以下简称《评价指南》)。
  《评价指南》为企业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各类企业利用其开展ESG信息披露和评价,更好满足上市、外部监管等引导性或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
  《评价指南》采用人工采集+AI抓取形成的ESG数据库,通过"人工采集采用双采集+双审核+录入复核"模式,保证数据准确性。依托覆盖沪深300、中证500、科创板、H股等1500多个上市公司样本的数据库,建立ESG指标库,覆盖面包含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细分28个议题,并下设520多个定性与定量指标。同时基于新闻舆情、监管处罚、法律诉讼等进行争议事件评估,以综合反映企业的ESG管理实践水平以及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能力。
  天津自贸区创新发展局金融发展中心副主任金海平表示,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充分利用天津自贸区改革开放定位和先行先试优势,在打造并发布首个省级ESG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以金融机构为主要抓手,行政试点与市场推广双管齐下,分步推动该评价标准在天津乃至全国的应用。
 
河北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提出河北省将围绕"环京津生态过渡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沿海生态防护区"五大生态功能分区,聚焦重点领域,按照"保护优先,系统修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协调推进"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领域,包括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沙化土地、自然保护地、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矿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各种类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内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河北省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包括责任人灭失、自然灾害造成等)的生态保护修复。对有明确责任人的生态保护修复,由其依法履行义务,承担修复或赔偿责任。社会资本可以选择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3种不同参与方式。意见还提出了科学设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合理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公开竞争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规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规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产品市场化交易等参与程序,为社会资本充分掌握信息、理性分析研判、公平公正公开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保障。
  意见还明确了空间置换、产权激励、指标使用、碳汇交易、林木采伐、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项支持政策。
  河北省将生态保护修复及后续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情况下,允许碎片化零散耕地、园地、林地及其他农用地通过空间置换和优化布局进行整合,经评定符合条件的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在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内,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相关产业开发。社会资本将修复区域内的建设用地修复为农用地并验收合格后,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优先用于相关产业发展,节余指标可以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探索适应河北省省情的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加大降碳产品开发力度。探索通过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通过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式,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投资力度。
 
河北雄安新区将试点"近零碳区
 
  近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意见》的出台对河北省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突出问题,实现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意见》提出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阶段河北做好"双碳"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河北将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森林蓄积量达到1.95亿立方米。到2030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8%左右,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协同推动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该负责人介绍,河北将从多方面着手,推动"双碳"工作。河北将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削减煤炭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
  河北还将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出行体系。推广低碳生产生活和建筑方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推进生态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同时,河北将有序推进区域"双碳"工作,加快示范区建设。梯次有序推进各地碳达峰,开展碳中和先行先试,协同推动京津冀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开展雄安"近零碳区"试点,组建中国雄安绿色交易所
  该负责人介绍,《实施意见》密切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了探索建立碳排放分担机制,打造京津冀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开展张家口低碳奥运赛区和雄安新区近零碳区试点等措施。
围绕加大"双碳"工作支持保障力度,《实施意见》还提出推进先进智能电网、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研究制定"双碳"专项法规,设立河北省低碳转型基金,组建中国雄安绿色交易所等措施。
 
山东整县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出炉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山东有70个整县推进光伏的试点地区。
  《方案》提出,到"十四五"末,全省整县(市、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50%以上的试点县(市、区)达到国家规定的试点标准,即党政机关建筑、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分别不低于50%、40%、30%、20%。2030年底前,试点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试点标准,总开发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方案》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包括搭建开发平台、摸清开发底数、编制开发规划、统筹建设进度、强化质量管控、优先就近消纳、提升涉网性能、实施智慧运维、加强安全管理、推进低碳发展等。其中,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将与"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行动相结合,试点县(市、区)至少优选1个乡镇,统筹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推动一体化解决农村用电、取暖、炊事等清洁用能问题,服务和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在实施步骤上,按照"政府组织、市场运作、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工作思路,积极有序推进整县开发试点。其中明确,2022年1月底前,试点县(市、区)按照本方案编制完成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规划;2022年6月底前,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的党政机关建筑、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农村居民屋顶,打造不同场景下的开发样板。2022年下半年,市能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试点县(市、区)开发样板评优,试点县(市、区)优化提升开发标准;全省组织开展评估和现场观摩,总结交流开发经验,形成较为成熟的不同类型屋顶光伏的建设运营模式,在试点 县(市、区)推广。
 
潍坊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近日,山东潍坊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对氢能产业做出部署。
  在氢能储运方面,通知要求:"鼓励建设天然气管道掺氢及纯氢管网示范项目,对天然气管道掺氢项目按掺混站设备投资额30%进行补贴,单个掺混站补贴不超过200万元;对总长度不少于5公里的纯氢管道项目,按纯氢管道设备投资额30%进行补贴,补贴总额不超过300万元。"
  通知还提出:"对从事高压氢气、液氢制备、固态储氢等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新增的设备,按照设备购置款的10% 给予补贴,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采用30- 52MPa的高压气态大容量管束集装箱车辆、液氢槽罐车等进行氢气输运。对在本地注册的拥有20辆氢气运输车辆以上的氢气运输企业,根据年度累计氢气实际承运量,按1.5元/千克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最高不超过150万元。"
  在支持燃料电池车方面,通知明确给予支持,提出:"对新购置或更换的氢燃料物流车、环卫车、渣土车、公交车等公共领域车辆及氢燃料备用电源,在招标时给予加分奖励。"
  在加氢站补贴方面,通知提出:"加氢站2022年之前建成的,日加氢能力超过1000公斤的,最高将给予350万的补贴,2023年之前建成的,日加氢能力超过1000公斤的,给予300万补贴。"
 
宁夏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近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5%;黄河干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位居西部地区前列,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宁夏。
  《实施意见》共分8个部分、28条。其中,为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提出了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构建绿色供应链6项任务。为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明确了打造绿色物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立绿色贸易体系3项任务。为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确定了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2项任务。为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提出了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4项任务。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明确了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项任务。为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提出了强化法规制度保障、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标准和统计监测制度、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6项任务。
 
劳动用工
 
江苏发布"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据悉,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日前发布《江苏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面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支规模宏大、层次结构合理、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自主创新科技人才团队。
  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到2025年,江苏省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超过96万人,新增两院院士25人,全省持有效工作许可的外国人才达2.8万人,科技人才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
  科技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到2025年,江苏省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达200人,其中企业R&D人员占比超过85%,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产业人才优势更加凸显。
  科技人才发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翻一番以上,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3500亿元,支撑人才发展的创新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
  科技人才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科技人才支撑引领发展作用进一步增强。
 
云南出台24条措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日前,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从指导和督促企业规范劳动用工、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等4个方面共24条具体措施,聚焦破解用工关系认定难等短板,强化打通权益保障等"痛点难点",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施意见》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的用工关系认定难等问题,要求企业依法依规用工,积极履行用工主体责任。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平台企业依法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可以与劳动者签订非全日制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订立口头协议。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等。
  《实施意见》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短板,从落实公平就业制度、最低工资和支付保障制度、休息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职业健康保障、社会保险政策、医疗保障政策,强化职业伤害保障等8个方面,创新方式方法,改进服务模式,健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及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平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措施,完善劳动者诉求表达机制,全面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效能。
  《实施意见》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劳动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痛点"、"难点",提出推动党组织应建尽建、加强工青妇组织有效覆盖、指导建立行业协会、优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城市综合服务网点建设、保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和生活服务保障方面的措施,进一步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实施意见》强调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司法解释,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联合激励惩戒工作,把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推动职工技协更好发展需完善激励机制
 
工人日报1月17日刊发沈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顾少清撰写的文章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信息化技术推动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新的组织形态、生产形态等不断涌现。然而,很多工业企业发展不平衡,传统装备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程度不一,职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具有高超技术水平的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而高技能人才聚集的职工技协也因此大有用武之地。
  我国职工技协活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围绕生产经营,攻克技术难关,曾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1982年成立的中华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是职工技协的全国性领导机构。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工会及企业都有技协组织,技术革新、技术创造、技术推广硕果累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以沈阳职工技协为例,成立60年来,累计完成技术难题攻关近58万项,创造经济价值200多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发展和技协工作的拓展,沈阳职工技协精神被提炼概括为:为国分忧、克难攻坚的担当精神;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协作精神,这是极具时代精神的一笔宝贵财富。
  近年来,职工技协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都有很多创新。在组织形式上,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成立了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集聚技术、人才等优势,凝聚一线职工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活动。在会员结构上,向年轻化、知识化方向发展,技能水平更高。在活动方式上也有所创新。如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依托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实行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制,让各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全行业技术攻关。再如,沈阳市总工会定制了“技能大篷车”,将其作为技协的流动活动阵地,带着技协骨干送技能到基层,解决了工学矛盾,提高了职工技能水平。
  各级工会积极组织开展职工技协活动,把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组织起来,通过技术纽带,引导广大职工岗位成才、岗位创新、岗位奉献,展现了新时代职工技协的新担当、新贡献。
  然而,尽管职工技协作用显著,也受到企业和职工的广泛赞誉和欢迎,但面对新形势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激励措施尚需完善。以沈阳为例,长期以来,职工技协会员一直坚持“不计名誉、不计报酬,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活动”,开展技术攻关、送技术进企业等活动,基本还是无偿奉献,不收取企业任何报酬。职工技协会员都是某一专业的优秀技能人才,他们为企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无私奉献的精神固然应该倡导,但如果让这些高技能人才长期牺牲业余时间作贡献却没有分文报酬,其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专利技术的保护,会导致技协活动难以持续。
  让技协会员劳有所得,是受益企业及工会组织的共识,但在推动共识落地中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技协会员的贡献与报酬如何计算、报酬通过何种形式支付等,尚未出台标准,需要税务、人社、纪检监察等部门形成统一意见。
  当然,对于技协成员特别是其中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优先评授荣誉称号、评选奖励优秀技术成果等,但这大多是一年一次,且未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此外,职工技协还需要在组织覆盖、领域拓展、社会合作上不断探索新机制,推动技协的技术创新活动从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深化,从公有制企业向非公企业扩展,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提升,持续推进技协工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
 
经济参考报1月18日刊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王阳的文章指出,近年来,新业态下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险制度中以劳动合同为核心的格局,推动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变革创新,促进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以职业伤害保险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创新,是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工作安全保护、扩大社会保险覆盖各类就业形式的科学思路,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性举措。
  灵活就业是当前就业领域一大趋势
  随着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劳动就业形态中一大批新生代劳动者投身快递、外卖、网约车服务、寻呼服务、家庭服务和网络营销服务等现代服务新业态。此外,也有一部分中生代劳动者从制造业、建筑业分离出来,投身新业态。
  当前,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灵活就业人数规模超过2亿人。灵活就业覆盖行业广阔,既有快递服务、商品销售、建筑施工等低技能工作,也有服务预订、技术开发、内容付费等“高大上”工种;既可以按项目工作、短时工作,也可以是自由职业,从业者时间支配自由。这为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机会,更成为家庭增收的必要途径。随着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其职业安全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灵活就业人员尚未被工伤保险覆盖
  在当前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上,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已经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但是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尚未覆盖灵活就业人员,而这一群体面临的工伤和失业风险却明显高于常规就业。由于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具有劳动内容灵活化和雇佣关系模糊化等特征,导致平台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险种面临“两难”选择。尽管部分平台企业通过商业保险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安全保障,但是保障程度低于工伤保险。
  新业态平台网约劳动形成的新型用工合作关系,正快速成长为新的“一极”,就业方式、劳动形态、劳动管理中构建基于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与平台注册的网约新型用工的“二元”时代即将到来,既区分于以往的劳动合同,又不同于传统的劳务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约定需要有新的形式,劳动权益应当有新的保障方式。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社会保险对灵活就业者的包容性
  由于新型用工方式不适应传统劳动合同的刚性约束,这对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新课题。以骑手为代表的灵活用工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上是法律和制度建设如何跟市场、行业发展与时俱进的问题。以旧制度去套新问题,用既有的社保体系去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可能会忽视了这些群体的工作特性和保障需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险制度需要有新的探索。这就要求实行审慎包容性监管,不能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劳动就业管理规定和社会保险制度来监管新型用工关系。对待新业态需要从先发展、后规范,到边发展、边规范,再到以规范促发展。
  一是以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契机,面向非从属性劳动探索更加灵活的参保政策,提高工伤保险覆盖面。在2021年8月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表示,正在制定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拟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一是要在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大框架下建立和实施,二是要适应平台线上经营的特点,创新政策、创新方式。可以看出,职业伤害保障将兼顾灵活性和稳定性,在保证制度设计充分适配灵活就业人员职业特点的同时,也能依托现行社保制度稳妥运行并持续扩大覆盖面。
  二是充分借鉴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经验,加快提高新业态等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在现有社保制度框架下,探索建立平台网约劳动者专设账户,试行让新型用工劳动者也可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新规则。对于可能为多家用人单位服务的新业态从业人员,从制度上明确应由主体公司来开设社保账户,探索单交、税扣、团交、自交的综合缴费模式,同时引入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研究多渠道解决平台网约劳动者的社会保险问题。
 
专家论坛
 
"十四五"共享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参考报1月18日刊发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于凤霞撰写的文章指出,近日,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的八项重点任务和11个专项工程,"深入发展共享经济"成为"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纵观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十四五"的规划文件可以看出,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共享经济成为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突发疫情冲击下,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数字经济逆势增长,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我国紧紧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实践层面看,尽管我国一直在引导和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如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难以承担高昂的转型成本等。《规划》在部署"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任务部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以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一是要积极探索平台企业与产业园区联合运营模式,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二是要围绕共性转型需求,推动共享制造平台在产业集群落地和规模化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整合共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信息化规划》)也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推动公有云资源共享,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生产资料共享。
  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领域的渗透场景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重大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长期以来,我国生活服务业发展存在供需匹配效率低、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服务消费需求。作为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便利群众生活的新业态新模式,共享经济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智能化、在线化、普惠化水平,从而不断提升服务业的供给效率和发展质量,助力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扩大协同办公、互联网医疗等在线服务覆盖面,引导多样化社交、短视频、知识分享等新型就业创业平台发展。《信息化规划》中,"推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成为"信息消费扩容提质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支持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知识分享等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发展共享员工等新兴商业模式和场景应用,并提出了要健全适应共享平台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等配套措施和要求。
  生产制造领域产能共享全面推进。由于制造业本身产业链复杂,加上我国制造业技术基础薄弱等因素,与生活服务业领域相比,我国生产制造业领域共享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期。就制造业而言,共享经济发展能有效整合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等分散化资源,在数据、算法的支撑下对产业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并构建起网络协同和共创共享的运营模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等不同主体灵活参与的共创共享产业生态圈。生态圈内的企业由此可以更低的成本、更为便捷地获得所需资源和能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逐步落地,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不断加速,国家对共享制造新业态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而在前不久出台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大型企业立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大型制造企业的资源开放以及共享平台对制造企业的赋能将成为共享制造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规范发展成为新常态。在以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做强做优做大"新阶段。共享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必须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平台治理,并部署了"多元协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规划》也提出,要强化平台治理体系、建设技术规则治理体系、探索市场主体弹性治理等要求。从具体内容看,未来共享经济平台规范监管重点体现在建立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执法和构建多方参与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三个方面。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尤其是在平台数据安全治理和隐私保护、商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将进一步落实。监管规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共享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共享经济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激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和稳定社会就业等方面的潜在动能。
 
陈晓东: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据悉,《经济日报》1月20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撰写的文章指出,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做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但同时也要看到,同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特别是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此,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找到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而更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需要看到,我们强调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是要求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都一致,而是更加关注有效释放不同区域的优势、着力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的发展差距,通过构建区域间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的机制,形成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
  从一定意义上看,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也可以理解为不同区域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体来看,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相对滞后;中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略高,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在不断发展;东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水平都比较高。
  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尤其需要关注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对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潜力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大,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协同与互促。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则能够对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西部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产业基础也有待加强,可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在结合区域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成本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则可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创新机会上有所作为。
  归根结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是数字经济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发展态势的根本原因。我们既要把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放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来谋划,又要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更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东中西部联动发展,将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市场和数字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机制。
  第一,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缩小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是客观存在的,持续缩小东中西部之间整体上的发展差距是实现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对此,既要明晰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找准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痛点和优势,又要一体谋划不同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中的定位和作用,有的放矢、精准施策。重点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使不同区域在激发经济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发展数字经济,逐步缩小现有差距。
  第二,加大中西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中西部地区可考虑立足低成本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建设超大数据处理中心,以此带动中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同时降低东部地区的数据处理成本,实现东中西部数字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还要看到,目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硬轻软"的倾向,相关建设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上,软件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这不利于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更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需做到"软""硬"兼顾,既做好"硬件",又提升"软件"。此外,还需充分考虑区域数字基础设施更新成本,避免因数字基础设施的过度供给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大力提升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增强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东部地区凭借技术、人才、市场、政策和产业优势,可在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东部地区应率先承担起攻坚克难的重任,加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积极推行"揭榜挂帅"等新机制;深入推进以"大智云物"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加强数字产品、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支撑;进一步健全数字经济领域市场准入、运行和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数字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四,进一步提升区域开放水平,积极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在畅通数字经济国际循环上切实发力,形成更加开放、安全、多元的数字贸易格局。支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进外资,高质量利用外资,更好发展数字产业、开发数字产品等,推动我国数字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加大区域间的开放力度,各地区要将自身发展放到国家战略全局中考量,与现有的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同时,还要将推进城镇化与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中小企业
 
最高法发布20条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进一步发挥人民法院司法职能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最高法审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介绍,这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积极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中小微企业产权司法保护等6个方面提出20条举措,围绕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司法措施。
  意见提出,依法保护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空间。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案件,严惩强制"二选一"、低价倾销、强制搭售、屏蔽封锁、刷单炒信等违法行为。依法认定经营者滥用数据、算法、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平台规则等排除、限制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保护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为助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意见提出,严格依照民法典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认定生产设备等动产担保,以及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保理等非典型担保债权优先受偿效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拓宽融资渠道。依法规制民间借贷市场秩序,对"高利转贷""职业放贷"等违法借贷行为,依法认定其无效。
 
山东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纾困帮扶
 
  1月17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确定从七个方面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按照部署,山东将通过"服务券"补贴、"技改专项贷"、社保补贴等方式,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生产经营暂时面临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力密集、社会效益高的民生领域服务型中小企业(如养老托育机构等)给予专项支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要求,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应对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等困难,经省政府同意,山东省出台了进一步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进一步强化融资支持、进一步缓解成本上涨压力、进一步优化科学用电管理、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等七个方面的措施。
  其中,在进一步加大纾困资金支持上,除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山东省将做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人员资格审核,指导各地用足用好贴息和奖补资金。充分发挥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激励作用,促进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特别是单笔贷款1000万元及以下和中长期贷款担保业务规模,鼓励将小微企业年化担保费率降至1.5%及以下。组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联合优质银行金融机构,推动实施"主办行+专属信贷产品",每年力争新增信贷资金2000亿元以上。
  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落实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征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等税收优惠政策和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税费政策,确保相关市场主体应享尽享。
  进一步强化融资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提高信用贷款占比,加强流动资金贷款支持。
  为进一步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山东将加强大宗商品指数变化监测,对重大变化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和引导,严打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围绕轨道交通、高端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支持产业联盟和有关行业协会帮助上下游企业进行供需衔接,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山东还将发挥省交通运输服务外贸出口工作专班机制作用,协调解决企业国际物流问题。
  为进一步优化科学用电管理,山东将充分发挥省能源电力保供协调机制作用,优化科学用电管理。梳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障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小企业用电需求,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对低压小微企业开展"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的"三零"服务。完善细化有序用电方案,根据电力缺口情况,按照先压限"两高"项目用电,再压限其他工业用户、商业用户的顺序实施,在确保民生用电的前提下,保障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持电力用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通过售电公司代理参与电力市场,或直接与发电企业进行交易,或选择代理购电等三种方式参与电力市场。
在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上,山东省将加大民生领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对采购限额标准以上,200万元以下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应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超过200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该部分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4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70%,对非预留份额采购项目,要给予小微企业价格评审优惠。
 
经贸态势
 
真正的多边主义的理论内涵
 
据悉,人民日报1月17日刊发复旦大学副校长、教授陈志敏撰写的文章指出,长期以来,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广泛参加多边条约和国际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发展方向和人类前途命运,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大倡议,拓展深化新时代多边主义理念和实践,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着眼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针对多边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在多边主义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推进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新理念和新主张,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
  随着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各类国际组织在二战后蓬勃发展,多边合作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和平、推动发展、应对共同挑战的重要机制,多边主义相关理论也相应建立发展起来。多边主义理论主要研究3个或3个以上国家协调政策以应对共同挑战、促进共同利益的多边外交行动,研究正式或非正式的多边国际制度,研究多边行动与国家单边、双边外交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行动和制度如何保障合作收益的公平分配、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国际社会共同挑战等问题。
  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发端于人类为解决共同问题的努力。在一个日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独善其身,也不能凭一己之力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而是需要从战略和原则的高度来重视多边合作和多边制度。作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理念,多边主义不是无本之木,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要求的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这明确了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为我们甄别和践行多边主义指明了方向。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认为各个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能够参与全球性的多边制度,并有自己的发言权,共同决定多边事务。国际社会要维护和发挥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多边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特别要维护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同时,国际社会也要重视那些在各自领域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的多边机制建设,比如二十国集团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上的重要作用。
  西方的一些多边主义理论具有浓厚的小圈子色彩,把多边制度视为个别国家或某些少数国家在世界上巩固或扩展其支配地位的工具,常常以意识形态划线把多数国家排除在外。通过多边制度把自己的价值、规范、规则等强加给其他国家,严重损害其他国家的主权平等地位和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多边主义不应是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的多边主义背离多边主义的初衷和要义,是一种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伪多边主义”。
  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
  多边主义的运行,离不开多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包括原则、规范、规则、决策程序等各个环节的构建。联合国宪章是公认的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各国在进行国际合作过程中,也建立起一系列多边条约、国际公约等,这些都为多边合作划定了制度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号施令。”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多边制度中,各国应该按照相应的规则和程序行事,维护多边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履行义务和遵守规则上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取舍、选择。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遵守,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多边制度还应在实践中不断革新完善,以更好协调各国行动、应对挑战,但不能把多边制度当作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工具。
  多边主义旨在通过多边合作来促进各国的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这是多边主义的本意。如今已经建立起的各类多边机构,为不少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如帮助各国化解国际收支困难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融资的世界银行等。通过多边合作,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发展机会得到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其目的是促成合作、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各国都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不能一个国家发展、其他国家不发展,一部分国家发展、另一部分国家不发展。
  西方的一些多边主义理论在推进多边制度建设上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见解,但也存在干扰多边主义健康发展的观点。比如,把多边机制视为维持自身霸权地位的制度支撑,或者对多边主义采取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态度,只愿享有多边主义带来的好处,不愿承担和履行相应义务。一些发达国家在有关多边机制建设和运行中经常显现出自利倾向。这种“有选择的多边主义”遵循的逻辑是本国利益优先,与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实现不相符,阻碍了多边合作的深化与国际社会的团结。
  中国主张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议程。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推动建设开放共赢的国际经贸制度,反对形形色色的技术和贸易保护主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保障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发展能力,积极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多边主义在理论上强调国家间的政策协调要依据共同的原则和理念,要有各国共同遵守的规则,并通过有力的国际多边机构来加以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呼吁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实际拿出具体行动,把进行多边合作的意愿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而不是搞形式上的多边主义。
  多边机制要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发挥作用,就要跟上时代潮流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过去20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关系新的现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人类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在大变革时代,多边主义需要与时俱进,在理念、规则、程序、政策等各方面作出及时和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承担起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全球发展的任务。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创新,既要推进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制的改革,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增加其包容性,促使其更加适应当今国际关系新的现实;也要积极推进网络、深海、极地、外空等新兴领域的新机制新规则建设,以更好应对纷繁复杂的新挑战。不仅要在增强多边机制有效性上发力,还要探索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更加积极的多边合作,不断丰富新形势下的多边主义实践。
  现有许多多边制度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规则和机制安排上保留着一些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安排,因此多边机制的改革不可避免会遭到一些阻挠。有些国家试图以“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制度”来维护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这违背了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罔顾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也与时代发展潮流格格不入。
  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人类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持多边合作初衷,弘扬团结合作精神,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合作中既发展自身,又贡献世界。
 
RCEP生效将带来多重经济效应
 
《经济日报》1月19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的文章指出,1月1日起,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落地生效,全球最大自贸区启航。RCEP正式生效将带来贸易扩大、投资虹吸、产业链供应链集成、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转移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多重效应,将对中国、亚洲乃至全球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贸易扩大效应。RCEP人口、贸易额和GDP均占世界约30%,而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外贸的1/3在RCEP区域内进行。在关税优惠方面,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逐步实现零关税。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将原产地达标享受免税待遇大幅提升,这将提升中国与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贸易额,增加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往来。除了货物贸易,RCEP还涵盖服务贸易等20个章节,这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进而改善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情况。
  二是投资虹吸效应。RCEP域外跨国公司为了享受区域累积红利,会加大对区域内的投资布局。RCEP采取负面清单的方式,对制造业、采矿业、农业、林业、渔业等做出较高水平的开放承诺。RCEP除投资自由化规则之外,还包括投资保护、投资促进和投资便利化等措施。这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投资,吸引域外的投资。而域内还有巨大消费市场、完整产业链,营商环境、配套基础设施较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这都将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考量。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吸引外资的第一大国,2020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上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2021年全球并购超过5万亿美元,创历史纪录,且并购潮未现衰退迹象。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集成效应。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中大部分是中间品贸易。作为RCEP的重要内容,原产地累积规则可以让原来需要一国达标的原产地,扩展到区域内多国累计达标40%即可享受免税待遇。而原产地累积规则将吸引在RCEP区域内进行中间品生产。加上RCEP内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中日韩产业链完整,中国—东盟产业循环畅通,RCEP生效将重塑和巩固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并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开放水平。
  四是可能出现的产业转移效应。RCEP减少了区域内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同时,也会产生产业转移效应。产业会向着产业集聚度高、综合成本低、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的地方转移,由此,各地要积极利用RCEP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应对产业转移的挑战。对于产业基础好的地区要将较高价值的上游产业留在本地。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区要主动承接有转移需求的优势产业。各地均需提升综合竞争力,防止核心价值的产业转移出去,主动进行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五是中小企业发展带动效应。RCEP不仅有专门的中小企业章节,而且有专门的经济技术合作章节,还有鼓励无纸化贸易的电子商务章节。超过10万亿元交易规模的跨境电商已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1/3,而通关便利化,特别是对时鲜性要求高的农产品和水果等最快6小时通关,这些都将中小企业经跨境电商连接到RCEP区域乃至全球,从而实现快速发展。而原产地累积规则有助于中小企业利用区域内上游供应链,从RCEP中获益。RCEP带来的贸易数字化和自由化将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六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外部需求收缩时,RCEP的生效将发挥综合效应,密切域内贸易投资,重塑和巩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将拉升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经济一体化。中国环渤海地区可以加深与日本、韩国的深度合作。在中老铁路开通后,广西、云南成为开放前沿,与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呼应,与中欧班列无缝连接。中国与东盟深度合作,建设中老经济走廊,发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辐射带动作用,以RCEP软联通和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硬联通,密切欧亚大陆合作,扩围欧亚大市场,从亚洲经济一体化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将逐步从欧美向亚洲转移。
 
投资视点
 
上海印发24条扩大有效投资举措
 
  1月18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政策措施》)。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政策措施》分为五个方面,具体政策措施24条:
  首先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共有5条政策措施
  一是全力落实重大项目年度投资目标,提前安排全年市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按月细化投资计划,发挥重大项目对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生改善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立健全"精准对接"服务机制,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工作链,及时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三是加大计划新开工项目协调力度,简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创新优化投资审批程序。房建领域全面实施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合并审批改革,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部分节点工程继续试点开展审批程序由三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优化为两阶段改革。市政线性工程建设项目根据项目实际,在总体方案稳定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分期(段)供地、分期(段)核发规划土地许可。四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区、航道、铁路、轨交、水利、地下管线等工程。同时,积极布局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五是加大重点项目储备,用好"十四五"重点项目库、专项债项目储备库、REITs项目储备库,不断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做深、做细、做实目前期工作。
  加强项目资金要素保障,共有4条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政府财力资金保障。统筹调度市、区两级政府预算,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提前下达2022年市级建设财力、土地出让金、公交专项扶持基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政府性专项资金投资计划。二是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确保一季度完成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并按照进度及时拨付至项目单位;争取上半年完成全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三是加大投资政策精准供给。积极放大"十四五"重点基础设施市对区支持政策、新城土地出让收入支持政策和上海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20条的政策带动作用,发挥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投融资政策体系、"十四五"保基本养老机构支持政策成效;出台"十四五"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重点绿化项目建设、初期雨水调蓄工程建设等支持政策。四是加强资源性要素指标统筹平衡。加强市重大工程涉及土地、水面积、绿地、林地、渣土消纳和安置房源等六项资源性指标统筹调配。通过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深度、简化手续、优化流程、限时办理等方式,建立资源性指标统筹使用新机制。
  激发社会投资动能,共有4条政策措施
  一是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用好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基建"投入。加快在未来医院、智能工厂、智能交通领域布局实施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示范项目。统筹用好全市用能指标,加强绿色数据中心指标保障。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能级。用好新时期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支持政策,实施本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相关信贷专项优惠政策。鼓励市场化融资担保机构为本市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担保费给予一定补贴。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推动全市加氢站规划建设。发挥好技改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出台新一轮可再生能源、充换电设施扶持政策,推动杭州湾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开发,加快各行业领域"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制定出台并推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低碳新赛道。四是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把好工业用地出让关,完善产业用地标准。全面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优化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机制,优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绩效监管。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筹措建设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地计划。
  打造城市发展新空间,共有7条政策措施
  一是推进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集中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推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建设,启动建设浦东综合交通枢纽。二是高标准建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用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加快打造国际数据港,布局一批核心载体和重点项目。推进南汇支线(两港市域铁路)、临港水厂原水管、泐马河及出海闸新建工程,建设中芯国际临港基地、中国商飞总装基地、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滴水湖金融湾。三是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用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建设市域铁路示范区线、"水乡客厅"、元荡淀山湖岸线贯通工程,推进华为青浦研发基地等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建设。四是高质量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聚焦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功能",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推进配套载体建设。启动建设西交通广场平台、申长路申昆路贯通工程、71路中运量延伸工程。五是高起点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市级建设财力、市级土地出让金收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新城发展建设。加快推进新城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六是打造"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空间,持续推进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加快虹口北外滩、浦东前滩等滨江区域开发,全力打造沿岸各具特质的公共活动新地标,积极完善文旅配套服务设施。七是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出台南北地区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及支持政策,支持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滨海地区开发建设,支持金山区第二工业区深度调整,打造全市"二转二"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提升区域能级。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共有4条政策措施
一是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深入听取企业意见,集中解决一批影响企业投资发展的瓶颈难题。二是着力打造优质市场环境。瞄准"3+6"新型产业体系的行业标杆企业,引进高质量重大产业项目。三是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发挥市重大外资项目服务制度作用,加大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推进力度。大幅简化核准材料,全面实施告知性备案。四是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依托"一网通办"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进建设工程"多测合一"。
 
上海出台新一轮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
 
  1月1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新一轮《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此前,上海市政府已陆续出台了三轮综合性支持政策,有力促进了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据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在继续保持两个产业"双轮驱动"的基础上,将集成电路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更加注重人才的核心地位、更加注重政策延续性和联动支持、更加注重支持产业链核心环节、更加注重长三角协同发展。
  从内容来看,《政策》共27条,除总则外,主要包括6方面25条核心政策措施,具体涉及:
  人才支持政策。优化研发设计人员和重点企业核心团队奖励政策,对于首次突破相关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给予分级奖励。支持重点企业引进人才。加强重点企业人才住房保障,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集成电路企业和软件企业纳入市级人才公寓保障范围,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平台研发人员纳入市级人才租房补贴范围。加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推动上海市集成电路生产线和中试线向微电子学院开放。建立软件人才职业资质认证与职业能力评价衔接机制。
  企业培育支持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对以下三类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一是零部件、原材料等自主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实际销售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重大项目;二是EDA、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重大项目;三是对设计企业利用上海市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工艺产线进行流片给予一定支持。加强集成电路中小设计企业产能保障。优化软件平台培育机制。
  投融资支持政策。继续扩大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规模。创新信贷支持和软件行业融资方式,实施集成电路优惠利率中长期信贷专项贴息政策。支持保险机构参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融资担保服务。
  研发和应用支持政策。围绕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优化集成电路产品首轮流片政策。加大自主安全可控装备材料验证和应用支持力度。实施EDA生态建设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建设EDA云平台,鼓励上海市集成电路企业和创新平台购买自主可控EDA产品。优化软件首版次、装备首台套等应用政策。加强行业标准建设。
  长三角协同创新政策。建立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算法"揭榜挂帅"需求信息发布平台。支持集成电路装备企业开拓区域市场。支持行业协会等举办长三角软件算法、信息技术创新和EDA大赛。
  行业管理支持政策。优化集成电路项目投资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上海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集成电路专用电子化学品公共仓储设施。持续实施进出口便利和贴息政策。
 
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发布
 
  据悉,为了规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1月14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简称《指引》)。
  《指引》提出,盲盒内商品实际价值应与其售卖价格基本相当,单个盲盒的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不得以盲盒形式抬高普通商品价格;禁止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盲盒经营活动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经营范围一般在生活消费、文艺娱乐等领域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流通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进行销售。对销售资质、存储运输、使用条件等方面有严格要求的商品,不得以盲盒形式进行销售,如特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活体动物等,同时还对具体盲盒经营活动提出了倡导性建议,推动平台规范发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盲盒经营活动是指经营者在事先不告知商品具体型号、款式或服务内容、提供方式的情况下,以消费者随机抽取的方式销售特定范围内商品(包括服务)的经营模式,包括互联网、实体店、自动贩卖机等销售形式。《指引》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盲盒经营者,以及向上海市消费者销售盲盒商品的其他经营者。包括以盲盒为主要经营业态的主体、以促销宣传为目的零星开展盲盒经营的主体和为盲盒经营提供推广、策划、营销等服务的主体。
  《指引》指出,盲盒经营者应公示商品种类、抽盒规则、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充分告知消费者,并保留完整的概率设定、抽取结果、发放情况记录以备查。要求盲盒经营者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公开投诉方式、处理流程、退换货标准等信息,不得推诿、拖延、拒绝处理消费者投诉。
  《指引》提出,盲盒经营者不得开展涉金融类营销,不得有介入二级市场的做市行为,不得开展天价炒作、过度营销、饥饿营销。
  《指引》强调,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确认监护人同意。
 
外汇局上海市分局部署2022年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重点
 
  1月1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召开2022年上海市外汇管理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上海市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点。
  一是贯彻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和"宏观稳定、微观激活"的工作原则,争当外汇改革开放政策的率先实践者,推进区域外汇管理改革和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支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推动金融市场更好服务实体企业,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应用。
  二是有力落实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提高经常项目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提质增效,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一步推进个人经常项目外汇业务便利化,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
  三是稳慎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探索更加便利的跨境资金管理制度,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落实落细现有政策,稳健开展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业务,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主体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四是加强外汇市场新常态下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形势变化双向监测,进一步夯实外汇监管数据基础,加强金融机构主体管理,做深做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推动外汇市场深化发展。
  五是维护外汇市场稳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净化外汇市场秩序;严格查处违规主体,开展专项检查与核查;严密协查违规线索,加强非现场检查;严肃处理信访举报,落实信息披露要求;重视《外汇业务操作规程》监管。
  会议强调,2022年,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将继续主动推出和实施有利于上海涉外经济稳定发展的外汇政策,会同政府相关部门、商业银行加强外汇政策宣传培训,建立信息共享、线索互通、财税支持等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跨境赌博活动,将商业银行外汇政策执行效果作为外汇业务考核评估和督导检查的重点。各商业银行要落实好各项便利化政策,打通外汇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涉外收支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测分析,构建跨境资金流动"防火墙"。
 
最高法出台支持浦东建设引领区意见
 
  据悉,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结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人民法院支持和保障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创新金融审判机制,支持和保障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
  具体来看,健全涉外金融审判机制。聚焦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完善涉外金融案件管辖机制,依法对发生在我国境外的金融活动扰乱境内市场秩序、损害境内个人或者机构合法权益的证券、期货等金融纠纷实施集中管辖。依法管辖经金融监管机构批准的碳交易市场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交易、国际金融资产交易等新型业务引发的金融民商事案件。尊重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和适用法律的权利,合理认定管辖依据,依法行使涉外金融纠纷司法管辖权,助力浦东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
  完善国际金融规则衔接机制。聚焦浦东建设(600284)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在涉跨境金融纠纷案件中正确适用国际条约,合理采纳国际市场交易规则、清算规则、自律规则和惯例。发布典型案例,建立系统化案例数据库,发挥金融审判典型案例对金融市场规则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完善与科创板及注册制相适应的专业化审判机制,公正高效化解涉科创板矛盾纠纷,助力浦东建设海内外重要投融资平台。
  打造金融审判创新试验区。聚焦浦东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加强中国法院金融审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建设,积极运用支持诉讼机制、示范判决机制、代表人诉讼机制妥善化解涉外金融纠纷案件。创新上海金融法院专业化金融审判机制,积极稳妥探索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依法保障各项金融创新举措的实施。建立健全与各类纠纷解决机构的合作机制,探索聘请国际金融法律专家,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参与国际金融纠纷化解。开展法定数字货币试点过程中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支持构建贸易金融区块链标准体系。
  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聚焦浦东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框架的需要,依法审理好各类扰乱、破坏金融市场秩序刑事案件,以及因金融创新试点引发的涉信息披露、虚假陈述等金融类民商事纠纷案件,研究形成裁判指引规则,兼顾鼓励创新、风险防范和金融消费者及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的互动协作,深入推进金融业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宏观审慎评估和协调联动体系,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和营商环境,助力浦东提升区内金融创新竞争能力,促进上海经济金融健康良性发展。
 
重庆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据悉,科技部日前正式致函重庆,支持该市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是"十四五"以来科技部批复的第3家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区,成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
  据了解,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科技部为破解科技、经济的深度融合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以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建设主体,按照'一核多园'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庆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核"即西部(重庆)科学城,"多园"即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璧山高新区、永川高新区、荣昌高新区等。
  据介绍,示范区将着力围绕4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收益分配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样板区"。加速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做大做强创新创业投融资规模。三是打造科技成果区域协同转化"集聚区"。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四是打造科技成果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优化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提升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水平,加速产业迭代升级,助力重庆由"制造重镇"迈向"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新跨越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生态上实现新跨越。
  支撑能力实现新跃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千亿级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长10%,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3.5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800家以上。
  产业竞争力实现新提升。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量质齐升,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
  创新生态实现新优化。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人才、投融资等创新创业链条进一步畅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多元协同、资源共享、融合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大发展布局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规划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各地区位和比较优势,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化、生态化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打造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引领区。重点发展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互联网与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雄安超算云中心、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全域高速通信网络、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智慧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5G等智能基础设施和感知体系,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新高地。
  构建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石保廊新兴产业优势发展区、沿海中高端产业转型发展区、冀南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张承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
  建设一批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依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强化政策支持引导,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推进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支撑。加快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石家庄生物产业、秦皇岛生命健康创新发展、石家庄通用航空综合示范等国家级示范基地(示范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河北"名片"。
  8项重点任务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规划明确了8项重点任务,即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绿色环保3个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壮大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4个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能力。培育壮大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显示、现代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水平。
  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做大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增材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高端农机装备等产业,积极发展冰雪装备、应急救援装备、高端仪器仪表等高潜力产业。
  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增强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绿色新材料等产业,构建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推进新能源产业协同高效发展。发展壮大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智能电网装备、新兴新能源等产业,促进新能源多元协同发展。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完善车路协同场景,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普及率。
  促进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高效节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低碳服务等产业,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布局发展未来产业。聚焦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前沿材料、区块链、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发展一批未来产业。
  根据规划,河北省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作用,重点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赋能升级、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创新人才引培、知识产权与标准领航、领军企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发展等9个专项行动。
 
山西开展专项行动严打非法采矿
 
  据山西省自然资源厅1月16日披露,为汲取孝义市"12·15"非法盗采煤炭资源案教训,山西省今年1月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重点打击6种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并深挖彻查每一起非法违法采矿背后的"保护伞"及监管人员失职渎职问题。
  2021年12月15日23时许,山西省孝义市西辛庄镇杜西沟村发生一起非法盗采煤炭资源案引发透水事故,致22人被困。经全力救援,20人获救升井,2人遇难。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六方面行为:无证开采、无证勘查、以探代采、擅自改变开采方式、不按批准矿种、超出批准矿区范围等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以各类工程建设名义非法开釆浅层煤、浅层矿等行为;利用洗煤厂、焦化厂、村民住宅院落等场所作为掩护,秘密进行非法盗采矿产资源的行为;历史上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易发区、频发区、存在露头煤的偏远偏僻地区、各个时期的关闭矿井、废弃矿井等区域盗采矿产资源行为;非法买卖、运输、储存民用爆炸物品及利用民用爆炸物品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沙霸""矿霸"等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和涉黑涉恶违法犯罪。
此外,排查整治结束后,各县(市、区)还要利用2个月时间组织开展"回头看",重点查看前期排查是否全面、问题整改是否到位、查处移送是否到位、问责处理是否到位、非法违法采矿背后的"保护伞"和"沙霸""矿霸"等涉黑涉恶问题是否深挖彻查、是否存在新的非法违法采矿问题,进一步查漏补缺、狠抓整改,确保彻底排查整治到位。
 
安徽省一揽子改革举措促进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
 
  近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推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工作举措的通知》,充分发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先导作用,加快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
  通知从提升贸易便利度、提升投资便利度、提升国际物流便利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强化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工作举措。在提升贸易便利度方面,明确提出要开展进口贸易创新、释放新型贸易方式潜力、推进"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提升医药产品进口便利度。在提升投资便利度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港澳投资开放力度、放开国际登记船舶法定检验、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开展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在提升国际物流便利度方面,明确提出要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赋予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凭证功能、提升航运管理服务效率。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方面,通知明确提出要完善期货保税交割监管政策、创新账户体系管理、开展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试点、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在强化法治保障方面,明确提出要完善仲裁司法审查。
 
江苏推动企业开办"一件事"改革
 
  据悉,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推动企业开办"一件事"改革,凡是企业开办一表采集、一次性提交的材料,不得要求申请人重新网上填报或线下分次提交,确保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一次办"。
  通知明确了部门间数据交换机制,打通企业开办数据传输堵点,企业开办将压缩为1个环节,最短半天就可以完成企业开办事项。
  为减少企业的重复登录认证和跑动次数,江苏省将迭代升级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登记功能,根据企业开办不同需求,推行"全链式通办""分链式选择办""单链式单独办"3种服务模式,构建多场景企业开办服务新模式。
  通知还要求江苏各地加强协调合作,推动落实企业开办"全省通办"、长三角"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异地数据共享、远程身份核验和异地帮办授权,切实解决群众"多头跑、跑远路、跑多趟"的问题。
 
深圳发布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眼长远目标,注重战略谋划,强化综合决策,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描绘了深圳金融业进入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是指导深圳金融业"十四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安排部署了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深圳金融产业支柱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前列,在构建金融运行安全区的前提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进"金融+"战略,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助力深圳建设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到2035年,进一步打通本外币、境内外、在岸离岸市场的资金互联互通和对接合作路径,有效提升深圳在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标准制定、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增强深圳对全球高端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和配置能力,高水平建设全球性创新资本集聚中心、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与投融资中心、全球性财富与资产管理中心。
  规划还从总体规模、融资结构、"四大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深圳金融业发展预期达到的系列指标,其中包括,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400亿元左右、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6%左右。
  围绕上述目标和发展指标,规划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相应措施。一是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推进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三是以创新生态为支撑,优化金融科技创新链条,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四是以跨境创新为特色,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五是以示范引领为目标,健全金融行业规则标准,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六是以服务实体为宗旨,大力推进"金融+"战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七是以科学监管为手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建设金融运行安全区。八是以强化服务为基础,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金融中心软实力。
 
广西印发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据悉,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近日印发《广西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打造广西"四横五纵"综合运输通道,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对接和全国主要区域的连接,实现区内主要城市之间高效互联互通。。
  《规划》明确,到2035年,广西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将形成"一核两圈四群五网九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格局。"一核":以首府南宁为核心,实现南宁市与广西其他设区市2小时直通;"两圈":高品质出行圈(周边及东盟国家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区内城市间2小时通达、北部湾城市群1小时通达、都市区3刻钟通勤)和高效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东盟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四群":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海港枢纽群,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机场群,具有区域辐射力的陆路综合交通枢纽群,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对外开放口岸群;"五网":一体衔接的轨道网,广覆深达的公路网,通江达海的航道网,面向全球的运输网,惠普高效的邮政网;"九通道":"四横五纵"的综合运输通道,对接东盟国家,连接极、组群、组团等主要区域,通达区内主要城市。
  此外,《规划》提出构建一体衔接的轨道网,到2035年,形成以南宁为中心、以"四纵一横"国家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以区域高速铁路为支撑的"一环两轴三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届时,广西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5000公里,全面覆盖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850公里,城市群内形成1小时交通圈,区内相邻城市间实现2小时内通达。市域(郊)铁路线路新建里程达到600公里,围绕重点城市形成1小时通勤圈;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约1000公里;形成"五横六纵"的普速铁路网,里程约5000公里,铁路网全面覆盖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
 
海南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
 
  据悉,海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日前发布《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按照"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系统协调,城乡融合""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科学发展,提质增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十五年的远景目标。
  《规划》结合实际,在未来五年共设定16项主要指标,其中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等3项为约束性指标,其余13项为预期性指标。
  《规划》提出,到2035年,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目标,构建起与自贸港相适应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法规制度体系,行业监管实现智能化、高效化,行业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6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一是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二是住房公积金事业实现全面提升与创新发展,保障群众安居作用不断增强。三是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五是乡村建设管理持续加强,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六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建筑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海南省要建设25万套安居房,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5万户(含发放住房补贴),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1万户。
  "十四五"期间,海南省将加快构建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以满足本地居民、新市民、青年人和引进人才住房需求为出发点,加快构建以安居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并根据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改善性住房需求,合理安排商品住房供应,保持有序稳定的市场供需关系。
  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上,海南省将完善自由贸易港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安居房25万套,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5万户(含发放住房补贴),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1万户。同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培育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和改进物业管理。
  海南省将健全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支持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创新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能力,个人住房贷款总额年均增长13.7%;加强住房公积金风险管控,提高住房公积金办事服务水平。
 
全球泡沫经济繁荣的时代会终结吗?
 
  证券时报1月18日刊发经济学教授、西方经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任寿根的文章指出,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随后席卷全球。为摆脱危机,世界各国各显其能,使出浑身解数,最终稳住了阵脚,全球经济开始了新一轮增长。自次贷危机后至2021年,全球性泡沫经济已经繁荣了十几年,其主要原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在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大量资本进入泡沫经济领域。2022年,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逐步退出刺激性货币政策,将对泡沫经济产生冲击,防止全球性泡沫经济崩溃已成为当务之急。
  全球性泡沫经济复苏和繁荣已持续十几年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不是一回事。经济泡沫是指由于整个经济体系发生供需失衡产生的泡沫,其中包括实体经济的泡沫,比如互联网泡沫、新能源泡沫等等,而泡沫经济主要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代表的经济体系。
  泡沫经济在纸币时代之前,基本上可忽略不计,在纸币时代之后,逐步成为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甚至在一定时期大大超越实体经济的经济形态。泡沫经济的载体包括房地产、股票、大宗商品、字画、古董,甚至还包括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等等,但其主要载体为房地产和股票,到了数字经济时代,还包括一些非官方发行的数字货币。
  从中美这两大经济体看,美国居民的财富载体主要为证券化资产,中国居民的财富载体主要为房地产,所以泡沫经济与居民的财富增长密切相关,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泡沫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及其持续的时间长度与货币供给量、利率、金融创新程度等关系密切,尤其是与财政赤字是否货币化密切相关。财政赤字是否货币化曾引起过广泛讨论。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其他情况一定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必然加剧泡沫经济的泡沫化程度。欧盟对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持反对态度的。按照《马约》的规定,欧洲央行禁止为成员国政府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融通,欧洲央行和各欧元国的中央银行不得向政府提供信贷便利,不得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而个别西方国家搞财政赤字货币化,必然加剧泡沫经济的泡沫化程度,留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西方经济学者布兰查德和费希尔将泡沫分为永恒扩张型、爆炸型和消灭型三类。这三种类型代表泡沫变化的递进过程。如果没有外力干预,泡沫经济的繁荣阶段能持续很长时期。泡沫经济繁荣阶段停留的时间越长,投资者对房价、股价上涨的预期就会越刚性,其信心就会越足。自次贷危机之后至2021年,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全球性泡沫经济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呆"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纳斯达克股票指数和标准普尔股票指数屡创历史新高。苹果公司的市值在这段时期增加了2.7万亿美元,2018年8月2日,苹果市值盘中达到1万亿美元,之后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到2022年1月4日,苹果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这个市值超过了英国、法国、俄罗斯等180个国家2020年的GDP。特斯拉公司股票市值于2021年10月首次达到1万亿美元,成为继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和脸书后,在美国股市历史上第七只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股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身家超过2500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美国2021年房价增幅超过了2006年房地产泡沫时代的增幅,凤凰城、圣地亚哥和西雅图的价格涨幅最大,美国主要房价指数处历史高位。欧洲房价在这十几年中也快速上涨。荷兰2021年5月房价涨幅创2001年以来的最快涨幅。2021年欧洲股市表现强劲,法国股指涨近30%,创22年来最佳表现。
  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更加彻底
  世界经济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发生了一个重要现象,即以楼市、股市等为代表的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了分离,两者各自循环,处于不同的轨迹上运行。这种现象为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发现。德鲁克指出,资本移动、货币兑换、金融等符号经济从产品、服务等实物经济中完全独立出来了。泡沫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各自循环会产生三种结果,第一种为泡沫经济繁荣、实体经济低迷;第二种为泡沫经济低迷、实体经济繁荣;第三种为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步繁荣或同步衰退。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货币,使泡沫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更为彻底,两类经济运行的表现完全分离。由于大量资金进入了泡沫经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自次贷危机之后至2021年这十几年,货币大量供应而通胀率不高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十几年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经济体楼市等泡沫经济繁荣,而实体经济却低迷的原因。
  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原因在于多个方面。第一,两者的收益率出现严重偏离。在货币供给量充裕且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资金一般倾向于流入泡沫经济领域,其结果是泡沫经济带来的收益率远高于实体经济收益率,这又会诱致更多的资金进入泡沫经济领域,使泡沫经济越来越有吸引力,相比之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产生的收益率较低,导致投资动力不足。第二,自然性经济分工越来越清晰。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营环境依赖、运行方式、盈利模式、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两者自然性分工越来越明确且越来越清晰。第三,互喂通道不畅甚至断裂。如果泡沫经济产生的超额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大量增加,能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对实体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则泡沫经济的繁荣会带来实体经济繁荣,而实体经济繁荣带来的收益又有助于股市楼市等泡沫经济的繁荣,可将这种现象称为泡沫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互喂"现象。但是,如果泡沫经济中的泡沫上升速度过快且持续时间过长,一方面金融体系的资金会更加偏爱泡沫经济,致使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不足,特别是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投资者会将从泡沫经济中获取的大部分巨额收益继续投入泡沫经济,导致泡沫经济和实体经济互喂通道不畅甚至断裂。自次贷危机之后至2021年的这十几年就属于这种情况。这十几年全球性货币供应量远大于20世纪70年代的货币供应量,加上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乘数效应,货币供应规模相比之下更大,而泡沫经济的繁荣程度与货币供应量是完全正相关的,导致这十几年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更为彻底。
  要形成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喂"机制
  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彻底分离的实质是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割裂,最终的结果是互相伤害,泡沫经济破裂,泡沫经济的繁荣终结,引发金融危机,甚至导致经济危机。2020年第一季度,美股曾经出现暴跌场面,多次触发熔断机制。2022年初,美联储发出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信号,暗示2022年或进入加息通道,美国科技股出现向下调整,不少个股已陷入熊市,有的跌幅较大,创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之最。防止泡沫经济繁荣终结,要稳步降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收益率的差距,逐步降低泡沫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引导资金均衡地流向泡沫经济和实体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应使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两个循环互不交叉、互不相干。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应该是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喂"、互促、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泡沫经济中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要形成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喂"机制,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将泡沫经济超收益部分转向投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泡沫经济破裂造成的冲击。
  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经济,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尤其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应注重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控制泡沫经济的泡沫程度,防止泡沫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加剧,特别是要防范泡沫经济破裂。
 
2022:全球经济复苏应加强量与质的平衡
 
中国网1月17日刊发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撰写的文章指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经历了2020年经济的低速增长(-3.4%)后,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幅度较大(5.5%)。在此基础上,2022年经济增速的放缓应不足为奇。按照增速4.1%的预测值,2022年全球经济总量约为疫情暴发前2019年的106.1%。
  尽管面临奥密克戎和未来其他新冠变异毒株的冲击,全球经济却展现出强韧的特性,整体经济的复苏趋势更为明显,但结构性的增长分化态势也可能进一步加剧。伴随发达经济体的产出和投资逐渐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预期整体增速(4.6%)虽然仍快于发达经济体的3.8%,但二者之间的差距从上年的1.3个百分点缩小到0.8个百分点。借助金融资源的优势,伴随疫苗的广泛接种,产能的逐渐恢复和新经济领域的率先发展,发达经济体复苏加速。
  相比而言,受公共卫生能力差异、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理念不同等因素影响,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的冲击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其中,南亚地区2022年的增速最快,可能达到7.6%,而欧洲中亚地区(3.0%)、拉美加勒比地区(2.6%)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3.6%)的经济增速均可能低于发达经济体。与2021年相比,包括东亚太平洋、欧洲中亚和拉美加勒比等3个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集中的区域均可能会出现增速的下降。
  应该看到,经济的复苏并非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独善其身的发展路径可能很难做到,以邻为壑更可能遭到经济冲击的反噬。复苏的不平衡将对全球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和协同,不仅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设置的目标越来越远,而且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中断。
  在疫情持续暴发、各国财政支持减少,因供应链瓶颈等原因导致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加大的情景下,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因素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局部或地区的增长失速会通过包括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市场预期等各种途径快速传递到世界市场的其他区域,而且可能因为供应链网络和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联系被迅速放大,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
  历史经验表明,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是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很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以近年来半导体供应链的问题为例,尽管存在由于产品升级、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整体需求上升,但对原本基本平衡的供需关系的更大冲击则来自一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市场供需的直接干预。
  这些干预产生了巨大的涟漪效应,大大增加了市场各方对供应短缺的预期,导致各方库存意愿的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供需总量和结构的不平衡。更大的问题在于,半导体已经与各行各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半导体供应链的冲击向许多产业外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问题。
  展望2022年,经济增长的“量”重要,但“质”更重要。数字、低碳、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和理念创新的代表,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正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疫情暴发后,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领域实现了远超其他行业领域的快速增长,在改变经济社会互动方式的同时,对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人力资源、金融配合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各国在迈向“零碳世界”的进程中,也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适合自身的模式。人工智能正在全面改变包括交通在内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望大幅解放生产力,缩短技术迭代升级的进程。但是,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商业需求的稳定支持,也需要更为确定的规则与政策环境保障。
  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障各参与方权利、安全风险可控的国际规则,离不开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基于可持续发展承诺的相互信任。新冠疫情所产生的物理距离不能成为国与国、人与人交往所不可逾越的鸿沟,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各方付出积极的努力。
 
美国风险投资大跃进
 
证券时报1月18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真正让风险投资能够在投融资双向跑道上稳步快行的力量,是一套健全的风险投资补偿机制。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的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美国风险投资(VC)不仅交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3300亿美元,而且融资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83亿美元的最高历史记录。自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诞生之日算起,除了网络泡沫破灭阶段与金融危机时期体量出现一定萎缩外,过往76年中,美国风投在其余年份均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且投融资额一直稳居全球第一。
风险投资一般选择的是商业前景看好的高技术初创公司或者未上市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缺资金。在投资端为标的企业输送真金白银之前,VC必须在融资端解决“钱从哪儿来”的现实问题。近年来美联储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元零利率,不仅让风险投资获得了廉价的间接融资,也令风投公司的直接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不过,大规模的“放水”可以让风投公司手上的资本阔绰一时,但绝不可能令其富余一世,真正让风险投资能够在投融资双向跑道上稳步快行的力量,是一套健全的风险投资补偿机制。
风险投资几乎覆盖初创企业生态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在诸如研究开发、人员薪资等增长相关活动中投入的成本很大,且追求的是长期价值,退出之前VC通常会承受连年亏损的阵痛,其持股的高风险与长期限特征,对税收政策尤其是长期资本利得税收政策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此,一方面美国政府颁布《税改法案》,将资本利得税从最高时的49%降低到目前的零,同时针对资本持有年限实施不同的税率,即持股时间越长所缴利得税越低,并且不断细分征税范围,将原有的4档税率调整为目前的7档,而且美国国会还通过立法,对投资小企业股所得100%免税。另一方面,美国各州政府还推行地方税收抵免政策,为新兴小企业、女性创办企业等诸多投资种类开道护航。
提供税收支持的同时,政府财政还在信用担保以及渠道拓展方面为VC提供全方位的策应。一方面,美国政府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同时设立白宫小企业委员会与国会小企业委员会,协同对小企业经营提供支持,其中小企业管理局直接操盘全国性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风险投资注资的企业提供最高可达500万美元的贷款担保;与此同时,小企业管理局专门成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旨在通过长期贷款、债券、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小企业提供融资给养。由于政府表现出了对小企业以及风险投资的鲜明支持态度,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大学捐赠基金和富有家族在内的社会资本随之也增强了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商业信任度与未来盈利信心。NVCA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交付给风险机构的投资平均占美国资产高净值家庭投资总额的10%,可见风险投资的吸引力之强。
就像专业人士所形容的那样,风险投资就是为创新型初创企业而生,但实践中VC所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有没有可以进入投资选择矩阵的理想标的,而且往往可选标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沙里淘金。对此,美国政府直接推动成立了科尔曼基金会支持创业教育,现在不仅有许多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机构,如小企业管理局、美国堪萨斯州青年创业家、考夫曼创业中心等,还有众多高校创业机构,如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协会、创业研究会等,而且美国政府还大力提倡与支持创新创业活动,除了众多学校纷纷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之外,美国政府还通过设立“白宫创客节”、“白宫演示日”等主题活动展示美国的创业故事。时至今日,美国也是全球创业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而创业端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无疑为风险投资的标的甄选与组合提供了充沛的素材。
不过,风险投资与初创企业总有说再见的时候,因此退出渠道是否畅通就成为衡量一国风险投资市场是否健康与活跃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成功IPO与企业并购是风险资本退出所投公司的两大渠道,对此不得不说的是,美国股市的螺旋稳定上升的确为风险投资兑现战略投资收益打开了宽阔通道,而且去年风投资本通过IPO退出的时间中位数比前五年平均数压缩了3.2个月时间,反映风险投资在IPO渠道中的退出效率明显提高。另外,2021年美国国内商业并购交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61万亿美元,而且是连续六年持续走高,特别是去年特殊目的收购企业(SPAC)在美国大行其道,更为VC的功成身退助了一臂之力。
 
英国去年11月GDP超过疫情前水平
 
  据报道,英国国家统计局1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英国2021年11月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9%,经济规模首次超过新冠疫情前水平,较2020年2月提高0.7%。
  数据显示,去年11月,英国服务业、生产部门和建筑业产出环比均有提高;服务业和建筑业产出分别比疫情前水平高1.3%,而生产部门产出较疫情前水平低2.6%。
  英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格兰特·菲茨纳表示,去年11月英国经济强势增长,建筑业也从前几个月的低迷状态中复苏。
不过,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英国首席经济学家塞缪尔·图姆斯表示,随着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重创服务业,英国经济涨势可能在去年12月出现逆转。
 
泛非支付结算系统正式发布
 
  据悉,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秘书处联合非洲进出口银行等机构1月13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正式发布泛非支付结算系统。
  泛非支付结算系统覆盖非洲大陆,支持非洲国家使用本国货币在非洲大陆进行及时、安全和快速支付,减少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该系统在发布前已在加纳、尼日利亚、冈比亚、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六国成功试用。
  加纳副总统马哈茂杜·巴武米亚在发布仪式上说,该系统将结束非洲国家间跨境支付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惠及非洲中小企业、生产加工商和出口商,促进非洲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加速工业化进程。
  "这是一个解决'非洲问题'的'非洲方案',也是非洲大陆摆脱殖民统治以来在支付系统融合领域取得的最实际、最重要的成绩。"巴武米亚说。他同时呼吁非洲各国央行加速该系统准入,确保资金顺畅流动。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秘书处秘书长梅内在发布仪式上说,随着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实施,非洲国家间跨境交易量增加,对高效支付服务的需求增大,这一系统每年将为非洲大陆节约50亿美元支付成本。
  2021年1月1日,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标志着非洲自贸区正式启动。
 
韩国央行上调基准利率至1.25%
 
  据悉,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1月14日宣布,为应对国内通胀压力和金融失衡风险,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1.25%,回归新冠疫情暴发前水平。
  韩国央行当天表示,由于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居民消费受到抑制,但得益于国际市场需求坚挺,韩国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韩国央行表示,韩国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国内就业情况也得到改善,预计2022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
  韩国央行预测,国内通胀水平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左右,全年涨幅预计超2%。
  从外部环境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释放加息信号也是促使韩国央行加息的考虑因素之一。美联储此前明确表示,将于2022年3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随后将为启动疫情以来的首次加息做准备。
  2021年8月,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从0.5%上调25个基点至0.75%。同年11月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
 
日本央行上调2022财年通胀预期
 
  据悉,日本央行1月18日结束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继续保持当前货币政策宽松力度,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同时将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通胀预期上调至1.1%。
  日本央行宣布,继续保持目前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
  日本央行当天发布的经济与物价展望报告指出,日本服务业压力、供给侧制约正在缓解,外需带动出口保持增长,加之宽松货币政策及财政刺激计划等因素支持,日本经济正逐步恢复。央行将2022财年日本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预测的2.9%上调至3.8%,2023财年经济增幅预计为1.1%。
  报告预计,随着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转嫁至消费端,2022财年日本物价涨幅将逐步扩大。报告将2022财年日本通胀预期由此前的0.9%上调至1.1%。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央行尚未考虑加息及收紧货币政策问题,将继续坚持2%的通胀目标与当前宽松货币政策,如有必要将毫不犹豫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
 
投资分析点评
 
▲宁德时代将正式进军换电市场
 
  据悉,宁德时代1月16日宣布,将于1月18日举行EVOGO换电品牌发布会,海报口号为"能量,换出来"。公司有关人士确认,换电产品将面向全部车企。专家分析,宁德时代此举意味着其正式进军车电分离的换电市场,希望在新能源车加速发展期切分新的市场蛋糕。
  据了解,宁德时代近期在换电领域动作频频--
  2021 年 12 月 24 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市签署合作建设换电网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网络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能力提升、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构建贵州新能源市场和产业双高地。
  2021 年 8 月 20 日,宁德时代在福建厦门成立时代电服子公司,作为换电业务的承载主体。2021 年 12 月 20 日,时代电服在吉林省成立区域换电业务公司。
  据悉,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创新发展,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于今年4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各城市申报和省级主管部门审核基础上,经形式审查、专家材料评审、视频答辩评审,工信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此次试点城市名单。纳入此次试点范围的城市共有 11 个,其中综合应用类城市 8 个(北京、南京、武汉、三亚、重庆、长春、合肥、济南),重卡特色类城市有 3 个(宜宾、唐山、包头)。
  有机构预计,至 2025 年,国内换电站新增数量达到 9000 座以上,国内新增换电设备需求达到 120 亿元。
 
▲海康威视将建设仓储物流中心等多个项目
 
  1月18日,海康威视( 002415.SZ )发布公告称,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建设多个项目,总投资额为52.7亿元,包括拟以12.86亿元投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此外子公司海康机器人拟投资27亿元建设两个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子公司海康微影拟投资12.80亿元建设红外热成像整机产品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协鑫能科换电版图再扩张
 
  1月19日晚,协鑫能科(002015)接连披露多份重要合作公告,其中公司将与北京京深深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DeepWay")合作,力争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京沪高速先期1000辆换电重卡服务能力的换电网络布局,推动商用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可持续发展。
  协鑫能科旗下全资子公司苏州协鑫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通过股权收购与增资扩股的方式,获得云南弘兴矿业有限公司51%股权,借此获取稳定的锂、磷资源,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战略支撑。
  此外,协鑫能科旗下全资子公司将与浙江峘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峘能科技")开展合作,促进东风柳汽S50EV换电版车型的市场推广。牵手卡车造车新势力
  DeepWay是由百度和狮桥合资的专注于新能源商用车研发和制造的自动驾驶卡车造车新势力公司,于2021年正式推出首款全正向设计研发的智能新能源重卡--深向·星途1代。百度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生态等各个维度投入,与狮桥的场景、金融、资本等优势结合,打造DeepWay成为货运自动驾驶赛道的独角兽。目前DeepWay已经在商用车高速辅助驾驶、高速L4无人驾驶以及限定区域无人驾驶业务展开布局。
  协鑫能科与DeepWay此次合作将围绕产品开发、市场合作等内容展开。双方将共同开展换电站、换电模块、移动能源车、充电产品的技术路线及方案的相关研究,提高换电效率。并利用各自的集团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及自动换电技术的可行性,推进干线无人驾驶换电重卡绿色物流项目落地。力争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京沪高速先期1000辆换电重卡服务能力的换电网络布局。
  另外,协鑫能科旗下全资子公司苏州琞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琞能科技")在1月19日与峘能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峘能科技享有东风柳汽S50换电版车型的独家授权代理。按照协议约定,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车辆销售、设备销售、换电运营平台等领域开展合作,促进东风柳汽S50EV换电版车型的市场推广。2022年,协鑫能科将与东风柳汽、浙江峘能聚焦出租车及网约车换电场景,在河北、内蒙、浙江、江苏、四川、贵州等重点城市联合推广不少于8000台S50换电版车辆,预计三年内联合推广该车型将突破30000台。
  当下,国家换电产业政策迭出,持续释放引导、扶持换电模式的信号,换电行业迎来了政策红利快速增长期。1月18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推广低碳设施设备,规划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同日,工信部召开部际联席会议2022年度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
  此次合作,峘能科技将在车辆商务政策、车辆供货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优先,协鑫能科也将享有东风柳汽S50EV换电版车型关联换电技术使用权,双方将充分整合资源,高效联动,全力构筑低碳、便捷、智能的出行生态圈,促进换电版乘用车型的规模推广。
  同时,协鑫能科旗下全资子公司苏州协鑫珩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成都和宸盈佳矿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和宸盈佳")及曲靖世纪天盛矿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公司将通过股权收购与增资扩股的方式,获得和宸盈佳与世纪天盛持有的云南弘兴矿业有限公司51%股权。弘兴矿业旗下会泽县金牛厂磷矿项目证载磷矿石资源达4922.49万吨。根据规划,到2025年,协鑫能科的换电服务网络将覆盖超过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当下,作为上游稀缺资源,锂、磷在国内供不应求,存在显著缺口,价格也随之飞涨。而随着协鑫能科移动能源业务的快速突破与日后的规模增长,获取稳定的锂、磷资源,将为公司保证供给、降低成本、构建移动能源生态、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闻泰科技拟参投杭州九州舜创基金
 
  据报道,作为消费电子ODM龙头,闻泰科技(600745)正在联手专业机构和行业龙头,加码半导体和光学业务。继参投武岳峰基金后, 闻泰科技(600745)(600745.SH)1月18日公告称,近日公司全资孙公司中闻金泰半导体签署了《杭州九州舜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中闻金泰半导体作为有限合伙人在标的基金中认缴出资人民币5000万元,占基金5.21%的份额。该基金总规模9亿-10亿元。
  公告称,本次投资基金关注的投资方向包含光学光电等领域的底层技术、先进工艺、创新应用,与公司现有业务和未来发展有着较高的契合度,通过认购本期基金份额,将有利于公司拓展业务和技术合作伙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公司资金运作效率和收益。
  从投资方来看,九州舜创的基金管理人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舜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为舜宇集团;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杭州舜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舜宇集团持股51%;另外,有限合伙人中,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出资1.5亿元,占比15.63%。
  除了认购九州舜创,闻泰科技还联手专业投资机构,布局集成电路上游设计环节。去年9月,闻泰科技全资孙公司上海彦芯拟向武岳峰浦江二期实缴投资1亿元。据介绍,武岳峰浦江二期资金主要投资于武岳峰三期,规模50亿元,主要投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人工智能及与集成电路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截至去年12月底,上海彦芯已按约定实缴出资2000万元。
  对于本次闻泰科技参投舜宇背景私募,有接近上市公司人士表示,光学影像是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元宇宙等产品主要的创新方向之一,通过本次投资,希望加强光学领域的战略合作,未来也会围绕光学领域共同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闻泰科技光学模组业务平台广州得尔塔开始步入正轨,获得重要客户苹果公司的最终验证。
  广州得尔塔前身为欧菲光核心子公司,负责为苹果供应摄像头模组。在2022年新年致辞中,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表示,得尔塔科技在2021年成功恢复特定客户后摄出货,今年将争取特定客户更多项目。全新的得尔塔科技不仅将继续服务特定客户,还将通过闻泰系统集成业务进入到安卓手机、Windows笔电、汽车和IOT等更广阔的领域,得尔塔科技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字节跳动解散战略与投资部
 
  据消息人士1月19日透露,字节跳动已于1月18日解散公司战略投资部,相关员工正在转岗。字节投资部解散源于近期拟计划投资的GrowingIO项目,该项目是一家数字化营销整体方案服务商,该收购案于1月18日被直接叫停。
对上述说法,字节跳动回应称,解散战投部的原因是公司决定"加强业务聚焦,减小协同性低的投资,将战略投资部员工分散到各个业务条线中,加强战略研究职能与业务的配合。相关业务和团队还在进行规划讨论。"
 
  ▲YouTube将关闭原创节目部门
 
  1月19日,谷歌下属视频网站YouTube宣布,将关停原创节目业务(YouTube Originals)。这是YouTube在2016年推出的一项订阅服务,其中包括来自YouTube的原创电视剧、电影和直播。
  YouTube首席商务官Robert Kyncl在推特上发文称,负责YouTube Originals的Susanne Daniels将于3月离开公司,YouTube将持续投入直播带货以及与TikTok竞争的YouTube Shorts等,并增加对视频创作者的投入。
  截至目前,YouTube拥有超过200万创作者,平台在过去三年中已支付超过300亿美元的分成费用。
 
  ▲元宇宙创企Animoca Brands融资23亿元
 
  1月19日,香港创业公司Animoca Brands宣布完成约3.59亿美元融资,美国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参投,其他投资者还包括红杉中国和香港周大福集团郑氏家族第三代郑志刚等。
  AB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企,主要发展非同质化代币(NFT)和数字产权,公司致力于打造开放式的元宇宙空间。2018年,AB以488.5万美元收购了区块链虚拟世界游戏Sandbox的开发商Pixowl,Sandbox目前已成为"元宇宙概念"下最热门的区块链游戏之一。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1胡润中国500强榜单出炉
 
  1月19日上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中国500强》,中国500强上榜门槛提高90亿元(39%),达到320亿元,创历史新高。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今年胡润中国500强的上榜门槛达到320亿,比去年提高39%,是两年前的2.3倍,按照这个速度,5年内,胡润中国500强的上榜门槛将增长到600亿。"
  数据显示,台积电和宁德时代新进前十。拼多多和美的集团退出前十,分别排到第12名和第16名。前十名总价值占全榜单29%,为19万亿元,与去年前十名的总价值基本持平。总部深圳和北京的最多,各有3家,其次是杭州2家。
  按地域分布,从城市来看,上海超越北京成为500强企业最多的城市,有69家,北京68家,深圳以45家保持第三。从省份来看,广东以87家位列第一。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西藏和澳门没有企业进入500强。长三角地区共177家企业进入500强,占全国35%;粤港澳大湾区共117家企业进入500强,占全国23%。
  按行业分布,能源行业快速上升,成为500强企业数量第二多的行业,化工也从第六升至第三名,而医疗健康仍然是500强企业最多的行业。从总价值占比来看,传媒和娱乐、零售、医疗健康和半导体行业的总价值占全榜单的比例最高。
  从价值上涨的数额来看,过去一年增长最多的是字节跳动、宁德时代和美团。从价值上涨的比例来看,涨幅最大的是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和化工企业合盛硅业。
  数据还显示,180家上一年榜单上的企业今年落榜,包括好未来、恒大等。从价值下降的数额来看,过去一年下降最多的是阿里巴巴、腾讯和平安保险。
  此外,500强企业平均年龄25岁,相当于平均成立于1996年。247家企业成立于2000年之后,8家成立不超过5年,最年轻的是2018年成立的雾芯科技和2017年成立的叮咚买菜。
  胡润研究院最后披露了中国最具价值国有上市公司前十名,分别是贵州茅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五粮液、中国移动、中国人寿。
 
▲山西焦煤拟70.42亿收购控股股东煤炭资产
 
  据悉,山西焦煤(000983)1月16日晚公告,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焦煤集团持有的分立后存续的华晋焦煤51%股权、明珠煤业49%股权。华晋焦煤51%股权交易价格为65.99亿元,明珠煤业49%股权交易价格为4.43亿元。其中现金支付比例为交易价格的15%,股份支付的比例为交易价格的85%。交易价格总计70.42亿元,并拟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44亿元。
  本次交易对方中,焦煤集团为山西焦煤控股股东,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山西省召开全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会,提出要善于用好用活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逐步提升资产证券化率。2020年4月,山西省召开省属国企提高资产证券化率专题会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并对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提出明确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焦煤集团通过专业化重组,将优质的煤炭资产整合注入山西焦煤,既是响应国家、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关于深化国企改革战略部署,同时又有利于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
  山西焦煤主营业务是煤炭的生产、洗选加工、销售及发供电,以及矿山开发设计施工、矿用及电力器材生产经营等。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煤炭、电力热力、焦炭及化工产品等,其中煤炭产品主要是焦煤、肥煤、瘦煤、贫瘦煤、气煤等。
  近年来随着焦煤集团的组建和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矿井及所属配套选煤厂的投产建成,煤炭资源整合的推进,焦煤集团和山西焦煤部分产品有了同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同业竞争。焦煤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与山西焦煤之间主要在煤炭生产销售领域存在同业竞争,在煤炭贸易、供电供热、焦化等行业存在部分同业竞争情况。
  本次交易标的华晋焦煤和明珠煤业主要从事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及销售,和上市公司构成了部分业务上的重合。例如,华晋焦煤主营业务为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及销售,主要产品为主焦煤和配焦煤。华晋焦煤主要开发建设河东煤田的离柳矿区和乡宁矿区,离柳矿区煤种具有低灰、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强黏结性的特点,是国内稀缺的优质主焦煤;乡宁矿区煤种主要为中灰、低硫、特低磷的瘦煤,是优质的配焦煤。
  焦煤集团近年来积极以山西焦煤为平台,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和专业化重组,减少同业竞争。通过本次交易,焦煤集团将下属华晋焦煤注入山西焦煤,有助于解决山西焦煤与焦煤集团的同业竞争,提升山西焦煤独立性。焦煤集团同时承诺,将加快炼焦煤先进产能兼并重组,提升上市公司在炼焦煤领域的产业集中度、市场话语权、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迈瑞医疗拟将10亿元股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1月19日晚间,迈瑞医疗(300760)披露了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公司拟将价值约10亿元的股票共计不超过304.87万股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参与对象为公司核心员工和技术骨干,参与总人数不超过2700人,员工受让价格为50元/股。此次员工持股计划不涉及公司董监高管理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迈瑞医疗自2018年上市以来推出的首个员工持股计划。同时,公司还就本次员工持股计划设定了业绩增长考核指标,即每年净利润增长20%。
  据了解,此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来源为公司回购专用账户已回购的迈瑞医疗A股普通股股票,约占当前公司总股本的0.2508%。2021年8月26日,迈瑞医疗抛出价值10亿元的回购计划,并于当年9月1日实施完毕。
  根据草案,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期为48个月。
  迈瑞医疗表示,在依法合规及公司现有现金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公司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因此以较低的激励成本实现对本员工持股计划参加对象的激励,可以真正提升参加对象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将参加对象和公司及公司股东的利益统一,从而推动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这次员工持股计划范围有多广?以公司2020年底的11833名总员工计算,若达到最大激励人数2700人,激励员工比例接近23%。
  业绩考核方面,迈瑞医疗把净利润每年(2022年至2024年)增长20%作为了解锁条件,即如果公司未满足对应年度业绩考核目标,所有激励对象对应当年可解锁的股票将延长锁定期。
 
▲比亚迪携手中国一汽投资成立新公司
 
  1月15日,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武瑞甲,注册资本10亿元,经营范围包含: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相关售后和技术咨询服务等。该公司由比亚迪全资子公司弗迪实业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一汽股权投资(天津)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向文波接替梁稳根出任三一重工董事长
 
  据报道,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三一重工(600031) 1月19日晚间公告称,梁稳根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同时,公司董事会选举向文波、俞宏福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聘任俞宏福担任公司总裁。
  关于"换帅",三一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多只是两人战略分工的安排,"梁稳根仍是三一重工实控人和董事,辞去董事长一职是为了将精力集中于战略把控,比如数字化转型,将公司带入新的高度,"目前,三一重工仍然是梁稳根最重要的事业板块。"
  近年,三一重工提出数字化、电动化以及国际化三大战略,而梁稳根以擅长抓住商业机会,推进长期战略落地著称。梁稳根作为公司实控人,希望集中精力更多放在"三化"方向。
  梁稳根出生于1956年,是三一集团的主要创始人。上世纪80年代,他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这是三一的前身。1994年,三一实施了企业发展史上著名的"双进"战略:进入大城市(长沙)、进入大产业(工程机械行业),从涟源搬迁到长沙。
  扎根长沙以来,梁稳根带领三一集团一路乘风而上。三一集团成为长沙以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销售额过千亿的企业,跻身全球工程机械三强、《福布斯》全球500强,挖掘机占据全球市场15%份额夺得销冠,混凝土机械收入稳居世界第一。
  20多年来,三一集团陆续在长沙经开区、宁乡高新区等园区投资建设多个产业园,设立三一重工、三一重起、三一重卡等子公司等生产混凝土泵车、起重机和重卡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据了解,向文波是与梁稳根合作多年的"老搭档",长期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总裁,对三一重工及所处行业认知深刻,经营业绩和经营能力突出;与向文波同龄的俞宏福于2006年加入三一重工,拥有超过30年的机械行业经验,长期担任公司旗下三一重机董事长,推动公司挖掘机械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夺得全球销量冠军。
  2018年梁稳根对外发布了三一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是用数字化驱动公司全面转型,对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组织、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构。
 
▲微软拟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
 
  据报道,面对元宇宙热潮,微软决定重金布局游戏领域。1月18日,微软(NASDAQ: MSFT)宣布,计划以687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游戏公司动视暴雪(NASDAQ: ATVI)。
  收购完成后,微软旗下将拥有30个游戏工作室,成为全球收入第三的游戏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
  这是微软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希望借此推广游戏订阅服务Game Pass和云游戏技术。动视暴雪因内部管理问题处于舆论漩涡,当前股价、业绩双双承压。
  动视暴雪拥有《使命召唤》、《魔兽争霸》、《糖果传奇》、《炉石传说》、《星际争霸》等知名游戏,在全球约有1万名员工。
  微软称,在本次交易完成前,动视暴雪和微软游戏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在收购完成后,动视暴雪的业务将汇报给微软游戏业务CEO菲尔·斯宾塞。
 
管理视点
 
员工技能过时了,企业应该怎么办?
 
哈佛商业评论1月20日刊发高德纳咨询公司人力资源业务执行副总裁萨里·怀尔德(Sari Wilde)、高级研究主任艾莉森·史密斯(Alison Smith)、高级研究负责人萨拉·克拉克(Sara Clark)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随着员工和组织逐渐适应混合工作规范、新兴技术和受到影响的业务,当今职场所需的技能正在迅速改变。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对超过750万份招聘内容的分析显示,2018年美国IT、金融和销售岗位的工作机会平均要求17种技能。如今,同一类型的岗位需要平均21种技能,其中包括至少8种此前不作要求的内容。与此同时,2018年工作岗位平均所需的29%的技能可能在第二年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一现象为各大机构带来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在企业还要应对人才战的今天,各大组织正努力寻找方式紧跟不断变化的趋势。仅靠招聘策略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各大组织必须在现有劳动力中寻找或培养新技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个组织如何管理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我们调查了6500名雇员和75名人力资源领导者。除另行说明之外,我们的发现均来自2020年的这些调查。分析显示,多数组织使用了以下方法中的一种。
  被动应对。不幸的是,很多组织发现自己采取的是被动应对方式,在需求出现时手忙脚乱地学习新技能。一位大型制造厂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分享了在尝试紧跟企业新技能开发需求时遇到的挑战:“我们开发出一套学习方案时,这项业务已经有了新进展。”采取被动方式的组织中,员工在一年后只用了54%的新技能。在需求最急迫的时候,这些组织向员工传授技能的速度实在太慢。
  预测技能需求。另一方面,超过50%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认为,解决方案应该是预测企业未来技能需求,做到先发制人。不过,相关预测尝试很有可能导致投资无用的培训或过时技能。我们的研究发现,尝试预测技能要比被动应对更糟糕:在采用技能预测方式的机构中,员工在工作中应用的新技能仅占学到的37%,大幅低于被动应对方式。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我们的研究给出了第三个选项:动态培养。这一策略将技能管理看作模糊的动态练习,接受不完美的存在,并给予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雇员自由权,继而快速应对他们已知及可预测的事物。当前工作环境中,雇员一直在寻求更大的透明度和个性化选择,动态方式能够赋予他们更多信息,他们便可以做出正确选择,获取所需技能,制定与时俱进的职业规划。采用动态技能培养方式的公司,雇员在工作时应用新技能的比例会占到所学的75%,是技能预测方式中员工应用比例的两倍。
  以下三个步骤可以帮助企业采用动态方式培养或重塑员工技能。
  发现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大多数组织如今都是依靠管理者发现需求,人力部门提供解决方案。领导者意识到雇员缺乏必要技能后,会下意识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提供培训。具体来说,超过75%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称,各部门的技能主要由技能学习和培养子部门的内部负责人负责。然而,人力资源部门之外的管理者并不一定清楚业务目标的人才定位,这一现象可能导致误判缺失技能,或忽视重要需求。
  为了发现和弥补出现的技能空白,企业可通过在各地设立能够汇报具体技能需求的利益相关方网络,定期汇集员工、领导者和客户反馈。综合各方努力,这些技能感应网络可以监控不断变化的需求,确保员工做好准备。
  例如总部位于伦敦的金融服务公司、高德纳的客户,英国劳埃德银行集团(Lloyds Banking Group),便采取了这种交互式方式规划技能需求。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在技能相关方网络中推动合作,利益相关方包括商业领袖、每个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以及人力资源专家。这种合作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迅速发现技能空白,同时还能发现当地和整个企业为填补空白所采取的行动。利益相关方会定期会面,评估技能清单,这些清单包含雇员的现有技能信息,以及计划用于满足业务技能需求的人才干预信息。他们会检查既定干预计划的进程,并重点通报可能影响整个企业技能策略的变化。通过这一方式,劳埃德可以基于数据作出决策,满足了当地和全银行的技能需求。     
  快速启动技能培养方案
  很多机构通过增加正式培训频率应对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不幸的是,高德纳 2018年对全球7000多名雇员开展的技能变化调查显示,雇员参与正式的虚拟或课堂培训的时间,与实际使用技能的比例没有太大关系。尽管安排周到的正式培训依然有效,但对于很多迫切技能来说,培训的速度太慢了。常见的问题在于,在组织规划并开展培训时,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些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需要更快的解决方案,也就是高德纳所说的“技能加速器”。技能加速器利用了现有资源和专长实现技能升级支持,这种方式“足以”及时满足技能需求。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要好于迟来的完美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这样操作:
  发现员工的类似技能。通过发现员工现有技能中类似的跳板技能,创造通往高需求技能的捷径。
  培训“技能传播者”指导同事。对部分有上进心和影响力的员工进行技能升级,需求出现时,他们可以指导其他同事。
  在员工最需要时传授相关知识。业务需求出现时,利用数据来发现和调整知识传授。
  发现类似技能有助于业务负责人利用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人才池,这些人往往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例如一家机构可能需要掌握Python的员工,除了进行定向招聘或在企业内部搜寻专业人才外,招聘者还应该考虑掌握相关技能的候选人,例如Linux、Java或Perl。拥有其中一类技能通常会让员工更容易进行技能升级,哪怕是在目标领域通过自我主导或在职学习也是如此。
  我们曾采访过一家大型加工企业,他们在采取这种措施时会广泛思考现有员工的背景,找出最有可能获得数据科学技能的人。这家机构并没有争抢有经验的数据科学家,而是投资培养拥有类似学科背景,例如数学、统计和业务分析的员工。
  另一种技能加速方式是在正确的时间为员工提供培训。在意识到培训期与应用期之间存在时差后,高德纳的客户之一、拥有CVS零售连锁店的医疗公司CVS Health专注于将培训与雇员和业务需求期统一起来。人力资源负责人意识到,对于甄别企业什么时候最需要新技能和培训,领导者的指示难以做到完全充分或及时。因此,公司会用多种渠道的数据进行甄别:雇员在何时需要使用新技能,以及最大化地受益于培训(例如职业生涯关键期和晋升时)等。
  提升员工和组织间的透明度
  技能动态培养的关键在于,确保组织与员工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尽管众多领导者和管理者尝试通过培养学习思维模式,来激励员工持续学习,但大多数员工并不缺乏动力。事实上,97%的员工称,只要公司给予机会,他们都愿意学习新技能。然而仅有39%的员工认为,组织在帮助他们理解技能需求信息如何应用于自身所处环境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为了帮助员工做出有关自身发展的知情决策,领导者需要分享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信息——存在不确定性时也是如此——以及这些变化可能会对具体职责产生哪些影响。员工还应向企业分享自己的技能和职业目标。这一交流能够让员工和领导者互通信息,共同把握互利和灵活的发展机遇。
随着行业、组织、客户需求和工作规范持续变化,人们对技能迅速重塑和升级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这些挑战要求组织重新思考如何利用现有解决方案填补技能空白,并采取动态的技能培养方式,让员工最大程度在当前职务中运用所学技能,而不是预测未来或等待高管下达培养新技能的指示。
 
信息化建设
 
九部门发文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央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构建有活力、有创新力的制度环境,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意见》从健全完善规则制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发展能力、赋能经济转型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了16条细则。《意见》提出,完善金融领域监管规则体系,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
  在健全完善规则制度方面,《意见》提出,要完善治理规则,修订《反垄断法》,完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配套规则。制定出台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细化平台企业数据处理规则。制定出台平台经济领域价格行为规则,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完善金融领域监管规则体系,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
  《意见》要求,厘清平台责任边界,强化超大型互联网平台责任。建立平台合规管理制度,加大平台经济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力度,建立互联网平台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健全平台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完善跨境数据流动"分级分类+负面清单"监管制度,探索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安全制度。
  在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强金融领域监管。强化支付领域监管,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依法治理支付过程中的排他或"二选一"行为,对滥用非银行支付服务相关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加强监管,研究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规范平台数据使用,从严监管征信业务,确保依法持牌合规经营。《意见》还提出,要落实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严格审查股东资质,加强穿透式监管,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严格规范平台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督促平台企业及其控股、参股金融机构严格落实资本金和杠杆率要求。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加强营销行为监管,确保披露信息真实、准确,不得劝诱超前消费。
  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意见》提出,将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严格依法查处平台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强化平台广告导向监管,对重点领域广告加强监管。重点规制以减配降质产品误导消费者、平台未对销售商品的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实施审查等问题,对存在缺陷的消费品落实线上经营者产品召回相关义务。加大对出行领域平台企业非法营运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数据和算法安全领域,《意见》提出,将严厉打击平台企业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超权限调用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从严管控非必要采集数据行为,依法依规打击黑市数据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数据滥用行为。在严格保护算法等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算法评估,引导平台企业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促进算法公平。严肃查处利用算法进行信息内容造假、传播负面有害信息和低俗劣质内容、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意见》明确,将降低平台经济参与者经营成本,引导平台企业合理确定支付结算、平台佣金等服务费用,给予优质小微商户一定的流量扶持。建立有序开放的平台生态,平台不得恶意不兼容,或设置不合理的程序要求。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最低工资和支付保障制度,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用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等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
  此外,在增强平台创新发展能力方面,《意见》明确,提升全球化发展水平,支持平台企业推动数字产品与服务"走出去"。鼓励平台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积极推动海外仓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平台企业开展模式创新,试点探索"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资源共享新模式,盘活云平台、开发工具、车间厂房等方面闲置资源,培育共享经济新业态。鼓励平台企业开展创新业务众包,更多向中小企业开放和共享资源。
在赋能经济转型发展方面,《意见》还提出,要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平台消费创造能力。鼓励平台企业拓展"互联网+"消费场景。鼓励平台企业助力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医疗、社保、就业等服务领域的普惠化、便捷化、个性化水平。鼓励平台企业提供无障碍服务,增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享受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便捷性。
 
北京丰台八大行动发展数字经济
 
  据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推进丰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结合丰台区实际,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月14日印发《丰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行动目标,即到2023年底,全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数字经济融合创新高地初步成型,有力支撑丰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治理。具体包括:
  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园区。丰台科技园东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立足各自特色定位,数字技术企业、数字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形成具有全市影响力和区域品牌效应的数字经济标杆园区。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首都商务新区加快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性能计算等新兴领域,初步形成数字经济集群发展态势。
  培育数字经济标杆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发展并重,力争在数字金融、智能制造、卫星互联网、数字文化、数字消费等细分领域培育15-20家在行业内具有技术先进性、市场竞争力的数字经济标杆企业,孕育3-5家独角兽企业,带动全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健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基本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四通八达四底座"的信息化体系加速构建,初步建成"云网边端完备、体系架构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城市大脑"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全域感知体系加快优化升级。
  拓宽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示范,在交通、政务、教育、消费、健康医疗、环保、城市治理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典型应用示范场景,智慧城市建设更加高效协同,基本形成良性运转的数字社会生态。
  《计划》提出,立足丰台分区规划"一轴、两带、四区、多点"总体空间布局,围绕数字经济承载主体,提升丰台科技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智化发展能级,彰显丽泽金融商务区数字金融特色品牌,加快首都商务新区新兴数字产业培育,提升全区数字治理效能,形成"一核"数智引领、"两区"创新示范、"全域"赋能提升的发展格局。
  "一核"数智引领 丰台科技园东区打造数字产业化高地和产业数字化引领区。丰台科技园东区发挥创新要素聚集、基础设施完备和产业配套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领域,集聚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特精新企业,加快看丹独角兽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独角兽企业集聚区。立足园区产业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提升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丰台数字经济发展新坐标。丰台科技园西区要加快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补齐设施配套短板,规划建设新一代超算中心,配备一流网络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吸引下一代互联网、数字金融、智能制造、数字能源、数字出行、数字医疗、6G未来网络等领域企业集群发展,打造全市乃至全球产业数字化先行示范区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引领区。
  "两区"创新示范 丽泽金融商务区擦亮数字金融新名片。聚焦数字货币、数字监管、数字资产等重点领域,支持国家数字金融技术检测中心等数字金融机构发展,推动国家级重大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落地。坚持国际化、高端化导向,规划建设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打造数字金融发展新高地。推进与金融街一体化发展,加快丽泽航站楼建设,聚集国际创新要素,形成"数字+商务"融合发展高地。
  首都商务新区打造国际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首都商务新区充分发挥南中轴区位优势,积极引入首都城市功能,加快文博设施入驻;前瞻性谋划布局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的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吸引带动性强的头部企业入驻,培育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构建数字产业化生态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文化"新地标。
  "全域"赋能提升 立足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加快搭建覆盖全域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培育榆树庄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花乡花卉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特色园区。结合全区活力中心建设,支持相关运营主体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示范,引入数字经济项目,因地制宜利用城镇及集体存量产业空间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支持现有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专业市场等打造数字消费示范区。鼓励交通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全面推广智能物流信息系统与设备应用,提升教育、医疗、政务智慧化服务水平,完善丰台"城市大脑",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
 
山东发布"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据悉,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产业成为山东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从事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大数据企业超过3000家,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样板区。
山东实体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但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大而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赋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就有望进一步提速。对此,《规划》立足山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出充分发挥济南、青岛两市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数据赋能"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   
济南、青岛加快打造辐射周边、引领全省、支撑强劲的两大核心集聚区。其中,济南重点围绕制造业、新能源等行业领域建设大数据产业集群;青岛在市内三区、西海岸新区建设大数据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海洋、制造等行业领域大数据产业新高地。
  省会经济圈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大数据相关的现代服务业;胶东经济圈重点围绕经略海洋发展海洋大数据相关产业;鲁南经济圈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发展农业大数据相关产业。同时,充分发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深化与国内外先进地区、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参与山东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设,提升山东大数据产业现代化水平。
  围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规划》聚焦当前山东大数据产业短板领域,实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加速提升产业链条能级、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繁荣有序产业生态、筑牢数据安全保障防线等五大重点任务。结合上述任务,《规划》设置了9个工程专栏,涵盖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创新能力飞跃、大数据产品(服务)供给强化、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引领、行业大数据融合应用示范、治理大数据融合应用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字产业生态优化、数据安全保障铸盾等内容。
  另外,《规划》专门提出支持大数据领域企事业单位采取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周末工程师、特岗特聘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山东还将进一步强化人才激励措施,支持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面向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引航专家",面向大数据产业重点企业培养一批"领军人物",面向大数据应用一线工作者遴选一批"智慧工匠"。
据了解,山东已在国内率先明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方法和部门分工,监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情况,并探索用"大数据"方法对大数据企业进行全样本、常态化监测分析,为大数据产业精准"画像"。按照《规划》,山东将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分年度编制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图谱,进一步强化产业督查、考核和评估。
 
美参议院通过一项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法案
 
  1月20日,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一项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法案,该法案旨在保护数字竞争,将禁止科技巨头在其平台上为自家产品、服务或业务创造优势。市场认为,这将直接影响到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公司。
  这项法案由明尼苏达州民主党参议员Amy Klobuchar和爱荷华州共和党参议员Chuck Grassley共同发起,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以16票赞成、6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该法案。
 
企业信息员园地
  
2022年,这些优惠政策继续执行!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 严朝霞  
  一、增值税
  1、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自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2、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可继续享受减按1%的优惠政策!
  至本日止,虽未有正式文件出台,但小规模纳税人每日登录开票软件,就能看到一段提示:“自2022年1月1日起,暂继续执行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政策。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暂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您在开具发票选择征收率时,请暂按上述政策执行。待正式文件出台后,以正式文件为准。”
  3、继续执行边销茶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对边销茶生产企业(企业名单见附件)销售自产的边销茶及经销企业销售的边销茶免征增值税。
  4、继续执行金融机构特定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5、继续执行动漫软件出口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动漫软件出口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6、继续执行经营公租房所租金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公租房免征房产税。对经营公租房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增值税。
  公租房经营管理单位应单独核算公租房租金收入,未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免征增值税、房产税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7、继续执行取得符合条件的自来水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饮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向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取得的自来水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8、继续对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继续对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免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9、对卫生健康委委托进口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免征增值税
  自2021年1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对卫生健康委委托进口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10、继续执行特定企业间资金无偿借贷行为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企业集团内单位(含企业集团)之间的资金无偿借贷行为,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11、继续执行供热企业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供热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供暖期结束。
  12、继续实施宣传文化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1)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
  (2)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以及县级及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增值税。
  13、继续延长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或直接无偿捐赠给目标脱贫地区的单位和个人,免征增值税。在政策执行期限内,目标脱贫地区实现脱贫的,可继续适用上述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
  14、关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展期内销售特定展品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2021年至2023年期间,对服贸会每个展商在展期内销售的进口展品,按附件规定的数量或金额上限,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15、海南自由贸易港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1)全岛封关运作前,对海南自由贸易港注册登记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进口自用的生产设备,除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明确不予免税、国家规定禁止进口的商品,以及本通知所附《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自用生产设备负面清单》所列设备外,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2)《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以及《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暂不适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符合本政策规定条件的企业,进口上述三个目录内的设备,可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16、“十四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国际性展会展期内销售特定展品免征增值税
  对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展期内销售的免税额度内的进口展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享受税收优惠的展品不包括国家禁止进口商品、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烟、酒、汽车以及列入《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的商品。
  17、“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自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公众开放的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站、台)、气象台(站)、地震台(站),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属对外开放的科普基地,进口以下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1)为从境外购买自用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而进口的拷贝、工作带、硬盘,以及以其他形式进口自用的承载科普影视作品的拷贝、工作带、硬盘。
  (2)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科普仪器设备、科普展品、科普专用软件等科普用品。
  18、“十四五”期间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和军警用工作犬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自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具备研究和培育繁殖条件的动植物科研院所、动物园、植物园、专业动植物保护单位、养殖场、种植园进口的用于科研、育种、繁殖的野生动植物种源,以及军队、公安、安全部门(含缉私警察)进口的军警用工作犬、工作犬精液及胚胎,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19、“十四五”期间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进口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1)在经国家批准的陆上石油(天然气)中标区块(对外谈判的合作区块视为中标区块)内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业的中外合作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作业的设备(包括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资料)、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对在我国海洋(指我国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其他海洋资源管辖海域,包括浅海滩涂,下同)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业的项目(包括1994年12月31日之前批准的对外合作“老项目”),以及海上油气管道应急救援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作业或应急救援的设备(包括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资料)、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3)对在我国境内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作业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作业的设备(包括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资料)、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为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20、“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1)对科学研究机构、技术开发机构、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2)对出版物进口单位为科研院所、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图书馆进口用于科研、教学的图书、资料等,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执行期限为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21、“十四五”期间种子种源进口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自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符合《进口种子种源免征增值税商品清单》的进口种子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22、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
  自2021年11月7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
  二、企业所得税
  1、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100 万元的部分,减征企业所得税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100 万元的部分,减按 12.5%计入 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
  企业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单位价值超过500万元的,仍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3、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减计10%。
  至2023年12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4、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减计10%
  至2023年12月31日止,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5、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减计10%
  至2023年12月31日止,对经省级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办、局等)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6、铁路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
  对企业投资者持有2019-2023年发行的铁路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减按50%征收企业所得税。
  7、除制造业以外的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75%
  除制造业以外的企业,且不属于烟草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2023年12月31日前,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
  8、对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取得的下列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至2023年12月31日止,对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取得的下列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境内保险公司依法缴纳的保险保障基金;
  ?依法从撤销或破产保险公司清算财产中获得的受偿收入和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以及依法从保险公司风险处置中获得的财产转让所得
  ?接受捐赠收入;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购买政府债券、中央银行、中央企业和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利息收入;
  ?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取得的收入。
  9、下列文件规定的金融保险企业的准备金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公司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114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22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有关风险准备金和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9]32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证券行业准备金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7]23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5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6号)
  10、境外机构投资者(包括境外经纪机构)从事中国境内原油期货交易取得的所得和佣金所得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自2018年3月13日起,对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包括境外经纪机构),从事中国境内原油期货交易取得的所得(不含实物交割所得),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境外经纪机构在境外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中国境内原油期货经纪业务取得的佣金所得,不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劳务所得,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个税
  1、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100 万元的部分,减征个人所得税
  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对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100 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2、继续执行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优惠政策
  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以下简称月度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3、继续执行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激励单独计税优惠政策
  中央企业负责人取得年度绩效薪金延期兑现收入和任期奖励,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绩效薪金延期兑现收入和任期奖励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7]118号)规定的,在2023年12月31日前,参照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办法。
  4、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优惠政策,
  居民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以下简称股权激励),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财税[2015]116号)第四条、《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01号)第四条第(一)项规定的相关条件的,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5、继续执行外籍个人津补贴政策
  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外籍个人符合居民个人条件的,可以选择享受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选择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1994]2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籍个人取得有关补贴征免个人所得税执行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54号)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籍个人取得港澳地区住房等补贴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财税[2004]29号)规定,享受住房补贴、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但不得同时享受。外籍个人一经选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6、符合条件的免于办理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至2023年12月31日,居民个人取得的综合所得,年度综合所得收入不超过12万元且需要汇算清缴补税的,或者年度汇算清缴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的,居民个人可免于办理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时存在扣缴义务人未依法预扣预缴税款的情形除外。
  7、自原油期货对外开放之日起,对境外个人投资者投资中国境内原油期货取得的所得,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其他税收
  1、至2020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2、至2023年12月31日,对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下列应税凭证,免征印花税:
  ?新设立的资金账簿;
  ?在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处置和破产救助过程中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
  ?在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处置过程中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的再贷款合同;
  ?以保险保障基金自有财产和接收的受偿资产与保险公司签订的财产保险合同;
  ?对与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签订上述产权转移书据或应税合同的其他当事人照章征收印花税。
  3、至2023年12月31日,关于公共租赁住房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执行。
  4、至2023年12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67号规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执行。
  5、至2023年12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8号规定的关于民用航空发动机、新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税收政策继续执行。
  6、至2023年12月31日,为促进页岩气开发利用,有效增加天然气供给,经国务院同意,对页岩气资源税(按6%的规定税率)减征30%。
  7、至2023年12月31日,对购置挂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或者其他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