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48期(总期98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强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12月1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等。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要坚持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体制机制,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要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同时,我国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建设着眼,坚持立破并举,在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快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提升监管治理水平等方面出台有效的政策举措,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要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优先开展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会议指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要着力解决好"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理清责任链条,提高履责效能,严肃问责追责。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职责,相关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范围内监管责任,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企业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涉及多个部门、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突出的监管事项,要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协同监管机制。要统筹推进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金融监管,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堵塞监管漏洞。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以及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坚持依法监管,抓紧制定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亟需的法律法规,建立任职限制、终身禁入和终身追责制度。要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严格规范政府监管行为,建立贯穿监管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提高监管规范性和透明度。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完善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伦理治理取得积极进展。要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覆盖到科技创新各领域,加强监测预警和前瞻研究,及时从规制上做好应对,确保科技活动风险可控。要避免把科技伦理问题泛化,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会议强调,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完善制度设计,合理划分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养老责任,为个人积累养老金提供制度保障。要严格监督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抓紧明确实施办法、财税政策、金融产品规则等,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让参与各方有章可循、制度运行可监测可检验。
 
我国外贸跨周期调节措施确定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跨周期调节措施,推动外贸稳定发展;部署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实施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我国进出口快速增长,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但当前外贸面临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扩大开放,针对困难挑战推出应对举措,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一是加强对进出口的政策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措施。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把退税平均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引导银行结合外贸企业需求创新保单融资等产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鼓励银行有针对性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提升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优化出口信保承保和理赔条件,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出运前订单被取消风险等的保障力度。深化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合作共建,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和承接。做好大宗商品进口。
二是进一步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一批离岸贸易中心城市(地区)。按照市场化方式加大对建设使用海外仓的支持。优化跨境电商零售商品进口清单、扩大进口类别。
三是加强对企业的配套服务,推动解决企业在发展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拓展贸易渠道、完善供应链等方面遇到的问题。2022年对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暂免征收缓税利息。
四是缓解国际物流压力。鼓励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依法依规打击违规收费、哄抬运价等行为。支持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物流方面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五是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制度,积极开展贸易调整援助工作,助力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
  会议指出,经过国际国内相关方共同努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要支持企业抓住协定实施的契机,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倒逼国内产业升级。一是鼓励企业用好成员国降税、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等,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口。用好开放承诺和规则,加强区域内高端、绿色产业链和制造业项目合作,提升服务业和投资开放水平。二是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区域内资金、人才,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对接力度。三是建立自贸协定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专家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培训,提升理解和应用协定规则能力。发展通关、单证等专业化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四是继续推动协定更多成员生效实施和协定机制化建设,共同打造地区经贸合作主平台。助力发挥世贸组织作用,坚持自由贸易。推进其他多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办发出通知进一步调整完善督查激励措施
 
  据悉,为适应"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更大力度激励地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督查激励的通知"(国办发〔2021〕49号),进一步调整完善督查激励措施,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加强督查激励。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正向激励机制的部署要求,国务院办公厅自2016年起探索组织开展督查激励工作,先后对一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有力推动地方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竞相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良好反响。
  此次调整根据重点任务完成进度、实施效果等情况,一并统筹推进。一是增加督查激励措施。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的地方,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对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推进医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保规范化管理水平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激励支持。二是对部分督查激励措施进行了优化完善。三是调出部分督查激励措施。
  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督查激励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强化正向激励促进实干担当作为狠抓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有效手段,压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求,加强统筹整合,优化工作方式,简化操作流程,避免给地方增加负担。各地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做好本地区督查激励措施组织实施工作。
 
工信部要求明年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位置
 
  12月20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筑牢经济"压舱石"。会议强调,2022年要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系统扎实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增长,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2.2%。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提升,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取得进展,集装箱产量成倍增加,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支持力度加大,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9%、13.7%。
  会议强调,2022年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落实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抓好"十四五"规划宣贯实施,全力以赴实现一季度平稳接续。打通重点产品供给堵点卡点,有效畅通工业经济循环。深化产融合作,着力提振制造业投资。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消费。做好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统筹落实系列惠企政策,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困难问题。加大对恶意拖欠账款问题的治理。健全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实施企业管理提升工程,推进制造业质量管理升级行动,提高产品可靠性水平。
  四是强化应用导向,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稳妥有序开展5G和千兆光网建设,到2022年底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4亿户家庭的能力。加大IPv6应用创新和推广,加快5G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纵深推进APP专项整治,健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无线电频谱资源利用水平。
  五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拓展,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完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突破一批智能部件和装备,拓展工业大数据应用场景。
  六是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计划。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做好岁末年初工作,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从严从细抓好民爆等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做好无线电、应急通信和网络安全保障。
 
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不断提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创新应用水平,规范有序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和动力,继续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将进一步明确和简化投资审核管理。严格投资审批事项管理,对涉及新增或以"服务""登记"等名义变相增设投资审批环节的,要严格把关。对企业能够自主决定、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方式能够解决的审批事项,要及时推动取消。简化特定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
  《意见》明确,将进一步创新和优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目标,规范有序实施以"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为核心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意见》明确,将进一步规范和严格投资审批活动。规范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修订印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制度规范,落实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强投资项目决策管理,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对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发展建设规划、区域规划、产业政策,以及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筹措等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要重点加以审查。
《意见》还提出,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协调服务。对拟申报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项目,与中国证监会当地派出机构等有关方面加强沟通,深入了解前期工作进展,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和存在问题,做好政策解读、解决重点问题。与本地区行业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国资监管等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帮助项目依法依规办理或补充相关手续,落实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各项条件。对基础设施REITs回收资金拟投入的新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协调加快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进度,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发布
 
  1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完善统计体制机制,改革统计制度方法,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增强统计保障能力。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多项完善统计监测体系的新思路,包括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探索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统计,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体系等。
  《规划》提出了分阶段目标。展望2035年,要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十四五"时期,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努力实现统计数据质量持续提高,统计制度方法科学健全,统计调查能力明显增强,统计分析服务优质高效,统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统计法治监督纵深推进。
  在完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方面,《规划》要求,不断强化统计工作标准化、专业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统计指标设置,切实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要健全统计分类标准。制定国有、民营等经济类型和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等统计分类标准。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完善城乡划分统计标准,建设统计区域库系统。加强统计标准实施情况检查。根据联合国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行业标准分类》修订情况,适时开展《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修订工作。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的指标,丰富需求侧管理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指标体系,更好反映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展。推进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
  在健全统计调查制度体系方面,《规划》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拓展统计调查领域,丰富统计调查内容,完善统计调查制度。要完善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经济统计。健全互联网经济统计制度,完善互联网出行、医疗、教育、视听、租赁等平台统计。要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制定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科学界定数字经济产业统计范围。开展数字经济统计核算。要健全现代产业统计,完善农业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探索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统计。要完善需求侧管理统计。健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统计,加强国内商品市场统计,改进商贸统计报表制度,完善汽车流通统计制度,及时反映大宗商品和升级类商品市场发展。要加强能源资源环境气候统计。完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强化新能源产品统计。加强资源环境综合统计,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体系,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统计核算。要改进完善价格统计。要加强人口和就业统计。要健全社会民生统计。推进部门行政记录在住户抽样调查中的应用工作,加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测算,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体系。
  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面,进一步完善核算方法,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全面准确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重大比例关系。包括:一是加强和改进生产总值核算。巩固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成果。完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研究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二是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编制,编制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改进资金流量表编制,强化非金融交易资金流量表与金融交易资金流量表的协调。完善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稳步推进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完善实物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三是完善相关产业和领域核算。研究探索数据资产核算,完善"三新"经济和文化、旅游、健康、体育、专利密集型等产业核算,扎实开展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
  《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计监测体系。健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统计监测,监测供给结构、供给质量和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提升情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统计监测,建立健全国有、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加强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围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监测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情况。
 
银保监会规定银行不得强制个人或小微企业开户时买理财产品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银行开户服务,解决群众"办卡难"和小微企业"开户难"问题,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12月21日发布《关于优化银行开户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办卡难"和小微企业"开户难"的通知》。
  《通知》要求统筹风险防控和优化服务。银行办理开户业务时,应当以便民服务为基本宗旨,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办理流程,持续识别客户身份。明确前中后台各部门职责,采取差异化服务措施,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银行对个人和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应当优化相关信息系统,有效对接政府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税务、移民管理以及其他公开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减少需客户自行提供的证明材料,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通知》要求保障消费者受尊重权。银行应当结合各地风险防控形势,合理设置辅助身份证明材料适用范围和条件,细化辅助身份证明材料使用规则。不得"一刀切"要求额外提供居住证、工作证明、三个月至一年不等的社保记录和实名制手机号等证明材料。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对于开户用途合理且无明显理由怀疑开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小微企业,银行应当予以开户。加快推行小微企业简易开户服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与客户身份核实程度、账户风险等级相匹配的账户功能,相应地适当简化辅助证明材料要求。通过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强化开户后的实地回访、账户动态监测等手段防控风险,不得仅以员工少、企业主户口不在本地、公司经营地址与个人住址相同、公司尚未开业、未在银行存够足额资金等理由,拒绝为小微企业开户。
  《通知》要求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银行不得在开户时,强制个人或小微企业购买理财、保险、结构性存款等金融产品,或者强制接受其他金融服务。不得将账户功能、开户办理时间与客户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挂钩,变相强制捆绑销售。
  《通知》提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银行应当在官方网站、营业网点内公开个人和小微企业开户所需证明材料的种类、依据和用途等信息。对确需补充提供其他证明材料或依据有关规定无法办理开户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做好解释工作。要保障消费者信息安全权。银行在开户时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超出法律、法规规定和消费者授权范围使用个人信息。银行应当着力提升消费者开户服务体验。采取在线预约、在线填单、合并单证等措施,提高线上线下办理方式协调性,减少重复确认环节,提高服务便捷性。
 
联席会议部署开展金交所现场检查工作
 
  近日,设在证监会的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致函29个辖内有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简称金交所)的省级政府办公厅,要求立即组织省级地方金融监管局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派出机构开展对辖内金交所的现场检查工作,坚持穿透原则,准确识别金交所业务类别,全面摸清其业务底数和风险情况。压实金交所主体责任,发现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立即督促其整改规范。
  为提升前期清理整顿和风险处置成果,经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一年多以来,联席会议开展了金交所专项整治工作。明确金交所应当恪守合规性、区域性、非涉众的原则;不得为发行销售非标债务融资产品提供服务和便利,严控新增、持续压降各类非标融资主体的融资业务;禁止金交所为房地产企业(项目)、城投公司等国家限制或有特定规范要求的企业融资;严格落实不得直接或间接向个人销售产品、不得跨省异地展业的底线要求;不得新设金交所,辖内已有多家金交所的,根据"一省至多一家"原则推进整合工作。
  联席会议表示,在相关部门和地区共同努力下,整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金交所数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非标融资规模和涉及投资者人数大幅下降,金交所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势头得到遏制,风险明显收敛。同时要看到,近一个时期,部分金交所的非标债务融资存量业务压降不力,甚至违规为房地产企业非标融资提供便利;部分金融机构利用上述平台以交易为名,行融资之实违规展业;一些金交所异地展业、相关机构向个人销售产品的问题仍然存在。
  联席会议再次明确,相关地区要从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全的政治高度出发,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切实履行属地责任,认真贯彻落实联席会议第四次、第五次会议精神,严格对照金交所整治工作要求,扎实开展本次现场检查工作,结合其他有效举措推进金交所市场出清、纠偏治乱和风险防控。
  联席会议要求,本次检查聚焦金交所非标融资业务。要坚持穿透原则,准确识别金交所业务类别,全面摸清其业务底数和风险情况。压实金交所主体责任,发现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立即督促其整改规范。发现相关主体涉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及时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切实解决异地展业现象。辖内场所数量多于一家的,要尽快按要求完成撤并整合任务。此外,金交所风险与其他领域风险复合交织,风险处置工作要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防范处置非法集资等工作机制顺畅衔接,强化合力。
 
证监会拓宽沪伦通适用范围
 
  据悉,证监会12月17日宣布就《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监管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名称暂定为《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简称《监管规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证监会表示,这是为了进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资,促进要素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自2018年沪伦通相关政策及配套规则出台以来,已有4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成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共计58.4亿美元,对拓宽双向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沪伦通业务开展过程中,市场机构和潜在发行人提出了新的需求,包括适用范围较窄,目前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仅适用于上交所和伦交所上市公司,其他有意向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无法参与;未对融资型中国存托凭证(CDR)作出安排;持续监管有待优化,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监管规则和实践存在客观差异的情况下,需要对信息披露等持续监管要求作出调整等。
  市场主体提出了优化完善沪伦通机制的意见建议,瑞士、德国也多次提出希望与A股建立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合作机制。证监会深化中欧资本市场互利合作,对现行沪伦通规则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是拓展适用范围。境内方面,将深交所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纳入。境外方面,在综合考虑境外市场发展程度、投资者保护和监管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拓展到瑞士、德国等欧洲主要市场。
  二是对融资型CDR作出安排。引入融资型CDR,允许境外发行人通过发行CDR在境内融资,在适用主板市场发行承销规则的基础上,参考注册制板块,建立市场化询价机制,明确募集资金原则上应当用于主业,并应符合我国外资、外汇管理等相关规定。
  三是调整财务信息及内部控制披露要求。明确境外发行人采用等效会计准则的,无需补充披露所使用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及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调整的差异调节信息,可以采用根据等效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数据计算财务指标。采用其他会计准则的,还需补充披露所使用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差异及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调整的差异调节信息。允许会计师事务所按境外上市地规则对境外发行人内部控制出具鉴证意见。
  四是优化年报披露内容。明确境外发行人沿用境外上市地年报在境内进行披露的,需评估说明其境外上市地年报相关内容与《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的主要差异,对投资者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是否产生重大影响,并由律师对此出具法律意见。
  五是明确权益变动披露义务。明确持有CDR的投资者按境内规则履行报告及披露等义务,不持有CDR的境外股东按照境外上市地规定履行披露义务,境内披露内容以在境外市场披露的内容为限。
  六是明确重大资产重组适用规则。境外发行人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不涉及在境内发行CDR以及以现金在境内购买资产的,不适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证监会明确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
 
  12月17日,证监会宣布拟对《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进行修改,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将对所谓"假外资"从严监管,明确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内地投资者未来将不得通过沪深股通买卖A股。
  沪深港通机制开通以来整体运行平稳,在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引入境外长期资金,增加内地居民境外投资渠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证监会介绍,近年来,有部分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及北向交易权限,通过沪深股通交易A股。目前此类交易总体规模不大,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投资者数量约有170万名,但大部分无实际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资者约有3.9万名。
  证监会表示,此类证券活动与沪深股通引入外资的初衷不符,且这些投资者中98%以上已开立内地证券账户可直接参与A股交易,两种途径交易有发生跨境违规活动的风险,也给市场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谓"假外资"的印象,不利于沪深港通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为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依法加强对跨境证券活动的监管,保护内地投资者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维护沪深港通平稳运行,证监会决定修订《规定》,规范内地投资者返程交易行为,对所谓"假外资"从严监管。
  据了解,证监会此次将《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修订为,"投资者依法享有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买入的股票的权益。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的沪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对内地投资者具体范围等作进一步明确,内地投资者包括"持有中国内地身份证明文件的中国公民和在中国内地注册的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不包括取得境外永久居留身份证明文件的中国公民。"
  为顺利推进规范工作,保护存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监会作了过渡期安排。自规则实施之日起,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政策实施之日起1年为过渡期,过渡期内,存量内地投资者可继续通过沪深股通买卖A股。过渡期结束后,存量投资者不得再通过沪深股通主动买入A股,所持A股可继续卖出;无持股内地投资者的交易权限由香港经纪商及时注销。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持续完善沪深港通机制,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深化跨境监管执法协作,切实维护沪深港通和两地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深交所明确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规范投资者交易深股通股票的行为,深交所拟对《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明确规定"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并于12月17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期,中国证监会就《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规定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为落实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要求,明确"内地投资者"的概念和范围,深交所对《实施办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新增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应当采取适当方式,要求联交所参与者遵守前款规定,并要求联交所参与者敦促其客户遵守前款规定。"
  修订还增加"内地投资者"的释义,"内地投资者指持有中国内地身份证明文件的中国公民和在中国内地注册的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不包括取得境外永久居留身份证明文件的中国公民。内地身份证明文件包括境内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境外永久居留身份证明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境外国家和地区颁发的永久居民卡、永久居民签证等。"
  据悉,如联名账户的投资者中有任一方属内地投资者,该联名账户按内地投资者账户规范。
  在实施安排方面,自《实施办法》施行之日起,联交所参与者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深股通交易权限。对《实施办法》施行前已开通深股通权限的内地投资者(下称存量内地投资者),设置一年过渡期。
过渡期内,存量内地投资者可继续通过深股通买卖深股通股票。过渡期结束后,存量内地投资者不得再通过深股通主动买入深股通股票,因公司行为(如以股票形式分派股息、配股等)等被动取得深股通股票情形除外,所持有深股通股票可继续卖出;无持股存量内地投资者的深股通交易权限应由联交所参与者注销。
 
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专项评价办法》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12月23日披露,为进一步督促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完善社会责任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社会责任专项评价工作,结合近年来证券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成果和专项评价的工作经验,根据证券法及《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相关规定,中国证券业协会研究制定了《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专项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并对2017年发布、2018年修订的《证券公司脱贫攻坚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专项评价指标》予以修订,调整为《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专项评价指标》(以下简称《评价指标》)。
  自2017年以来,在证监会的授权和指导下,协会已连续五年组织行业开展社会责任专项评价,取得了显著的激励效果。一是行业“一司一县”结对帮扶地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102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307个国家级贫困县,在2020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展现了证券行业应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担当。二是行业发挥专业优势服务贫困地区企业融资取得实效。自2016年至2020年,证券公司积极为贫困地区企业规范公司治理、改善融资途径提供专业服务,帮助贫困地区企业直接融资3215亿元,培育产业“造血”功能,发挥了通过支持产业发展带活一方经济的作用。三是行业广泛开展公益实践社会形象得到提升。自2016年以来,证券行业公益性支出保持逐年增长,累计达27.6亿元。经统计,行业已有20家证券公司参与设立慈善公益基金会20个,累计捐赠资金达15.6亿元;共有46家证券公司出资设立35只慈善公益基金,累计规模超过2.5亿元,证券行业公益事业活动已初具规模。
  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后,党中央对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提出了进一步的部署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服务国家战略,既是证券行业成长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业机构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证券行业服务国家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协会研究制定了《评价办法》,重新修订了《评价指标》,按照“突出重点、兼顾长远、公平客观、易于量化”的原则,从服务乡村振兴、践行新发展理念、参与社会公益等方面明确导向、细化要求,形成以体现证券行业社会责任内涵为核心,客观评估履行社会责任投入度和贡献度为标准,督促行业持续加大社会责任投入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
  《评价办法》共十八条,包括总则、评价内容、评价实施与结果运用、附则等四章。第一章为总则,明确制定目的和依据、评价含义、工作原则、评价主体、适用范围等。第二章为评价内容,明确证券公司服务乡村振兴、践行新发展理念、参与社会公益、所获表彰奖励等内容。第三章为评价实施与结果运用,明确评价系统、材料提交要求、评价程序、结果运用等。第四章为附则,明确评价期、评价指标调整、办法施行等。《评价指标》包括四项评价内容,共计12个指标,修订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是扩充了评价内容,涵盖服务乡村振兴、践行新发展理念、参与社会公益、所获表彰奖励等四项。二是丰富了评价指标,新增三项指标“参与证券行业促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情况”“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情况”“投资者教育工作评估情况”。三是细化了评价标准,对“‘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脱贫县数量”“参与证券行业促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情况”“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情况”“投资者教育工作评估情况”等指标明确了具体要求。
  在《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征求意见期间,行业机构、监管部门就社会责任专项评价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评价方式等形成了共识,并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协会在综合考虑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要求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充分采纳了相关合理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协会将适时组织相关培训,明确专项评价的相关要求,持续督促证券公司深化“一司一县”结对帮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增强服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责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行业应有之力。
 
银保监会修改险资运用领域14件规范性文件
 
  据悉,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防范相关领域风险,中国银保监会对部分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修订,于近日发布了《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通知》共十四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取消保险机构参与证券交易的服务券商和托管人数量限制,减少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频率,进一步鼓励保险机构自主投资标准化产品。二是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由非保险类金融机构实际控制的股权投资基金,取消保险资金投资单只创业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限制,支持保险机构加强与专业股权投资机构合作,丰富创业企业长期资金来源。三是允许保险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及其关联保险机构根据投资策略自主选择投资比例,简化保险公司投资保险私募基金的决策流程,提升产品市场化运作水平。四是取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和管理债权投资计划和资产支持计划的外部信用评级要求,增强市场主体使用外部评级的自主性。五是取消保险资金开展内保外贷业务的事前评估要求,夯实机构主体责任,防范境外融资风险。六是在现行的保险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政策中,增设投资于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和不动产资产的比例限制,防范非标准化资产领域投资风险。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知》的发布,是监管规则顺应市场发展变化的务实举措,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投资自主权,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来源,同时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防范投资风险。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对于投资非标准化资产超监管比例的少数保险公司,银保监会将加强窗口指导,有序压降存量业务,推动平稳整改到位。
 
保险中介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据悉,为切实贯彻落实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放宽外资保险中介机构准入条件,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印发了《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关于印发我国加入WTO法律文件有关保险业内容的通知》(保监办发〔2002〕14号)规定,我国加入WTO组织5年后外资保险经纪机构的准入条件为:投资者应为在WTO成员境内有超过30年经营历史的外国保险经纪公司、必须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连续2年、在提出申请前一年的年末总资产不低于2亿美元。2018年4月,银保监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2019年5月,郭树清主席在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公布了银行业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的12条新措施,其中涉及保险中介市场的相关措施包括"取消外国保险经纪公司在华经营保险经纪业务需满足30年经营年限、总资产不少于2亿美元的要求。""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投资设立保险类机构"以及"允许境内外资保险集团公司参照中资保险集团公司资质要求发起设立保险类机构"。为切实贯彻落实以上对外开放政策,银保监会研究制定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
  《通知》共三条,第一条大幅取消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准入限制,不再要求股东经营年限、总资产等条件,第二条进一步降低外资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境内外资保险集团公司投资设立的保险中介机构经营相关保险中介业务,第三条是保险中介机构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适用"先照后证"政策的相关规定。
  《通知》发布后外资保险中介机构准入除依据我国参加的相应国际协约外,还应当满足《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保险经纪人监管规定》《保险公估人监管规定》《保险中介行政许可及备案实施办法》以及《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允许境外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的通知》《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允许境外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公估业务的通知》等法规的相关规定。
 
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据悉,为加强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制定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于12月17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5个月后施行。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理财产品正在推进净值化转型,对产品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出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需要,出台《办法》,有助于督促机构加强产品流动性管理,更好防范风险跨市场、跨产品传染。《办法》充分借鉴国内外监管实践,注重与国内外监管规则保持一致,对理财产品流动性管控重点进行明确与规范,并结合理财产品转型特点,强化信息透明度、合作机构管理等要求。
  《办法》要求理财公司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和管控机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一是理财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与治理结构,指定部门设立专门岗位、配备充足具备胜任能力的人员负责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二是承担理财产品投资运作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人对该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三是理财公司应当指定部门负责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并与投资管理部门保持相对独立。四是理财公司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第三方合作管理,确保及时充分获取相关信息,满足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
  在理财产品投资交易管理方面,《办法》强调将流动性风险管理贯穿于理财业务运行的全流程。一是理财公司应当在理财产品设计阶段,综合评估投资资产流动性、投资者类型与风险偏好等因素,审慎确定开放式、封闭式等产品运作方式,合理设计认购和赎回安排。二是理财公司应当持续做好低流动性资产、流动性受限资产和高流动性资产的投资管理,提高资产流动性与产品运作方式的匹配程度。三是理财公司应当持续监测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审慎评估产品所投资各类资产的估值计价和变现能力,充分考虑声誉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等的可能影响,并提前作出应对安排。
  针对理财公司运用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措施,《办法》要求理财公司加强理财产品认购、赎回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及理财产品合同的约定,合理运用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措施,以更好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合理运用管理措施还有助于保持投资策略的相对稳定,为投资者获取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收益。
 
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政策明确
 
  据报道,近期面对个别大型房企风险对房企融资情况造成的冲击,金融管理部门相继表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正常融资。如今,相关风险化解又迎来关键性信号。
  近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稳妥有序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业务,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并购出现经营风险的房地产企业优质项目。"需要注意的是,《通知》支持并购出险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并不是说直接收购困难的房地产企业。"监管人士提醒。
  《通知》包括六方面内容:
  一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稳妥有序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业务,重点支持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优质项目。
  二是加大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于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的兼并收购。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为并购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服务,提高发行效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并购债券、并购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三是积极提供并购的融资顾问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客户网络和渠道优势,整合信贷、投行、金融市场业务资源,提供融资顾问服务,加强与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匹配并购双方的需求提升并购成功率。
  四是提高并购的服务效率。加快重点房地产企业项目并购贷款的审批流程,提升全流程服务效率。对于风险可控的项目,可以提前启动尽职调查、信贷审查。配合并购双方推动地方政府优化被收购房地产项目预售资金管理、加快权证办理等支持措施,从而为并购融资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是做好风险管理。金融机构要按照穿透原则评估项目的合规性。严格遵守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监管要求,加强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做好资金用途的监控。
  六是建立报告制度和宣传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重点房地产企业项目并购贷款的报告制度,按月向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报告开展并购金融服务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积极配合并购双方披露项目并购和金融支持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几轮房地产行业并购重组交易标的多以股权为主有所不同,《通知》此次明确,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出险和困难房地产企业的优质项目,而非企业本身。
  与此同时,近期两场关于房地产融资的重要会议相继召开,向市场传递金融部门维护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的信号:近日,央行、国资委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参会机构主要为优质的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以及国有房地产企业,鼓励优质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并购出现风险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优质项目;此外,央行、银保监会也于近期召集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座谈,希望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积极推进并提供并购贷款,对出现风险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不要盲目抽贷断贷。
  实际上,这并非金融监管部门针对房企并购贷款的首次发声。早在12月3日,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已指出,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12月10日举行房地产企业代表座谈会指出,将优先支持符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企业注册债务融资工具用于并购项目或已售在建项目建设。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过去几年整个房企资金链条高度依赖房地产预售产生的现金流,这是维持规模扩张、存量债务偿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但这一模式在2021年房地产调控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三道红线"收紧了房企杠杆扩张上限,二是房价上涨预期不再,三是信用风险压力加大,购房者和房企之间信任关系被打破,这让预售回款难度进一步加剧。于是,整个房地产业链条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李奇霖认为,把房地产行业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对于有出清压力的房企,鼓励龙头优质房企去收购低价抛售的资产,这些龙头优质房企本身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稳健溢价,融资成本低,这都有助于促进行业良性循环和市场化出清。
 
政策要闻
 
▲交易商协会发文规范即时通讯工具使用
 
  据悉,为加强交易业务行为规范,促进银行间市场健康发展,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12月21日发布《关于规范银行间市场交易即时通讯工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市场机构在从事银行间市场债券及衍生品等交易时,应使用具有实名认证、权限管理、信息留痕及记录保存等功能的交易即时通讯工具规范开展业务,并对市场机构及人员使用交易即时通讯工具的行为,特别是群组沟通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同时,《通知》还明确为市场机构开展交易提供通讯工具服务的运营商应配合交易商协会自律管理。
  《通知》设置一年过渡期。市场机构在过渡期内,应逐步完善对交易即时通讯工具的内部管理,规范从业人员使用交易即时通讯工具的行为,并在过渡期结束前确保本机构交易即时通讯工具使用及管理符合《通知》相关要求。此外,对于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分销环节,主承销商、承销团成员、投资人等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开展业务的,鼓励参照《通知》要求执行。
  下一步,交易商协会将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有序引导和督促银行间市场机构及从业人员规范交易行为,加强二级市场自律管理,全力维护银行间市场健康稳定和良好生态。
 
▲畜牧兽医行业"十四五"规划印发
 
  近日,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期间全国畜牧业及兽医行业发展目标作出明确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包括生猪养殖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以上,家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四个千亿级产业,包括奶业养殖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肉牛肉羊养殖业产值达到9000亿元、饲草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特色畜禽养殖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和现代加工流通体系,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规划》提出提升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增强兽医体系服务能力等九大重点任务。
  从"十四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主要指标看,肉类产量将继续较高幅度增长,蛋奶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具体来看,到2025年,我国肉类产量将提高至8900万吨,相比2020年提高14.8%;蛋类和奶类产量预期目标分别为3500万吨和3600万吨,与2020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同时,"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和养殖机械化率。根据规划目标,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将由2020年的67.5%提高至2025年的78%,提升10.5个百分点。畜牧业机械化率将由去年的35.8%提高至2025年的50%,提升近15个百分点。
  在饲料牧草行业方面,本次《规划》提出做强现代饲料工业,构建现代饲草产业体系。广发证券预计2022年猪料行业需求将保持基本平稳,禽料行业整体有望扭转销量下行趋势,水产饲料产量随着国内水产养殖行业增长持续扩张,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在兽药行业方面,《规划》提出推动兽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兽药产业发展,加强中兽药饲料添加剂研发,支持发展动物专用原料药及制剂、安全高效的多价多联疫苗、新型标记疫苗及兽医诊断制品。
 
国资改革
 
国资委明确央企2022年八大重点任务
 
  12月18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1年国资央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推动国资央企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披露,2021年中央企业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1至11月利润总额2.3万亿元、净利润1.75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负债率全面完成预期目标;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成果丰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70%的预定任务顺利完成。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国资央企工作责任重大,为引导中央企业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明年"两利四率"要努力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两增"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控"即控制好资产负债率,"三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落实明年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要坚持把稳增长、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活发展动力,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强实业兴产业、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央企业政治优势。
  中央企业2022年工作要扎实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要稳字当头抓经营,及早制定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加快落地一批"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投资项目,力争实现"开门红"开局稳;优化经营策略,大力降本节支,持续推进"两金"管控,确保经营活动现金流合理充裕,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清退"两资""两非",加大亏损子企业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减收益率低于资金成本的业务规模。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重点难点抓攻坚,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攻关成果示范应用,提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更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科学推进"双碳"工作,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更好发挥重要能源资源生产自给的支撑托底作用。稳健开展境外投资和生产经营,更高水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决有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落实企业防风险主体责任,全过程、全链条完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从严从实抓好各类风险防范,严控债务、投资、金融风险,严防安全环保风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北京国企改革:审慎混改下“合并同类项”
 
  据报道,12月初,首钢股份开始筹划作价58.59亿元收购首钢集团持有的北京首钢钢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49%股权,这成为北京国企上市公司谋划资本运作的最新案例。
  与天津出现的国企大手笔跨域出让控股权、谋求做大分母去杠杆的模式不同,北京国企改革沿着“合并同类项”路径前行,在此基础上,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选人用人和中长期激励成为抓手。折射到A股公司,今年以来北京国企运作不断,包括北京城乡获注北京外企100%股权、首创环保收购首创大气、三元股份收购首农畜牧、王府井换股吸并首商股份、建工修复和菜百股份等成功IPO等,不一而足。
  在业内人士看来,稳妥审慎是北京市属国企改革的核心特点。“合并同类项”式混改有利于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同时也需提防出现“整而不合”的新问题,更需要创新能力的补位和机制的盘活。
  北京国企改革动作不断的背后,是部分企业近些年来业绩承压,数年前纾困易主国资的公司成为其中代表。而财务和业绩问题的背后,往往也折射出更深层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改革最重要的突破口应该锚定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合并同类项”式混改
  近年来北方城市中,属地国企混改最受市场关注的是天津。原因在于,各地国企混改进入快车道以来,天津速度尤为惊人。仅去年以来,从60个国企混改项目集中推介,到TCL科技集团摘得中环集团100%股权,天津国企混改动作接连不断。其间出现的国企总动员、出让控股权、跨省混改和异地合作等新特征,也被视为国企混改的天津模式。
  同为北方地区重要城市,北京在国企改革方面的推进特征与天津迥异,表征之一在于北京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对稳妥审慎。
  “相较于全国其他不少地方,北京在国企改革方面稳妥审慎。这说明,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各地方案各具特色,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表示。
  王府井作为北京国企,今年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推进与首商股份的合并,这两家公司均为首旅集团旗下知名商业零售企业,业态及地理分布都极为相似。因此,本次吸收合并,被市场解读为能够解决王府井与首商集团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统一京津地区商业零售市场。
  这并非孤例。2019年前后,北京市国资委方面就已经决定对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与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合并重组,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也实施合并重组。此后,还出现了北京四家建筑国企宣布合并,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实施合并重组等。
  在这系列运作的背后,部分牵涉到上市公司。以京投发展为例,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京投公司,后者还是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包括华夏银行、京沪高铁等。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北京国企改革具有稳妥审慎混改下“合并同类项”的特征。“这一方面是首都国有企业的特殊功能定位,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的措施稳妥审慎;另一方面与北京的发展定位是打造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创中心有关。”
  高明华指出,“盲目推动不利于首都企业的定位。北京多数国有企业在公益性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而天津不需要考虑首都功能,大部分竞争类型企业改革可以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因此,市场化力度比北京国资改革更高。”
  “北京国企改革要围绕首都企业的定位进行,在服务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包括疏解非首都功能,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以及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等方面。这些都是相对于其他省市国企改革的特殊之处。尤其是随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稳步推进,央企总部搬离北京的案例逐渐增多,对北京市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北京市属国企发挥更大作用,这与首都企业的定位相吻合。” 高明华表示。
  稳妥审慎混改下“合并同类项”,对于公司而言,首先指向夯实龙头地位与规模效应。
  以京投公司与北京轨道公司的重组为例,北京国资委认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家企业在投融资和建设领域的经验优势和技术储备,提升轨道交通投资建设管理水平;有利于统筹利用轨道交通产业资源,增强京投公司的投融资实力;有利于探索构建一体化运营模式,提高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这种整合往往也被冠以资产注入预期。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京投公司与北京轨道公司的重组,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另一方面,未来不排除旗下上市公司资产注入的可能。
  周茂华指出,国企整合的北京模式,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整合资源、避免重复业务下的低水平竞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二是通过市场化资源整合,实现经营机制转换,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助于企业制定精准战略定位,完善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更好地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四是有助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这种模式表示担心。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推动同行业的国有企业重组与整合,可以改变国有资本分布过宽、过散、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状态,有利于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但在重组过程中要防止简单地“合并同类项”,防止行政化“拉郎配”。要注重专业化重组,比如在合并过程中可以剥离非主业和非优势产业,合并之后要相互融合,产生协同效应,否则会出现“整而不合”的问题,甚至导致效益不好企业拖累效益好的企业。
  从目前来看,这种混改模式做大了资产规模,但在运营效益方面的成绩单有待数年后公布,并接受市场检验。
  高明华表示,从央企重组案例看,简单的合并同类重组,意味着在行业中更加强大,但缺少竞争环境的企业很难进一步发展,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是好事,合并同类企业要有限度,同时不能把国企追求扩大营收作为主要改革目标,而是要激活国企活力和效益发挥最大。
  创新之辨
  从全国各地所推进的国企改革来看,自主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目标指向。
  以上海为例,该市明确提出把握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机遇,发挥国有企业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以系统性创新谋发展,实现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周茂华指出,这是时代背景带来的新特征。“创新能力的激活,能够带动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而国资在人才、资源等方面推动创新力提升具有优势。”
  北京对于创新力提升的需求同样迫切。拆解来看,机制和人成为北京国资体系谋求创新的重要抓手。
  北京国资系统人士王灿(化名)表示,北京国资方面已经部署推进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市场化。“国企未来必然会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管理人员也将推行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以激发人才活力。”
  王灿表示,北京为此已提出可量化的硬指标,并将研发投入强度纳入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其中包括,到2022年市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0%、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国企要聚焦“高精尖”产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等。
  首钢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已经作出规划,未来三年科技投入不低于3.55%。“公司自搬迁以来,由长材产比转向高附加值板材产品,公司计划是,未来三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已经被列入业绩考核范围内,未来将继续向高端产品研发发展。”
  王灿认为,这些硬指标直指北京国企痛点。
  Wind数据显示,目前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的A股上市公司超过20家,以去年年报为基准,22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总和43.66亿元,总营业收入为2854亿元。从研发营收比指标来看,除了大豪科技等少数公司超过10%之外,同仁堂等公司围绕2%及以下波动,金隅集团、全聚德等公司占比均小于1%。而从研发投入增速看,除了京城股份、首创环保等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外,包括大豪科技、昊华能源等部分公司录得负数。
  对此,王灿指出,这一方面是由于行业的不同,研发投入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与创新型民营主体相比,北京国企研发投入相对较弱的现象确实也不是个例。
  不过也有被采访者将背后原因指向了机制问题。“任何企业想要发展都要进行创新,创新研发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创新投入的过程也面临着由失败带来的国资流失的质疑,这些问题带来国企研发创新动力不足,根本上需要从制度上建立适当的容错机制。”高明华说。
  动力不足一方面源于多重监管带来的“负效应”。高明华直言,国企的治理层级很多,包括党委会、董事会、股东会以及经理层,外部也接受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因此不可避免出现多重监管导致职责不清,体现在国企的决策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来自于激励制度的不足。周茂华建议,国企可以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用足用好股权和分红激励、股票期权、超额利润分享等,都是破解痛点的好方式。他建议,可以探索企业员工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鼓励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国企,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实施跟投。
  王灿认为,目前迹象表明,在解决前述问题方面,北京国资系统正在加速破题。“以今年发布的市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为例,在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方面,明确支持市管企业所属企业选聘职业经理人并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制度,开展股权激励等,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挑战仍存
  根据北京市国企改革规划,到2022年,力争每家竞争类企业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竞争类企业资本证券化率提升到60%以上。基于此,除了稳慎推动有条件的竞争类企业进行市场化兼并重组之外,部分公司也加快了IPO步伐。今年以来,包括建工修复、菜百股份等北京国资系公司成功IPO。
  王灿认为,无论是北京式的“合并同类项”,还是天津式的出让控股权,混改都可以视为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不少地方国企也都在通过上市、提高证券化率来推动各项改革,从“管企业”为主的监管方式转变为“管资本”。
  “我的建议是积极推动混改之后的国企上市。” 吴刚梁表示,“新一轮国企改革与股改时代不同的一点是,不少国有企业是先混改、搞完员工持股之后再IPO。这样做可以避免企业上市之后一股独大,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也有利于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
  不过在证券化率提升的B面,也有部分北京市属或者区属国企近些年来的业绩承压。
  根据梳理,包括京城股份、京能置业、北京城乡、凯文教育、全聚德、电子城、金一文化、三聚环保、东方园林、京能电力、北汽蓝谷等公司,都在今年前三季度出现净利润亏损,其中北汽蓝谷亏损额度超26亿元,在北京国资系A股公司中垫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北京国资公司的业绩承压,与数年前国资纾困有一定的关系。2018年,部分民营上市公司面临流动性危机和高比例股权质押,多地国资开启了纾困大潮,有些公司在纾困中久旱逢甘霖,也有部分公司在迷惘中灯火下楼台。北京国资也在此间接盘多家A股公司,不过从近年来业绩表现来看,彼番纾困虽然阶段性缓解了民资企业流动性危机,但是目前依然难言彻底恢复元气。这也导致包括东方园林、金一文化、三聚环保在内的新晋北京国资系公司,依然没能摆脱亏损的泥淖。
  甚至个别公司出现爆雷现象,最为典型的是昊华能源,由于2015年的一起并购,导致公司自2015年起合并口径资产虚增28亿元、少数股东权益虚增14亿元,当年归母净利润虚增14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财务和业绩问题的背后,往往能够折射出更深层的问题。高明华指出,国企改革最为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包括投资者权益保护、董事会治理、企业家能力、财务治理、信息披露、高管薪酬、社会责任以及政府监督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均直接影响着国企改革的成效。”
  王灿也认同上述观点,他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很重要,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更为重要。比如不少地方的国企改革都在引入战略投资者,这期间就要注意他们需要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优化起到积极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国有资产持续增值。”
不过,在高明华看来,把国有资产增值最大化当成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也不可一概而论。“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国民福利最大化,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以及追求国有资本增值,只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手段。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国有资产都应成为资本,成为资本从而实现增值的只能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国有资产就应当是资本,应该按资本属性来运营和发展。”高明华强调,“要重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平等保护和共同增值,而不是单独强调国有资本的保护和增值。”
 
自主创新
 
国家铁路局发布《"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
 
  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铁路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是我国铁路领域关于科技创新的首个五年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5年,铁路创新能力、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更加先进适用,工程建造技术持续领先,运输服务技术水平显著增强,智能铁路技术全面突破,安全保障技术明显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总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并提出7方面主要目标,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
  《规划》提出"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6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技术装备方面,重点推动更高速度轮轨技术研发,强化先进载运装备技术研发,加强现代工程装备技术研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工程建造方面,重点推进勘察设计一体化技术应用,强化工程建造技术攻关,深化工程防灾减灾技术应用。三是运输服务方面,重点推动旅客运输服务技术创新,加快货物运输服务技术升级,深化运输效能提升技术研发。四是智能铁路方面,重点推动前沿技术与铁路领域深度融合,加强智能铁路技术研发应用,推进交通运输大数据协同共享。五是安全保障方面,重点深化主动安全防控系统技术研发应用,推动设备设施运维养护技术工程应用,提升安全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水平。六是绿色低碳方面,重点深化能效提升及能源供给技术研发,加强生态环保与修复技术研发,提升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水平。
  《规划》提出加强铁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5方面重点举措。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化创新链融合。二是加强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铁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建立国家级的铁路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平台。三是厚植人才基础,加强铁路行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产业技能人才、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四是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科研诚信管理。五是拓展交流合作,深化政府间铁路科技交流,融入全球铁路科技创新网络。
  《规划》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部门沟通,做好重点任务分解,统筹行业资源和力量,合力推动规划落实落地。加强统筹衔接,强化与国家、行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协同,加强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链各环节协调衔接、相互促进。加强宣传引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宣传解读,及时报道创新工作新进展、新成就,充分调动各方主动性、积极性。
 
王一鸣: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北京日报12月20日刊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的文章指出,我们经常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国竞争力的消长和全球的竞争格局,科技创新也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今天我们把新科技革命叫做一主多翼,一条主线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加快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通信、区块链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是一条主线。还有几条辅线,包括生命科学领域的合成生命学、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生命科学是一条线。再就是清洁高效可持续为核心的能源技术革命,现在,"双碳"也需要技术变革的支撑,实现"双碳"目标。再就是空天技术,天地往返系统这个领域发展也非常快。
  新科技革命的核心还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当前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向人工智能这种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方向发展,它正在推动我们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大家有机会看看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在大量兴起,主要是基于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如果整合到互联网平台上,这就为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正在向这个领域迈进。因为我们过去主要是消费互联网,现在智能技术发展为产业互联网,为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创造了条件,推动工业生产向分布式、定制化,大规模定制的制造模式转型。我看过一些企业,我觉得产业生态正在发生变化。如果你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以后,你会发现企业的边界、意义已经不大了。我们以前的企业是个生产单位,当你把它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以后,把不同的生产供需进行重新组合,你会发现企业的边界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如果说"十三五"是个消费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我们涌现了在全球处在领先位置的诸多消费互联网平台,那么进一步讲,我认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四五"时期有可能迎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浪潮。有影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有一百个,连接的工业设备超过几千万台套,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40万家。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正在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我们说的新形势。
  第二个是新挑战,就是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现在认识到全面的经济脱钩是不现实的,科技领域将是未来大国博弈竞争的最关键领域。
  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新发展阶段是什么阶段?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什么是强?从大国来说,科技强才是根本,这就必须增强原创能力。所以,"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现代化的核心是什么?科技创新。所以,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过去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整体创新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提升。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创新指数排名,中国跃居全球第12位,比去年提升了两位,甚至排在日本、以色列、加拿大、奥地利之前,这让我们眼前一亮。特别是PCT专利,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PCT专利申报量超过了美国,这也是突飞猛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我认为,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原创能力不足,重大原始创新偏少。2.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为什么原创能力不足?根本在于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我们的基础研究占RRD的比重,2020年还是6%,发达国家普遍在20%左右,甚至达到25%,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原创能力不足。3.科技领军人才偏少,我们科技队伍是全世界最大的,而且比别人要大很多,但是我们科技领军人才还是偏少,人才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这是我们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在产业领域,我们终端产品、终端设备追赶比较成功,比如我们的核电,华龙一号有国际竞争力;比如水能机,溪洛渡用的是一百万千瓦级的水能机,西方国家都做不到;还比如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5G技术等,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我们的短板是什么?就是我们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这些中间产品,我们的能力还是很弱。中间品的技术是我们的短板,而中间品对基础研究、底层技术有很高的依赖度。比如说芯片,大型设备都需要用到芯片、基础软件和一些关键原材料。这些中间品有赖于基础科学能力的上升,有赖于底层技术的突破。除了基础研究底层技术以外,中间品跟终端产品不一样。终端产品的采购方是谁?是千千万万市场主体。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有创新,还要有商业上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性价比要足够大。否则,即使技术突破了,商业上不具有竞争力,也难以成功。这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任务。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们过去的这个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源头在外,国内做产品的适应性、商业化改造,这会带来什么问题?这会导致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创能力较为薄弱。未来怎么做?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要从过去技术的追赶,从引进、消化、吸收转向建构局部的优势。为什么要建构局部优势?因为你追赶永远都在后面,没有反制能力,只有建构局部优势才可以形成局部的反制。为什么不全面领先呢?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要选择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构局部优势,可以形成局部非对称的反制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来实现。
  第二,建构局部的优势从终端产品的创新转向中间品的创新。终端产品已经有国际竞争力了,但是一些关键的东西,原材料、零部件,基础软件怎么办?就是中间品的创新,中间品技术迭代更快,专业化程度更高,有很多隐性机制,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技术优势一旦形成就很难超越,所以,这个需要慢功夫,急不得。我们要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领中小企业产业链整体来努力,需要长期的积累来突破中间品的关键技术。比如说芯片,不是急就急得来的。
  第三,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一定要加强基础研究。"十四五"规划提出基础研究占RRD比重提高到8%,原来是6%,我们还需要努力提高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基础研究要人去做,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什么制度创新?就是科技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是根本。
 
节能减排
 
国家发改委部署明年环资工作主要任务
 
  12月23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以视频方式组织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环资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面临形势和挑战,研究部署明年主要任务。
  会议强调,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发展改革环资系统要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环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全局工作中找准定位,切实肩负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职责使命。一是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既不能搞"碳冲锋",又不能搞运动式"减碳"。二是高水平做好节能工作。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严格能耗强度管控,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进一步加强节能审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理用能保障。三是狠抓绿色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果总结推广。四是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和骨干企业培育,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抓好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五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持续抓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六是大力推进环资工作法制建设。加快推动修订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做好资源综合利用法立法研究,开展碳中和专项立法研究。七是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环资干部队伍。牢记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发改环资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九部门联合印发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重要领域、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保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森林、草原、河湖、湿地、海洋、水资源、水土保持、荒漠化、石漠化、外来物种入侵等相关领域调查监测体系更加完善;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稳步提高,基层生态管护站点更加优化;气象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逐步增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需求。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100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9‰、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8.2‰以下,人工增雨雪率提高到12%-15%。
  到2035年,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200-300项,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8‰、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7.2‰左右,人工增雨雪率稳定在12%-15%,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国综合性生态监测监管和评价体系较为完备,生态保护管理设施装备水平和综合能力基本满足现代化需求,工程建设长效监管机制和保障服务体系高效有力,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规划》聚焦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水平、切实增强森林草原等重点生态资源保护能力、逐步提升生态气象保障能力等4个方面,对相关重点项目含义作出规范,对相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此外,《规划》还明确了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
 
央行营管部就推动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进行再部署
 
  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召开辖内主要银行信贷工作会议,就推动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进行再部署。
会议要求,各银行要充分认识绿色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碳减排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两项政策工具落地作为重要抓手,加快项目储备和对接,全力推进。会议要求,各银行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前提下,向支持范围内符合标准的项目发放贷款;引导相关企业科学、精准计量碳减排量;做好信息公开披露,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工信部发布《废纸加工行业规范条件》
 
  据悉,为引导废纸加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废纸集约化加工水平,12月20日,工信部发布《废纸加工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将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规范条件》明确,废纸加工是指按照废纸的来源用途、分类标准、质量要求等,对废纸进行分类、挑选、除杂、切割、破碎、包装等加工处理,并将加工后的废纸作为原料送往造纸等生产制造行业进行再生利用的过程。废纸加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是指从事废纸加工行业的企业,不包含以废纸为原料生产纸浆、纸板及其它后续产品的利用企业。
  《规范条件》中资源综合回收率是指统计期内分拣后可利用的再生资源总数量与分拣前废纸总数量之比的百分数。废纸利用率是指加工后可利用废纸数量(即除去不可利用废纸及杂物)与分拣前废纸总数量之比的百分数。废纸洁净率是指加工后可利用废纸数量与分拣后的废纸总数量之比的百分数。
  《规范条件》指出,企业应对收集的废纸进行充分分拣,分拣出的塑料、金属、玻璃和其他再生资源等应妥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5%。此外,企业应采用有效分拣、分离、拆解手段去除废纸中混杂的塑料覆膜、石膏填充物、玻璃、泥沙等不可利用杂物,鼓励企业采取智能分拣等先进工艺对废纸进行细分,提高废纸综合利用效率和洁净度,废纸利用率不低于95%,废纸洁净率不低于98%。鼓励企业与回收、造纸等领域的企业开展产品信息化溯源和质量管理合作,积极参与废纸分类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在产品质量方面,《规范条件》鼓励企业制定不低于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企业应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对出厂的废纸加贴产品标识,标明废纸类别、等级、质量、质检记录、出厂日期和加工企业等信息。
  鼓励企业配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可追溯的废纸进销存记录以及检验记录,相关信息保存3年以上。鼓励企业建立加工全过程管理体系,对废纸来源、数量、分拣加工、产品品质(不合格废纸含率、含杂率、含水率)、质检信息、产品流向、运输物流及废弃物处置等信息进行全程溯源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水平。
《规范条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已建成的所有类型企业。此外,该文件是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
 
两部委要求到2025年底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据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显著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的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
  通知提出,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优化升级,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能源利用管理水平。
  同时,推进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园区重点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原材料和废弃物源头减量。加强资源深度加工、伴生产品加工利用、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产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中水回用和废水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利用。
  此外,加强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实行污染治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
  根据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统筹利用现有政策资金对园区循环化改造中的重大项目择优予以支持。
 
深圳发布氢能发展规划
 
  12月17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深圳氢能产业规模到2025年达到500亿元、2035年达到2000亿元的目标。
  深圳将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助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重点领域优质企业不少于100家。根据《规划》,深圳计划从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和应用示范推广三方面着手,前瞻布局发展氢能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
  到2025年,深圳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到203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形成集氢气制、储、运、加、用于一体,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氢能产业体系,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对深圳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有力支撑。
  目前,深圳在氢能关键领域已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从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零部件、膜电极、电堆,再到系统集成、应用产品、标准测试、运营服务,深圳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拥有近70家从事氢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
  目前深圳已经启动了氢能产业的示范应用。11月14日,深圳"十四五"期间首个氢能产业示范应用项目--"国际氢能产业示范港"步入实施阶段。
  根据《规划》,接下来,在应用示范推广上,深圳将实现氢能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前沿新兴及交叉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其中示范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1000辆,建设加氢站不少于10座,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及备用电源应用不少于100套、氢能船舶1-3艘、氢能无人机不少于100架。
  据了解,《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显示,截至2020年底,占全球GDP总量52%的27个国家中,有16个已制定全面的国家氢能战略。
  2019年,氢能源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动加氢等设施建设。今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加氢站建设;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
  今年11月,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组织召开了氢能产业发展系列座谈会,围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以及终端利用等全产业链,分析研判产业发展形势。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河北、四川、山东、内蒙古等先后出台了专项氢能整体产业发展政策;广东、重庆、浙江、河南等出台了氢燃料汽车细分领域专项政策。其中,北京明确,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上海规划到2023年加氢站接近100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以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接近10000辆;广东提出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
 
浙江出台意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浙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实施意见》结合浙江实际和特色排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到2025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资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全面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诗画浙江"美丽大花园全面建成,率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省域现代化之路。
  "《实施意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对'两高'项目和高耗能行业治理、清洁能源发展、建立节能降碳标准体系和准入负面清单等任务作出明确部署,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浙江省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同时,针对浙江绿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低碳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等低碳发展关键核心指标。
  此外,鉴于当前数字化将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要推动力的形势,《实施意见》明确浙江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制机制。
  接下来,浙江将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平台、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和"无废城市"应用场景建设,推广碳排放空间承载力监测分析和碳达峰碳中和动态监测、预警、评估等应用。
 
广东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12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率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这是广东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出台的首个具体举措,对于在新发展阶段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走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广东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称,要规模化开发利用海上风电,积极发展氢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广。
  根据《意见》,广东将在公共服务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回收"模式,推广智能回收终端。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促进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意见》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形成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
  《意见》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行用能预算管理。规模化开发利用海上风电,打造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氢能,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陆上风电、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电源建设和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外送能力和新能源消纳水平。合理发展天然气发电,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发挥煤电调峰和托底保障作用。加快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推动"无废城市"和"无废试验区"建设等。
  根据《意见》,广东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投融资体系,加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拓展绿色融资渠道。支持政府投资基金布局绿色低碳领域,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设立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基金。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共同市场,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趋同,强化与国际标准衔接。高质量建设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发展碳期货产品。支持深圳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展绿色债券。
 
广西桂物循环产业集团成立
 
  12月21日,广西桂物循环产业集团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广西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级循环产业平台,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该集团由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整合内部再生资源利用业务板块组建成立,经营范围覆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医疗废物处置、危险废物经营等。通过构建"1+14+nX"固体废物回收处置工程体系,建设1个自治区级固体废物信息平台--"邕易收",在广西14个设区市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回收n种固体废物品类,延伸产业链条孵化出X个项目落地,建立全区固体废物统一回收、分拣打包、终端处置一体化循环利用体系,引领全区再生资源产业做大做强。
 
劳动用工
 
工会法修正草案进一步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利
 
  据悉,工会法修正草案12月20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草案进一步完善工会职责定位和工作制度,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
  近年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组织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草案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增加规定:工会适应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维护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草案体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要求,增加规定:工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产业工人骨干作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此外,草案完善工会法和工会工作指导思想;完善工会基本职责,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扩展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扩大基层工会组织覆盖面,明确社会组织中的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等。
  工会法是明确工会法律地位和工作职责的重要法律。现行工会法于1992年公布施行,2001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全国总工会于2019年初启动此次工会法修改准备工作。
 
《"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印发
 
  日前,人社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更加有效等目标。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配合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吸引更多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规划》提出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二是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加大公共培训供给、鼓励企业建设培训基地、推进院校开展培训工作、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和线上培训平台规范发展。三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加强全民数字技能培训。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工作多元化多层次标准框架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教材与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五是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拓宽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其中,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落地落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定期发布工资价位,指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做好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以案释法,让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更明确
 
法治日报12月22日刊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姜颖的文章指出,不久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确认劳动关系争议十大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释明了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关系认定的标准。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备受各方关注,相关部门相继推出有关指导意见的背景下,这一做法对于正确理解相关文件内涵,准确把握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
梳理上述十个案例,有如下亮点非常值得关注:
其一,在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关系认定问题上依然坚持了既有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即通过判断在劳动提供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者服从管理、听从指挥、遵守规章、劳动是否是业务组成部分等为基本内容的从属性特征,来决定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这一立场值得赞同。新就业形态领域的用工方式非常多样化,可以是符合劳动关系的用工,也可以是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用工,还可能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用工,但就构成劳动关系的用工而言,劳动关系认定的标准并未因为是新就业形态就需要调整。
  其二,上述案例坚持了用工实际决定用工关系性质的基本立场,即当事人具体用工的形式决定法律关系的性质,而不是由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来决定。因此,在当事人明确约定双方是其他法律关系,但用工事实显示为劳动关系的案例中,法院最终认定了劳动关系。
  其三,上述案例在选择上具有很明显的类比公布的特点。例如网络主播的从业情况,既有认定劳动关系的案例,也有不认定劳动关系的案例。这一方面能有效避免形成网络主播不存在劳动关系的“一刀切”错误印象,另一方面也符合这个行业因为用工管理方式不同而法律关系不同的客观实际。
  通过典型案例释明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关系这一棘手问题非常值得赞赏。但从未来发展来看,还有一些工作值得进一步推进。首先,如上所述,根据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就业形态领域用工关系的法律形态分为劳动关系形态、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形态以及民事用工形态三种类型,但是目前公布的典型案例并未涉及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形态的案例。未来仍需要积极探索这种劳动关系形态用工关系的认定标准及其法律效果。这对于实现该领域用工关系分类处理,落实上述文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以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本身而言,上述案例坚持了既有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这本无可厚非,但却没有探索数字时代劳动关系从属性所具有的特有表现形态。数字时代的用人单位管理、服从指示、劳动是业务的组成部分等如何判断,具有哪些特殊表现形态,这一难题是未来公布典型案例应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总体来说,中华全国总工会此次公布十大典型案例的方式以及基本思路都值得肯定,但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问题作为一个较新的问题,还需要各方继续共同努力去研究解决。
  
工匠工作室成功离不开沉潜精神
 
证券时报12月24日刊发深圳东方华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周家兵撰写的文章指出,工匠工作室是个不错模式,但它不应停留在表面而要扎根下去。
  培养制造业高级实用性人才,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前提。前些年,各地掀起了一股在企业甚至事业单位、学校中成立“工匠工作室”的热潮,无论是出于响应号召的考虑,还是品质技术被迫提升所致,这种类以“一带多”的专业性实战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是值得称道的。长期坚持,良性运作,应是利国利民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务实做法。如今是复盘这类工作室,看看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的时候了。
  据笔者了解,很大一部分工作室已经名存实亡。近两年来,命名工作室的领头人几乎没怎么召集成员搞专业性活动。可能有疫情影响的因素,但当年为挂牌“某某某工匠工作室”专门腾出来的活动场所(房间、办公场所等)除了刚成立那几个月年把时间组织了一些活动,后来慢慢衰减到偃旗息鼓了。有些企业这类工匠工作室有几十个,分专业和层级构建得特别好,如今这些场所被挪作他用。有的牌子还在,但门锁已锈蚀;有的被摘牌,牌子无处觅了;有的压根就不知道还有这回事。询问缘由五花八门,有的是没经费,有的是没时间,有的是召集不齐人员,或者是因为上面没再提倡,早都过气了……
  这些情况给人感觉工作室就是运动式的产物,敷衍上面的成分太过明显。当年成立工作室的初心是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工匠大师”。没曾想一呼百应、遍地开花之后一地鸡毛。私底下询问个别工匠领头人此中原因,他们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培育“大国工匠”非一日之功,有些行业工匠三五年能培养出来,有些领域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人才辈出。笔者了解到,有些企业依然保有这类工作室,但运作目的主要是应付上面的要求和检查,或者是在兄弟企业、行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活动时拍照之用,他们做策划、执行、检查和优化等全套资料表面上还算“认真”,但动机却已经发生异化。流于形式的工匠工作室,不再是培育专精尖人才的摇篮,而是演变成用于对外宣传的工具。
  值得宽慰的是还有极少数企业的某些专业工作室,依然坚守初心,无论从人员培育、专业技能训练、工艺改良,还是企业某个技术突破和推动行业攻克难关方面,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带头人踏实严谨工作作风,全体成员的努力用功,成了企业一道亮丽风景线。组织得力,成员努力,初心不忘,意志坚定。他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精神彰显出“工匠”之气。这才是我国大师工匠的气魄、气势和气度。这批人才,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室”的专精尖上,有这般精气神,就不用太过担心制造业水平停滞不前了,至于被卡脖子的问题,也将会用时间换取越来越大的突破空间。
  工匠工作室原本是个不错的模式,但它不应停留在表面,它要扎根入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等日常琐碎的工作中。它应成为我国提高工作精细化水平和培育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岗位带教”的有效措施。
  我国工匠工作室经历了四五年的运作,需要总结经验和重新评估,需要考虑如何优化运作和提升组织能效,需要调整方向和内化的那就及时做出纠偏和下沉处理,对那些随着技术发展已经没有存在意义的工作室要及时撤销。总之,现在是时候对我国的工匠工作室做一番梳理和优化了,让这个组织上一个新台阶,与时俱进,持续优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专家论坛
 
栾青: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多维度发力
 
  据悉,《经济日报》12月20日刊发署名栾青的文章指出,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更好发展数字经济,既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方向和目标已经明确,如何在实践中抢抓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需多维度发力、协同推进。
  从提供支撑的角度看,重点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的、全面的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和基石。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的是,除了硬件,数字基础设施还包含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终端、云平台等软件信息设施。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把握、研判趋势,充分考虑发展需求以及发展条件,将信息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已有的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优势;要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展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层次性和路径多样性,既能有力保障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较高,也能有效满足国内的多维度、多样化需求,规避单一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要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平台,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建好科学灵活介入的高效通道,促进各类主体交流沟通。
  从激发动能的角度看,重点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国数字产业化动力不足,主要是关键技术和前沿科技发展、基础性创新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一要务是锚定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从场景探索到规模化应用,突破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瓶颈,鼓励试点先行,打造创新共同体,解决好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问题。
  产业数字化是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关键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将用好数据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的主要着力点,以数据要素驱动来精准触达客户要求;发挥出数字技术在个性化定制、数字孪生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的发展,使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从深化实践的角度看,重点是加强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治理既是对数字化的治理,也体现为治理的数字化。
  对数字化的治理,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大背景,从治理层面进行体系变革,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效果和价值的最大化;治理的数字化,是通过平台、工具等技术手段对组织以及组织内资源、数据、技术、流程等实施数字化管控,保障治理效能、提高治理效率。
  数字化治理主要依托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企业的数字化治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而且可以构建企业新的数字化能力。企业实现数字化治理,需要创新融合的技术手段、管理方面的全流程监控、以数字化工具储存和保护重要数据及记录、平衡企业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等。政府的数字化治理主要表现为精准施策,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技术供给,在有力破除信息孤岛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从发展路径的角度看,重点是开展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合作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内在逻辑。
  一方面,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国也需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中蕴藏着推动世界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一直以来致力于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合作,为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需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有力有效的国际合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
 
多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经济日报日前刊发署名金观平的文章指出,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加大对制造业助企纾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扎实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制造业创新力、竞争力显着增强,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升级,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正是凭借制造业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复工复产,实现经济正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造业稳,实体经济才稳。稳制造业,要加大对制造业助企纾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过早过快下降特征。今年我国制造业占比有所回升,一定程度上与服务业尚未完全恢复有关,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依然任重道远。为此,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减税降费政策要向制造业倾斜,着力解决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全力稳定和提振制造业。同时,深化制造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激发制造业企业活力。
  稳制造业是为了更好地“进”。我国已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以及制造业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推动制造业“稳中求进”,就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一方面,大力锻造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着力补齐短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点技术和产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优质企业培育,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为民营企业营造更优渥的发展环境  
 
“对涉及民营企业的不平等规定一律予以废止”“坚决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不论国有民营、外资内资、规模大小,坚持做到对各类市场交易主体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近年来,中国出台一系列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深受好评。
  光明网发表专栏作者李思辉文章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一般,拔节生长、欣欣向荣。截止2020 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000多万家,民营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用56789来概括: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文章称,看到民营企业茁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在营商环境、法治环境上各地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有的地方,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度遭遇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令其苦不堪言。有的地方,戴有色眼镜看民营企业、搞有错推定甚至有罪推定的做法还未完全杜绝,在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等环节对民营经济差别对待的情况还偶有出现,更有甚者以所谓的“民营经济退场论”混淆视听,给民营企业发展设置障碍,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强调民营经济只能壮大而不能弱化,只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而不会“离场”,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对优化民营经济营商法治环境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到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出具体举措;从“法无授权不可为”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原则越来越科学合理,各地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努力实现各类市场主体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保障民营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这种运用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作为,为加快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法化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文章指出,好制度带来好成效。看国内,2020年即便是在疫情影响下,中国民营经济销售收入依然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2%,领跑优势明显。看国际,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总排名已跃居世界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看当前,河南特大暴雨灾害面前,一大批民营企业还主动捐款捐物,彰显了民营企业的担当作为。这充分说明,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保证,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必将为民营经济注入更强劲动力。
  文章最后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写入了宪法、党章,不能变也不会变。让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开、透明、法治机制,为民营经济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这股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外双循环的重要力量营造更加优渥的发展环境,使之基业长青、拙见成长。
 
中小企业
 
19部门发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12月1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等19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5个目标、7项任务和9大工程。《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中小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增长18%以上。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中小企业实现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的五大发展目标,并提出一系列定量目标,如中小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10%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15%以上;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0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
  《规划》明确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建立高效服务体系、完善公平竞争环境、提高融资可得性、加强合法权益保护、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共7项任务。
  《规划》提出,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支持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进一步规范涉企金融服务收费,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完善差异化制度安排,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创新、投绿色。
  《规划》指出,将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稳步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优化新三板市场化融资机制和并购重组机制,持续优化企业上市条件。组织开展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培育,鼓励地方加大对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企业的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银保监会将继续引导银行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过桥"融资成本
 
  据悉,银保监会12月17日公布的银保监会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224号建议的答复显示,关于减轻续贷过桥负担的建议,银保监会持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续贷支持力度,不断强化监管要求,持续推进续贷政策落实,支持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融资周转"无缝衔接"。
  2020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设置了"小微企业续贷"评价指标,引导银行开发小微企业续贷产品,提升续贷业务占比;2021年4月印发《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续贷产品开发推广力度,提升续贷业务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比重。对已延期的小微企业贷款中符合本行续贷条件的,应按正常续贷手续办理。
  该答复显示,在监管引领下,多家银行推出了小微企业续贷特色产品。如,农业银行推出小微企业"连贷通"产品,通过发放新贷款结清原有到期贷款的形式,缓解小微企业到期"倒贷"压力。华夏银行推出"年审制"贷款,将融资分为若干时段,前一时段到期前进行年审,通过年审的借款人,无需归还贷款、签订新的借款合同即自动进入下一融资时段。浙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周转资金占用时间长的特点,推出中长期贷款"三年贷"产品,只需办理一次手续,可贷款三年。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大续贷支持力度,丰富续贷产品和服务,简化续贷办理流程,降低小微企业"过桥"融资成本,切实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
 
经贸态势
 
国务院会议部署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实施工作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实施工作。
会议指出,经过国际国内相关方共同努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要支持企业抓住协定实施的契机,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倒逼国内产业升级。
一是鼓励企业用好成员国降税、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等,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口。用好开放承诺和规则,加强区域内高端、绿色产业链和制造业项目合作,提升服务业和投资开放水平。
二是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区域内资金、人才,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对接力度。
三是建立自贸协定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专家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培训,提升理解和应用协定规则能力。发展通关、单证等专业化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
四是继续推动协定更多成员生效实施和协定机制化建设,共同打造地区经贸合作主平台。助力发挥世贸组织作用,坚持自由贸易。推进其他多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投资视点
 
北京银保监局加强保险中介机构分类指导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新型保险中介市场体系,推动辖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高质量发展,北京银保监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北京地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需要关注的重点有哪些?对此,北京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对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来说,一要把握发展机遇,围绕鼓励和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走出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针对有创新、有突破、需要监管支持的领域主动争取试点支持政策。目前北京银保监局正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二要切实加强公司治理、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消费者保护等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管重要抓手。如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能否落实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监管规定,能否满足联机数据自动回传的技术要求,将是监管依法延续许可证有效期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三要持续符合保险中介业务经营条件,严格遵照《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保险经纪人监管规定》《保险公估人监管规定》等监管规定关于营业场所、信息化系统、部门和人员等经营条件的要求。北京银保监局将加强事中事后常态化监督,不断强化市场退出。
  在分类指导方面,上述负责人介绍,对于北京地区"专业领先、管理规范并取得明显实效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正常经营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以及"不具备经营保险中介业务条件、不能依法依规落实监管要求、无法正常经营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施意见》均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
  对于专业领先、管理规范并取得明显实效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施意见》强调按照专业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鼓励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和专长,从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管理服务、销售队伍管理、信息技术运用、机制优势发挥等五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着力在专项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中介机构高质量发展。北京银保监局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创新支持制度,发挥正向激励引导作用,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机构围绕上述领域先行先试,取得突破。
  对于正常经营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实施意见》强调要遵循依法合规经营这一基本前提,重点关注公司治理、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消费者保护等四个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监管制度有效落实和合规资源必要投入。同时,北京银保监局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督促保险公司落实中介渠道合规管控责任,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多措并举促进辖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规范有序发展。
  对于不具备经营保险中介业务条件、不能依法依规落实监管要求、无法正常经营的中介机构,《实施意见》强调遵循市场化退出的处置思路,探索多种方式引导该类机构或其股东依法依规退出市场,积极引入具备技术特长、资源优势和合规意识的股东,推动机构腾笼换鸟、转型发展。同时,北京银保监局将进一步推动加强分支机构规范管理,主动撤销"三无"机构。依法依规探索建立主动歇业制度。
  北京银保监局有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辖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依法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能力取得较大进步,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和经营质量效益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北京保险中介市场培育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专业优势领先、专业价值突出,在全国乃至国际相关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
 
  据报道,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国防科工办、上海市国资委等单位编制了《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于近日获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2月17日联合印发。
  《行动计划》以全力推进民用航空产业"强基础、抓核心、通链条、建集群"为工作主线,以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体系为行动目标,以实施飞机整机"链长制"为重要抓手,开展"1引3提1聚"共计5个子行动。
  一是整机"链长制"引链行动。加快大型客机研发生产,推动通航飞机产品创新,支持无人机融合应用。
  二是产业链配套提效行动。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加快机载系统集成,加大关键部件供给,加强先进材料创新,促进数字装备发展。
  三是产业链服务提质行动。提升适航审定服务,强化检测验证服务,完善运营维修服务,发展展览展会服务。
  四是产业链创新提速行动。开展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前瞻预研技术研究,建设技术创新公共平台。
  五是产业链空间集聚行动。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协同走廊,建设产业集群基地。
  "上海将推动民用航空产业链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整机产品研制持续加快、产业链关键配套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链发展布局持续优化、产业链生态体系持续完善,到2024年将上海打造为国际一流水平的关键技术自主高地、核心产品供给高地、科技企业集聚高地。"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重大装备产业处处长吴栋林介绍说。
 
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据悉,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近日印发了《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创新增长极与核心技术策源地。
  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舶海海工装备、高端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创新升级,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医疗装备、微电子装备等重点产业快速增长。重点细分领域从国际"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工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数达到20家以上。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高端装备核心部件、整机集成、成套系统,建设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实现关键装备与核心部件首台(套)突破300项。规上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平均达到2%以上。
  数字水平进一步提高,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高端装备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进一步普及,工厂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高端装备市级智能工厂40家以上。
  为此,《规划》提出,接下来,上海将按照"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装备,以装备带强基"的思路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重点聚焦八大领域,分别为:智能制造装备、民用航空航天装备、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医疗装备、微电子装备、其他高端装备。
  其中,围绕机器人产业,《规划》提出,上海将以场景引领、核心突破为重点,推动工业机器人升级,发展应用于加工、装配、焊接、打磨、码垛、分拣、洁净等场景的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突破具备柔性交互与高仿人化特征的6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与自适应机器人,全面覆盖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应用。
  同时,以"高端引领、数字驱动"为主线,上海将推进七大重点工程:数字化装备融合工程、数字化生产提升工程、高能级创新引领工程、高价值产业链固链工程、高标准品牌创优工程、高质量载体建设工程、高水平协同发展工程。
 
河北省公布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落实"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要求,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实施方案明确,今年年底,依托河北省五级一体化信用平台(以下简称省平台),优化河北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系统,完善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体系、行业领域信用评价体系,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到2022年6月底,实现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行业领域信用评价紧密衔接,信用评价结果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中有效应用,各行业领域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覆盖。
  强化信用信息归集。通过省平台,有效支撑企业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信息分析、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等工作。建立信用信息村-乡-县-市-省逐级报送机制,依法依规归集基层信用信息。各级各有关部门依托省平台全量、及时、准确报送涉企信用信息,逐步实现各类信用信息全量实时推送。
  完善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体系。优化全省通用的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模型,制定信用评价等级及分级标准,并向社会公布。按总分1000分设计评价模型,将基础信息、公共信用信息、社会责任信息、行业评价信息等纳入评价指标。结合企业综合得分,根据守信、一般失信、严重失信、列入"黑名单"等情形,对全省企业进行分级,按企业评价结果统一分为守信类(A级)、一般失信类(B级)、严重失信类(C级)、列入"黑名单"(D级)四级。
  分类开展行业信用评价。重点监管领域先行先试。按行业领域分类,食品监管、质量监管、特种设备、餐饮、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等36类行业(领域)参考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结合部门行业管理数据,优化完善本行业信用评价模型及相关指标,进一步支撑市场监管领域主要风险点的识别和预警。其他监管领域深化推进。
 
陕西"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
 
  据悉,为加快推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起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绿色安全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制造业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陕西省制造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5%,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形成100家以上省级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陕西省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3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个。陕西省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到2025年,200户以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标准,50户企业达到3级以上水平,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制造业发展重点:立足国家制造业相关要求,综合全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做优做特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做精做实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战略部署,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12月22日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以重庆、成都"双核"为中心,成渝主轴为骨架,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和衔接,加快补齐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短板,发挥不同轨道交通特点和优势,适应多种运输需求,构建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按照"网络有机衔接、功能服务兼容、时序远近适宜"的原则,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川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形成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设施"一张网",点线协调、衔接高效的枢纽"零换乘",客货并重、联程联运的运输"一体化"。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小时通达。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力争接入比例达到85%,长江干流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轨道交通承担客运量、货运量占比大幅提升,有力支撑沿江货运通道、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高度融合、枢纽无缝衔接、运营智能高效,运输组织水平、科技和体制创新能力位于国内前列,轨道交通全面发挥客运和货运骨干作用,支撑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辽宁鼓励企业用足用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日前,辽宁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围绕激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鼓励企业用足用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通知要求,要建立协同联动服务机制,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综合服务工作,共同研究、协同推进解决政策落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部门间有效衔接,提高部门管理效能,配套精准服务,支持企业研发创新。争取政策,增强辽宁省引资吸才的磁性。实施对各市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绩效管理,激发内生动力。
  在台账跟踪管理上,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名单实施台账管理并予以跟踪,深入做好政策宣传、申报辅导、问题解答等服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充分了解企业创新需求,强化创新政策和资源集成。同时,编制《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指引》,针对企业在享受政策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对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归集、集中研发费用分摊、异议研发项目鉴定等重点难点问题和常见问题进行分类解答,强化政策实操指引。
  通知指出,对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级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性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市对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奖补,激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活动。
  辽宁省还将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校、科研机构受托开发或合作开发的,应按规定积极主动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合同登记。委托研发技术合同登记证明,可作为高校、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认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奖励的佐证材料。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原则同意
 
  据悉,国务院日前原则同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国务院强调,《规划》实施要着力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塑造滨海城乡特色风貌,着力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着力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培育双向开放新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带动力,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拓展新空间、展现新作为。
  此外,江苏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规划》实施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按程序报批。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在有关体制创新、政策实施、项目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会同江苏省人民政府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绘就"路线图"
 
  据悉,为全面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加快落实《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近日,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江苏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级城市群特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日联通全球,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省域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南京、苏锡常都市圈1小时通勤;到2030年,苏南地区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全省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到2035年,苏南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全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意见》明确,"十四五"时期,江苏省将着力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轨道上的江苏,高水平建设高铁网,开工建设沪渝蓉沿江高铁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宿迁至合肥、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宜兴至湖州等铁路。补齐过江通道短板,统筹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城市道路等过江需求,加快上元门、常泰、江阴第三、张皋等过江通道建设,推进七乡河、靖澄等过江通道前期研究,力争建成23座。优化提升公路水运网络,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提升省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新增高速公路约600公里,完成扩建约450公里。
为实现综合运输服务现代化和交通科技创新现代化,《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打造以南京港、苏州(太仓)港等为核心的长江铁水联运枢纽、以通州湾新出海口为核心的江海联运枢纽、以扬州港为核心的长江运河水水联运枢纽,发展江海直达运输。《意见》还对交通绿色安全发展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江苏省将统筹交通线网布局,集约利用土地、海域、岸线等资源,推广应用电能、LNG、氢能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船,推动LNG船舶进入长江。
 
广东发文要求加快建设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
 
  12月17日,广东省能源局发布《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逐步建立交易品种齐全、功能完备的电力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化电力电量平衡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广东省电力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在建设目标上,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电力市场体系。
  中长期市场,是指多日以上周期的电能量交易市场,采用场内集中交易与场外协商交易互补的模式。
  现货市场,是指日前和日内的电能量交易市场,采用全电量竞价模式,按照"发电侧报量报价、用户侧报量不报价"的方式起步,逐步过渡到发用双边报量报价模式。
  辅助服务,是指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建立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扩大市场交易规模。
  征求意见稿表示,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需求侧响应、容量补偿等市场机制;推进西电东送市场化进程,推动开展直接交易,实现广东电力市场与南方区域市场的有效衔接。
  条件成熟时,研究建立输电权交易机制、市场化容量机制;探索开展电力期货和电力场外衍生品等交易;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电力市场与天然气、碳排放等市场的良好衔接。
 
广东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施工图"出炉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金融要素保障,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21〕46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未来4年广东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擘画。
  《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广东涉农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累计超过600家农业企业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广东乡村振兴板"挂牌,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业务在各地级以上市和主要农业大县全覆盖,基本实现省内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全覆盖、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信用建档全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全覆盖、基层移动支付应用乡镇全覆盖。
  《意见》专门提出建立种业振兴融资绿色通道对接制度。聚焦助力种业振兴和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遴选重点种业企业和育种基础性研究、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充分发挥各级涉农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等资金撬动作用,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信托基金等社会资本增加投入,促进银行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加强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与广东省种业集团合作,发挥国有基金资本优势与集团业务优势,对种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业务支持。
  《意见》并提出,支持涉农经营主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上市公司、私募创投机构等市场主体设立或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注资、入股等方式支持乡村振兴产业项目。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与各级乡村振兴基金开展合作,盘活村镇资源要素。稳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推动广东特色农产品成为期货交易品种,发挥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专业优势,支持涉农经营主体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探索建立涉农信贷、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期权)联动机制。建立涉农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设立融资白名单制度,集中组织开展融资对接服务,加强分类培育和上市辅导,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政策扶持范围内的涉农企业开通上市"绿色通道",培育一批高质量涉农上市公司。完善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广东乡村振兴板",为涉农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意见》提出破解农业融资缺乏抵质押物的难题。积极拓宽农业抵质押物范围。支持银行机构推广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渔船等抵押融资和生猪、肉牛、水产等"活体抵押+保单增信+银行授信"融资模式,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为涉农市场主体提供农业设施装备、存货、牲畜水产活体等各类动产融资服务。完善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和加工设备金融租赁服务。鼓励银行机构大力增加信用贷款,开发额度小、频度高、季节性和时效性强的信用类贷款产品,逐步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比重。支持银行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防控模型,探索"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动态监管"贷款全流程管理。鼓励开展涉农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政、银、保、担、评多方合作机制。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涉农经营主体贷款风险保障基金,完善涉农信贷担保体系。
  农业保险是农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农业农村保险保障功能。根据国家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在省内产粮大县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办种猪、水产种苗以及蔬菜、油料、特色水果制种保险。支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创设地方特色险种。保持三大粮食作物政策性险种补贴水平总体不变,逐步减免粤东粤西粤北三大粮食作物中央政策性险种县级财政补贴配套资金。探索运用保险机制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支持拓展撂荒地复耕复种贷款产品。推动农村住房保险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拓宽保障范围。依法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现有保险机构网点撤并,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拓展为载体,完善农业保险协保体系。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流程。支持保险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健全精准高效验标和查勘定损机制,提升承保理赔效率和服务能力。
 
云南22条财税政策措施推进产业强省建设
 
  近日,云南省财政厅制定出台《推进产业强省建设若干财税政策措施》,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撬动功能,聚力支持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和营商环境提升,助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云南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云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云南产业资源型特征突出,产业链、价值链尚处于中低端,存在工业经济规模偏小、工业投资连年下降、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低、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够等问题,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引导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加快产业强省建设,既要坚持走市场化之路,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又要有政府产业和财税政策的引导。
  据介绍,《政策措施》共6部分22条,旨在明确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持原则、投入方式等,支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通过财税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有效支持,加快构建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
  《政策措施》明确,云南省将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好政府专项债券,优化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等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云南省将紧扣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聚力打造"三张牌"、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目标,厘清细分产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明晰财政支持节能降碳、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延伸产业链和市场主体培育等重点。
  在坚持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的基础上,云南省将强化财政投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综合采取股权投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并建立上下协同发力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和授权省级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云南省出台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保缴费方面的降费减负政策。加强财政金融协同,实施重点企业融资清单制度,更好地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的作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设立中小微企业财会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财务管理和会计咨询服务。

海南自由贸易港口岸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
 
  12月16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口岸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包括水运口岸建设规划、航空口岸建设规划、跨境电商物流和邮件快件监管中心建设规划3项重点任务和8个对外开放口岸建设的具体计划,是指导相关市县和部门有序推进口岸设施建设的导航图和重要依据,体现了对立足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具体落实,意味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预示着海南省自贸港建设迎来新局面。
  《规划》提出了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海南自贸港口岸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全面规划对外开放口岸和"二线口岸"功能建设内容,通过分批推动、逐年实施,加快推动口岸设施建设,填平发展差距、补齐发展短板、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2023年年底前,具备封关的硬件条件,到2025年,在满足封关运作的前提下,提升海南省口岸整体建设和监管水平。
  《规划》对海南口岸的监管、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海南口岸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需全力加强口岸各类基础设施及设备建设,补齐口岸建设短板,促进全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口岸共同发展,保障口岸联检单位依法履行职责,推动口岸效能提升,满足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的条件。
 
海南省发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2月20日,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海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南通用航空产业体系构成完善,通航运营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用航空产业成为海南自贸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和特色产业,海南成为我国通用航空国际合作、创新发展等领域的示范引领区。
  在通航研发制造方面,布局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创新型航空器试飞验证基地、通用航空器零部件维修保障基地,探索引进通航机型总装线,建立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争取申报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初步构建通用航空研发制造体系。
  在通航业态发展上,将力争本土注册通航企业数量达到20家,入驻海南通用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量超过80家;通航有人机队规模超过100架,飞行小时数翻一番;打造低空旅游精品项目10个以上,空中游览项目覆盖80%以上省内4A、5A景区;短途运输、低空旅游、航空文化、飞行培训、公益服务和生产应用、通航FBO、通航MRO等业态蓬勃发展。
  通航服务保障方面,《规划》提出省内各种类型的通用航空机场数量达到10个左右,临时起降点基本覆盖三甲医院、热门景区等;低空空域划设更加科学合理,新增3条低空目视航线和3条进出岛航线,在省内构建"三横三纵"的低空航线网络,实现环岛、跨琼州海峡等短途运输常态化飞行;低空通信、导航、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低小慢"航空器监管手段和机制更加成熟;通航飞行报批流程更加简化,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规划》提出,整合海南通航产业发展资源,重点推进以下10个产业支撑平台和重大工程建设:通用机场建设、海口甲子通航产业园、三亚通航产业园、琼海博鳌通航产业园、通用航空科技创新中心、通用航空维修保障中心、无人机创新验证示范基地、航空宣传科普教育基地、应急航空救援资源调度平台、飞行服务保障平台等。
 
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修正终值为2.3%
 
  据悉,美国商务部12月22日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3%,较此前公布的修正数据上调0.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按年率计算增长2.0%,较此前公布的修正数据上调0.3个百分点。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较修正数据上调0.2个百分点。
  当季,随着联邦政府停止发放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失业救济福利,联邦政府支出下降5.1%。同时,净出口拖累当季增长1.26个百分点,为该指标连续第5个季度拖累经济增长。
  美国商务部通常会根据不断完善的信息对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三次估算。今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经济数据首次预估值将于2022年1月27日公布。
 
高盛下调美国2022年增长预期
 
据报道,美国高盛公司分析师12月19日称,由于西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曼钦表示将否决拜登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BBB),明年美国经济增长或将低于预期。  
该法案包含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项目支出。曼钦等人认为该法案将继续推高美国的通胀。
  高盛预计,2022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美国实际GDP的增速分别为2%、3%及2.75%,较此前的3%、3.5%及3%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同时,也明显低于彭博4.6%、3.8%及4.1%的一致性预期。此前,高盛曾在10月下调过美国2022年经济增速预期。
  此外,高盛对未来几个月整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的预测将高达7%。
  在货币政策方面,高盛表示,大多数美联储官员可能预计BBB法案将成为法律。如果最终不能成为法律,会为高盛预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将在3月首次加息"带来一些风险"。
 
加拿大10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
 
  据报道,加拿大统计局12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10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
  由于疫情在10月出现缓解,加拿大各地政府纷纷放松防疫措施,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大多数行业在10月都实现了增长。
  尽管受到半导体芯片持续短缺及其他供应链问题影响,汽车制造业的产出仍推动了加拿大经济的增长。零售业、建筑业和房屋转售活动的增长对10月该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有所贡献。
 
学者剖析欧元区面临的挑战
 
  证券时报12月18日刊发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谭雅玲撰写的文章指出,欧元区通胀十分严峻,11月CPI上升至4.9%。因为欧元作为区域统一货币,在经济、金融、政策与市场尚未统一的局面之下,受到的冲击前所未有。
  相对美国11月CPI上升6.8%,欧元区通胀还没那么高,但欧元区各个国家情况差异巨大。如德国11月通胀达到6%,这是1992年德国最高通胀率;相比之下法国只有3.4%,但也是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这两个欧元区核心成员国的差异必然影响对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不同态度与取向。德国急切需要加息,而且德国在权重上享有很重的话语权。尤其是目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离职,新任总理朔尔茨的任职基调与执政能力尚不知晓。而目前欧元区凝聚力远不及默克尔时代,整个欧元区政治、经济分化十分严重。
  欧元区其它国家通胀也不容乐观,比利时11月通胀达到7.1%,意大利的通胀为4.0%。比利时是西欧发达国家,也是欧洲重要的政治与国际关系所在地;意大利是南欧经济发达国家,但经济退化比较严重。因此,这些国家通胀情况的差异将导致欧元区政策难以统一协调。
  欧元区各国都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却存在难以融合的难题。前期意大利因为财政超标问题与欧盟分歧严重,未来意大利退出欧元区将随时发生。因为意大利一直认为欧元区并没有促进意大利经济进步,反而拖累经济较为严重。意大利对欧盟财政约束的不满,其实质还是对区域化合作具有抵制情绪。
  欧元区出现这种局面,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欧央行货币政策缺少财政政策配合与扶持。其中包括财政赤字无法协助货币政策,财政超标又无法自控与节制,意大利不良示范已经导致欧元区财政政策分化。欧元区至今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是欧元区的一大关键问题。多年来欧元区采取很多举措以求货币联盟的完善,但财政分歧是欧元老大难问题,包括共同存款保障、欧元区预算、欧洲稳定机制(ESM)等,欧元区都因财政政策分歧对欧元的国际地位不利。过去的欧债危机无论希腊或意大利均存在对欧元区货币稳定与政策抉择的困扰。
  另一方面则因为欧元区债务风险有爆发可能。欧元区债务比率2021年升至新高,预计为超过总经济产出的102%,去年欧元区国家债务总额达到总经济产出的100%。尤其希腊是赤字最高的国家,预计今年债务总额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8.8%,随后是意大利,比例为160%。
  经济态势的差异,进而对货币政策制定形成干扰,甚至限制欧央行货币政策作为,名存实亡的欧央行预示欧元凶多吉少。
 
土耳其央行再次降息
 
据悉,土耳其中央银行12月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15%下调至14%。自今年9月以来,土耳其央行连续4个月降息,将基准利率共下调500个基点。
  降息消息公布后,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当天跌破15比1大关。据土耳其央行数据,今年年初土耳其里拉对美元官方汇率为7.35比1。本月内,土耳其央行已通过抛售美元四次干预外汇市场。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上月在议会会议上发表了反对高利率的观点,认为高利率会导致而不是抑制通胀。自2019年以来,埃尔多安已因政策分歧撤换了三名央行行长。
  土耳其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31%,而土耳其央行仍然将其中期通胀目标维持在5%。
  土耳其央行表示,11月通胀升高是由汇率波动和供应因素共同推动的,包括全球食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土耳其央行认为,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土耳其经济活动依旧活跃。
 
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
 
  据悉,日本央行12月17日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过央行为应对新冠疫情而推出的企业融资政策到期后将部分退出。
  日本央行表示,日本距离2%的通胀目标仍有差距,央行将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继续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
  日本央行还表示,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大规模购买商业票据和企业债政策拟在明年3月底到期结束,操作规模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然而,考虑到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经营环境依然严峻,中小企业融资优惠政策拟延长半年至明年9月底。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当天在记者会上表示,为抑制通胀,欧美一些央行近日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应该不会受到大的冲击。目前来看,日元疲软整体利好日本经济复苏,日本央行将继续关注国际市场汇率走向。
  黑田东彦表示,日本央行的政策立场不会马上作出调整。他重申,日本央行将继续坚持2%的通胀目标,如有必要将毫不犹豫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措施。
 
日本国会通过本财年补充预算案
 
  据报道,日本政府为促进经济复苏而编制的补充预算案12月20日获国会参议院批准。由于此前众议院已经批准,至此这项补充预算案已在日本国会得以通过。
  日本政府2021财年(截至2022年3月底)的这项补充预算案规模约36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13日元)。由此,日本本财年财政预算支出总额达142.5992万亿日元。
  推出补充预算案是日本政府落实岸田文雄内阁11月提出的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步骤。补充预算案内容包括向低收入家庭中未成年人发放补贴以及与经济安保相关的预算安排等,其中用于确保半导体生产能力、培育经济安保关键技术的预算分别为6170亿日元和2500亿日元。
  据报道,随着补充预算案的通过,日本政府本财年新发国债规模将达65万亿日元,财政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投资分析点评
 
▲仙鹤股份拟投80亿建产业园
 
  据悉,特种纸龙头仙鹤股份(603733)12月17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已与山东莱州市人民政府达成投资意向协议,拟投建莱州市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产业园,总投资约80亿元,将通过技改、新建形成年产20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及纤维制备项目。
  公告显示,拟投建的产业园坐落于莱州市西城区城港路街道,占地面积约为2000 亩。200万吨的产能包含80万吨纸浆纤维和12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其中,后者涵盖年产15万吨装饰纸基材料、30万吨特种纸基材料、35万吨特种食品卡纸材料。
  仙鹤股份表示,本次项目投资资金较大,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货币资金水平,如遇到账面资金紧张的情况,可能会影响项目投资进度,目前尚未具体明确投资安排。不过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支付期间也相应拉长,给了公司一定的资金筹措时间。根据初步安排,项目拟分两期建设,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完成投资。
  自2020年以来,仙鹤股份频繁发布投资计划,拟在主营业务领域扩大产能。今年11月份,仙鹤股份完成可转债发行工作,成功募资20.5亿元投建年产30万吨高档纸基材料项目、年产3万吨热升华转印原纸及食品包装纸项目、年产100亿根纸吸管项目。今年1月份,公司与湖北省石首市人民政府达成框架协议,拟在当地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建设25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循环经济项目,其中一期投资22亿元,二期投资18亿元,三期投资60亿元,目前仙鹤股份在湖北石首的投资主体已经设立完成。
  去年11月,仙鹤股份还与来宾市人民政府达成在来宾市三江口投建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协议,将累计耗资不少于118亿元,在当地建成年产25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及纤维制备项目;另外,去年7月,仙鹤股份旗下浙江鹤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拟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高档纸基材料项目。
  作为国内最大的纸基功能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之一,仙鹤股份目前拥有50条造纸生产线、1条纸浆生产线、21条涂布生产线和7台超级压光机,具备年产能110万吨,并积极布局林地、化工、制浆、能源、物流、原纸及纸制品等全产业链。
 
  ▲三峡能源412亿元投建青洲项目
 
  据报道,国内海上风电有补贴时代已进入倒计时,临近年底,海上风电迎来并网潮。另一方面,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也正如火如荼,12月20日晚间,A股新能源运营企业龙头三峡能源(600905)公告称,旗下青洲五、六、七项目将于本月开展首台基础沉桩,项目总投资411.7亿元。
  据了解,三峡能源董事会已于12月17日审议通过了《关于三峡阳江青洲五100万千瓦、青洲六100万千瓦、青洲七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决策的议案》,董事会同意公司投资建设青洲五、六、七项目。
  青洲五、六、七项目核准的规划装机容量均为100万千瓦,装机容量合计300万千瓦,项目动态投资金额分别为140.5亿元、137.6亿元、133.6亿元,合计411.7亿元,其中,项目资本金按项目投资金额的25%核定,这三个项目资本金合计102.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青洲五、六、七项目与粤电青洲(100万千瓦)、华电青洲三(50万千瓦)、明阳青洲四(50万千瓦)等项目共同构成阳江近海深水场址一500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
  目前,青洲五、六、七项目已分别取得阳江市发改局核准文件,各项手续均在有序推进中,不存在重大限制性因素。按照规划,青洲五、六、七项目本月将开展首台基础沉桩,其中,青洲五、七项目计划2024年12月全容量并网;青洲六项目计划2024年6月全容量并网。
  在陆上风电进入平价后,海上风电也即将进入平价时代。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2021年新建项目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目前,广东省燃煤基准电价为0.453元/千瓦时。三峡能源表示,在取消国家补贴后,青洲五、六、七项目经济上仍然可行。
  青洲五、六、七项目是全国首批开工建设的超大规模深水海上风电平价项目。
 
  ▲中国华融引战获批
 
  12月20日,银保监会宣布,同意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内资股和H股股票方案;同时,同意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参股华融公司。
  银保监会表示,同意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内资股和H股股票方案,其中,非公开募集内资股不超过(含)39,215,686,272股,非公开募集H股不超过(含)1,960,784,313股,合计不超过(含)41,176,470,585股。
  其中,同意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认购公司18,823,529,411股内资股,占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3.46%;同意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认购公司14,509,803,921股内资股,占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8.08%;同意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认购公司1,960,784,313股H股,占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44%。
  此外,银保监会宣布,同意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认购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超过(含)3,921,568,627股增发内资股股份,认购后持股比例不超过(不含)5%。
  据了解,11月17日,中国华融分别与投资者中信集团、中保投资、中国信达、中国人寿及工银投资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内资股及H股的认购价格为每股人民币1.02元,本次发行募集的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420亿元。
  除了引战,中国华融"瘦身"计划也在持续推进。12月7日,中国华融公告称,拟启动华融融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华融晋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项目立项。
  公告指出,根据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按照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股权转让有关规定,中国华融拟将持有的华融融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59.256%股权(共计1084567506股)对外公开转让;拟对华融汇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设北京华融晋商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华融晋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48.88%股权(共计15.3亿股)对外公开转让。
财报显示,中国华融2020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亏损为1029.03亿元,2021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8亿元。截至6月30日,中国华融资产总额为1.605万亿元,同比下降5.88%。
 
  ▲拿森科技完成5亿元C轮融资
 
  据报道,本土线控底盘领先企业上海拿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简称"拿森科技")近日宣布完成5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银投、宁德时代、国投招商、高瓴创投等联合领投。
  拿森科技成立于2016年,其专注于汽车线控底盘核心技术的研发,深度聚焦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核心产品涵盖NBooster智能制动系统、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NBC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EPS智能转向系统以及自动驾驶L3/L4等级线控底盘解决方案。拿森科技于2018年量产了中国第一个NBooster线控制动产品,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完整线控底盘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本土公司。
目前,拿森科技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领先汽车科技50强、中国汽车供应链优秀创新成果20强、中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委员会AUTOSEMO创始单位、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等荣誉。
 
  ▲毫末智行A轮融资10亿元
 
  12月22日,总部位于北京的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宣布获得A轮融资近10亿元,意味着这家成立仅两年的初创企业跻身独角兽行列,成为中国首家实现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
  据悉,本轮投资方包括美团、高瓴创投、高通创投、首程控股、九智资本等,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和人才体系建设。
  对于A轮融资的成功,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表示,自动驾驶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门槛最高、周期最为持久的创业赛道之一,完成 A 轮融资是毫末打赢的生存第一仗。
  目前,毫末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经陆续搭载的车型包括魏牌摩卡、坦克300城市版、魏牌拿铁、魏牌玛奇朵、哈弗神兽等车型;辅助驾驶用户行驶里程突破400万公里。末端物流无人车方面,其目前已与美团、物美多点、阿里达摩院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将末端物流无人车陆续配置到商超配送等特定场景中。在保定,毫末已建立占地超过5000平方米、全球产能最大的L4无人物流车生产工厂。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透露,2022年毫末智行乘用车辅助驾驶项目将扩大7倍,末端无人物流车项目将扩大3倍。同时,为推动数据智能体系的高速发展,毫末超算中心也在筹备中。据悉,预计到2022年年底,其辅助驾驶系统将搭载至34款长城乘用车型,未来三年搭载乘用车数量预计超过100万台。
 
  ▲华友钴业拟4.2亿美元收购境外锂矿
 
  据悉,新能源车的爆发拉动了金属锂的需求,不少中国公司纷纷着手海外买矿。12月22日晚间,华友钴业(603799)公告称,拟以4.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津巴布韦前景锂矿公司100%股权。
  公告显示,前景锂矿公司拥有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100%权益。截至今年10月,前景公司公布的Arcadia项目JORC(2012)标准资源量为7270万吨,氧化锂品位1.06%,五氧化二钽品位121ppm,氧化锂金属量77万吨(碳酸锂当量190万吨),五氧化二钽金属量8800吨。
  目前,矿权区内未进行深孔探索,BP矿体及其深部仍有较好找矿前景。矿权区内钻探工作基本集中在矿区中部绿岩条带的东部,绿岩的西部仍有较大面积,可能存在其他矿体。深部和边部的探索将作为下一步补充勘查的重点。
  目前,Arcadia项目已经取得开发建设的环评证。
  华友钴业表示,本次交易符合公司"十四五"期间战略发展规划,切实落实把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坚持走"上控资源、下拓市场、中提能力"的转型升级之路的发展思路。
  据悉,上月初,兴发集团与华友钴业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围绕新能源锂电材料全产业链进行合作,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湖北宜昌合作投资磷矿采选、磷化工、湿法磷酸、磷酸铁及磷酸铁锂材料的一体化产业,计划建设50万吨/年磷酸铁、50万吨/年磷酸铁锂及相关配套项目。
  开源证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华友钴业正经历着从国内钴业龙头向全球锂电材料行业领导者的转型之路,随着印尼镍项目建设进度加速推进以及下游锂电材料产能不断扩大,锂电材料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成效渐显。
 
▲宝马明年在我国有3家新工厂投产
 
  据悉,世界知名车企宝马集团12月16日晚宣布,明年在中国沈阳和张家港将迎来3座全新或升级的新工厂开业。
  据介绍,2018年7月,长城汽车与宝马汽车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投资51亿元成立光束汽车有限公司。同年10月,华晨宝马宣布在沈阳增加投资30亿欧元,用于华晨宝马沈阳铁西新工厂项目建设、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升级改造。这3个项目均将在2022年竣工投产。
  近年来,宝马不断加速在我国的投资。宝马集团全球财务董事彼得说,自2010年以来,仅华晨宝马在沈阳生产基地总投资就超过了730亿元人民币,这是宝马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此外,宝马在中国4个城市设立了创新研发基地,形成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网络。
  随着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绿色低碳也将是宝马在中国的重要投资方向。彼得宣布,明年宝马在沈阳将投产第二款纯电动车,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宝马集团全球三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地位。
  彼得说,现在,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倡导循环经济。在宝马集团面向电动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过程中,中国是最佳选择与最优伙伴。
 
  ▲淡水河谷宣布售出煤炭资产
 
  据报道,淡水河谷12月21日宣布同Vulcan Minerals公司("Vulcan")就售出莫阿蒂泽煤矿和纳卡拉物流走廊事宜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此次交易对价为2.7亿美元,包括交易完成时获得的8000万美元、交易结束前从现有业务获得的1.9亿美元以及一份10年期的特许权使用费合同,该合同受制于特定矿山的生产条件和煤价条件。
  2021年初,淡水河谷宣布将剥离煤炭资产,从而专注于核心业务,并致力于成为低碳采矿的领导者。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胡润公布《2021全球独角兽榜》
 
  据悉,胡润研究院12月20日携手广州市商务局、广州市黄埔区联合发布《2021全球独角兽榜》(Global Unicorn Index 2021),列出了截至11月30日、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全球非上市公司。今年共有1058家独角兽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472家。
  "2021年是一个世界级的创业大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000多家,几乎是去年的两倍,主要因为美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激增。"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
  在今年的榜单中,字节跳动估值2.3万亿元超过蚂蚁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企业,蚂蚁集团以1万亿元估值排名第二,SpaceX估值6400亿元排名上升两位至第三。前10名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价值的25%,4家来自美国,3家来自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典各1家。
  从国家看,美国以487家排名第一,比去年增加254家;中国以301家排名第二,比去年增加74家,中美两国企业合计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的74%。
  中国前十包括字节跳动、蚂蚁集团、菜鸟集团等。字节跳动估值增长了1.7万亿元,达到2.3万亿元。随着旗下TikTok全球下载量达到30亿次,它已成为Facebook一个重要竞争对手。菜鸟网络估值增长450亿元,达到2200亿元,保持全球第九。
  新上榜的独角兽中,有美国和巴哈马的两家区块链企业。此外,中国的元气森林估值950亿元,阳光保险、滴滴货运分别估值700亿元、650亿元。
  今年的榜单中,从行业看,金融科技行业领先,有139家独角兽企业,其次是软件服务134家和电子商务122家,其他包括人工智能84家,健康科技80家,网络安全40家和生物科技31家。
  "对比中美两国的独角兽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医疗健康和人工智能行业的较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美国独角兽企业从事软件服务和金融科技的较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中美两国50%的独角兽企业都集中在独角兽数量最多的前两大城市:中国的北京和上海、美国的旧金山和纽约。"胡润表示。
  从投资机构看,红杉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独角兽投资机构,投资了全球五分之一的独角兽。老虎基金超过软银成为第二。前三大投资机构共投资了500家独角兽,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
  全球独角兽中,50家由母公司孵化而来,去年只有20家。其中49家来自于中国。阿里巴巴孵化了最多的独角兽,有5家,其次是京东和百度,分别有3家;滴滴、平安、吉利、五星控股、顺丰、58同城、海尔、创维和乐普医疗这九家母公司都孵化了2家独角兽。
对于未来独角兽的预测,胡润说:"我们预测未来独角兽应该最多会来自生物科技行业,B2B企业也会更多。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与元宇宙相关的独角兽,但可以期待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在未来会产生许多独角兽。"
 
▲河南省企联发布"2021河南企业100强"榜单
 
  12月22日,河南省企业联合会发布"2021河南企业100强"榜单。2021年,河南企业100强入围门槛达42.68亿元,较上年提高15.95亿元,增幅达59.67%。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户均营业收入达221.68亿元。
  百亿级企业突破50家。2021年河南企业100强榜单百亿级企业达到53家,较上年增加11家;千亿级企业5家,较上年增加2家。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新进入千亿级企业序列。
  资产总额突破5万亿元。2021年河南企业100强资产总额达51210.55亿元,增幅达61.40%。20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12家超过1000亿元。净资产及归母净资产分别达10255.93亿元、7537.76亿元,较上年增长21.33%、14.27%。
  发布会还首次发布了"2021河南制造业企业100强""2021河南服务业企业100强"名单。
  2021年河南制造业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为12.98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有30家,其中千亿级企业2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233.48亿元,同比增长10.25%。
  2021年河南服务业企业100强榜单显示,河南省服务业企业初具规模。实现营业收入4682.20亿元,超百亿元的企业15家;实现利润总额445.74亿元,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细分行业中,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居前。
  "本次单独排出本省制造业企业100强、服务业企业100强榜单,就是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并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两个确保'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河南省企业联合会、河南省企业家协会会长梁铁山说。
 
  ▲浙江省工商联发布2021浙江民营企业200强榜单
 
  12月22日,浙江省工商联发布"2021浙江民营企业200强、研发投入100强、就业100强榜单"三张榜单。
  今年的民营企业200强入围门槛为年营业收入59.22亿元,较上年增长14.39%;研发投入100强入围门槛为年研发费用2.01亿元,较上年增长8.06%;就业100强入围门槛为员工总数9200人,较上年增长14.54%。
  榜单显示,民营企业200强分布在全省10个市61个县(市、区),其中杭州64家、宁波37家、绍兴32家、温州17家、台州14家、嘉兴13家、湖州11家、金华6家、丽水3家、舟山3家。
今年浙江省民营企业200强的整体规模继续增长,营业收入总额为7.57万亿元,同比增长19.72%;资产总额为7.37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共有6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1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较上年增加3家;9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
 
▲紫金矿业拟8.5亿元受让嘉友国际14.21%股份
 
  据悉,紫金矿业12月20日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紫金国贸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出资850,228,650元受让嘉友国际合计14.21%股份。本次协议转让完成后,公司将合计持有嘉友国际21.23%股份,有权推荐1名董事。嘉友国际实际控制人不变。
嘉友国际为一家跨境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服务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提供商,以蒙古、非洲、中亚等陆运跨境需求旺盛的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嘉友国际的业务布局与公司海外项目有较强的协同效应,通过本次投资入股,发挥嘉友国际行业优势,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中煤能源拟收购京闽工贸56%股权
 
  据悉,中煤能源(01898)12月17日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煤炭销售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销公司")拟收购控股股东中煤集团持有的京闽工贸56%股权,收购价格为13,567.75万元。股权收购完成后,京闽工贸公司将成为公司的间接附属公司。
  京闽工贸公司为一家于中国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主营立足福建开展煤炭贸易业务,并延伸至广东、广西。京闽工贸公司56%股权于2017年由国投煤炭有限公司无偿划转至中煤集团。
  公告称,股权收购有利于拓展集团市场销售渠道,充分发挥集中销售优势,扩大区域市场规模,为潜在市场的扩张和客户的增加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利益。
 
  ▲字节跳动间接入股斯年智驾
 
  据悉,北京斯年智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斯年智驾")12月22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为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
  斯年智驾成立于2020年4月,是港口和干线物流自动驾驶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商。公司在批量化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搭建和商业化运营方面有较多经验,团队技术能力覆盖无人驾驶全栈精通环境感知、决策规划、高精度定位建图、智能硬件、模拟仿真以及边端云协作等领域。
  斯年智驾主要专注于电子装置、激光雷达、电子设备、无人驾驶车辆、摄像头等技术领域。同时,公司非外观专利占比87.5%,表明专利研发技术表现卓越;在审专利占比超过40%,表明近期创新活力非常高。
  "未来港口无人驾驶是明晰的趋势。"广发信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广发信德")清洁技术与智能制造投资部总经理杨立忠表示,近年来,随着激光雷达、计算平台等硬件成本的快速下降,感知、规划算法的迭代成熟,无人驾驶技术在港口、矿山和机场等封闭场景得到了快速落地发展和应用。而中国港口贸易在全球占比突出,相关运输行业空间和规模不容小觑。
广发信德成立于2008年12月,是广发证券的全资私募基金子公司,而广发信德子公司珠海格金广发信德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此前入股了斯年智驾。
 
  ▲上海两大国有创投企业联合重组
 
  12月2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硏究决定,集聚整合上海市区两级资源,将上海两大国有创投企业上海科创集团和浦东科创集团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后,新上海科创集团进入全国国有创投企业第一阵营,公司资本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总资产超过700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项目超过360家,参股创投基金超过160家,参股基金投资项目超过1800家,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51家,约占科创板上市总数的13%,占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的86%。
 
  ▲腾讯"分红式减持"京东
 
  12月23日早间,互联网巨头腾讯罕见宣布派发实物股息,具体为每持有21股腾讯股票,将获派发1股京东A类股。
  至此,腾讯对京东的持股比例也从17%大幅下降到2.3%,不再为第一大股东;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卸任京东董事。结合股价可以算出,腾讯此次派发的4.6亿京东股的总价值约为1277亿港元,约合1042亿元人民币。
  这一做法也被网友解读为腾讯 "分红式减持"京东,对此,腾讯控股在公告中称,目前公司没有进一步减持京东的计划。与京东共赢的业务关系不受影响。
 
▲山西汾酒换帅
 
  据悉,清香型白酒龙头山西汾酒(600809) 12月19日晚公告称,董事长李秋喜因到龄退休辞任。
  公告显示,2021年12月17日,公司董事会收到董事长李秋喜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到龄退休,李秋喜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等职务。辞去上述职务后,李秋喜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同时,控股股东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推荐袁清茂为山西汾酒董事长人选,袁清茂目前还担任着山西路桥(000755)董事长一职。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西赣州成立。
  中国稀土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新设立央企,由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铝集团)、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五矿集团)、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三家稀土资源企业,以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钢研科技)、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有研科技)两家稀土科技研发型企业组成。
  组建后的中国稀土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持股31.21%;中铝集团、五矿集团和赣州稀土集团各持股20.33%;钢研科技、有研科技各持股3.9%。
  12月22日晚间,五矿稀土股份有限公司( 000831.SZ ,下称五矿稀土)公告,上述稀土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已经国资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新发展格局下,稀土企业集团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有利于加大科研投入,集成创新资源,提升稀土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能力,进一步畅通稀土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衔接,更好地保障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据了解,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将聚焦稀土的科技研发、勘探开发、分离冶炼、精深加工、下游应用、成套装备、产业孵化、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及贸易业务,致力打造一流的稀土企业集团。
 
  ▲紫光集团100%股权被管理人冻结保全
 
  据报道,紫光集团管理人12月20日公告称,根据紫光集团司法重整需要,为顺利稳妥推进紫光集团司法重整程序,管理人12月16日向北京一中院提交了《资产保全申请书》,北京一中院12月17日裁定冻结清华控股持有的紫光集团51%股权(对应认缴注册资本3.42亿元)及健坤集团持有的紫光集团49%股权(对应认缴注册资本3.28亿元)。
  有破产重整经验的律师介绍,司法冻结以后,管理人可以向法院要求根据重整计划出协执,强制过户。
  据了解,紫光集团破产重整案件自2021年7月16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开始启动,并指定紫光集团清算组担任紫光集团管理人,具体负责开展各项重整工作;8月27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对紫光集团以及六家子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12月13日,管理人提交了《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重整计划(草案)》。草案显示,最终紫光集团重整投资方由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牵头,长城资产、湖北科投、珠海华发和河北产投等组成联合体,出资600亿元承接重整后的紫光集团全部股权。
  根据管理人方面审计结果,截至2021年6月30日,紫光集团重整主体资产客观公允的市场价值约1214.78亿元,所有者权益亏损442.78亿元,拟化解债务约1376.09亿元,紫光集团资不抵债。管理人将继续推进紫光集团司法重整工作。按照北京市一中院关于召开紫光集团第二次债权人会议的公告,将于12月29日召开会议表决重整计划。
  上述律师表示:"破产重整的逻辑并不同于正常经营逻辑,债务人股东应当配合管理人进行工作,管理人在程序中相当于扮演董事会的角色,债权人会议扮演着股东大会的角色,所以管理人职责一方面是法定的,大部分是由债权人会议授权。另外,在破产程序启动上,当公司流动性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偿还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就有权向法院申请启动破产程序。所以,从这个法理角度上,并不存在国资流失的说法。"
 
▲"海航系"多家公司因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
 
  据报道,正待重生的海航系再次牵动市场神经。12月17日晚间,*ST海航、*ST基础、ST海越相继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此前,12月16日,海航系旗下ST海投公告称,公司于12月16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上述公司均现在或者曾是海航系A股阵营的成员。值得一提的是,12月8日,*ST海航公告经营管理实控权移交,辽宁方大正式入主海航航空主业,方大航空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自然人方威由此晋升为*ST海航的实控人。
  上述公司在公告中并未披露违法违规的细节。*ST海航与ST海越在公告中透露了遭立案时间,均为12月7日。*ST基础、ST海投则未披露具体时间。4家被立案公司均表示,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相关工作,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据了解,自2017年末开始,海航集团陷入流动性风险,其后海航归核主业尝试"自救"。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又使得*ST海航经营雪上加霜。今年2月10日,海航集团依法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其中,航空主业、机场板块、供销大集三大板块主体单独招募战投重整(对应*ST海航、*ST基础和*ST大集3家上市公司),海航集团等321家企业合并重整。
  航空主业的重整一直是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的重头戏。9月12日,*ST海航披露战略投资者招募进展,辽宁方大打败此前大热竞购方的"复星系"、"均瑶系",后来居上,被确立为集团航空主业战略投资者。伴随实控权正式移交,海航集团航空板块的资产整合环节也宣告基本完成。《重整投资协议》显示,方大系为此次投资付出的总对价为410亿元,包括投资*ST海航的投资款现金123亿元、投资海航航空集团的投资款现金257亿元,以及为确保本次破产重整顺利实施支付的款项现金30亿元。此外,辽宁方大方面承诺,五年内不得转让对主业企业的控制权。
  除了近期*ST海航通过引入方大系,脱离海航集团外,前述获立案公司中,早在2019年10月,海航方面就已转让了ST海越的控制权。此前海航系一般指以海航集团为中心、实际控制方为慈航基金会的庞大资本版图。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大型民营集团之一,海航系一度涉及10家A股公司。目前,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旗下A股公司还包括渤海租赁、*ST大集、ST海投、*ST基础、*ST海创、海航科技和*ST东电。
  目前,海航集团其他板块的重整工作也在推进中:
  12月15日,*ST基础发布关于重整计划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事项实施的公告。公告显示,本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股权登记日为2021年12月21日,除权除息日为2021年12月22日,转增股本上市日为2021年12月23日。这也意味着,*ST基础即将迎来易主时刻。
  此前9月12日,*ST基础公布重整战略投资者为海南省地方国资企业海南控股,并制定了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10月31日,海南高院裁定批准*ST基础的重整计划。12月13日,海南高院作出裁定,*ST基础本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以其现有总股本39.08亿股为基数,按照每10股转增19.2387股的比例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票,除权控股股东用于注销的2.98亿股外,合计转增股票数量75.18亿股。
  *ST基础是海航机场板块旗下公司,也属于海航系中比较优质的资产。根据规划,该公司未来将围绕机场及免税商业两大核心业务板块谋篇布局,在战投海南控股的进一步协同下,将围绕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三亚凤凰机场免税店,打造最大离岛免税商业区。同时将加快海口日月广场周边地块的商业开发,以海口日月广场为中心,打造海南最大的高档商业和免税商业集群。
 
▲中植创始人解直锟因病逝世
 
  据悉,中植企业集团12月18日晚间发布讣告称,中植企业集团创始人解直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2021年12月18日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解直锟,1961年生人,于1995年创立中植集团。2021年解直锟以260亿身价,登上胡润百富榜第241名。
  2021年,解直锟以18,180万元的现金捐赠总额,位列《2021福布斯中国慈善榜》第26位。
  解直锟为"中植系"灵魂人物,1995年4月至2000年6月,任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并于2019年1月至今任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中植系"上市公司有凯恩股份、美吉姆、美尔雅、宇顺电子、准油股份、康盛股份、融钰集团,ST天山等。
  据报道,解直锟是歌手毛阿敏的丈夫、前中央汇金总经理及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解植春的胞弟,于1995年一手创办了中植集团,任董事局主席至今。鲜为人知的是,中植集团在涉足金融之前,实际发迹于实业。
  解直锟毕业于黑龙江省委党校,1991年前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印刷厂的一名工人,升任厂长,后成立公司,靠兼并、收购不良资产,完成原始积累。
  中植集团起初的主营业务是造纸材,和其印刷厂的经历明显分不开,集团之后延伸业务至房产开发。
 
  ▲微软160亿美元收购Nuance获欧盟批准
 
  12月21日,欧盟反垄断机构无条件批准微软以160亿美元收购语音识别技术公司Nuance。
  欧盟表示,该交易不会显著减少转录软件、云服务、企业通信服务、PC 操作系统和其他产品市场的竞争。
  目前该并购已分别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获得监管部门批准,这是微软2016年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之后的第二大交易。
  Nuance的语音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医疗场景,为美国近七成医院提供服务。
 
  ▲微软收购AT&T旗下广告业务
 
  12月21日,美国电信运营商AT&T宣布,将把旗下广告业务Xandr出售给微软。
  AT&T称,随着数字广告进入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的"后Cookie"时代,Xandr的技术是微软目前广告产品的战略性补充,将结合微软的受众信息、技术和全球广告客户基础,促进广告业务增长。
AT&T于2018年推出Xandr,曾隶属AT&T广告业务部门。
 
  ▲甲骨文巨额收购Cerner
 
  12月20日,数据库巨头甲骨文发布公告,宣布以 28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电子病历公司 Cerner。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甲骨文可以通过这笔交易进入医疗保健这个不断增长的垂直市场,并且还有助于支持甲骨文刚刚起步的云基础设施业务,而该业务正在以个位数的速度下滑。
  Cerner是美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巨头之一。其在电子健康记录现代化、改善医护人员体验以及简化和自动化临床和工作管理流程方面拥有超过40年的经验。1986年,Cerner在纳斯达克上市。截至2019年底,Cerner以20%多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超过Epic、Meditech等其他公司。
  事实上,甲骨文在医疗行业早有布局。早在2007年,甲骨文就将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列为五个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2011年,甲骨文推出医疗保险交易解决方案;2017年,甲骨文开始探索"云上医院"的实现可能性,尝试提供区域医疗大数据云服务方案;2018年,甲骨文收购健康科技创业公司 goBalto,以此扩大其健康科学业务部门。
  看到医疗行业巨大潜力的也不只有甲骨文。今年4月,微软就曾宣布,将以每股56美元的价格收购已为美国77%的医院提供转录技术的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这笔交易的价值约160亿美元,包括债务在内,总价值约190亿美元。不过,这正面临来自英国监管机构的阻力,因此甲骨文的这笔交易是否会在明年推进时遇到类似的监管审查,尚还不得而知。
  甲骨文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供应商之一,公司成立于1977年,当前市值约为2448亿美元。
 
  ▲马士基36亿美元收购香港利丰物流
 
  据悉,马士基集团12月22日宣布,将收购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合同物流公司LF Logistics(利丰物流)。
  LF Logistics是利丰(78.3%)和淡马锡控股公司(21.7%)共同持有的私营企业,拥有10000名员工,在全球14个国家拥有223个仓库及配送中心,总面积达270万平方米。基于新会计准则IFRS 16计算后,此次交易价值为36亿美元。
  本次收购还有待监管部门批准,预计将于2022年完成。
 
管理视点
 
RingCentral陈志豪:未来被重新定义,企业该如何应对
 
疫情几乎颠覆和重塑了全部行业,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机会。随着经济逐步恢复,竞争变得愈加激烈。组织应该如何迭代管理,迎接未来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全球调查数据表明,未来的工作模式将是混合型的:混合型工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员工创造力和学习力,美国72%的企业管理者计划实施混合型办公模式。
  然而,成功实践混合型办公模式需要打破一系列壁垒:解决技术障碍,迭代组织结构,重塑企业愿景。铃盛(RingCentral)全球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志豪(Marc Chan)先生凭借实践案例《后疫情时代管理模式的变革者》荣获《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1年度“卓越管理人物”奖。
  铃盛是领先的企业云通信协作解决方案提供商,总部位于美国硅谷,致力于通过协作通信重塑商业通信和协作环境。在疫情期间,得益于自身的云通信平台,铃盛中国迅速转变为混合型办公模式,不仅维护了团队健康和安全,同时打破物理限制,进一步加速业务发展。
陈志豪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是世界500强公司的资深高管,曾先后在北美、亚太和大中华区担任要职,在企业软件行业拥有20多年的推动创新、以价值赋能客户和驱动营收增长的成功经验。在数字化转型、企业管理和领导力发展方面成就斐然。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12月15日刊载的对陈志豪的专访,阐述了铃盛中国如何发展数字化思维实现企业愿景,以启发更多企业在数字时代变革为面向未来的组织。
  陈志豪介绍,RingCentral Inc.199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并于2013年在纽交所上市(NYSE:RNG)。公司从成立起就一直专注于发展基于云的统一通信平台,并通过此平台变革传统的商业通信模式,从而解决企业现在和未来对有效沟通的需求。在统一通信即服务(UCaaS)领域,RingCentral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今年已经是连续第7年荣膺Gartner UCaaS魔力象限领导者。
  10年前,RingCentral在厦门成立了中国区首个研发中心,以支持全球业务的发展。过去4年,企业客户对云通信的需求高速增长,公司在全球快速扩张的同时需要大量提升产品的创新速度和质量水平,这重担落在了中国研发中心。我在这时候加入了铃盛,开展了一系列管理流程和模式的变革,并大幅提高了员工对公司文化与企业价值观的重视度。
  研发需求的激增意味着需要招聘大量高水平的研发人才,中国的人才库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在此期间,我们中国的员工数量增长了5倍。当初对于铃盛这样一个在国内并不算知名的公司来讲,还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我们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雇主品牌,也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
  当员工规模人数增多,在保持高效工作输出的同时保持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和积极性,尤为重要。疫情之后我们实施了混合型办公模式,以便能应对各种不同的危机。我们不仅保障了同事的健康和安全,新的工作模式也使我们超越物理限制,进一步加速全球业务的发展。
  2020年底我们在杭州成立了在中国内地的第二个研发中心,复制及进一步拓展以上的成功模式。目前RingCentral在中国厦门、杭州和香港都设有办公室。
  如何打造未来组织
  疫情后数字技术已经开始改变工作的方式、地点以及需要的人数,混合型办公模式兴起。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组织,让组织经受住未来考验?
  目前有很多关于未来工作的讨论,比如远程工作、混合型办公模式甚至是元宇宙。从我的角度来看,要使一个组织“面向未来”,首先必须了解该组织在未来想要成为什么,并确定其通往未来的道路。
  界定组织通往未来的道路需要深入了解3个要素:组织的过去、未来和现在。
  ●过去:必须了解组织的核心力量。这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和能力的基础。它可以是创新能力、人才储备或独特的商业模式等等。
  ●未来:这是组织希望实现的愿景,即企业的使命是什么?企业希望客户如何定义自己?希望自己在行业内以什么闻名?
  ●现在:从组织成立之初到组织实现愿景的过程中,组织目前处于什么位置?现在是否有任何可预见的障碍?
  通常情况下,在通往公司预期未来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挑战或障碍。识别这些障碍并找到解决方案,是最重要的领导任务。
  让我以RingCentral为例来阐述我们是如何实现愿景的。我们的全体员工首先对企业的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
  ●过去:强大的人才、优秀的创新产品、卓越的员工敬业度
  ●未来:对外,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的云通信平台满足客户对商业通信的需求,构建一个更好的商业沟通世界。对内,我们希望确保员工在职场具备幸福感,并从这种幸福感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新。
  但随着疫情的反复,当前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全球疫情依旧存在,商业合作受到物理空间限制。
  ●互动协作的减少提高了沟通成本及降低了工作效率,造成员工敬业度下降。
  ●人员旅行和迁移的减少意味着在人才招聘和留存方面存在更大的地域性挑战。
  消除当前的障碍是通往未来的第一步。很幸运,铃盛的云通信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字化核心,让我们可以快速转型到面向未来的工作模式。再加上适当的管理战略,我们已经成功地实现由在司办公和远程办公组成的混合型办公模式。
  克服障碍后便要迈向未来,从而把企业提升至新的高度。通过混合型办公模式,铃盛得以在疫情期间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从2020年初到目前中国的员工人数几乎增长了一倍。员工工作的幸福感得到了保证,员工流失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员工满意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些还为我们赢得了“HR Asia亚洲最佳企业雇主”和“Great Place to Work?「2021年大中华区最佳职场?」”的荣誉。
  企业应该如何重新定义愿景?亟需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哪方面的创新?
  企业的愿景定义了组织在未来想成为什么,以什么特质闻名于行业。许多人可能会想到公司想有更高的利润、更好的产品等等。这些实际上是商业目标,而不是愿景。
  愿景,换句话说,是这个企业存在的使命,对社会或对世界的价值。
  成功企业的愿景不会轻易被改变或重新定义。然而,实现这一愿景的路径需要不时地被重新评估,特别是当新技术被引入以加速愿景的实现。
  不同的企业会通过不同的技术和路径来实现自身的愿景。然而,无论企业采取什么途径,成功的关键和共同的因素是有效沟通:无论是公司内部的沟通确保所有员工拥有相同的愿景,还是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沟通以带来直接的商业成果。缺乏沟通的效率,任何企业都无法取得成功。
  RingCentral相信,让全世界的企业通过云通信进行有效沟通,将帮助他们循环地创造成功,从而实现企业的愿景。因此,我们一直专注于成功的这一关键因素:有效沟通,并将其数字化,使成功可以不断扩展和复制。
  在RingCentral,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数字化的有效沟通,帮助全球企业达成愿景。
  数字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企业需要如何培养更多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才?
  我们已经谈到了有效沟通对实现企业愿景的重要性。而沟通成功的核心部分是 “人”。
  很多人会说,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世界里,企业需要更多具有技术能力的人才。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在我看来,具有领导力思维的人才也同样重要。
  我并非指企业需要更大的管理团队。我相信,每位员工不管她/他是在哪个岗位上,她/他都是自己关注领域的领导者。员工掌握基本领导力技能,对于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非常重要。
  在RingCentral,我们一直在推广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力,这也是来自我在凯洛格管理学院的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的理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力包括一些原则如自我反思、自信心、平衡的观点和同理心。理论中的这些原则对当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非常适用。我可以就这些原则谈上几个小时,但关键的收获是:当我们是自己的领导者时,总是会主动克服障碍,带领自己走向成功。
  我认为,这是企业通往成功所需要的能力。我们不应把招聘来的人才当做工具来雇佣,让员工毫不思考地执行指令,而是要激发员工的潜能,使他们能够用他们的才智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实现公司的目标。
  铃盛的企业文化与数字化思维
  我们看到目前国内有很多大型企业集团利用他们的数字平台进行创新,形成全新的经济,如移动支付、电子商务、自动驾驶等。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小型或区域性公司利用硬件和软件系统来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不同的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上有不同的成熟度,但可以清楚看到的是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有着非常高的覆盖率,数字化的高覆盖率意味着任何规模的企业都普遍认同基于数字核心技能推进业务的重要性。
  有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更加成熟,而有些企业则在某个阶段挣扎。在转型旅程中的成熟度取决于几个要素。
  ●核心在“人”:无论数字化平台多么智能,都必须考虑人与平台如何有效地协作,平台又如何提升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与效率。忽略这一部分,将无法让用户投入参与。
  ●思维管理:有些公司将数字系统视为一把工具,而不是一种新的工作思维模式。有些人最终还是保留了旧的工作流程,只是在系统中记录结果,这最多只能做到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化,并没有发挥出转型的力量。
  数字化转型的旅程不是一个改进的过程,而是企业重新思考的机会:重新思考由数字化核心平台引发的全新的、更有效的工作和业务模式。数字化的高成熟度要求企业完全接受自身的数字化平台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
  混合办公等数字化思维实践在铃盛内部是如何体现的?
  当RingCentral在22年前成立并开发统一通信的云平台时,Work From Anywhere的愿景就存在于公司的DNA中。然而,成功实践混合型办公模式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的“基因”。
  在疫情之前,我们日常的工作流程都是以传统在司办公的方式设计的。2020年初,当疫情袭击中国时,我们立即关闭了中国办公室,并实施强制在家办公。利用我们自身RingCentral云通信平台,再加上管理层迅速制定新政策的配合下,员工开始尝试新的工作方式。这段时间也给员工提供了过渡期,让大家逐步适应,以便我们在疫情后更全面地实施混合型工作模式。
  几个月的强制性远程办公给了RingCentral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铃盛员工得以设身处地地重新思考如何以数字化平台作为核心来变革传统的工作模式,在保障大家健康安全的同时,满足公司高速发展的需求。在这几个月里,会议、面试、培训、工作流程、甚至同事间的社交活动的都被重新设计并进行了实践。
  由于疫情在中国迅速得到控制,我们在2020年中期开始实施开放办公室政策。在政策上,我们并不强制要求员工返回办公室,而是让他们自愿选择合适的办公地点。这让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员工的真实工作习惯,并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形成对混合工作模式的共识。
  我们在2020年底正式开始实施了一整套管理政策,来支持员工进行混合工作模式的转变。新的工作模式立竿见影地取得了广泛的成功:我们的项目交付比以前更有效率,团队的士气和创新力也大幅提升。
  RingCentral通过创新的管理政策,引导及启发员工的自我领导力,带领公司让混合工作模式成为面向未来的新基础。
  铃盛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组织架构方面,如何匹配数字化思维的发展?
  这三大元素正是铃盛发展数字化思维并成功带领公司面向未来的Why、What 与 How。
  万事皆有因,在推动数字化思维的转型路上也一样。铃盛一直崇尚“工作需要幸福感”的企业文化,在帮助员工寻找在工作和生活中目标的同时,让每位同事深入了解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并把两者关联结合,让大家感到共鸣。这种相辅相成的效应正是推动员工支持变革的底层原因。
  以人才为核心的价值观让我们坚信,只有员工成功了,企业才能成功。所以我们专注于发掘每位同事的才华,并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领导力,成为自己的领导者。释放潜能,激发员工在他们所处的领域中追求卓越,使他们和公司一起成长。
  混合型办工不单建立了新的工作模式,更促成了更灵活敏捷的组织架构。团队不再受物理条件限制,可以心无旁骛地享受工作,追求卓越。混合工作模式让员工可以与全球各地的专家进行无缝协作,促成更多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组织。
  企业文化、价值观、组织架构就像颜色光谱上的三原色。能够掌握这三种元素,企业必定能构建出色彩缤纷、通往未来的彩虹。
 
信息化建设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出炉
 
  12月22日,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将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完善部、省两级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架构,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综合开发和智能应用。鼓励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并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全国一体化协同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规划》还提出,构建交通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交通新基建,推动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推进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民航、智慧邮政等建设。
  其中,智能铁路方面,《规划》提出,推动高速铁路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下一代列控系统、智能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应用;智慧公路方面,完善公路感知网络,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发展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推动重点路段开展恶劣天气行车诱导,缓解交通拥堵、提升运行效率,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应用,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平台等;智慧航道方面,完善航道测量设施和监测感知网络,推动电子航道图普及应用,加强对三级以上重点航道和四级以上航道重点通航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实时监测等;智慧民航方面,建设智慧机场、智慧空管,加快管控、服务模式变革,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智慧邮政方面,建设完善自动化分拣设施、无人仓储、无人车和无人机配送、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智慧冷链基础设施等。
《规划》还提出,推进部署北斗、5G 等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网络建设。构建基于北斗、5G 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展创新示范应用,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深入推动北斗行业应用,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推广应用北斗三号终端,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推动北斗系统短报文特色功能在船舶监管、海上搜救、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探索北斗系统在车路协同、港口作业等领域应用,深化北斗系统在全球航运领域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国际化应用。
 
上海提出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目标
 
  近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通信管理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称《计划》),提出争取到2023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从120亿元提升至250亿元,占全国10%以上。
  为保障城市数字化转型,抓住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更好落实国家战略,《计划》提出通过3年培育,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争取到2023年,全市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从120亿元提升至250亿元,占全国10%以上,带动相关产业增长2500亿元,培育10家行业龙头企业。
  《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做强供给。一方面聚焦开展前沿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围绕下一代通信、智能治理等前沿领域,可信计算、零信任等新型架构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融合,加快关键理论技术研究突破。在密码、信创、隐私计算、传统安全产品升级等重点领域推动应用型技术和产品创新。
  另一方面是引导形成网络安全服务化转型方向。鼓励企业开展网络安全服务创新转型,推动整体解决方案、安全运营服务中心等的服务化布局,以及组团服务、集成服务等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同时,培育网络安全服务业态体系,聚焦网络安全专业增值服务、一体化运营服务、高端定制化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完善供给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保险技术产品创新,建立网络安全服务推广新范式。
  二是创新应用。围绕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至少100个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开放,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加快形成行业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落实企业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深化态势感知、仿真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络安全示范工程实施。
  数字基建安全方面,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三同步"机制,推进重点领域信创解决方案应用,加快推进5G、物联网等联合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建设与防范处置。人工智能安全方面,建设合规的行业训练数据资源库,强化车联网、智能安防等典型应用场景安全建设,建立智能产品及服务风险评估、分级和处置机制。数据合规应用方面,建设公共数据安全运营机制,强化企业数据安全评估和分类分级管理,深化个人信息保护,推进数据综合立法、跨境流通试点、交易市场管理等有关工作。
  三是完善生态。一方面加快健全培育载体,壮大产业集群。完善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在普陀区打造综合性、高端化的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争创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在松江泗泾地区打造密码科技主题产业园,在临港、嘉定、青浦,以及浦东唐镇、静安市北等地区打造服务相关产业的网络安全集群。同时优化专业平台服务企业能力,完善专业化平台社会服务功能,聚焦金融科技、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方向建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并依托好专业机构完善军地合作机制,为本市网络安全企业发展持续赋能。
另一方面持续推动政策创新,形成制度新供给。主要聚焦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优化监管、人才体系、产融结合、国际开放七个层面。比如在加大投入上,明确公共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投入占比不低于10%;在优化监管上,协调相关监管部门优化、简化检测认证流程,建设综合性评测机构,推动结果互认;在产融结合上,通过设立创投基金,鼓励投资并购,加强对企业创新、转型上的金融支持。
 
河北省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工业信息安全指数评价体系
 
  近日,河北省工信厅组织召开第三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试点工作部署会,正式启动试点工作。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河北省工业信息安全指数分析报告》,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工业信息安全指数评价体系。
  报告结合河北省工作实际,从技术监测、安全管理两个维度,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河北省工业信息安全指数评价体系,并基于2021年第三季度监测与调研数据,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进行评价打分,客观反映了河北省各地工业信息安全现状,有助于主管部门精准发现问题及短板,推动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迭代升级,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报告显示,河北省各设区市均开展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邯郸、邢台等6市制定并发布了工业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文件,承德、沧州等5市建立工业信息安全风险通报和处置跟踪机制,秦皇岛、石家庄、廊坊等3市组建了工业信息安全应急支撑队伍,大部分设区市举办了各类工业信息安全培训与宣贯活动。
 
全球著名电竞城市排行发布
  
据悉,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共同指导下,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12月22日联合发布《全球著名电竞城市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设计与排行报告》。报告显示,在2021年全球著名电竞城市综合排名中,洛杉矶、上海、首尔名列前三。
  报告以“产、城、人”三个维度切入,结合领先战队及游戏公司驻地、国际赛事承办及行业口碑等因素,研究过程中共提名十余个入选电竞城市,并进一步通过指标体系综合评估,评选出八座上榜全球著名电竞城市。
  报告认为,上海电竞产业链上中下游布局完整,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电竞产业发展核心功能区持续吸引企业与人才进驻,对于电竞企业的后续支持力度以及政策保障措施优于其他城市。
  报告同时指出,上海聚集国内顶尖游戏厂商,但在开发中国特色电竞游戏产品、推出电竞教材、培育电竞教师资源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此外,电竞人才仍然难以满足快速扩张的市场需求,电竞选手退役保障体系有待强化。
  报告建议上海有效搭建并提升产品生态体系建设能力,形成产业整体有机循环,明确区分电竞与游戏的边界,鼓励相关学校利用相关专业优势发展电竞教育,政府同时完善各类人才培养及保障机制。
 
企业信息员园地
 
工资个税变了!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特约通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是事务所朱丽斌
  据了解,从2022年1月1日起,年终奖就要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一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了,而2021年内发的年终奖收入仍可以单独计税。故综合所得比较多的伙伴们,可建议单位在元旦之前,也就是2022年1月1日之前发放年终奖,选择单独计税。这样比元旦之后发年终奖可能个人所得税上会相差上万元。
  年终奖又称为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
  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取得年终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
  目前,年终奖的计税方法由两种:
  第一种方法:并入综合所得。即将年终奖作为正常的工资薪金所得并入年综合所得缴纳个税。
  第二种方法: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将年终奖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来交税,具体做法是:居民个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依照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年终奖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税率-速算扣除数。
  注意:如果选择了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方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哪种方法好呢?
  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如果年工资薪金所得较高的人,运用第二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平均税率。而年工资薪金所得不高的,即如果将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后,扣除各项扣除后的年综合所得小于36000.00元,则选择并入综合所得更合适一些。
  注意:要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必须是受雇于单位取得的年终奖,而不能将综合所得中的其他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的一部分划出来作为年终奖。
  年终奖单独计税的方法还能使用吗?
  按财税(2018)164号文的规定,年终奖单独计税的方法只适用到2021年12月31日。
  2021年的年终奖是否适用单独计税方法?
  看发放时间:如果发放时间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可以适用,但如果2021年已用过一次年终奖单独计税的方法,则不可以再适用;如果发放时间在2021年12月31日后则不可以适用。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