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47期(总期97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据悉,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题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文章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上8条,是我们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文章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文章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据悉,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会议指出,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会议强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要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两部委发布16条举措振作工业经济
 
  据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12月14日联合发布《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出台16条举措振作工业经济运行,包括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保供、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促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外贸稳定发展、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等。
  围绕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保供方面,通知提出,要推进煤炭优质产能充分释放,提高发电供热化肥用煤中长期合同履约水平,推动煤电企业提高发电出力;制定好能源保供应急预案,做实做细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保障民生和重点用户用能需求;对煤电和供热企业今年四季度的应缴税款全部暂缓缴纳;完善能耗双控有关政策,严格能耗强度管控,多措并举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保障工业发展合理用能;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等各类违法行为和资本无序炒作。
  围绕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方面,通知明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领域"1+N"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
  挖掘需求潜力,拓展工业经济市场空间是此次政策重点,有6条针对性举措,分别从促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外贸稳定发展等方面施策发力。
  通知要求,加快"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区域重大战略规划及年度工作安排明确的重大项目实施,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抓紧上马,能开工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竣工投产。在5G、千兆光网等领域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尽快启动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工程和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发挥国家和地方重大外资项目专班作用,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
  在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方面,通知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家电等领域推出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行动等。
  通知还强调,完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组织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探索推广"两业融合"新路径新模式。
 
银保监会将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12月10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工作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按照稳字当头的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金融监管政策。聚焦扩大内需战略,精准支持"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满足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的资金需求。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指导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优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能源保供稳价。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积极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强化金融监管责任,推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压实机构责任和股东责任。强化股东资质审查,严格规范大股东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股东惩戒和公开披露力度。坚持"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处置高风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风险处置与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大对长租房市场、保障性住房建设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配合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稳妥处置大型实体企业债务风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依法规范和监管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野蛮生长。
  三是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支持各地"一省一策"加快省联社改革,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规范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建立理财公司与母公司风险隔离机制,督促信托业回归职能定位,强化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功能。持续增强保险保障功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巩固车险改革成果,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和立法进度。加快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切实满足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保障需求。推动金融业制度型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水平。
  四是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的能力。遵循宪法宗旨和立法精神,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强化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金融违法违规成本。优化监管资源保障。夯实监管数据基础,深入推进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五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机制,持续推动系统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决查处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将强化金融监管与加强权力监督结合起来,规范监管权力运行。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铁军。
 
央行部署明年金融工作
 
  12月13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会议强调,明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设计,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持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的支持,推动国民经济畅通循环。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发展。做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工作。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三是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债券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金融业有序扩大开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外汇局部署明年外汇管理工作
 
  12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会议强调,明年外汇管理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外汇业务便利化试点,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完善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好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用汇保障工作。
  二是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完善直接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支持区域开放创新和特殊区域建设。深化外汇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防范化解外汇领域重大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市场主体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推动企业更广泛使用汇率避险工具。
  四是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对金融外汇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切实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信用卡业务迎新规
 
  据悉,为规范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提升信用卡服务质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12月1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
  《通知》共八章,三十七条,包括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严格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严格管控资金流向、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严格合作机构管理、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重点治理以下领域问题。
  一是严格规范信用卡息费收取。《通知》要求银行应当切实提高信用卡息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展示分期业务资金使用成本统一采用利息形式。违约或逾期客户负担的息费总额不得超过其对应本金。应当明确分期业务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不得通过诱导过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户息费负担。同时,明确要求银行必须持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
  二是强化治理信用卡过度授信。《通知》要求银行合理设置单一客户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上限。在授信审批和调整授信额度时,应当扣减客户累计已获其他机构信用卡授信额度,防范跨行不合理叠加授信。
  三是督促转变信用卡粗放发展模式。《通知》要求银行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量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信用卡比率不得超过20%,整改后仍超出该比例的银行不得新增发卡。未来银保监会还将动态调降长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制标准,不断督促行业将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
  四是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通知》要求银行不得进行欺诈虚假宣传、强制捆绑销售,必须充分披露用卡风险、投诉渠道和解绑程序等,并强化客户数据安全管理。
  五是严肃规范信用卡外部合作行为管理。《通知》要求银行必须通过自营网络平台办理信用卡核心业务环节,对合作机构实行统一的名单制管理,明确约定双方权责。银行通过单一合作机构的发卡量和授信余额均需符合集中度指标限制。
 
证监会部署明年五大改革任务
 
  12月13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证监会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指出,扎实细致做好政治、思想、业务和技术等各项准备,确保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同时,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加快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做好资本市场工作十分重要。证监系统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全力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积极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把稳增长、防风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加强宏观研判,强化统筹协调,不断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问责机制,完善风险应对的工具箱,提高监管智能化水平。同时,注重通过深化改革稳定市场预期,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做好预期管理。
  二是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坚持从政治上看注册制改革,坚持注册制改革"三原则",科学处理好"六方面关系",下足"绣花"功夫,扎实细致做好政治、思想、业务和技术等各项准备,确保改革平稳落地。同时,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市机制、多层次市场建设、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投资端改革、完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三是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扩大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债融资,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坚持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建设好创业板,扎实办好北京证券交易所,抓实抓细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引导资金加大对科创、制造业、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商品期货市场积极作用,助力保供稳价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巩固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成效。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对"伪私募"、"伪金交所"等风险深入开展整治。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一方面,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继续强化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科技和产业循环方面的重要功能,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加强对资本的规范引导,对特定敏感领域融资并购活动从严监管,与相关方面共同建立健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制度机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
  五是自觉坚持和加强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开展证券期货监管系统政治使命、政治功能和政治责任大讨论,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在监管实践中。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继续全力配合好中央巡视工作,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持续提升监管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持之以恒强化作风建设,以钉钉子的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资本市场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深沪交易所修订股票上市规则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要求,提升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的友好度,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12月10日,深沪交易所分别对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
  股票上市规则是交易所一项基本业务规则,也是上市公司自律监管的核心规则。此次规则整合的目标是打造简明、清晰、友好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体系。
  上交所:四方面优化股票上市规则
  本次修订是上交所对股票上市规则第十五次修订。从整体来看,修订借鉴吸收科创板先行先试经验,既强调大力精简优化规则体系,又注重与中国证监会规则的功能互补和沪深交易所的协调一致。具体而言,一是将上位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归并整合。对于重要的、授权性的规范,结合监管实践予以细化落实,实现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的有效衔接。二是顺畅与下位业务规则的衔接。提升吸收下位规则中重要的规范性要求,过于具体或实践中需要经常修订的内容下沉至下位规则规定。三是将实践中已有共识的做法通过规则予以确认。对日常监管中存在规则空白,但上市公司已经比较熟悉、投资者也比较认可的做法,通过规则加以确认,形成统一、公开的监管标准。
  据了解,上交所股票上市规则共分16章,按照精简优化、避免内容大改的原则,在几个主要方面作了修订。
  一是完善规则体系结构。总体按照基本要求、上市交易、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退市、监管职责的逻辑排序,将原18章按主题调整、精简为16章。其中,新设"中介机构"专章,整合原规则保荐人、定期报告中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规定,并纳入财务顾问、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执业能力、职责义务原则性要求。另外,将原规则中应当披露的交易和关联交易两章合并,凝聚应当披露的交易相关规定。优化"其他重大事项"一章,将原利润分配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权益变动和收购两节分别并入"定期报告""股票及其衍生品种的上市与变动管理"两章,简化原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回购股份、股权激励等各节内容后归并纳入"其他"一节,结合最新监管要求更新"合并、分立、分拆"一节,并根据实践需要充实了"破产事项"一节的信息披露要求。
  二是整合公司治理要求。新设"公司治理"专章,整合上位规则中公司治理的制度规范,并加以细化强调。全面规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行为,在督促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外,还要求尽到维护上市公司独立性、严格履行承诺等股东义务,特别强调防控高比例质押,以及不得从事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等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等。
  三是优化信息披露安排。归并原信息披露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临时报告的一般规定两章,梳理后细分为"基本原则""一般规定""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三节。在总体沿用现行信息披露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上位规则修改后的要求,针对性细化明确等。
  四是顺畅与下位规则衔接。例如,修订纳入上交所《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要点,明确变更简称的禁止性规定;归总下位规则中重新上市规定,与原重新上市一节合并后单独成章;精简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等下位单行指引已有的具体规定,交由下位指引调整。
  深交所:自律监管规则数量压缩超七成
  近年来,深交所初步构建起"以上市规则为核心,以业务指引为主干,以办理指南为补充"层次清晰的自律监管规则架构,在规范股票上市和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证监会指导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进行整合,深交所组织专门力量,系统总结监管实践经验,主动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扎实推进自律监管规则整合工作,进一步提升现有规则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相关整合工作基本完成,12月10日就修订后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整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按照"搭好体系框架,避免内容大改"原则,以修订股票上市规则为重点,一体推进自律监管指引、自律监管指南适应性修订。整合后,自律监管规则共计36件,数量压缩超七成,构建形成体系化繁为简、内容科学完备、结构易读易懂的简明友好型规则体系。
  如果说,"整合"是重点工作,那么构建简明清晰体系、透明规范监管标准,则是本次优化的"标准"。如何进一步简明清晰体系自律监管体系?深交所纵向划清层次,横向则统筹编号管理。
  具体来看,纵向方面,深交所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新证券法 做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工作的通知》《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等非指引类的39件办法、通知等分门别类、归纳整合,归拢至上市规则、指引和指南"三层"体系中,进一步精简规则体系。
  横向方面,深交所将整合后形成的规范运作、行业信息披露等13件自律监管指引按序编号;将业务办理类相关的原59件业务指南、指引分别整合形成主板、创业板业务办理指南。
  可以看到,整合后,规则形式更加齐整,便于掌握使用。
  另外,深交所还坚持立规工作与市场主体关切相呼应,归纳总结实践中已经普遍认同的做法,持续优化重点领域配套规则供给。除股票上市规则外,主板、创业板规范运作指引等13件自律监管指引同时向上市公司征求意见。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深交所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市场各方合理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基础制度,优化规则体系,为提升市场运行质效、激发市场动能、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上交所发布信用债融资业务咨询指南
 
  据悉,为深化债券市场注册制改革,落实"开门办审核"理念,12月15日,上交所发布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3号--信用债融资业务咨询》。
  本次《指南》在结合市场需求及业务开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与现有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全流程业务咨询指南,有利于更好发挥交易所债券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开正门、关小门",阳光接待、规范交流,自觉接受市场监督,有效防范债券业务工作的廉政风险。上交所方面表示,推动信用债融资业务咨询的公开、透明、规范,是上交所债券业务条线深化注册制改革的重要尝试。
  一是深入践行"开门办审核"理念。明确的、可预期的且向市场公开的审核发行监管政策与标准,是注册制的应有之义。《指南》落实《证券法》实施注册制要求,明确发行人、承销机构和证券服务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可就规则的理解适用、发行审核相关事项向上交所咨询,适用范围包括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REITs等各类信用债产品,覆盖项目申报前、审核和发行等全业务流程阶段。
  二是建立一站式、多渠道沟通咨询机制。在遵循现有债券审核发行规则要求的基础上,畅通电话、邮箱及现场沟通三种渠道。具体联络方式已通过《指南》和面向市场机构的通知中予以公开。上交所将安排专人对接,咨询事项比较简单的,将直接回复;咨询事项比较复杂的,将研究后及时答复。对于确需现场沟通的,上交所将积极安排予以接待。上交所还将定期总结常见问题,向市场公布。
  三是以业务咨询公开促债券融资监管行为规范。信用债融资政策的解释与适用具有一定公权力性质,以公开、规范、透明的方式开展业务咨询是上交所自觉接受市场监督,规范监管行为的重要路径,《指南》为此专门明确了廉政要求。同时,为确保业务咨询落到实处,真正增强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上交所专门建立相关业务流程,明确基本要求,做到"来问即答,做好记录",督促有关工作人员以友好高效、专业负责的态度,及时回应市场关切。
 
银保监会拟不再限制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
 
  据悉,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促进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于12月1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机构监管制度体系由2004年出台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以及2011年、2012年先后印发的《关于调整有关规定的通知》《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共同构成,运行至今。多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保险资管公司的机构监管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冲突、空白等问题,亟需修订完善。" 
  《管理规定》共计7章、85条,在篇章结构和条款内容方面都进行了大幅修订。
  一是新增公司治理专门章节。结合近年来监管实践,从总体要求、股东义务、激励约束机制、股东会及董事会监事会要求、专业委员会设置、独立董事制度、董事监事要求、高管兼职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要求,全面强化公司治理监管约束。
  二是将风险管理作为专门章节,从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要求、内控审计、子公司风险管理、关联交易管理、从业人员管理、风险准备金、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增补。
  三是优化股权结构设计要求。落实国务院金融委扩大对外开放决策部署,对作为保险资管公司股东的境内外保险公司一视同仁,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股比例上限。此外,对所有类型股东明确和设定了统一适用的条件,严格对非金融企业股东的管理要求。
  四是优化经营原则及相关要求。原规定主要从受托管理保险资金角度规定了保险资管公司的基本经营原则。本次修订增加了受托管理各类资金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建立托管机制,完善资产独立性和禁止债务抵消表述,进一步明确了严禁开展通道业务等禁止行为,并对销售管理、审慎经营等提了要求。
  五是增补监管手段和违规约束。增补了分级监管、信息披露、重大事项报告等内容,丰富了监督检查方式方法和监管措施,增加了违规档案记录、专业机构违规责任、财务状况监控和自律管理等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为落实扩大对外开放,《管理规定》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另一方面,设置境内外股东统一适用的股东资质条件,不因境内外差异而作出区别对待,有助于更好吸引国际优秀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机构参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
《管理规定》统筹考虑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为保险资管公司市场化运作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规范化运作,有利于更好满足保险资金等的管理需求,有利于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中长期资金支持。
 
保险资管公司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及自评估信息披露自律规则出台
 
  近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及自评估信息披露自律规则(试行)》(下称"自律规则")。自律规则的发布是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监管规定相关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及自评估情况信息披露(下称"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行为,促进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保障投资管理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自律规则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的主体责任、披露规范及内容要求、工作机制、自律管理与自律服务等进行了规范。
  主体责任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当审慎客观、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扎实稳妥开展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工作,做到"成熟一项,披露一项",树立"一次通过"意识,杜绝"带病披露"、"闯关披露"等现象,切实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质量。
  披露规范及内容要求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论证、评估、决策、披露管理等程序和机制,确保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合规管理部门应当在各项投资管理能力的自评估和信息披露工作中出具明确合规意见与结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审慎客观评估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情况,根据监管规定对投资管理能力建设的组织架构、专业队伍、制度体系、系统建设、运作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充分论证,发表清晰、明确的评估意见和结论。
  工作机制方面。协会发现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内容不准确、材料不完整或其他疑问的,履行相关程序,采取自律措施,并报告银保监会。协会建立并完善材料接收、查验核实、信息反馈、跟踪监测等工作流程机制,建立权责清晰、规范透明的自律措施决策和实施机制,确保自律措施实施及自律管理结果公开、公平、公正。
  自律管理方面。协会依据监管规定及自律规则等对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开展自律管理,对投资管理能力首次披露、半年度披露、重大事项披露信息进行查验,根据查验结果采取相应自律措施,并将相关情况报告银保监会。
  自律服务方面。协会做好政策解读、人员培训、信息披露系统建设等基础服务工作,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下一步,协会根据相关规定和自律要求,一是持续完善规则体系。协会将不断完善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材料标准和规范,制定相关细则和问答指引,持续推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自律规则体系建设。二是加强数据信息管理。协会根据监管及行业需要,建立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数据库,记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信息披露及接受自律措施等。加强投资管理能力自律管理工作底稿和工作档案管理,如实记录相关机构违规情形、处理依据、决策过程、机构意见等,做到要件齐全、记录详实、全程留痕、便于追溯。三是发挥行业监测与服务职能。协会定期分析、总结行业投资管理能力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研提相关改进意见,面向行业主动通报分析研究成果,促进机构自评、协会自律、市场约束形成合力,持续提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能力。四是加强监管沟通汇报。协会定期向银保监会报告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情况及自律管理工作情况,并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持续完善制度规范和机制流程,做好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自律管理相关工作。
 
我国将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据悉,财政部部长刘昆10月19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对《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刘昆指出,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可以发挥试点对整体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强化房地产调控需求侧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也为今后全国统一立法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刘昆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工作。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重庆市开展了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2013年以来,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于房地产市场全国差异很大,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房地产税立法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刘昆指出,在总结上海市、重庆市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可以发挥试点对整体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强化房地产调控需求侧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也为今后全国统一立法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为此,建议"先深化地方试点、再国家统一立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为稳妥推进改革试点提供法律保障。
  对于草案内容,刘昆表示,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为房地产税的纳税人。考虑到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为减少试点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对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不纳入试点征税范围。
  刘昆指出,为避免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影响,此次试点对非居住用房地产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执行,征税范围、计税依据、税率、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等维持现行制度不变,确保试点期间税负平移。
  对于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刘昆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后,国务院将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办法,明确具体试点政策。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细化改革试点落地措施。房地产税征管涉及大量自然人,为确保有效征管并优化纳税服务,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将构建科学可行的征管模式和程序。
  对于试点地区,刘昆表示,国务院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统筹考虑深化试点与统一立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情况确定试点地区,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对于试点期限和启动时间,刘昆表示,试点期限为五年。试点过程中,国务院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试点情况,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条件成熟时,及时制定法律。试点实施启动时间由国务院确定。
 
国家发改委部署2022年地区经济重点工作
 
  12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2022年地区经济重点工作。
  会议认为,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尊重区域发展客观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明确,做好2022年地区经济工作,要进一步支持优势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推动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进一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更好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好"海洋"这篇大文章,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健全区域发展机制平台,形成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强大合力。
  会议要求,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格局更加优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布局更加完善、生态绿色发展见到新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落实、社会民生保障迈出坚实步伐,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国办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1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冷链物流2025年和2035年的分阶段发展目标。要形成内外联通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培育龙头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市场集中度。拓展冷链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对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完善配套金融服务。
规划强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市场驱动,政府引导,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区域协同,联动融合,绿色智慧,安全可靠。根据规划,到2025年,要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展望2035年,要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规划明确,构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总体布局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打造"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融合联动。二是构建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结合我国冷链产品流通和进出口主方向,串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与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中部、华东、华北、东北等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北部、鲁陕藏、长江、南部等"四横"冷链物流大通道,以及西部、二广、京鄂闽、东部沿海等"四纵"冷链物流大通道,形成内外联通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三是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聚焦"6+1"重点品类,即: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主要生鲜食品以及疫苗等医药产品,分类优化冷链服务流程与规范。四是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性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五是强化冷链物流支撑体系,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数字化转型,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规划单独对夯实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进行部署。规划明确,要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完善冷链源头基点网络,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农产品田头集货组织,提高农产品出村进城效率。创新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促进农产品产地直供发展,助力打造产地农产品品牌。
  规划提出的实施保障措施中,通过现有资金支持渠道,加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等大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冷库仓储用地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拓展冷链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对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完善配套金融服务。
 
政策要闻
 
▲国务院确定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会议指出,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与国际先进制造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要加大对制造业助企纾困和发展的支持力度,扎实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一是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要向制造业倾斜,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
二是深化制造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更大激发制造业企业活力。
三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四是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支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
五是深化和拓展国际合作,支持外资企业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中心等投资。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公布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导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等10部门日前印发《"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国家标准供给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国家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开放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标准化质量效益不断显现。
  规划明确建设重点领域国家标准体系(农业农村领域、食品消费品领域、制造业高端化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城镇建设领域、服务业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优化国家标准供给体系(优化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推荐性国家标准供给效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工作机制、丰富国家标准供给形式、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国家标准供给水平、强化国家标准样品供给)、健全国家标准保障体系(完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健全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拓展标准化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
 
▲证监会将加大对重大违法案件查处惩治力度
 
  近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对此,中国证监会12月10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行政处罚法》和《通知》各项要求,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升执法效能,切实加大对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惩治力度,为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证监会表示,《行政处罚法》修订以来,证监会多次开展宣讲培训,及时传达新《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和制度要求,要求各会内部门、派出机构、系统单位充分认识法律修订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不断提高监管执法工作水平。同时,证监会根据《行政处罚法》修订情况,加快制定、修改、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法律实施。新《行政处罚法》施行当日,证监会发布施行《证券期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该办法作为证监会规范稽查、处罚工作的首部专门性规章,对证券期货行政处罚的立案、调查、审理、决定等主要环节作了规定,及时细化了办案期限、执法权限、当事人配合义务等重点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证监会的稽查处罚效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此外,证监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统一部署,就行政法规、国务院行政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证监会行政处罚职能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清理工作建议和安排。
  证监会指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行政处罚法》和《通知》各项要求,结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提升执法效能,切实加大对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惩治力度,为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
 
  据悉,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近日发布2022年关税调整方案。
方案表示,对954项商品不含关税配额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自2022年7月1日起,取消7项信息技术协定扩围产品进口暂定税率。继续对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糖、羊毛、毛条、棉花、化肥等8类商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税率不变。其中,对尿素、复合肥、磷酸氢铵3种化肥的配额税率继续实施进口暂定税率,税率不变。继续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滑准税,税率不变。
 
  ▲市场监管总局就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
 
  据悉,为规范指导白酒生产许可工作,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总局12月15日发布《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将与《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结合使用,适用于白酒生产许可审查工作。
  意见稿共51条,涵盖了从生产场所、设备设施、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人员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试制产品检验等全方面的细则。其中规定,企业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或企业具有完整的制曲、发酵、蒸馏等生产场所、设施设备、生产工艺等条件,但以勾调、灌装等包装工序作为生产开始的,均属于分装行为,不予生产许可。
  意见稿规定,生产年份酒的企业应建立年份酒质量安全标准,年份酒标签应如实标注所使用各种基酒的真实年份和比例。白酒标签不得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稳增长
 
  据悉,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12月11日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资国企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会议强调,要把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稳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研究出台有利于中央企业稳增长的政策举措,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积极贡献。
  据悉,党委扩大会议明确了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年的时间节点安排。郝鹏指出,要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在党的二十大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更大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根据国资委日前通报的进展情况,截至2021年10月底,多项原定于2021年底完成的改革任务目标已提前完成,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制定工作已接近全面完成,董事会应建尽建工作基本完成。
  会议指出,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更大作用。要科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积极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供工作,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会议指出,要依法加强对国有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引导国有资本有序健康发展,守护好、发展好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对企业生产、投资、债务、金融等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巩固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化落实全国国企党建会精神,提高国资央企各级党员干部做好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步推进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2月16日披露,截至今年11月末,内蒙古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涉及的80项具体改革任务,已完成56项,完成率为70%,提前完成国家要求年底前完成70%的工作目标。
  内蒙古国资委副主任王晓燕表示,自2020年内蒙古国有企业开始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相关企业整体盈利的基础持续巩固,市场化经营的活力和动力显著提升,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资监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一批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改革标志性成果正在形成。
  今年前10个月,内蒙古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和委托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8857.2亿元,完成营业收入2267.3亿元,上缴税费100.6亿元,三项指标相比同期分别增长3.9%、27.3%和26.4%,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下一步,内蒙古国资国企系统将继续抓牢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这个‘总抓手’,以改革和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为打造具有竞争实力的一流国企打好坚实基础。”王晓燕说。
 
自主创新
 
自然资源部推出12条措施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有关政策
 
  12月1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有关政策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进一步完善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强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建立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兑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岗位聘任政策、急需紧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可适当延迟退休等要求。  
  在进一步完善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方面,措施提出,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简化项目预算编制,进一步精简合并预算编制科目,按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直接费用中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需要提供明细。计算类仪器设备和软件工具可在设备费科目列支。
  要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经费中的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其中,500万元以下的部分,间接费用比例为不超过30%,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不超过25%,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不超过20%;对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60%。
  同时,措施要求,要改革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部属科研院所可从基本科研业务费提取不超过20%作为奖励经费,奖励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标准由科研院所自主决定。基本科研业务费结余资金由部属科研院所按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管理要求统筹使用,不再收回,应优先考虑原项目团队科研需求,加快资金使用。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年度预算的50%。
  措施还明确,急需紧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可适当延迟退休。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调动发挥保障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入选部第二、三梯队以及其他急需紧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所在单位领导班子经集体研究,认为确系在部主责主业中急需的以及技术力量薄弱领域需要的、在业务上起把关作用或在学科中起带头作用,退休后将对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征得本人同意后,可以办理延迟退休手续。
  各单位应结合驻地养老保险政策和本单位人才队伍情况,本着从严控制的原则,稳慎开展入选部第二、三梯队人才的延迟退休审批工作,避免因与驻地养老保险政策冲突,影响相关人员办理退休手续。
此外,措施还提出,继续给予青年科技人才研发激励。部系统青年科技人才所在单位提出需要支持的任务,报部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由部科技主管部门会同财务主管部门结合青年科技人才所在单位承担的项目经费情况进行统筹安排。鼓励青年科技人才申报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有关项目。青年科技人才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评审。
 
节能减排
 
18部门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12月15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旅部、卫健委、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国管局、银保监会、邮政局、全国供销总社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办发〔2018〕128号),在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开展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指导地方做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总结改革试点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方案》提出,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关于主要任务,《方案》提出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促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强化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切实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加强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保障能力等方面。
  《方案》明确了《"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指标体系(2021年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原则,由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58个三级指标组成。
  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等5个方面。二级指标主要覆盖工业、农业、建筑业、生活领域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与群众获得感等17个方面。三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具体细化和量化,划分为两类:第I类为必选指标,共25项,是各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均需落实的约束性指标。第II类为可选指标,共33项,是各地依据城市类型、特点及任务安排进行选择的指标。各项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现有统计调查数据和专项调查数据。此外,各地可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基础等差异性,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自行设置自选指标。
  在工作步骤方面,《方案》表示,包括确定城市名单、制定印发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资金保障,强化科技支撑,抓好宣传引导。
 
中保协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
 
  12月14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以下简称《条款》)。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履带式车辆和其他运载工具,但不包括摩托车、拖拉机、特种车。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交通意外风险,动力电池起火、爆燃引发的重大事故构成新的风险因素,对于这些风险,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在保险保障和保险服务上实现升级换代。
  "在保险责任上,《条款》既为'三电'系统提供保障,又全面涵盖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的使用场景。在条款开发上,既考虑当前的主流技术路线,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业态留有创新空间。"保险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条款》具有三大特点。
  多元化的保险场景。《条款》结合新能源汽车充电使用的特点,开发《自用充电桩损失保险》《自用充电桩责任保险》,既涵盖本车损失,又包含充电桩等辅助设备自身损失以及设备本身可能引起的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集中解决新技术应用中,辅助设施产生的风险。这是车险首次承保车外固定辅助设备,是车险领域内的一次创新和探索。
  定制化的保险责任。《条款》以列明式的表述,突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构造特征。如电池及储能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等,文字内容一目了然,方便消费者阅读理解。同时,将保障范围扩大至车辆特定的使用场景,如自助充电、专用车辆工程作业等,升级优化传统车险的内涵与外延,增强了条款的适用性、针对性。
  人性化的保险保障。结合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的风险,设计《附加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承保由于外部电网输变电故障、电流电压异常等导致的车辆损失,通过保险机制,分散风险。
  据了解,在第三者责任保险和车上人员责任保险方面,《条款》规定的保险人赔偿责任与传统车险大致保持了一致。不过,《条款》在"意外事故"后特别括号注明了"含起火燃烧",这也是新能源车主最关心的问题。
  据悉,为保证条款开发过程科学、严谨,保险业协会组织行业主要公司成立工作组,政产学研相结合,先后走访了国内主要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动力电池生产商、国家级科研院所、数据监控平台等数十家机构,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议20余场,邀请社会各方面代表近百人次,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完成了《条款》。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保险业协会将坚持以满足群众需要为出发点,持续加强源头创新和协同创新力度,以科技赋能为途径,不断加速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的技术和数据融合,不断创新优化产品服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践行保险行业担当,充分发挥保险辅助社会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
  另据报道,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条款》的同时,中国精算师协会也向会员单位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基准纯风险保费表(试行)》。
  《条款》是保险公司在开发商业车险条款时的行业范本,各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在《条款》的最低标准上进行优化;而《费率表》则是行业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开发和定价的基础。
 
工信部将循环外技术纳入双积分管理
 
  据悉,为鼓励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商务部 海关总署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3号)等文件规定,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2021-2023年度循环外技术纳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将在2021-2023年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核算中,对具有循环外节能效果的车型进行相应燃料消耗量减免。
  具体来看,《通知》规定,在2021-2023年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核算中,对标准配置制动能量回收系统、高效空调且具有循环外节能效果的车型,其燃料消耗量可相应减免一定额度(可累加)。企业可自行选择固定额度或试验额度进行申报。
  其中,在制动能量回收燃料消耗量减免额度方面,核算方式包括固定额度和试验额度。
  在汽车空调燃料消耗量减免额度方面,标配有高效空调的车型则可进行实车测试,并基于试验值核算减免额度。
  此外,其他循环外技术纳入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的要求和燃料消耗量减免额度将另行制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正式启动
 
  12月14日,在第四次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上,川渝两地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
  此次启动联合行动,川渝两地将以"建机制、搭平台、推项目"为抓手,携手减排、协同治污、共同增绿,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
  川渝两地还发出倡议:产业领域,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能源领域,加快建设全国清洁能源基地,推进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促进川渝电网一体化;交通领域,共建绿色交通,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共享低碳生活;建筑领域,共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发展节能低碳建筑,优化建筑用地用能结构,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科技领域,共同创新绿色低碳科技,用科技改变生活、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林领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持续增强减排固碳能力;金融领域,深化川渝金融合作,协同开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开放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欧班列运营能力,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惠及全球。
 
五部门联合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
 
  据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合水利部、住建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1〕1767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以上;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黄河流域及引黄调水工程受水区深度节水控水,既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贯彻"四水四定"、严格用水指标管理、严格用水过程管理,又要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优化黄河分水方案、强化流域水资源调度、做好地下水采补平衡。
  《实施方案》指出,推动重点领域节水,一是强化农业农村节水,要求推行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开展畜牧渔业节水。二是加强工业节水,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开展节水改造、推广园区集约用水。三是厉行生活节水,要求建设节水型城市、实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开展农村生活节水。
  《实施方案》强调,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强化再生水利用、促进雨水利用、推动矿井水、苦咸水、海水淡化水利用。在流域、区域和城市尺度上,构建健康的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实现水城共融、人水和谐。坚持"节水即减排""节水即治污"理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实施方案》要求,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按照省级统筹、市县负责要求,系统谋划实施。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完善用水权交易制度,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培育节水产业。引导群众增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贵州省出台地热能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近日,贵州省能源局印发《贵州省地热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十四五"末,全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将累计达到2500万平方米。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产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形成完整的地热能上、中、下游产业链体系和适合省情的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措施。
  《规划》指出,贵州地热能资源丰富、储量大、分布广,但勘查与开发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巨大。"十三五"时期,随着全省对供暖(制冷)需求的增加,浅层地热能产业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开发利用主体不断增多,逐步形成了"铜仁模式""遵义模式"等不同理念的本土发展方式,为贵州岩溶山区开发利用地热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规划》结合贵州省"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围绕"四化"创新性地提出打造"一区"(铜仁引领发展区)、"两核"(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核心发展区)、"两带"(毕水兴发展带、凯里都匀发展带)、"多极"(县域城镇发展极)地热能产业发展布局,并对每个布局区块的工作重点及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目标、布局,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科学高效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格局、构建切实可行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体系、构建地热能开发利用省内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构建地热能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同时,《规划》还结合省内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地热能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测算。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等法律标准,分析了对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扬尘、固体废渣、废水以及环境等污染,采取的防治措施。
 
国内首份AI助力“双碳”研究报告发布
 
据悉,国内首份聚焦AI助力“双碳”目标的行业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日前发布。该白皮书全文2.7万字,由百度与全球知名科技咨询机构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联合推出。
  报告基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从技术类别、机制原理、作用场景、行业应用、实践案例等维度,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及相关信息通信技术在各产业推进提效降耗、实现绿色转型中的核心作用,结合梳理总结降碳减排的实现路径,为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技术减碳潜力、帮助达成“双碳”目标提供参考。据测算,从当前至2060年,AI相关技术将助力碳减排超过350亿吨。
  白皮书分析认为,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一定是技术密集使用的过程,人工智能在技术上的突破,将借由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应用于各类行业,并与各个行业减碳技术和应用相结合,发挥出巨大潜力。白皮书认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减碳贡献占比将逐年提升,至2060年将至少达到70%,减碳总量将超过350亿吨。
  以交通行业为例,2020年中国交通行业碳排放估测量为10.4亿吨,占全国总体排放的9%。而在驱动交通行业降碳减排过程中,使用以智能信控为主的缓堵型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千万级人口城市因此每年可至少减碳4.16万吨,这相当于1.4万辆私家车行驶一年的碳排量。
  白皮书还基于IDC对全球IT市场数据的长期追踪和积累,通过原创的数据中心碳排放模型进行了测算,仅2020年全球使用云计算减少的碳排放总量,就相当于减少了近2600万辆燃油汽车上路,或者减少了3900亿公里的行驶里程。这是目前所有特斯拉电动汽车碳影响总和的15倍以上。
  白皮书认为,随着各行业越来越倚赖数字化助力提升价值,业务场景对算力需求不断提升;消费领域,个人设备的智能化基于云化增强功能体验,用户对数据中心算力服务的压强不断增高。服务于经济增长的数据中心算力增加无疑会消耗更多能源。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超2000亿千瓦时,超过了上海市的总体用电量。而2020年百度自建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平均1.14的能效比值(PUE)。每10万台服务器有望年均实现节电1亿度,相当于10万居民用户的年用电量。这意味着仅百度一家企业节省的电量等于德国一个中型城市全年用电量。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企业既是碳排放主体,也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主体,更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
  据悉,百度近年来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和积累,核心技术国际领先。百度大脑是AI技术积累和产业实践的集大成,不仅为创造者准备好了“AI工具箱”,更为社会和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大底座”。百度研制了5500亿超大规模知识图谱和知识增强的深度语义理解技术、昆仑和鸿鹄AI芯片等;打造了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功能丰富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飞桨,服务406万开发者、15.7万企事业单位;联合鹏城实验室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知识增强千亿大模型――“鹏城-百度文心”,参数规模达2600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单体模型。此外,百度还发布了全球首个百亿参数预训练对话生成模型 PLATO-XL,参数达到110亿。
 
中国有色集团被指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力
 
  据悉,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12月13日向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督察反馈。督察认为,中国有色集团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作与中央企业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存在较大差距。
  督察组指出,中色大冶公司丰山铜矿尾矿库距离长江干流仅800余米,未按环评要求建设截洪沟、选矿废水氧化曝气及渗滤液处理设施,导致大量雨水入库形成尾矿废水外排长江,仅2020年排水总量就达279万立方米。
  中国有色集团没有按照国家要求编制绿色发展规划,2019年总能耗较2018年上升3.3%,但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的2019年总能耗数据却不升反降。
  督察认为,中国有色集团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力。集团环境管理存在"宽松软"现象,责任层层衰减,违法违规问题突出。针对下属锌业公司外排废水超标问题,集团公司不仅不支持提标改造,反而建议其通过增加用水量来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方式实现达标排放。中色东方公司下属新材料公司设备巡检和维护记录也存在明显造假行为。
  督察指出,中国有色集团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集团下属企业有11座尾矿库,多数没有完善的防渗截渗措施。同时,违规处置危险废物问题多发,集团下属公司每年产生危险废物超过50万吨,违法违规处置时有发生,环境安全隐患较大。中色东方公司下属钽业公司将约4500个属于危险废物的废包装桶作为普通废铁非法外售,并伪造包装桶回收协议和交接确认台账。
  此外,督察指出,中国有色集团污染防治和矿山生态修复不到位。中色股份公司下属白音诺尔公司有10个废石堆场和4个露天采坑未开展生态修复,已开展修复的4个废石堆场修复效果差,表面仍有大面积废石裸露。
  督察组还对发现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进行了梳理,已按程序和权限分别移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中国有色集团处理。
 
澳门争取在2030年或之前实现碳达峰
 
  据悉,澳门特区政府12月16日正式公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完成制定《澳门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逐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并制订相关的行动方案,争取在2030年或之前实现碳达峰。
  根据"二五"规划,澳门将积极配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总体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和源头减废,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防控,完善环保基建,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间保持平衡协调,建设绿色、低碳、宜居澳门。要完善环保法规和规划,保育生态环境,加强碳中和科研工作。
  规划明确提出,为减少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未来5年内淘汰澳门所有属"欧四"环保标准的重型客运车辆,并通过制定控制排放的法规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控。
  规划中列出"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多项约束性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特区政府将带头使用电动车。从2022年开始,特区政府各部门购置或更换车辆时必须购置电动车,新建政府办公大楼内必须预留慢速充电供电容量和基础设施。具条件的现有政府办公大楼要加设充电位,现有公共停车场将适当预留安装充电设备。
  此外,从2022年开始,新建私人和商业楼宇的停车场也必须为车位预留慢速充电供电容量和基础设施,特区政府将其列为必须遵守的楼宇建筑标准。
 
专家论坛
 
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缩小财富差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内涵?怎样做好收入分配工作?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发表了看法。
  我们所追求的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由“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组成,其中,“共同”体现公平,讲究把蛋糕分好。“富裕”体现效率,讲究如何把蛋糕做大。“共同”和“富裕”是一对辩证关系,我们不仅要分好蛋糕,而且要做大蛋糕,两者同样重要。
  应当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如“接力赛跑”,是一个要分阶段加以实现而非一蹴而就的目标。在这一动态进程中,固然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改善收入和财富差距,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也要在缩小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率,做大经济蛋糕,提高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所以,促进共同富裕既要注重公平,也要注重效率,二者不可偏废。立足于发展,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系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
  还应当看到,我国距离高收入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意味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蛋糕做大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首先应当是富裕基础上的“共同”,而非“共同”基础上的富裕。
  “公平”一词其实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者不可分割。在国民收入三次分配中,初次分配体现出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再分配则强调结果公平,而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只讲效率不讲公平,不符合共同富裕原则,也背离社会主义初衷。同样,只求公平不要效率,搞平均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体现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在再分配过程中体现结果公平,同时遵循公平原则实施三次分配,才可在保证公平的同时使其保有对创新和勤劳的激励作用。这不仅有益于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公平观,更有益于最终走向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如何理解“第三次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内涵所在?怎样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效能?
  第三次分配主要指慈善事业。从根本上说,慈善事业更多是自发的、而不是从制度上加以强行规定的。若要深入理解第三次分配,必须区分第三次分配和初次分配、再分配之间作用的不同,这对于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公平观、最终走向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认识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三次分配则更多是一种自发的而非制度性的,它不在企业内部进行,也不由政府主导。
  政府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税收和其他政策优惠对人们的捐赠、慈善行为加以激励、引导。比如,在税收制度安排上,对人们用于慈善捐赠的支出,允许在税前列支、甚至直接给予减免税收优惠。因此,国家会制定有关三次分配的制度,但制度的意义在于激励和引导而非强制规定一些人或一些企业捐款做慈善。
  若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我们应如何优化当前分配制度?怎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全局性问题。现实中不同区域、城乡、行业的收入差距实际上内生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牵动着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和国家治理活动各领域。因此,必须看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绝不仅是一个分配问题,而是生产、交换、消费问题。它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问题。
  因此,无论是单纯就分配维度谈共同富裕,寄希望于通过单一的分配制度调整而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还是局限于经济视域论共同富裕,寄希望于通过单一的经济制度变革缩小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都较为片面。
  另外,目前所谓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标准还会有相应的变化。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角度讲,可以围绕当前中等收入阶层的门槛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目前来看,如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都有可能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中,这些群体都值得关注。
 
2022年稳增长政策力度将前所未有
 
  据悉,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12月12日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审时度势的判断。
  滕泰说,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三方面的下行压力:一是需求收缩,主要是投资下滑和消费增速的放缓;二是供给冲击,主要来自初级产品方面的供给冲击;三是化解预期转弱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是对企业自主投资和消费方面的影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胀压力。在海外通胀还没有传导到中国、中国物价水平还没有突破警戒线之前,中国要抓住目前这个窗口期,集中精力稳增长。一旦海外通胀向中国传导,中国上游工业通胀向下游传导,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就可能面临着既要稳增长,又要控物价的两面作战局面。在这样情况下,加快实施稳增长战略,"稳中求进",对于实现明年经济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具体部署方面,滕泰说,围绕着"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工作,包括宏观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结构性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表现在积极财政政策要在强度上加力,时间上提前,方向上也有更多新内容,包括城市管网建设等。
  "为了稳投资,除了加快推进今年的财政结余,明年财政赤字预计将保持一定扩张态势,专项债等也会尽快部署,同时通过财政下沉等举措支持地方。考虑到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仍占有重要比重,积极财政政策对稳增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滕泰说。
  货币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保持稳健、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滕泰说,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市场还有进一步降准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动作。预计在明年1月份或者一季度时,市场资金会比较充裕,该降准的还是要降准。对于如何引导利率下行,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是继续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还是全面降低基准存贷款利率。目前来看,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前者,但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不排除会全面降低存贷款利率的可能。
  滕泰认为,对于结构转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总体指导精神是:先立后破。会议对于某些地方政府前期在落实"双碳"过程中的运动式减排提出了批评,认为战略目标应坚定不移,但实施过程中要从现有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先立后破,既要发展新能源,同时也要保证老的能源供给。
  "中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对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有战略认识,要求各级、各部门多出台稳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预计接下来在中央统一战略部署下,各部门、各级稳增长政策力度将前所未有,我们对2022年实现中国的经济目标充满信心。"滕泰说。
 
李稻葵建议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
 
  据悉,北京日报12月13日刊发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的文章指出,重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具体而言有两点: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问题,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重修一门功课--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什么是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所有现代经济分析中,政府的角色必须作为一个重点来突出。具体到今天中国的环境下,我们必须要解决好政府的角色和激励问题。
  一是城镇化的打造。政府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角色极其重要,现在阻碍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张开双臂欢迎外来人口。地方政府是理性的,他们必须要有欢迎外来人口的激励机制。当前,他们的激励不足。第一是维稳。外来务工人口增加容易出现治安问题,这方面有压力。第二,地方政府必须要提供公共服务,这需要花钱。当前税收大头归中央,小头归地方,地方政府从地方经济发展中获得的税收激励少了,相反债务水平变高了,疲于应付,所以地方政府在吸纳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激励上都不到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宏观经济学和财政角度来讲,可以考虑把地方债变成国债,给地方政府减负,同时给地方政府新的激励,让他们专心致志打造城镇化这个新增长点。
  二是绿色低碳问题。从经济学本质分析,就是要政府来培育一个绿色低碳市场。低碳问题的解决,无非是两个思路。首先,我们目前主要采取的是限制数量。给每个部门限制一个排碳的量,有了这个量以后部门之间可以进行交易,于是形成了碳市场。其次,通过碳税确定碳价格。只要是用了煤或者油或者天然气,那就按照每一克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定一个价,据此确定一个碳税税率。然后让这个市场运转起来。举个例子,如果给煤炭加碳税,很自然钢铁厂就会以比较高的价格即带着碳价的价格购进煤或者焦炭,钢的价格就会上涨。价格是传递的,税务的负担是传递的。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钢铁的价格有可能下降,而水泥的价格下不来,因为水泥不能回收。在水泥厂生产的过程中必须生产新鲜水泥,而钢厂不一样,一旦钢的价格上涨,废钢的价格就会上涨,很多钢厂就会回收二手钢,二手钢进来后炼钢过程中用的碳就少了,钢的成本就会下来,钢铁行业就会发展,钢铁产量就会增加并逐步取代水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我认为可能用价格机制比较好,比碳交易更好。
  总体而言,我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的风险不容小觑,如果不加以应对的话,明年经济下滑的趋势还会延续。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匡正,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增长的新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尤其要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这门全世界的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
 
光明日报12月13日刊发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夏莹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其实践的目标是构筑共同富裕的社会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两个特有的理论张力:其一,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逻辑得以生长的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张力;其二,共同富裕的目标与由资本逻辑所内含的增值强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之间的张力。两种张力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作为文化张力与经济张力而互不相关。相反,它们在“现代化”的语境之下,总是成为同一发展历程的两个面向,需要带有哲学原则高度的理论智慧对其加以调和。这一理论智慧不仅需要中国既有的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架构的基底,同时更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实践方案提供经济架构层面上的理论支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成果之一。因此马克思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作为一种以批判为建构的政治经济学,它以资本逻辑为研究对象,而资本逻辑正是推进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在这一理论研究的基础框架当中,“资本”作为一种对增值的不懈追求,一方面被马克思视为一种社会权力,从而隐含着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峙;另一方面却也是马克思用以描述近代以来社会经济架构的基础性概念。对资本逻辑的分析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当中兼具了“呈现”与“批判”的双重功能,并构筑了一条在资本逻辑的内在演进中扬弃资本的现实道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升高,资本的利润率呈下降趋势。换言之,随着对技术资本(即固定资本)投注的不断加大,可变资本,即活劳动的价值在资本价值构成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由此带来剩余价值量的减少。对资本的批判同时隐含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马克思由此与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根本的不同:不同于后者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架构视为人类社会的普适性规律,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仅仅视为人类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史前史。
  由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它关于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基石仍然是劳动价值论。随着其后西方经济学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甚至对于价值理论的彻底否弃,对资本的分析失去了其原有的批判性维度,再度仅仅成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描述与呈现。尽管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已获得更为完备的理论形态,但仅就其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方式而言,却是退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之上:仅局限于一种无批判的呈现与描述资本的演进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却仍需要以呈现和批判的双重视角来面对资本问题,因此也只有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获得思想拱顶石。这表现在:其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以扬弃资本为其理论旨归的研究当中凸显了资本逻辑的历史性维度,为构筑一种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提供了合法性依据。换言之,只有资本运行逻辑不再是一个如铁的自然规律一般的经济规律,那么驾驭资本甚至最终扬弃资本逻辑才是可能的。其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富有立场的价值分析模式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关切以及对共同富裕的实践诉求。为了深入对价值问题的讨论,马克思试图以一种二重化的理论视角展开对诸如商品、劳动和价值的分析,从而提出了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学说,即并不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发现了商品自身所固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并与之对应,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即有用劳动与抽象劳动。在这种二重化的分析模式中,如果说价值与抽象劳动所诠释的是资本的增值逻辑,那么使用价值与有用劳动所凸显的却是马克思为逃离资本的增值逻辑所提供的一种可能性。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人并非仅仅被假定为一种抽象的理性人、经济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劳动者,在有用劳动中具体地生产着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使用价值尽管可以在交换当中被抽象为一种可交换的价值形式,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否认使用价值在商品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不可替代性。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这种独特的价值分析模式凸显了资本与劳动之间无法调和的对立,从而构筑了一种富有立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资本在今天日益以金融化的新形态在全球蔓延开来,劳动者在其中的劳动方式虽然有所变化,例如,伴随着技术平台的普遍化应用,劳动者获得了更为灵活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场所,甚至不同劳动的职业化壁垒也正被逐步消融,但由于资本的增值强制的本质规定未曾改变,因此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峙性关系也从未改变。这意味着马克思将劳动者的劳动纳入资本的价值构成中所形成的二重化的分析模式并非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已经过时了,恰恰相反,在中国式现代化所构筑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马克思这一独特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式却恰当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对劳动者的关切。
  二.构筑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中具有基石性的工作。它会搭建一种独特的经济架构,并在其上建构与之相关的法的、道德的与文化的诸要素,这些要素将从根本上丰富“现代化”理论内涵。但如何建构这一独特的政治经济学,需要在现实实践中逐步生成与检验。在此,我们将尝试为这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架构提供如下原则: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对人的现实关切注入特定的经济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当中。由此决定了这一独特的政治经济学必将以驾驭资本的方式来研究和批判资本。这意味着在充分发挥资本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之上,正视资本与劳动的对峙关系,弱化作为一种经济权力架构方式的资本逻辑。基于此,我们需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推动资本有效的利润增值,同时着力在规范层面上架构一种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尝试探索如何让“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并存的实践方略。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甚至于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这一问题在哲学理论层面被表达为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但其相关讨论总会囿于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其现实实践当中,以国家执政方略的方式来完成仅依赖于市民社会内在的看不见的手所完成的调解工作。这一调解工作必将涵盖以下相关研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的,摒弃资本单纯的逐利取向,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质与资本之间所存在的相辅相成、又相互限制的发展模式,探讨由技术手段完成对资本的限定,尝试以技术限制资本的无限扩张。由此从国家政策、技术操控等多层次对资本逻辑实现有效驾驭。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追踪并分析全球新资本形态的发展特质并彰显新资本形态的内在矛盾,以尝试在既有的经济架构当中探寻走出资本逻辑的现实可行性道路。结合当下资本新形态的发展状态,讨论劳动价值论在分析当下资本价值构成以及资本与劳动者之间对立的有效性。凸显如下客观事实:即知识性劳动部分地取代了现代工厂中的简单劳动,劳动力市场形式上更加自由和灵活,且人力资本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资本积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客观事实基础上重新激活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再生产的相关理论;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以劳动者为轴心对资本增值方式的分析路径,凸显在现代技术对人力的取代过程中,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加,以及资本增值的减少,从而探索在现代技术发展条件下,对资本的有效遏制方案;激活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理论的相关研究,讨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地方性不平衡发展、作为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系统性剥夺,直面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现实问题;重新激活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理论,即不仅重视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下降的颠覆逻辑,同时更关注当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现代主权货币制度下的信贷体系和货币政策,尤其是后危机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政策;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入手,理解资本逻辑驱动的技术革新的特定路径与局限性,以及公共领域私有化造成的社会问题;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的矛盾入手,理解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数据化进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定形态和限度;等等。由此构筑新资本形态下引发资本自我颠覆的可能性矛盾,在对这一资本逻辑的内在性矛盾的理解和把握当中有效驾驭资本,让资本的增值以及相应的技术进步成为人获得自由时间的必要条件,让资本的运行成为构筑社会共同富裕的有效阶梯,从而以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实践智慧破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资本与劳动之间无法调和的根本性难题。
 
中小企业
 
国务院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会议指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很大,要围绕保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运用市场化办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
会议决定,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二是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三是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以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为导向,在依法依规、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处罚、司法判决及执行以及纳税、社保缴费等信息共享,助力银行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四是完善金融机构发放中小微贷款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规定。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扩大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成本。
 
上海发布2021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据悉,12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发布了2021年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上海市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疫情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项支持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整体而言,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位居全国前列,16个区发展环境综合得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和梯队结构特征,徐汇、奉贤和崇明综合得分位居前列。
  报告围绕中小企业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构建指标体系,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一级指标。其中,市场环境方面,奉贤、崇明、徐汇、杨浦和金山排名居前5位。法治环境方面,奉贤、徐汇、崇明、浦东新区和黄浦区居前5位。融资环境方面,徐汇、奉贤、崇明、宝山和青浦区排名居前5位。创新环境方面,嘉定、杨浦、崇明、金山、浦东新区排名居前5位。政策环境方面,徐汇、杨浦、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排名居前5位。
  报告提出,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提升政府部门服务能力;二是加强权益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三是落实融资支持政策,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五是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六是完善涉企政策机制,推动惠企政策落到实处。
  据介绍,该报告由上海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于2021年8月至10月对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开展了评估。本次评估以上海市16个行政区为评估对象,以2020年度数据为基础,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评估。
 
经贸态势
 
我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据悉,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2月15日对外发布公告,对原产于最不发达国家98%的税目产品,适用税率为零的特惠税率。后续我国将与相关国家履行换文手续,98%税目产品零关税的适用国家和实施时间将根据换文进展另行公布。
 
缅甸允许使用人民币和缅元直接结算边境贸易
 
  据悉,缅甸中央银行12月14日宣布,即日起允许在中缅边境地区使用人民币和缅元直接进行边境贸易结算。
  缅甸央行说,为促进中国和缅甸边境贸易,推动双边货币交易和结算便利化,允许缅甸符合条件的银行为从事边境贸易的进出口商开设人民币账户。
  2019年1月,缅甸宣布增加人民币为官方结算货币。今年10月,缅甸宣布允许境内持外币结算牌照、兑换牌照的银行和非银行货币兑换机构兑换人民币。
 
112个世贸组织成员就投资便利化谈判发布联合声明
 
  12月10日,中国和欧盟、俄罗斯、日本、智利、巴西、尼日利亚等共112个世贸组织成员共同联署《投资便利化联合声明》。各方在声明中强调将继续坚持发展导向,并以现有谈判文本为基础推进谈判,目标是在2022年底前结束文本谈判,推动最终达成投资便利化多边协定。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达成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做好峰会成果转化,中国联合部分成员于2017年在世贸组织联合发起谈判议题,各方于2020年正式启动谈判。智利目前担任该议题谈判协调人。
  该议题旨在建立国际规则,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投资政策透明度,简化和加快投资审批程序,促进国际合作。截至目前,参加方已就协定框架和主要规则形成初步共识。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周念利表示,投资便利化谈判是世贸组织规则的一个重要制度建设,一旦达成,将为全球投资创造更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环境,促进全球投资贸易发展。对于对外投资第一大国的中国来说,也将助力企业更好"走出去"。
 
2021年亚太地区商品贸易强劲反弹领先全球
 
  据悉,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12月1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发布报告说,亚太地区商品贸易在2021年实现强劲反弹,商品出口额和进口额预计同比分别增长23.1%和22.8%,进出口总额将超过疫情前水平。
  这份题为《2021/2022年亚太贸易和投资趋势》的报告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再度经历了极具挑战性的一年,但2021年亚太地区商品贸易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报告指出,随着发达经济体供应链问题的逐步解决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放松,预计2022年亚太地区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商品贸易将继续复苏,但增速将有所放缓。报告预计明年亚太地区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长4.1%和5.2%。
  对此,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利斯夏巴纳表示,区域合作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亚太地区将通过采取更具成本效益和影响力的措施,推动更加高效、更具弹性的国际贸易。
  总部设于曼谷的亚太经社会是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下属的五个区域委员会之一,也是联合国在亚太地区唯一的政府间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组织,是亚太地区国家在经济、环境、社会问题上交流经验、进行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日本贸易收支连续4个月逆差
 
据悉,日本财务省12月16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原油价格高企叠加日元贬值,日本连续4个月呈现贸易逆差,11月逆差额达9548亿日元(1美元约合114日元)。
  报告显示,11月日本出口额同比增加20.5%,达7.3671万亿日元,连续9个月同比增长。当月钢铁、半导体制造设备及半导体部件出口增幅显著。此外,由于此前东南亚疫情严峻导致的供应链紧张、汽车业减产逐步缓解,当月汽车出口下滑得以扭转,同比增长4.1%。
  与此同时,11月日本进口额同比增加43.8%至8.3218万亿日元,连续10个月同比增长。由于国际市场资源类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日元较去年同期大幅贬值,日本能源类商品进口增幅显著,当月原油、天然气、煤炭进口额增幅均超过120%。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当月日本对中国出口额同比增加16.0%至1.5772万亿日元,连续17个月同比增加;对美国出口同比增加10.0%至1.2991万亿日元;对欧盟出口增加16.4%至6527亿日元。
 
世贸组织改革须系统考量气候变化问题
 
据悉,经济日报12月15日刊发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张建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谢智愚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WTO)处于改革进程中,而气候变化问题与国际贸易的关联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欧盟正以立法方式推出碳边境调节税等新型贸易政策工具。WTO现有框架下主要推进环境产品协定谈判,尚无气候贸易政策的认定与协调机制,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在碳减排义务分担、碳关税合法性及低碳产品贸易自由化等议题上尚无共识。世贸组织改革如何协调气候与环境议题具有现实性与急迫性。
  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后,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贸易治理关键平台,能力限定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上。
  2001年,多哈部长级会议明确了新一轮谈判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谈判内容有三项:一是明确WTO规则和各种多边环境协议中贸易条款关系;二是各种多边环境协议秘书处与WTO相关委员会之间的常规信息交流;三是减少对环境产品及服务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2014年,14个WTO成员方发表声明,WTO《环境产品协定》(EGA)谈判以开放式诸边谈判的形式正式启动。EGA以APEC环境产品清单为基础,通过诸边协议谈判方式推动大部分环境产品的关税减让,实现环境产品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创造更多绿色就业岗位,推动全球贸易—环境协同治理。
  EGA谈判启动标志着“贸易—环境—发展”互动格局形成。历经多轮谈判的EGA达成“着陆区”,即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谈判共识,包括产品清单名录,一份具体的关税减让路线图承诺和未来WTO框架下协议多边化等。
  EGA谈判进程受到了20国集团(G20)高度重视,在2016年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重申了对EGA谈判达成“着陆区”的欢迎与支持,为历经15轮谈判的EGA注入新的政治动力和愿景。
  但是,EGA谈判中同样折射出成员方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WTO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分歧显著,在环境产品定义及环境产品标准等问题上僵持不下。在环境产品领域,部分发展中成员因生产水平与技术能力限制而可能丧失潜在市场竞争力,致使其内生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阻碍了有关产品关税减让额度与时间表共识达成。EGA缔约方进行的关税削减将根据最惠国待遇自动被适用到WTO其他成员,而缔约方数量须达到世界贸易中的关键多数门槛,以确保协定能带来普遍受益,而如何定义关键多数也成为谈判各方的争议焦点。就如何解决非缔约方的“搭便车”问题,细分环境产品清单中的商业敏感分类,以及关税减让承诺时间路线图等,谈判方也未能达成共识。
  在环境产品协定谈判进程中,中国始终以积极、建设性态度参与各种磋商,是谈判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为推动EGA谈判取得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6月,中国结合实际以及国际经验,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利益,在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特别会议上提出了包含“共同清单”和“发展清单”的“双层清单”,尽可能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寻求合作共赢空间。2012年,在中国与其他APEC伙伴的共同努力推动下,21个APEC成员就54种环境产品清单达成共识,宣布在2015年底前对这些产品实施税率将降到5%或5%以下,为WTO环境产品协定谈判奠定了基础。2016年12月,WTO日内瓦回合谈判,中国为打破谈判僵局做出巨大努力,包括提交了一份显示灵活性、试图解决各方核心关注的环境产品清单。
  WTO框架下,与气候谈判有关的议题包括环境产品定义与关税减让、边境税调节、碳标签、知识产权和补贴等。在环境产品协定遇阻的情况下,欧盟基于其雄心勃勃的绿色新政,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方案并即将进入欧盟立法进程,在WTO成员之间引发了广泛争议。争议焦点主要在于碳边境调节税该不该征收,以及该措施是否与WTO有关规则相冲突。
  WTO各成员方基于非歧视性原则,相互提供了最惠国的关税减让承诺表,未经WTO批准不能随意撤回关税减让义务或者单边增加关税额度。对于欧盟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税,即使WTO存在环保诉求的例外和豁免条款支持,使征收碳边境调节税似乎能在WTO规则中找到局部条款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做法仍面临着以环境和气候友好的名义对发展中成员采取歧视性做法,存在违反WTO规则的风险。
  WTO非歧视原则要求各成员方对国内商品和进口商品采取一视同仁态度,按此原则欧盟对进口产品征收的碳税不能超过其国内企业为碳排放支付的国内碳税。由于在碳排放核算体系上欧盟同其他成员方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成员方碳定价机制与价格水平差异显著,使欧盟贸易伙伴面临着非公平贸易环境,有违非歧视原则;WTO最惠国待遇要求所有WTO成员方被一致对待,欧盟应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同等水平的碳边境税,但欧盟规定如其他国家内部有相同或类似于碳交易体系的征税制度则可以完全或部分免于边境税,这无疑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
  因此,无论是针对进口商品开征碳边境税或强制碳排放交易的国家要求按比例购买碳配额,都在规则上不符合WTO总体原则与框架,很容易成为以气候变化为借口的贸易保护工具。
  鉴于欧盟推出碳边境调节税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法理依据尚不明晰,同时有可能对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机制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建议WTO在改革过程中对贸易与气候问题进行系统性考量,对碳边境调节税应持审慎态度,应通过鼓励发展碳交易市场与低碳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等途径助力气候问题的解决。第一,WTO应鼓励成员方碳市场建设。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是为温室气体排放定价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具有减排效应的政策工具,未来WTO应当继续鼓励各成员方探索与尝试建立全国性碳市场为碳排放定价,以市场化的方式逐步实现减排目标。第二,推动气候问题的解决工具同WTO原则及其他国际多边框架与公约相调试。充分研究《巴黎协定》中气候变化的相关义务同WTO贸易规则的适应性,为碳边境调节税、环保产业补贴等政策工具寻找多边规则的法理依据。第三,加快绿色低碳与环境保护生产技术的转移与自由贸易的国际机制的建立,扩大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转移的强外溢性效益,推动低碳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实现各国绿色低碳技术潜力的协调发展。
  在和贸易有关的气候与环境问题上,中国作出了重要努力与贡献:一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绿色贸易;二是在相关国际公约谈判、自贸协定谈判以及投资协定谈判中推进环境相关规则体系构建,并积极履约;三是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与国际社会持续开展合作推进绿色全球价值链的构建,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
 
投资视点
 
河北将对研发投入强度超全国平均水平的设区市将奖励5000万元
 
  据12月10日召开的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披露,"十三五"期间,河北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年均增长12.5%,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634.4亿元。为进一步激发研发投入动力,河北对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同年度全国平均水平的设区市将一次性给予奖励5000万元。
  "虽然近年来河北研发投入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科技厅综合规划处处长范庆书介绍,为进一步加快补齐研发投入短板,河北瞄准设区市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各类研发投入主体,从实施奖励补助和刚性约束等多方面提出多项举措。
  据悉,"十四五"期间,河北将进一步加大对设区市的研发投入强度增长奖励力度,把研发投入强度每增加0.01个百分点的奖励资金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对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同年度全国平均水平的设区市将一次性给予奖励5000万元。
  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河北将推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制度,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的科技型企业,如果研发投入比上年有新增,河北省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同时,河北将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约束机制和省属重点工业企业科技投入通报制度,落实和完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考核机制。
 
河北省印发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十四五"规划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河北把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责任担当,加快构建立足京津冀、融合城乡、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全面提升商贸物流业的现代化、智慧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
  到2025年,初步形成"123快货物流圈"
  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河北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即努力实现商贸物流业实力更强、效率更高、品质更优,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体系。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省现代商贸物流业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5%左右;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万亿元左右,全社会货运量达到33亿吨以上,商贸物流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到2025年,全省物流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较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邮政行业业务收入达到1006亿元,快递业务量达100亿件,行政村快递服务通达率100%,初步形成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123快货物流圈"。
  支撑体系日趋完善。到2025年,力争布局建设3个国家物流枢纽,6大物流通道无缝对接国家主要物流通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通能力大幅增强,中欧国际班列图定化线路达5条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力争达到2个,国家5A级物流企业达到18家以上。
  绿色智能水平更高。到2025年,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争取培育1家国家级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15家左右全国物流企业互联网指数百强入驻河北。标准化、集装化、单元化物流运载器具得到广泛应用,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突破40万标箱,大宗货物绿色集疏运比例达到85%以上。
  实施8项重点任务,力促产业提质增效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河北实施8项重点任务,力促产业提质增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物流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提高物流运行效率为主线,同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和商贸物流设施优化布局,努力构建"一环、两集群、六通道、多节点"物流布局形态,即做优环首都高效物流圈,壮大沿海港口物流集群、冀中南城市物流集群,畅通秦承物流通道、京唐物流通道、石黄物流通道、沿海物流通道、京广物流通道、京九物流通道,建设完善交通枢纽型节点、生产服务型节点、生活服务型节点。
  加强物流载体建设。坚持存量整合、增量补强,高质量建设各类商贸物流载体,着力夯实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发展基础,引导物流要素集聚发展。
  拓展物流服务网络。适应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拓宽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深化物流组织方式创新,着力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周边、融入国际、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网络。
  提升传统物流优势。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推动功能转型、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巩固提升河北省商贸物流传统优势领域综合竞争力。
  规划还提出培育物流新兴动能、打造物流产业亮点、延伸物流产业链条、创建物流发展标杆等重点任务。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加强组织实施。发挥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横向沟通协调、纵向指导督促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部门职责和各地实际,分解细化规划目标任务,压实责任主体,认真开展督导评估工作。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宽物流市场准入,严格落实"非禁即入""非禁即许"。开展"一照多址"改革,允许物流分支机构许可证异地备案使用和异地审验;全面推行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实现注册、审批、变更、注销等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健全物流领域公平审查制度,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统一监管执法标准和处罚清单,全面清理物流领域经营许可和审批。
  强化政策落实。规范交通运输管理,优化公安交管管理流程,严格落实普通货运车辆全国跨省异地审验和全国统一的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开展城市物流全过程监测、动态管控和智能调度,持续优化城市配送货运车辆通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货运通道,完善冷藏运输车城市道路通行证管理制度,放开新能源货运车辆的通行限制。对实行"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医药、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城市配送车辆,实施优先通行。坚决避免因大气污染防治采取"一刀切"限行。
此外,规划还提出保障要素供给、强化物流治理、夯实工作基础等保障措施。
 
陕西省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据悉,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陕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创新、改革和开放为动力,以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6+5+N”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着力推动陕西制造业实现“三个转型两个升级”,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起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绿色安全的现代制造业新体系,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取得重大进展——
  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以上。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5%,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达到100家,形成100家以上省级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3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个。
  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到2025年,200户以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标准,50户企业达到3级以上水平,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1%,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6%。
  对外开放全面提高: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速达到15%。
  另外,规划还提出,立足国家制造业相关要求,综合全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做优做特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做精做实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
  立足高技术层次、高产品附加值、高配套能力、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推动6大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以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应急装备、电力装备、石油装备、工程机械等其他装备为重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优质产品,打造全国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左右。
  做大规模与做强实力并重,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等领域为重点,强化技术创新和项目招引,着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聚焦乘用车(新能源)、重卡产业链,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整车规模能力,强化汽车零部件竞争力,重点发展节能与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推动传统和节能汽车总成及关键零部件向低能耗、轻量化发展,推进固态电池、永磁电机、燃料电池电堆、车载视觉感知与决策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三四级以上配套协同发展。力争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50%左右。
  依托省内煤油气盐综合资源优势,以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为发展目标,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坚持走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道路,在满足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重点发展高科技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推动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产业链特色化、低碳化发展,做大做强现代化工产业。力争到2025年,现代化工产业(石油加工、化学原料、橡胶制品)总产值年均增长3%左右。
  以服务国家重大急需和省内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新品种研发、提高材料性能、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生产推广应用,着力打造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7%左右。
  紧抓健康中国建设机遇,聚焦生物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及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集聚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及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医药产业基础能力和生物医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全省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陕药”品牌。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左右。
  做优做特五大传统产业
  顺应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趋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加快促进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充分发挥省内资源优势,结合区域市场需求,加快冶金产业升级步伐,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持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冶金产业高端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冶金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左右。
  积极提高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鼓励开发新型建材产品,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执行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努力推动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材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左右。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聚焦特色羊乳、富硒食品、粮油、果蔬、酒水饮料和功能食品等领域,重点发展安全健康、营养方便、休闲养生型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推动富硒食品和乳制品产业链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加快促进食品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力争到2025年,食品产业总产值实现稳定增长,年均增速达到5%左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强化质量品牌和管理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品牌、制度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和附加值提升,走出一条“大市场、深加工、强集群、有特色、绿色化”的新型轻工业发展道路。力争到2025年,轻工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左右。
  聚焦“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延伸发展棉纺产业,优化调整印染产业,大力发展服装、家用纺织和产业用纺织产业,加快发展高端纺织机械和纺织检测仪器,不断推动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把陕西打造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纺织服装强省。力争到2025年,纺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左右,培养3-5个科技创新性高、时尚消费引领性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知名企业和优质品牌,形成若干先进的纺织产业集群。
  做精做实N个新兴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机制,扩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壮大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的增长极。
  ·人工智能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加大在前沿基础理论、专用芯片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构建、智能感知处理、智能交互与理解、智能系统应用、人工智能处理器和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研发投入力度,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旅游、物流、医疗、教育、城市管理、交通等领域的实验与应用。
  ·云计算与大数据 推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和其他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基础软硬件研发,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能力。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面向工业、医疗、交通、物流及公共事业等领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促进政府、企业、社会数据融合,构建和推广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
  ·物联网 按照“强基础、抓整合、促应用”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物联网产业链,积极探索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创新。
  ·增材制造 强化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作用,加快推进增材制造工程化应用,以需求为牵引,带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研发实力雄厚、掌握核心技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增材制造产业链。
  ·光子 聚焦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三大重点领域,打造国家光子产业发展主阵地和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聚焦光子产业链,推动光电子集成芯片设计、光有源芯片制造和光学材料等优势领域争创国际一流水平。加快优质光子企业的培育和引进,积极推动光子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形成全省光子产业发展全生态体系。
  ·量子信息 强化量子通信研究和应用,突破量子实用化核心技术,开发量子通信在政务、金融、电力、通信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及在车联网、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应用,配套发展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运营服务产业,开发面向公众的量子智能密码钥匙、量子U盾、量子手环、量子手机、量子加密支付等量子安全应用新型产品,推动西咸新区加快打造“量子保密通信装备制造中心”。
  ·空天信息 依托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深度挖掘空天信息领域技术、市场、人才等优势资源,推动空天信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卫星互联网、北斗及空间信息服务等空天技术产品和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打造多元、立体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同时,积极布局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细胞治疗、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探索未来技术应用前景,前瞻谋划一批未来产业。
  打造“一核两带三区”制造业空间格局
陕西省将重点打造“一核两带三区”制造业空间格局:“一核”即大西安地区,充分发挥大西安产业、科教、人才、金融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两带”即沿陇海铁路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沿包海铁路绿色能源产业带。沿陇海铁路先进制造产业带要着力打造空间相对集聚、功能适度错位、产业链相互配套的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带,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脊梁”;沿包海铁路绿色能源产业带作为后起之秀,以铁路大通道带动能源产业贯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区”为陕北绿色石化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关中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陕南绿色循环高端制造发展区。
 
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
 
  据悉,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35年,四川将全面建成"5+1"现代工业体系,发展质量效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制造业综合实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全面形成,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
  《规划》首提"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3"代表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和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两个"4",分别代表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研发制造和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以及改造提升机械、轻工、冶金、建材4个传统优势制造业,"N"代表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若干未来产业。"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的具体呈现形式就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集群内主体的创新和交易成本。
  提出新体系,是否意味着要放弃传统产业?答案是否定的。"传统优势产业今后仍将是维持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敬茂明介绍,在传统产业体系内,也有先进技术、高附加值环节。同时,一些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使传统产业不再"传统",还能更加彰显优势。
  据了解,《规划》聚焦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制造业立支柱强基础锻长板行动。《规划》提出聚力做强五大万亿产业。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等产业营业收入要加快迈上1万亿元台阶,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要加快突破2万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珠峰计划",遴选一批增长潜力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巩固提升四川在国家产业版图中的地位。为解决"大而不强"的隐忧,《规划》聚焦16个领域,突出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从产业链、基础能力和技术改造三个维度提出强基础的实施路径。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规划》提出了实施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等具体措施。"具体来说,将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燃机、钒钛资源等发布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等。"敬茂明表示,"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等也将提上日程。
  塑造四川制造业空间新格局。《规划》对未来五年四川制造业空间布局做出了新谋划--遵循点轴布局模式,围绕做强成渝发展主轴,打造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核心区;遵循网络布局模式,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遵循区域梯度转移模式,依托毗邻重庆这一极核,加快"两翼三带"制造业崛起。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四川造"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制造业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推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等任务。
 
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出炉
 
  近日,湖北省发改委印发《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是全国铁路完善网络和提升质效的关键期,湖北要紧抓机遇推动新一轮铁路大发展,打造"轨道上的湖北"和 新时代"祖国立交桥"。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实现武汉、襄阳、宜昌与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武汉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3-4小时通达。
  到2025年,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7000公里左右,高铁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左右。时速350公里线路占比达70%,实现市市通高铁。
  到2035年,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左右,高铁总里程接近5000公里。时速350公里线路占比达85%,实现县市铁路全覆盖,全面实现"1、2、3小时"高铁出行圈。
  《规划》提出,有序构建市域(郊)铁路网,公交化开行市域(郊)列车。武汉城市圈利用既有汉孝、武黄、武冈、武咸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研究利用武九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开行武汉到鄂州(黄石)、红安,团风的市域列车。规划建设吴家山~汉川、吴家山~天河机场~闵集、武汉站~天河机场、桃桥湖~邾城、武汉~鄂州花湖机场市域(郊)铁路。
  宜荆荆恩、襄十随神城市群,改造鸦宜铁路,开行宜昌东站到晓溪塔市域(郊)列车,并规划建设宜昌东站到三峡机场、随州到广水的市域(郊)铁路。
  除市域(郊)铁路外,"十四五"期间,湖北还提出加快贯通全面高速铁路通道。优先建成郑万高铁襄阳~万州段、宜昌~郑万高铁联络线、黄冈~黄梅高铁、安庆~九江高铁、荆门~荆州铁路。
  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宜昌段、合肥~武汉段、宜昌~涪陵段和武汉枢纽直通线,京九高铁阜阳~黄冈段,呼南高铁襄阳~常德段、福银高铁西安~十堰段。
  研究规划十堰~宜昌高铁、武汉~红安连接线、安康~十堰~襄阳~随州~信阳~合肥高铁、十堰~南阳铁路、荆门~随州~信阳铁路、武汉~罗田~英山~安庆高铁、安康~恩施~张家界高铁、恩施~遵义铁路、鄂州~罗田铁路等项目。
  积极推动长江中游三省干线城际网互联互通。规划建设仙桃~洪湖~监利铁路、荆州~岳阳铁路、武汉~南昌铁路,力争这些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并在"十四五"期间启动实施。
  争取安康~恩施~张家界铁路调整按高速铁路标准规划建设,规划还研究监利~华容铁路、荆州~华容~益阳铁路、咸宁~岳阳铁路、咸宁~吉安铁路、武汉~黄石~九江高铁等新通道。
  此外,《规划》还就完善便捷高效货运体系、打造多网融合综合枢纽、持续深化铁路改革创新、推进铁路融合一体发展进行了部署。
 
湖南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出台
 
  日前,湖南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湖南省将瞄准"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实现中医药产业跻身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布局方面,《方案》提出,建设1个中药资源数据库与中药标本馆、1个道地与特色药材种质资源库、1个中药材与中药饮片标本库、15-20个省级道地与特色药材良种繁育基地、30-40个道地与特色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30-40个"定制药园"。建设40-50个中药材产地初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制订中药材国际标准3项,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不少于30项。建设3家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
  此外,创新研发中药新药3-5个,新增培育20个年销售过亿元、2-5个年销售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创制100个食品与保健食品、日用与化妆品、植物提取物、农业投入品等中药衍生产品。建设10-14个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和50-60个中药共享调剂配送中心。
  同时,打造全国中医药文旅康养高地。创建2-3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开辟5-8条康养精品旅游线路,打造30-40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推进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中医药特色足浴、按摩、理疗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发展。
  发展路径上,《方案》明确多部门协同推进,传承创新并重。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强化湘产道地与特色药材种质资源和原产地保护,制订省级中药材生产区划,完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持续支持湖南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与县级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服务站稳定运行,初步建立"湘九味"等道地与特色药材资源动态监测和溯源系统,构建预警机制。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湖南省中医药产业科研创新体系,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省部共建创新平台建设。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中加大对中医药类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中药新药研发,促进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创新研发。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或引进创新药,对获得生产批件并在省内落地投产的,按有关政策予以奖励。将符合条件的新注册中药制剂按规定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方案》实施步骤分为部署启动、整体推进、巩固拓展三个阶段。为确保顺利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省级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各部门统筹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协调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共同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
 
广东拟打造五个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12月14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建成海洋高端产业集聚、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四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0个,打造五个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展望2035年,广东省将全面建成海洋强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球前列,建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的核心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区,建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经济合作引领区、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
  上述五个千亿级以上海洋产业集群,涉及海上风电、海洋油气化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旅游以及现代海洋渔业等。
  《规划》提出,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观光旅游、海洋综合试验场等相结合,力争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阳江、粤东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达到900台(套)等。
  "以广州、深圳、中山为核心,以明阳智能、中广核等企业为龙头,打造海上风电科技创新研发基地。"《规划》表示。
  根据《规划》,广东将增强高端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加快向中高端海工产品和项目总承包转型,加快形成产值超千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构筑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和多点支撑格局,争创一批现代海洋城市,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引擎。"《规划》提出,依托深港、广佛、珠澳极点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为载体,共同建设高端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推动广州打造世界海洋创新之都,支持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广州港、深圳港引领大湾区东西两岸港口物流资源整合,携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海港枢纽,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
  在金融方面,《规划》提出,利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自贸区发展海上风电金融产品,培育和创新海上风电设备融资租赁及保险、基金等海上风电金融业务。
  "加快发展蓝色金融产业。"《规划》表示,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海洋金融事业部,推动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积极争取以深圳前海为中心创建"中国蓝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对接深交所和上交所南方中心等资本交易平台,支持涉海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务融资,引导吸引各类资本加大对涉海企业股权投资。探索开发期权期货、排污权交易等海洋相关金融产品,鼓励发展海洋经济类证券指数等产品。
  《规划》提出,广东将深入开展海洋碳汇研究,鼓励开展蓝碳标准体系、海洋碳汇核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碳汇计量相关技术方法及标准研究,试点研究生态渔业的固碳机制和增汇模式,把蓝碳作为支持沿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带动海洋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养殖、蓝碳技术服务和蓝碳交易等海洋经济新业态发展等。此外,广东将在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惠州和湛江等开展海洋碳中和试点和示范应用。探索海洋碳汇交易,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国家发改委同意深圳市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
 
  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复函深圳市人民政府,同意深圳市组织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
  复函要求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按照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方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跨界引领发展、跨区域一体发展、跨领域协调发展、跨前沿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质量和效率,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复函要求深圳市切实加强对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的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和目标,压实相关部门单位责任,适时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单位加强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在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据了解,深圳市2020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提出将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建设五张通信网络、四类算力设施、三大数字技术设施,形成"泛在连接、高效计算、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今年举行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圳市要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圳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素、高端产业的进一步集聚。而大力发展"新基建",有助于深圳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粤桂东西部协作规划出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印发《粤桂东西部协作规划(2021-2025年)》,把粤桂东西部协作工作重心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支持广西33个结对协作县(含国家、自治区层面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快速发展。
  "十四五"期间,两省区将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协同推进"九大协作",即优化结对协作、深化产业协作、加强劳务协作、强化消费协作、促进人才协作、推进基础设施协作、加大社会事业协作、鼓励社会力量协作、推动区域战略协作。
  广东省结对帮扶广西,其中深圳市结对帮扶南宁、桂林、百色、河池4设区市22个县,江门市结对帮扶崇左市4个县,湛江市结对帮扶柳州市3个县,茂名市结对帮扶来宾市2个县,肇庆市结对帮扶贺州市2个县。创新结对帮扶方式,巩固原有乡、村结对帮扶关系,扩大帮扶覆盖面,提高帮扶精准度。
  支持协作市之间开展跨区域产业合作,共同引导投融资平台、企业到产业园区投资发展;支持广西协作市县建设和完善集仓储保鲜、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引导和鼓励广东企业到广西投资兴业,推动"湾企入桂"项目落实,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广西协作市县集聚;加大深百产业园、深巴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等产业园区以及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广东东西部协作肇庆产业基地建设,新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消费协作方面,粤桂合作在广西协作市县共建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大"广西好嘢"等品牌建设力度,将广西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纳入"圳品"管理,帮助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价值链;支持建设广东东西部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广西馆"和一批专馆、专区,推动广东结对帮扶市建设广西消费帮扶产品展馆、农产品配送前置仓,引导广东商家进驻展销广西名特优产品;引导广东电商企业在广西拓展业务。
在推动区域战略协作中,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机遇,共同推动两省区区域战略协作,促进两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等建设,积极支持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拓展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重点跨省园区建设,加快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东片区主体区开发建设;推进"粤桂画廊"建设,共建康养旅游休闲度假美丽廊道(肇庆、贺州、桂林)。
 
广西钦州石化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获批复
 
  12月9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委会披露,《广西钦州石化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已于近日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复,为钦州港片区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万亿级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钦州石化产业园位于钦州港片区,经过10多年的培育、发展,钦州石化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和"从小到大"的转变。从2013年起,在全国700多家化工园区综合实力评比中,钦州石化产业园连续8年荣膺中国化工园区30强,2020年成功晋升前20,进一步巩固了西南地区最大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地位。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钦州市提出优化园区和产业布局,在原有金谷片区、三墩片区的基础上,增设鹿耳环片区,用于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从52平方公里扩展至76平方公里,规划发展高端新材料、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及化纤纺织等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形成万亿级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
 
海南省探索"只征不转""不征不转"土地利用制度
 
  据悉,海南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支持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和用地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保护资源与促进发展,保障海南自贸港产业项目落地,推进海南自贸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有力的规划和用地保障。
  《意见》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项目空间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意见》所称的产业项目是指符合国家和本省产业政策要求的各类产业项目,不包括市场化商品住宅项目。《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意见》明确了支持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和用地保障的十个方面重点工作,包括强化规划引领,提升规划管控的科学性灵活性;完善用林用地指标安排机制;创新产业项目土地利用分类管理方式;实行差别化产业项目用地供地模式;完善地价体系;鼓励现有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优化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加强用地服务和批后管理。
  创新产业项目土地利用分类管理方式方面,《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只征不转""不征不转"土地利用制度,对相关项目用地可采取"只征不转""不征不转"的方式,按照土地现状用途管理,由项目用地单位与土地权利人依法签订土地使用合同,明确双方种植、养殖、管护与经营等土地使用关系。
  相关项目包括:自然景观用地、农牧渔种植和养殖用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中的观光台(占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栈道(宽度不超过2米)等非永久性附属设施用地;零星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储运、供电、供气、通讯、电子监控等建筑物或构筑物(占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用地;以人工湿地等生态环保方式进行污水处理的设施用地;路面宽度(车行道)不超过8米的农村道路(含乡村旅游道路)用地。
  其中,采取"只征不转""不征不转"方式用地涉及占用规划林地的,应当依法依规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对国家明确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等情形,不得采取"只征不转""不征不转"方式用地。
  实行差别化产业项目用地供地模式方面,完善招标拍卖挂牌供地方式:产业项目土地用途为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的,可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节地技术等要求作为土地供应的前置条件,采取带项目招标或者挂牌方式供地;产业项目土地用途为科研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体育用地等符合划拨目录的非经营性项目的,可采取划拨、协议出让或者作价出资方式供地;产业项目土地用途为零售商业用地、商务金融用地等总部经济以及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可在土地出让公告中明确地方财力贡献率、总部建筑自持率等相关条件,采取招挂结合(先招标,后挂牌或拍卖)等方式供地。采取招挂结合方式供地的,总部建筑自持率(不对外销售)不低于30%,非自持部分建筑5年承诺期届满且履约评价达标后,方可转让;其他经营性产业项目按规定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供地。
  此外,《意见》指出,支持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支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和地下空间专项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应当优先用于建设地下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防空防灾等公共服务项目,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商业、仓储、文化、娱乐等产业项目及配套设施。建立地下空间供地模式,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建设的,应当在供地时一并明确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的范围、用途、建设要求等使用条件和内容;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可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供应的有关规定,采取划拨、出让、租赁等方式,与地上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供应或单独供应。
 
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创新高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26万亿美元。
  数据显示,2020年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债务增加最多的一年,全球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上升28个百分点至256%。其中,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上升尤为明显,其与GDP之比已从2007年的约70%升至2020年的124%,同期发达经济体私营部门债务与GDP之比从164%升至178%。
  IMF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当天在文章中说,随着全球利率上升和金融环境收紧,全球债务激增可能会增加经济脆弱性,阻碍经济复苏,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在高债务和通胀上升的环境下如何正确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
  加斯帕尔表示,随着中央银行加息以抑制通胀,财政政策也要作出相应调整。历史经验显示,随着利率上升,财政支持对于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效果减弱,同时可能会加剧通胀压力。
  加斯帕尔警告说,如果全球利率上升快于预期,金融环境大幅收紧,债台高筑的政府、家庭和企业就会有更大压力;如果公共和私营部门同时被迫去杠杆,经济增长前景将面临风险。
  加斯帕尔认为,那些存在较高融资需求和容易受到汇率波动干扰的经济体或需尽快调整政策,以稳定市场信心和防止陷入财政困境。此外,疫情和全球融资鸿沟凸显加强国际合作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力支持的必要性。
 
美国11月生产者价格指数大幅上涨
 
  据报道,美国劳工部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在11月大幅上涨。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美国11月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0.8%,该上涨幅度高于10月的0.6%。截至12月初,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与去年相比增长9.6%,成为自2010年以来的最快年度增幅。此前专家预测该数字为9.2%。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美国的整体消费支出已大幅高于疫情前水平,但同时也增加了供应链的压力。因此在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飙升之际,美国的制造商、航运公司和零售商仍难以满足旺盛的消费者需求。
  生产者价格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它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价格指数中的一个。如果生产者价格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生产者价格指数比预期数值低,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美国11月CPI同比涨幅创近40年来新高
 
  据悉,美国劳工部1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8%,是1982年6月份以来最大同比涨幅。
  数据显示,美国当月CPI大幅攀升主要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4.9%,同比涨幅是1991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具体来看,当月能源价格大幅走高,环比上涨3.5%,同比上涨33.3%,其中汽油价格环比上涨6.1%,涨幅较上月持平,同比上涨58.1%。当月食品价格继续上涨,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6.1%。
  占CPI比重约三分之一的住房价格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3.8%,是2007年6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由于全球半导体短缺继续限制库存并推高成本,11月新车价格环比上涨1.1%,二手车价格环比上涨2.5%。
  今年以来,通胀持续高企成为美国经济复苏之路的"拦路虎"。虽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官员将通胀飙升归因于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因素,但价格上涨的力度和持续时间早已超过预期。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在短期内继续面临高通胀环境,供应链瓶颈、劳动力短缺和住房成本增加等因素将持续推高价格。
同时,通胀高企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可能自2022年1月起加快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至每月削减300亿美元,并预计美联储可能最早在明年春天开始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水平。
 
美国11月份零售额增幅不及预期
 
  据悉,美国商务部1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零售额较10月零售额相比增长0.3%,增幅低于经济学家此前预期的0.8%。
  数据显示,美国11月百货商店的销售额下降了5.4%;电子产品的销售额下降了4.6%;在线零售商的销售额持平;音乐、书籍和体育用品的销售额增长了1.3%。
  观察家普遍认为,美国11月零售增幅低于预期,说明在通胀率达到40年来最高的情况下,消费者正在抑制购物。
 
拜登签署提高美国政府债务上限法案
 
  据报道,美国总统拜12月16日签署了将债务上限提高2.5万亿美元的法案,使美国财政部的借款授权延长至2023年,暂时避免政府债务违约。
  为避免出现债务违约,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期敦促国会在12月15日之前再次调高债务上限,但共和党不愿配合行动。经过协商,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和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上周(12月6日-12日)达成协议,允许参议院绕过多数立法批准所需的60票门槛、以简单多数通过相关决议案,从而使在参议院拥有50席的民主党可以不依靠共和党支持独自提高债务上限。
  最终,这项决议案以50票赞成、49票反对的微弱优势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并以221票赞成、209票反对的结果获得众议院批准。
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借款授权用尽。美国国会1917年设立债务上限制度,旨在定期监督政府开支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难实现强化财政纪律、控制债务增长的初衷。自二战结束后,美国国会已修改债务上限约百次,其中大部分是上调。此次上调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达到约28.9万亿美元。
 
美联储暗示2022年将加息三次
 
  据报道,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12月15日发表声明称,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不变,将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维持在0.15%不变,将隔夜逆回购利率维持在0.05%不变,符合市场的普遍预期。
  美联储曾于11月首次宣布要缩减每月债券的购买规模,而12月15日的声明表示,将加快缩减的速度。从明年1月开始,美联储将减少购买价值200亿美元的国债和价值1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美联储所有委员均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开始加息,具体为2022年和2023年分别加息三次。委员们对政策举措持鹰派态度,坚定地倾向于加息。在18名FOMC委员中,12名委员认为明年至少将加息3次,6名预计明年加息不到3次,没有任何委员看到明年利率保持当前近零水平。
  政策立场的变化也反映在经济数据预期方面,美联储委员们对2021年美国实际GDP增长预期区间调整为5.3%-5.8%,较九月时的5.5%-6.3%进一步下降;失业率预期为4.0-4.4%,与前值4.5%-5.1%相比同样下滑。核心PCE物价指数预期为4.4%-4.5%,较九月3.5%-4.2%继续抬升。此外,委员们对2022年的通胀预期区间也提升至2.4%-3.2%,继续超过2%的政策目标。
  Grant Thornton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解读称,12月决议声明显示出FOMC目前更"慌"了,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第一次看到美联储追着通胀跑的景象。
  美国劳工部1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了0.8%,同比上涨6.8%,达到1982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目前大多数美国人见过的最高通胀率。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2月15日在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通胀偏高,迫使美联储加速缩减购债。美联储将使用工具来支持劳动力市场,并防止高通胀变得根深蒂固。
  鲍威尔称,近期美国新冠病例的增加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均对美国经济构成风险。但FOMC官员们仍然认为,美国经济将急速增长,经济朝着充分就业这个目标取得了进展。
  鲍威尔表示,高通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现在物价上涨的范围更广了。此外,美联储工作人员们大幅下修了对美国失业率的预期。尚且不知道劳动力短缺问题还将持续多长时间。
 
欧洲央行将逐步退出抗疫刺激计划
 
  据报道,欧洲央行12月16日宣布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同时将暂时提高每月定期购债规模,以帮助平稳退出抗疫刺激计划。
  在当天会后发布的政策声明中,欧洲央行承认奥密克戎病毒变体带来的威胁,并承诺将在短期内提高常规资产购买规模,从而为明年3月抗疫紧急计划的结束提供缓冲,避免出现拉加德所说的"粗暴过渡"。
  "管理委员会认为,在实现经济复苏和中期通胀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允许我们在未来几个季度内逐步放缓资产购买步伐,"政策声明中写道,"但要让通胀率在中期内稳定在2%的目标水平,仍需要货币宽松的支持。"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近期通胀将维持在高位,但明年将有所下降。
  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当天决定,维持欧元区存款基准利率在-0.5%,主要再融资利率在0,边际借贷利率在0.25%不变,符合预期。
  对于原定于明年3月结束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欧洲央行将从明年一季度开始减少购买额度。不过,欧洲央行将继续维持PEPP再投资至至少2024年底,并保持PEPP的灵活性,称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恢复净购买。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将在明年二季度把资产购买计划(APP)的额度从目前的每月200亿欧元翻倍至400亿欧元;并在三季度每月购买300亿欧元;然后从10月起将每月购债额度保持在200亿欧元。
  欧洲央行称,考虑到欧元区面临的经济不确定性,上述决定将使管理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决定上保持灵活性和选择性。
  欧元区11月通胀率创下4.9%的历史新高,而奥密克戎变体正在整个欧洲大陆蔓延,此前德尔塔变体的扩散已经迫使几个欧洲经济体重启部分封锁的措施。
  到目前为止,相比美联储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的态度显得更为鸽派。当天英国央行宣布了三年多来的首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15个基点至0.25%,这也使其成为了疫情开始以来首个加息的主要央行。
  而此前一天,美联储决定将每月缩减购债额度翻倍至300亿美元,为明年春季加息打开了大门。最新的利率点阵图还显示,大部分与会者预计,2022年美联储将加息三次,2023年还将加息三次。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固收宏观策略师吉尔(Gurpreet Gill)在一份研报中指出,欧洲央行的做法是"从危机时期的支持措施开始过渡,但仍保持宽松"。
  吉尔指出,上次政策会议时基于市场的通胀预期为2.1%,但今天这一数据为1.85%,这表明,欧洲与美、英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通胀前景不太一样。
  "至于加息前景,我们预计欧洲央行将在2024年加息。一旦疫情和政策扭曲消退,核心通胀可能稳定在1.5%。那意味着,欧洲央行将实施整整十年的负利率。"
 
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至0.25%
 
  据悉,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12月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1%的历史低位上调至0.25%,以应对通胀持续上升的压力。
  英国央行当天公布的会议纪要预计,英国劳动力市场将继续吃紧,而且有迹象表明国内的成本和价格上涨压力将更加持久。英国央行认为,奥密克戎毒株可能会对短期经济活动造成压力,但目前尚不清楚其对中期通胀的影响,当前有必要上调基准利率。
  英国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为10年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央行预计,在今冬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通货膨胀率将保持在5%左右,并在明年4月达到6%左右的峰值。
  鉴于奥密克戎毒株的影响,英国央行还将今年第四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从1%下调至0.6%。
  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英国首席经济学家塞缪尔·图姆斯表示,英国央行在还不清楚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大幅增加会对经济造成多大程度破坏之前就加息,凸显其对通胀前景的担忧。
 
德国11月通胀率升至近30年新高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11月通胀率升至5.2%,为1992年6月以来最高值。
  数据显示,11月德国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2.1%,是推高通胀的主要因素。去除能源价格因素,当月通胀率为3.4%。此外,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5%,服务业价格同比上涨2.9%。
  德国联邦统计局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多种原因导致通胀率在今年下半年持续攀升,包括去年同期能源价格较低形成的基数效应,以及供应链瓶颈和上游产业价格大幅上涨等。
  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德国通胀率自2020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正值,此后不断攀升。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受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11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4.9%,创25年新高。
 
意大利11月通胀达到2008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
 
  据报道,意大利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意大利居民消费指数(含烟草)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3.7%,达到了自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指出,11月通货膨胀再次加速,主要原因依旧是能源价格的上涨。
 
日本11月企业物价升幅创近41年新高
 
  据悉,日本央行12月1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企、日元贬值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11月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同比增长9%,为1980年12月以来的最大升幅。
  报告显示,11月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升至108.7,连续9个月同比上升。从品种来看,在纳入统计的744个商品品种中,有453个品种的商品价格同比上涨,占比约为60%。汽油、柴油等石油及煤炭制品、钢铁、木材、化工产品等涨价尤为明显。石油及煤炭制品价格同比涨幅达49.3%,钢铁价格涨幅为23.9%。
  原材料价格上涨,制成品却难以随之提价。现阶段,新冠疫情导致日本内需不振,通货紧缩压力较大,企业普遍对涨价持谨慎态度,导致经营面临巨大压力。
 
投资分析点评
 
▲英唐智控拟建设半导体产业园
 
  12月12日晚间,英唐智控(300131)披露公告,公司与中唐空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唐发展")、深圳市英盟系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盟科技")签署协议,通过合资设立项目公司,在成都投资建设"英唐半导体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光学、IPM及先进封测生产线、FAB6英寸特色(含SiC)工艺线。
  公告称,项目公司注册资本暂定为5亿元,英唐智控或合并报表范围内子公司以股权及货币方式合计出资1.25亿元,拟持有项目公司25%的股权。其中,英唐智控拟以持有的上海芯石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芯石")25%股权作价1.05亿元。上海芯石是一家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功率器件研发、设计与销售企业,其业务产品主要覆盖硅类和碳化硅类两大类别,英唐智控持有上海芯石40%的股权。
  项目公司对外投资项目分三部分投资建设,第一部分投资额约2.2亿元,用于建设年产1.2-1.8亿颗的光学封测生产线及年产150-200万颗的IPM封测生产线,预计2022年10月建成投产,2024年9月实现达产;第二部分计划投资额约18.1亿元,用于建设年产72万片的FAB6英寸特色(含SiC)工艺线,预计2023年10月建成投产,2025年1月实现达产;第三部分为建设年产能20亿颗的先进封测生产线,待第一、第二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后视情况再行约定。
  对于"英唐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公告显示,该项目将围绕半导体产业,依托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从传感器、功率半导体、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类型入手,依靠三方及行业专家教授的行业经验及技术、设备积累,规划从IC设计、特色FOUNDRY产线、封装、测试、以及方案开发及应用等各环节产业,形成半导体全产业链产业园区。
  英唐智控表示,公司自2019年开启向上游半导体芯片领域延伸的战略转型道路以来,致力于打造为以电子元器件渠道分销为基础,以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为核心,集研发、制造、封测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半导体IDM(整合设备生产模式)企业。
  但在核心的制造产能领域,公司目前仅有英唐微技术可以提供月产5000片6英寸晶圆的器件生产能力,整体规模偏小。要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全产业链条的IDM企业,亟待补充相应的产品制造能力。而本次参与"英唐半导体产业园项目"正是为了满足英唐智控对半导体产能需求而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标志着英唐智控半导体产业全面落地进程的开启。
 
  ▲德赛电池出资3.5亿开展储能电芯业务
 
  据悉,按照战略规划,德赛电池(000049)从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业务向电芯业务领域延伸。12月16日晚间,德赛电池公告称,公司拟与战略投资者等相关方合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开展储能电芯业务,注册资本为5亿元,其中公司以现金出资3.5亿元。
  德赛电池为控股型企业,主要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其中惠州电池和长沙电池主营中小型锂电池封装集成业务,惠州蓝微和越南蓝微主营中小型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业务,惠州新源主营大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业务。
  德赛电池公告称,电芯是电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具备较好的电芯能力是电池行业竞争的重要竞争力体现,在"双碳时代"背景下,储能电芯行业的战略性机会出现,公司在储能封装集成业务方面已经有较好的积累,规划布局建设储能电芯能力是公司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德赛电池规划,公司将继续拓展动力电池电源管理系统业务,持续改善该业务模块的经营成果。同时,大力开拓储能电池的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业务,以公司惠南新厂房投产为契机,扩大业务规模,使储能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今年10月,德赛电池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有为华为生产储能锂电池产品。公司储能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5G通信基站、家庭储能、UPS数据中心电源等方面。储能锂电池市场是公司未来重点开拓的业务领域。
 
▲英特尔将在马来西亚投资70亿美元扩大芯片封装产能
 
  据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日前披露,英特尔(NASDAQ:INTC)将投资30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合70亿美元),在马来西亚槟城北部新建一座先进半导体封装工厂,以扩大其位于马来西亚的封装产能。
 
  ▲智路资本14亿美元收购韩国美格纳遇挫
 
  12月13日,韩国OLED显示驱动芯片厂商美格纳(NYSE:MX)宣布,由于无法获得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批准,智路资本已撤回对该公司的收购,并支付7020万美元的分手费,其中5100万美元将即刻支付,1920万美元最晚可在2022年3月31日前付清。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安钢集团混改方案获批复
 
  12月14日,安阳钢铁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安钢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工作方案已获河南省政府国资委批复,原则同意安钢集团报送的《安钢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总体工作方案》(简称《总体方案》)。
  公告称,根据《总体方案》,安钢集团此次混改主要分为三步:一、先将安钢集团 100%股权整体增资至河南机械装备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装投集团"),再将安钢集团所持公司 20%股份无偿划转至装投集团;二、由装投集团依法对外公开转让安钢集团 80%股权;三、转让同时,安钢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
  安阳钢铁曾于11月份披露,在实施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后,安钢集团还将进行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新安钢集团股权结构为战略投资者和安钢集团员工持股的比例合计80%左右(其中,安钢集团员工持股及股权激励的比例约10%、战略投资者比例约70%)、河南装投集团持股20%左右。
  截至目前,安阳钢铁的控股股东为安钢集团(持股比例为66.78%),实际控制人为河南省国资委。
  安阳钢铁表示,本次混改将导致安钢集团控制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对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影响。
  据了解,安钢集团是始建于1958年的河南省属国企,年产钢能力1000万吨,也是河南省最大的精品板材和优质建材生产基地。
 
▲紫光集团重组战略投资者确定
 
  12月10日晚间,紫光集团旗下主要上市平台紫光股份、紫光国微发布公告,间接控股股东紫光集团通知,通过多轮重整投资方案遴选,最终确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智路资本")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建广资产")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7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
  同日,紫光国微、紫光股份还披露清华大学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清华大学持有的清华控股全部股权划转给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次划转还需教育部以及四川省国资委批复。
  目前,清华控股持有紫光集团51%股权,受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重整以及本次划转影响,紫光股份、紫光国微股权结构及实际控制人情况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
  今年10月18日,紫光集团等7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首次披露了共计七家意向投资人报名参与重组战略投资,但并未披露具体名单。
  最终胜出的智路资本、建广资产在半导体领域有着长期而又深入的投资布局:智路资本是一家全球化的专业股权投资机构,专注于半导体核心技术及其他新兴高端技术投资机会;建广资产成立于2014年1月,是一家专注于集成电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并购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按一债会披露的时间安排,从8月27日法院受理7家紫光系公司合并重整开始计算,将在6个月内完成将紫光集团战略重整计划制定工作,即2022年2月27日前会给出偿付方案并由债权人表决。随着本轮战略投资者明确,重整方案有望加速制定。
  根据此前披露和报道,截至10月18日,债权管理人审查确定紫光集团方面债权1081.81亿元,暂缓确定债权502.99亿元;截至11月19日,确认债权规模约1426亿元;根据管理人梳理,7家重整企业的经营业务以芯片业务和云网业务为主,能源、金融、教育等业务为辅,其核心资产业务主要分布于下属芯片板块、云网板块以及其他业务板块的经营实体企业。
 
▲老百姓拟收购怀仁大健康46%-72%股权
 
  12月10日晚,老百姓大药房公告称,拟收购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46%至72%的股权。
  老百姓大药房此前已直接持有怀仁大健康4.16%股份。若收购顺利实施,老百姓将持有怀仁大健康50%以上股权,实现控股;本次交易完成后,老百姓大药房在湖南省的门店数有望达2000家左右,且在全省7个市州的门店数量排名第一。
  怀仁大健康成立于2002年,经20多年的深耕细作,在大湘西地区建立了合理的业务布局,并拓展至周边区域,在湖南及贵州共拥有650余家自营药店,在怀化市、邵阳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门店数位列同业第一。
  老百姓大药房称,此次收购将实现对湖南省主要区域全方位覆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湖南区域的竞争优势,夯实湖南省域的龙头地位。
  今年以来,老百姓大药房先后收购了内蒙古赤峰人川、河北华佗药房以及兰州惠仁堂、华康大药房、江苏百佳惠和泰州隆泰源等药房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截至三季度末,老百姓大药房拥有门店总数8163家,其中直营门店6055家、加盟门店2108家。
 
  ▲沙钢系企业拟56.6亿受让藏格矿业13.09%股份
 
  据报道,钢铁大佬沈文荣旗下的沙钢系企业正大举增持藏格矿业(000408)。12月15日,藏格矿业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控股股东藏格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永鸿实业的通知,由于藏格集团和永鸿实业在国信证券的股票质押合约已到期待购回,根据相关通知和规定,已对上述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采用协议转让方式进行处置。
  据了解,藏格集团及永鸿实业曾在2016年7月至9月与国信证券签订《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协议》,以其所持部分股票进行质押融资,上述股票质押业务到期后未按时足额归还借款本息,构成违约。公告显示,共涉及质押股票数量合计5.11亿股,涉及本金37亿元。
  从本次处置方式来看,12月13日,藏格集团与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新沙鸿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新沙鸿运)及国信证券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与宁波青出于蓝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青出于蓝)及国信证券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永鸿实业也于当日与新沙鸿运及国信证券签订了两份《股份转让协议》。
  根据转让协议,藏格集团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分别向新沙鸿运、青出于蓝转让其持有的藏格矿业1.286亿股及4424.8万股股份,分别占藏格矿业股份总数的6.52%和2.25%,永鸿实业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新沙鸿运转让其持有的藏格矿业8511.4万股股份,占比4.32%。
  本次股份协议转让前,藏格集团、永鸿实业、新沙鸿运持有藏格矿业的股份比例分别为40.79%、18.33%和3.73%,青出于蓝不持有藏格矿业股份;转让完成后,上述四方持有藏格矿业的股份比例分别为32.02%、14.01%、14.57%、2.25%。
  上述股份转让价格为"协议签署日"前一交易日藏格矿业收盘价的70%,为21.96元/股,12月15日,藏格矿业收盘价34.22元/股,这就意味着,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新沙鸿运、青出于蓝在上述交易中将浮盈近55.8%。另外,上述交易共涉资56.6亿元。
  此次交易的另一个看点在于,新沙鸿运为江苏沙钢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隶属于沙钢集团;青出于蓝的合伙人中则出现了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常务执行董事龚盛等人的身影。
  2020年三季报时,新沙鸿运首次出现在藏格矿业前十大股东名单里,彼时持股比例为2.14%,位列第五大股东。在今年三季报中,新沙鸿运的持股比例降到了0.53%。
  目前,藏格矿业控股股东藏格集团的资金问题仍在发酵。在藏格集团对藏格矿业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一事披露后,公司实控人肖永明出让了名下巨龙铜业以偿债。为解决债务问题,藏格集团还通过减持、拍卖持有的藏格控股股份回笼资金。
  今年10月初,藏格矿业曾公告称,经藏格集团等与主要债权人协商,决定在不影响藏格集团控股股东地位的前提下,于2021年12月31日前分批次拍卖所持部分股票,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归还债务,从而通过降低负债规模释放质押股票,释放股票首先用于注销股份,最终完成4.13亿股股份的注销事宜。
  谈到本次藏格集团等向沙钢系企业转让股份一事,藏格矿业表示,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新沙鸿运与青出于蓝将成为公司重要战略股东。
  藏格矿业还表示,截至目前,藏格集团、永鸿实业及其他两位补偿义务人肖永明、林吉芳尚未履行2017年、2018年业绩承诺补偿股份回购注销义务,该义务仍将由出让方藏格集团、永鸿实业、肖永明、林吉芳履行,受让方新沙鸿运与青出于蓝不承担股份回购注销义务。不过,在解决业绩承诺补偿股份回购注销问题前,还不能办理本次拟转让股份的过户手续。
 
  ▲厦门钨业拟逾3亿元收购钨钼矿博白巨典100%股权
 
  12月14日,厦门钨业公告称,公司拟出资30,100万元收购关联方神威矿冶持有的博白巨典100%股权。博白巨典持有自然资源部颁发的油麻坡钨钼矿《采矿许可证》。本次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公司表示,随着公司钨产业链尤其是硬质合金、切削工具、钨丝等钨产业链后端深加工及应用领域产能的不断提升,公司对钨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公司拥有的三家钨矿山企业(即宁化行洛坑钨矿有限公司、江西都昌金鼎钨钼矿业有限公司和洛阳豫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所产出的钨精矿仅能满足公司部分需求。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减少关联交易并提高原料保障能力。
 
  ▲万科上海区域人事大调整
 
  12月16日晚间,万科内部发文宣布上海区域公司组织架构及人事调整。张海将继续担任开发经营本部首席合伙人兼CEO,不再兼任上海区域首席合伙人。上海区域原副总经理、杭州公司总经理吴镝升任上海区域首席合伙人。上海区域内多个城市总经理相应调整。
  本次被任命的四位上海区域重要城市的总经理,也是过去几年在上海区域取得过优秀业绩的干将。
  具体包括:张海不再兼任上海区域区首,继续担任万科开发经营本部首席合伙人兼CEO;原万科上海区域第一副总、杭州公司总经理吴镝升任上海区域区首;原万科南京公司总经理耿冰调任上海公司总经理;原万科上海公司执行总经理王昂调任南京公司总经理;原万科无锡公司总经理陈灏调任杭州公司总经理;原万科上海区域合伙人陈江鸣调任无锡公司总经理。
  对于此轮上海区域人事调整,万科方面表示,行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充分发挥集团军优势,助力公司在管理红利时代健康稳健发展。一方面要在组织上加强一盘棋建设,全面提升开发业务的联合作战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把打胜仗的将领放到更重要的事业舞台,以激发团队斗志,打更多硬仗胜仗。此次上海区域的人事安排,就是基于以上目的。
 
  ▲豫园股份宣布2.9亿元回购计划
 
  据悉,豫园股份12月14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自有资金回购1000万至2000万股用于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14.5元/股。公司本次回购资金总额为2.9亿元。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疫情影响,豫园股份自2018年完成重组之后,实现逆势上扬。这背后离不开治理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人才组织升级带来的动能。去年年底,豫园股份推出首次员工持股计划。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总人数不超过94人,人员范围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其他正式员工。
  在此之前,豫园股份已经持续推出合伙人期权激励计划、员工期权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等多层次激励措施,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确保未来中长期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截至目前,相关激励计划已覆盖近370人次。
 
▲力帆科技与吉利汽车设立合资公司
 
  据悉,力帆科技(601777)12月13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与吉利汽车在重庆市两江新区直管区设立合资公司。目标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其中公司以货币资金方式出资3亿元,持股比例50%,吉利汽车以货币资金方式出资3亿元,持股比例50%。
  根据双方拟签署的《投资合作协议》,吉利汽车将全力支持目标公司的造车业务管理与运营,并与力帆科技共同推动力帆科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力帆科技主要从事乘用车、摩托车、发动机、通用汽油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含出口)。2020年,力帆科技实施重整。2020年11月6日,力帆科技重整管理人与两江基金、吉利迈捷及吉利迈捷的母公司吉利科技集团共同签署《投资协议》,明确重整投资人身份并确定由吉利迈捷、两江基金共同发起设立满江红基金,以及吉利迈捷、吉利科技,或吉利迈捷/吉利科技持股比例达70%以上的绝对控股的公司作为参与公司重整投资的实施主体。
  根据重整计划中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力帆科技将按照每10股转增24.997股的比例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票。转增股票不向原股东分配,全部由重整投资人有条件受让。
  因实施重整计划,力帆科技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更。其中,满江红基金持有约13.50亿股,持股比例由0增至29.99%,成为新控股股东;执行事务合伙人重庆满江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占比51%,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占比49%)成为新实际控制人;李书福通过吉利迈捷全资控股的重庆江河汇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持有9亿股,占比20%,为第二大股东;原控股股东力帆控股持股数量仍为约6.19亿股,但比例由47.08%稀释至13.66%,降为第三大股东。
  据悉,今年1月6日,力帆科技审议通过董事会非独立董事换届选举的议案,吉利背景的杨健、徐志豪、钟弦获得6席非独董席位中的3席提名;1月26日,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揭牌,并导入吉利科技集团首款换电新车型。这也意味着,力帆重整后的产业转型进入实质性阶段。
  力帆科技表示,本次投资有利于推动公司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布局整车(包括但不限于换电车型)的研发、销售和运营等领域,推进产品在乘用车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
 
▲沃尔核材拟分拆上海科特赴北交所上市
 
  12月13日晚间,沃尔核材(002130)发布公告,拟分拆控股子公司上海科特(831474)至北交所上市。目前,上海科特已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满12个月。
  同日,上海科特同步披露拟赴北交所上市的筹备进展,称当前尚未与辅导机构签署辅导协议,后续将在协议签署后向上海证监局报送上市辅导备案材料。
  据了解,沃尔核材于2008年取得上海科特控股权,截至目前持有后者78.76%股权。其中直接持股42.32%,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间接持股36.44%。上海科特聚焦线路保护产品与特种高分子材料领域,主要产品包含热敏半导体元器件、电线电缆用硅橡胶和聚烯烃改性材料、新能源电池用硅橡胶材料及制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子电器、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沃尔核材表示,本次分拆上市有利于提高上海科特的研发创业能力和专业化经营水平,同时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
  根据分拆上市相关规定,上市公司需在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扣除按权益享有的拟分拆所属子公司的净利润后,归母净利润(以扣非前后孰低计算)累计不低于6亿元。若按照以往三年(2018-2020年)净利润测算,目前沃尔核材尚未达到分拆上海科特上市的指标。
 
  ▲雅化集团拟认购澳大利亚EV公司股权
 
  12月14日,雅化集团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雅化国际拟以每股0.045澳元,合计360万澳元的价格认购澳大利亚EV资源有限公司(简称"EV公司")8,000万股股份,占EV公司总股本的9.5 %,出资方式为现金出资。
  公告称,EV公司拥有丰富的锂矿资源,公司本次认购EV公司股权主要目的是与EV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其现有锂矿资源。
 
管理视点
 
德国:制造业企业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最极端的技术
 
《中制智库》12月16日刊发的一片报道指出,制造业企业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最极端的技术。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为什么区区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
  对方回答:德国的工匠精神会对每个生产细节非常重视,他们承担着生产顶级产品的职责,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所以德国涌现出奔驰,宝马,奥迪,阿迪达斯…
  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别说做企业,就是解决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德国人也能用各种巧夺天工的机械玩出花样:
  德国人追求的除了外形科幻、技术先进之外,更追求绝对高品质。人家1928年产的摩托车只要坚持保养,近百年后还能打着火。
  有一张关于德国建筑物的照片,名叫“不变的德国”,展现的是二战以后德国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纪式晚期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但是二战结束后,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废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战火摧毁,德国人非常心疼,因为德国人就是喜欢自己的文化。怎么办?
  德国人把当年的照片找出来,把当年的设计图找出来,一定要按原样一座座地重修起来。今天你跑到德国去看,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几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时代的风格。
  德国有座王家歌剧院在二战中被美国飞机全部炸毁,德国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剧院是过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结果毁于一旦。怎么办?
  二战后德国人就把这片废墟圈起来,搞了一批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技术工人,大约上百号人,花了35年时间,把这堆破砖烂瓦又重新装回去了。
  你现在再看这座王家歌剧院,怎么也看不出来是炸弹炸烂了以后又重新装回来的,这座建筑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说,“这个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德国热爱、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变的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
  全球范围内,“德国制造”优势并不在价格上。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
  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
  “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
  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
  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保健护肤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保证取材于天然有机品质。
  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例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以外,绝大多数采用了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份,来将化学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德国人生产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并富含镁元素。经过德国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是微微带甜味的。
  德国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质,既能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以至人们说,“使用这种德国锅具,一根蜡烛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
  德国人生产的煨汤用的锅,完全是钢铁铸造的,沉重得连男人都有点端不动,那锅盖内侧有奇特的花纹,我问一位德国的销售商:“搞这些花纹干嘛?”
  他说:“它盖上去后,水蒸气就能上下自然循环,不易烧干,这是一种技术。”德国的锅具,盖上去个个严丝合缝,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能为你省下不少煤气费。
  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不需要买第二次,因为你一辈子也用不坏它。
  我也曾问过一位德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
  他这样回答道: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没有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来的,所以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经久耐用’上。这种精神同样体现在工作态度上。
  今天,德国人一般只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建高楼,那也是世界级的大高楼,但有一个条件,这种高楼从任何方向倒下来时,不能压到另一栋楼。
  所以越高的楼房, 周边留有的空地就越大。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德国人建房子时,是一定要考虑到当它倒下来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的。
  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生活在5万人、10万人、15万人、20万人的中小城市里,连50万人口的城市,德国人都觉得太大了。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战中很偶然留下来的,很幸运没被美国飞机炸到;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历史了。
  但是,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
  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的,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我曾在柏林与一家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聊过天,我说:“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这位经理这样回答我:“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
 
信息化建设
 
上海普陀发布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
 
  据悉 ,在12月14日召开的2021上海数字创新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市普陀区科委发布了《普陀区支持数字化转型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是上海市首个区级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也是普陀区打造"数智普陀"品牌的重要制度创新,对于进一步推动形成普陀数字产业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意见》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入手,通过对新项目、新产业、新基建的引导,着力营造多元主体竞相参与的数字化生态氛围。扶持范围包括三方面:一是以需求为导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深化应用创新机制,推动数字赋能千行百业;二是支持数字化新业态、新路径、新模式落地普陀,全面激发产业数字化创新活力;三是加快5G网络、高性能计算、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高速泛在、智能融合的承载基础。
  《实施意见》将从项目建设、创新激励、平台搭建和宣传推广等四个方向予以扶持。在项目建设方面,支持以"跨领域、融数据、可推广"为标志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打造一批应用场景标杆。在创新激励方面,引导数字化研发机构落地、实施数字化创新大赛激励、推动信息服务高端化转型,吸引数字化高端产业集聚。在平台搭建方面,鼓励创新型融合应用机制、支持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国内外开源组织落户,搭建数字化产业孵化平台。在宣传推广方面,推动重大活动举办并落地普陀、打造人才培育和实训基地,营造数字化转型良好氛围。
 
河北省发布电子商务"十四五"发展规划
 
  日前,河北省商务厅印发《河北省电子商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和任务。规划提出,到2025年,网上零售额预期达到4400亿元,主要平台活跃网店数预期达到80万个,跨境电商贸易额预期达到400亿元,农村(县域)电商零售额预期达到1610亿元。
  规划明确了河北电子商务"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形成一批全国知名、品牌突出、示范引领效应凸显的特色产业电子商务集群;培育一批本地化的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消费品电子商务平台(2C)和产业电子商务平台(2B);"十四五"期末,力争网络零售额达到44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26%左右;初步形成开放包容、公平竞争、吸引力强的电子商务大市场和共享、协调、多元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体系。
  河北省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九大专项行动,即优势主体培育引进专项行动、直播电商培育行动、农村电子商务双向流通专项行动、社区电商壮大专项行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专项行动、跨境电子商务一揽子服务专项行动、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技能提升行动、深化电子商务交流合作专项行动、电子商务数据监测专项行动。
 
山西出台推进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日前,山西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山西省将基本建成先进泛在的数据中心服务体系,形成"基础设施-数字产业-融合应用"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支撑山西发展成国内重要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促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山西省推进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夯实数据中心发展基础、推动数据中心高质量建设、健全数据中心产业链条、强化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提高数据中心安全能力。
  其中,在提升网络支撑能力方面,山西省将加快建设太原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高省域间网络传输质量,全面优化数据中心网络运营环境。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在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方面,打造形成以太原为核心、大同-吕梁-阳泉为支撑、多地市协同发展的"1+3+N"数据中心空间布局。
  与此同时,山西省还将支持数据中心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数据中心企业积极开展AI算力服务,逐步提高自主研发算力的部署比例;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发挥数据资源集聚优势,开拓数据清洗、数据安全、代理维护、系统集成等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促进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通过新技术产品规模化应用大幅提高数据中心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培育数据中心上游产业链,发展壮大数据中心下游关联产业链。
  此外,山西省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山西省大数据中心体系与全国大数据中心体系互联互通,助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发展格局。积极争取国家级各类数据中心落地山西,打造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重要数据资源灾备中心,建设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和数据中心聚集区。吸引京津冀地区大数据向山西迁移,支持山西省数据中心企业利用山西高性价比算力资源定向开展京津冀业务。
 
海南省就规范跨境电商经营征求社会意见
 
  据报道,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跨境电商市场秩序,12月3日,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就《跨境电商常见经营行为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引》明确了商事登记合规、网络交易合规、广告行为合规、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正当竞争限制等内容。
  在网络交易合规方面,《指引》指出,跨境电商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电话、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至少每六个月核验更新一次。跨境电商平台经营者不得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干涉平台内经营者的自主经营;应当对平台内经营者及其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建立检查监控制度。
  在广告行为合规方面,《指引》指出,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和保健食品广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跨境电商经营者应当在发布前提供有关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未经允许,不得在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中附加广告或者广告链接。
  《指引》指出,跨境电商经营者销售商品,除指定商品以及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外,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跨境电商经营者以直接捆绑或者提供多种可选项方式向消费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提供多种可选项方式的,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的任何选项设定为消费者默认同意,不得将消费者以往交易中选择的选项在后续独立交易中设定为消费者默认选择。
  《指引》明确,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以下情形: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万元。
《指引》适用于海南省范围内的跨境电商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的跨境交易行为。
 
李爱君:加快完善数据产权制度
 
《经济日报》12月14日刊发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的文章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对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作出重要部署,也为更好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方向。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更好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就要发挥出数据要素的重要作用。对此,加快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是一个重要抓手。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的产权制度应表现为产权的归属明确、产权的内容法定和产权的保护严格。明确产权的边界,可以避免产权之间的相互冲突,减少交易成本,产权的顺利流转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具体到数据要素,清晰的权利边界可以规范数据处理主体的行为,界定数据处理所涉及的各方权利和义务,从而减少纠纷、平衡各方利益。需要看到,使用、流通数据的权利是数据产权的核心内容,数据产权的实现必然要落脚在数据处理上。只有把各项数据产权的权利界定清楚,数据产权主体的权利才能落到实处,数据产权的转让才会具有明确对象,数据产权的价值才会有明确依据。
  当前,我国在数据产权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数据本身的特征导致数据产权不清晰。数据是对信息的记录,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数据处理行为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数据处理主体和数据所记录的信息所涉及的主体;涉及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数据处理主体的利益和数据所记录的信息所涉及的主体的利益;涉及的权利内容也是多元的,包括数据财产权利内容、数据所记录的信息中涉及的个人信息权利内容等。而数据又具有可无限复制、使用非排他和利用无损耗等特点,这些都导致数据产权的归属界定难度大。二是数据产权归属和内容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的相关内容没有对数据产权和内容进行规定,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数据的顺畅流转,提高了数据的交易成本。三是数据权属界定不清晰导致对数据产权的保护不完善。此外,数据产权制度的完善还应充分考虑数据处理行为相关主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提供了指引。面向未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需在进一步完善数据产权制度上下功夫。
  一是需明确数据产权界定的客体。数据产权界定的客体应是“数据”而不是数据记录的信息。数据是对信息的记录,是可控制的,是可以被实质性占有的;而信息是难以控制的,是被广泛传播的。因此,建议基于数据的可控性推动实现数据的实质性归属。
  二是需维护数据记录内容所涉及的主体的利益。数据产权不仅涉及数据占有主体的利益,还关乎数据记录信息内容涉及的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各主体的相关利益都需得到有力有效维护。在实践中,可依据数据记录的信息内容,对数据占有者的数据处理行为进行规范,以此更好保护数据记录信息涉及的主体的利益。
  三是需以维护数据开发和利用的市场秩序为目的。建议研究建立数据产权归属状况的公示规则,保证交易安全,特别是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数据产权自愿登记制度。同时,建议利用技术手段解决数据产权归属的公示公信问题,以不可篡改的加密算法标记数据的权属。
  四是需依据数据特征建立健全数据流通制度。更好推动数据产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数据流通制度十分重要。数据的可无限复制、使用非排他和利用无损耗等特征,决定了其在物权制度下的转让不再是产权流通的唯一方式,数据的开放、共享与融合均可以视作数据产权的流通手段。对此,可以借鉴知识产权普通许可、排他许可、独占许可等多种许可方式,依据数据记录的信息内容来明确数据产权许可的权利内容,进一步明确数据产权的法定方式,促进数据顺畅流动。
  五是需积极构建数据产权保护制度。朝着“加快法规制度建设”的方向,围绕“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在数据产权保护领域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各环节切实发力。数据产权保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探索建立对大规模侵犯个人数据产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数据产权侵权成本;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处理好企业数据产权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持续健全数据产权领域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根据数据本身的特征来积极探索相关的纠纷解决机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舆论引导,推动形成保护数据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而言之,更好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就要牢牢抓住完善数据产权制度这个关键,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使数据要素的资源价值充分释放。
 
企业信息员园地
 
“五红”铸“五力”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中共靖江市悦达安防设备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
  靖江市悦达安防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现有职工71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10月,现有正式党员4名,预备党员2名。近年来,企业党支部始终把党建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启明灯,探索实践非公企业“五力”党建工作法,以“组织力指数”提升“生产力指数”,以党建引领推动企业发展不断向前。
  红色堡垒铸就企业卓越领导力
  按照“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实行双向任职、双向覆盖、双向部署三个“双向”,推动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融合共进。实行双向任职,公司副总担任党支部书记,支部党员优先提拔进入公司管理层,保障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双向覆盖,坚持“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每一名党员点对点统筹包办联系一个生产车间。实行双向部署,把党建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年初统一研究部署总体工作,使党建工作与生产任务、重点项目方向统一、整体推进。
  红色基因铸就企业忠诚向心力
  注重把党建融入企业发展重心,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党员职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构筑坚强堡垒,先后投入10余万元打造党建阵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开展“与党同心·与企同行”、安全生产“党员三有三带头”等活动,引导党员牢记入党初心、增强使命担当。强化示范带动,持续深化“三个一线”突击行动,设置党员先锋岗3个,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1个,研发了并改良了智能晾衣架、智能防暴锁、电动钩锁、防悬挂水龙头淋浴装置、电动平开门等,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650万元。推动比学赶超,用好“支部管党员、党员带职工”机制,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带动企业上下踊跃竞争,推动企业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再上新台阶。
  红色先锋铸就企业创新竞争力
  注重发挥党建育人才、凝人心、聚人力的优势,助推企业理念更新、技术创新。强化人才引进,依托泰州市“双创计划”成功引进市级双创人才1名,引进科研人员10余人。激发创新动力,组织党员开展科技论文撰写,累计开展科技研发项目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专利7项、外观专利31项,多项检测报告及软件著作权,提高公司产学研用水平,推动成果转化,研发并改良了多种新型装备及系统,公司生产总值显著提升。
  红色文化铸就企业和谐凝聚力
  坚持党建带群建,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一体相融”。推广“学习强国”等各类平台载体,推进党员教育常态化、全覆盖。强化责任担当,推行“党员议事”工程,开展“党员献一策”“党员金点子”评选活动,收集党员职工合理化建议10余条。丰富活动载体,大力倡导“快乐工作、认真生活”,举办党群文化节,组织红歌比赛、知识竞赛等职工文化活动,涵育昂扬向上的企业文化、职工风貌。
  红色关爱铸就企业社会影响力
  将党建活动融入服务职工和反哺社会。厚植“家”文化,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制定党员帮带结对制度,累计为职工解决难题8件,帮扶困难职工5人。致力公益慈善,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关爱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累计为贫困孤寡群体捐款6500元,疫情防控期间向靖江市红十字会捐款3万元。自支部成立以来,每年举行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今年带动了周边三家企业一起进行无偿献血活动。投身乡村振兴,积极开展“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与经伦村结对共建援助发展资金20万元,吸纳周边地区50余名劳动力就业,充分展现了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