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0第14期(总期14期)

部委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发布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
 
    据悉,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是筑牢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根基的系统工程,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连日来均被国务院提及,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这也是证监会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十二项内容的重点。
  4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在召开第25次会议时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简称《意见》)中再次针对资本市场提出完善股票基础制度。《意见》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推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完善主板、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建设。《意见》是中央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
  "这为资本市场下一阶段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就是要夯实要素市场交易基础设施,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引导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恰逢新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迎来改革窗口期。
  我国商品和服务价格97%以上由市场定价,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短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意见》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
  具体来看,土地要素方面,着力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劳动力要素部分,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落户渠道。
  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技术要素部分,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数据要素部分,着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意见》还提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探索对公司信用类债券实行发行注册管理制。加强债券市场评级机构统一准入管理,规范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推进证券、基金行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有序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推进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近日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证监会正按照已经公布的资本市场改革12项重点工作,包括推进注册制改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进和强化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创造更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环境等,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曾刚表示,要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改革营造适合市场参与各方发展的环境基础,让市场发挥作用,对于造假、欺诈发行的要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法律、行政等方式极大地约束违法违规者,震慑踩红线的人。同时,还要适度扩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优化投资者结构,吸引长期资金入市,让资本市场的基本环境得到改善,发挥好枢纽作用。
 
金融委要求坚决维护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4月15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指出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投资者保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造假、欺诈等行为从重处理,坚决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的功能。
  连续两周,金融委会议都和资本市场相关,华泰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沈娟表示,金融委屡次提及资本市场,本次会议更是专题研究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强化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凸显资本市场在顶层设计规划中的重要地位,资本市场深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基础制度改革和打击违法行为将助力完善投融资良性生态。
  会议认真研判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经济活力逐步提升。国际上金融市场震荡回稳,经济走势受疫情冲击十分明显。目前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宏观风险大于微观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关键在于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把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强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资本市场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诚信经营是最基本的市场纪律。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上市企业无视法律和规则,涉及财务造假等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恶劣行为。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投资者保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造假、欺诈等行为从重处理,坚决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的功能。
  近期有多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前有秀强股份、雅本化学和泰和科技3家公司因涉嫌误导性陈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有东方网力、中润资源、长城影视、豫金刚石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市场人士表示,最近几周几乎每周都有一两家公司被立案调查,从严监管的信号明显。
  市场人士指出,在注册制的制度设计下,有必要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这有助于强化市场约束,增强市场信心,构筑投融资良性生态,同时,券商必须做到勤勉尽责。
 
国务院要求落实落细支持政策助力企业渡难关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出台的支持企业政策措施,助力企业渡难关;部署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定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推动惠民生扩内需;决定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年以来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减税降费方面,采取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增值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延长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等企业亏损结转年限、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免收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企业用电用气价格等措施,加上去年减税降费政策翘尾,这些可为企业减负1.6万亿元。同时按程序提前下达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1.29万亿元。在金融支持方面,通过3次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向金融机构提供3.55万亿元低成本资金,用于向企业发放低利率贷款,另外截至3月底已对约8800亿元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下一步,要在扩大实施前期有效政策基础上,多措并举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并抓紧按程序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研究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帮扶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缓解房租、用工等成本压力。强化对困难群体兜底保障。
  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建设新生力量。今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要加大力度支持稳企业、拓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强化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业态发展和灵活就业。二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充实基层教师和医护人员队伍。更多采用市场化办法,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毕业生围绕社区各类服务需求创业就业。三要加强就业服务。研究助学贷款延期还款、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等政策,对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等给予倾斜支持。对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特殊支持政策。
  会议指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各地要统筹负责,按照居民意愿,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改造资金的机制,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给予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运营。
  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稳定企业长期发展预期,会议决定,对今年底到期的对设在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实施期限。同时,降低享受政策的门槛,将鼓励类产业项目当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限制比例由70%降至60%。
 
全国股转公司发布2020年市场分层定期调整安排
 
  据悉,为统筹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与市场分层定期调整工作,完善挂牌公司升层与降层机制,更好满足挂牌公司的调层需求,保障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落地实施,全国股转公司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分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分层办法》)有关规定,同时与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当前上市公司等年度报告审计与披露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等有关安排相衔接,制定了《关于2020年市场分层定期调整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0年市场分层定期调整实行"一次调整,分批实施"。《通知》于2020年4月10日发布实施。
  市场分层定期调整包括基础层公司符合创新层进入条件的,经申请调入创新层;创新层公司触发定期降层情形的,将其调至基础层。2020年市场分层定期调整是《分层办法》修订后的首次定期调整,也是在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推进中的定期调整,做好今年的定期调整工作,对改革措施平稳落地实施有重要意义。近期,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部分挂牌公司年报审计和披露工作迟延,进入创新层涉及的发行融资等准备工作进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全国股转公司在中国证监会领导下,充分研究市场实际情况,在现行规则框架内制定了2020年市场分层定期调整相关工作安排,明确市场预期。
  《通知》明确了今年定期调整的时间安排。经初步判断符合创新层进入条件和触发创新层定期降层情形的公司名单,分别自4月30日、5月31日和6月30日起分三批发送。主办券商据此做好核查工作,服务好符合条件的挂牌公司申请进入创新层。各批调层在公司名单发布后的1个月内完成。《通知》同时框定了今年定期调整的企业范围,三批实施分别针对2020年4月30日前、5月31日前和6月30日前已披露经审计的2019年年报的挂牌公司,每家公司只在一个批次进行调层。
  根据《通知》,今年定期调整涉及的财务指标各批次均以已披露的经审计的2019年年度报告为准;市值、股本总额、合格投资者人数三项条件,以及不得进入创新层的情形,各批次均以2020年4月30日为判断基准日;发行融资、制定并披露公司治理各项制度要求在各批次申请前完成。鉴于疫情影响,对于确因疫情原因需要延期披露年报的挂牌公司,不影响其调入创新层,也不构成应当调出创新层的情形,但必须严格按照证监会和全国股转公司相关公告的规定,切实履行相关披露义务,向市场充分揭示风险。对于董事会秘书暂未取得任职资格的挂牌公司,允许其在申请进入创新层时,通过提交相关承诺的方式灵活处理。市场各方可以抓紧开展挂牌公司进入创新层的各项准备工作。
  下一步,全国股转公司将在2020年市场分层定期调整过程中,安排专门咨询电话、提供针对性服务安排,同时指导主办券商积极满足挂牌公司相关需求,引导市场各方共同参与,全力做好今年的分层调整工作,为新三板改革顺利落地实施奠定基础。
 
银保监会再次就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征求意见
 
    据悉,为了规范保险代理人的经营行为,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4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再度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7月13日,该规定曾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统一规范了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及个人保险代理人的保险经营行为,对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业务许可范围、高管层任职资格、经营规则等做出了明确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调整了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准入条件,取消了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兼业代理机构许可证3年有效期的规定,明确保险机构高管人员的近亲属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应当符合履职回避的有关规定,对保险专业代理公司的广告行为予以了规范。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个人保险代理人不得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的非保险金融产品除外。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个人保险代理人销售符合条件的非保险金融产品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应当建立完整规范的业务档案。档案应包括代理销售保单的基本情况、保险费代收和交付被代理保险公司的情况、保险代理佣金金额和收取情况、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姓名、领取报酬金额、领取报酬账户等。
  此外,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应当对被代理保险公司提供的宣传资料进行记录存档。保险代理人不得擅自修改被代理保险公司提供的宣传资料。
 
8部门加快推动供应链龙头企业等复工复产
 
  据悉,商务部等8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城市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和精准复工复产要求,加快推动和帮助供应链龙头企业和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复工复产;试点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协助配套企业解决技术、设备、资金、原辅料等实际困难。
  通知指出,为认真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部署和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相关要求,针对供应链安全性和协同性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积极应对市场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给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在原有试点任务基础上,重点做好加强供应链安全建设、加快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稳定全球供应链、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企业等五个方面工作。
  通知强调,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要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结合试点中期评估反馈意见和今年重点工作方向,制定针对性的整改落实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加快试点工作进度,确保试点工作各项任务目标按期高质量完成;各部门要加强业务协同指导,精准扎实有序推动供应链全面复工复产,加强日常检查监督,指导各地加强供应链领域"政产研学用"有机融合;各地要立足本地实际,加快复制推广典型经验。
  2018年9月,商务部等8部门共同组织专家对城市和企业申报方案进行评审,并确定了55个试点城市,269家试点企业,将名单公示,试点实施期为2年。3月20日,商务部发布通知,取消8家企业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资格。因此,截至目前,试点企业为261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建立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生产经营秩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产生较大影响,上下游复产复工不协调,对于经济正常运转造成不良影响。考虑到疫情发展变化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采取试点的方式可以尽快摸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尽快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帮助产业、经济循环发展。
 
五部门发文要求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推进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
  《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储气能力建设和运营中统筹规划不足、行业标准不够完善、储气价值没有充分体现等瓶颈问题,从规划布局、运营模式、体制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措施。
  一是优化规划建设布局,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发布年度储气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各地发布省级储气设施建设专项规划,避免储气设施分散建设、"遍地开花",也有利于保障后续运营安全。引导峰谷差大、需求增长快的地区适当提高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峰谷差大的地区的天然气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并完善统一规范的设计、建设、验收、运行、退役等行业标准,尽快形成储气设施标准体系,同时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便于投资主体了解投资建设储气设施需要的相关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二是建立健全运营模式,完善投资回报渠道。《实施意见》明确推行储气设施独立运营模式,原则上地下储气设施应独立核算,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运营的储气设施,储气服务价格、天然气购进和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形成,企业可充分利用市场形势变化,通过出租库容、利用季节性价差等市场化方式回收投资并获得收益。城镇燃气企业自建自用的配套储气设施,投资和运行成本可纳入配气成本统筹考虑,并给予合理收益;采购储气设施天然气、租赁库容增加的成本,可通过销售价格合理疏导。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市场运行环境。该负责人介绍,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平开放,储气设施连接主干管网,管道运输企业优先接入、优先保障运输。这样,可解决储气设施天然气"进不来、出不去"的问题,避免建成后使用效率低,充分实现其应有价值。同时,国家将推进储气产品交易体系建设,指导有关交易中心加快研究开发储气库容等交易产品,并实行储气服务公开交易,发现真实市场价格。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储气能力快速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意见》从土地、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提出多项支持政策,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激励企业加速补足储气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要求各地保障储气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安排;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用于符合条件的储气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种服务,支持储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等;对重点地区保障行政区域内3天用气需求量的应急储气设施建设,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投资支持政策。
 
商务部发文要求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
 
    据悉,为推进展会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加快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发挥展览业在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社会就业、拉动消费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4月13日,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展会服务模式 培育展览业发展新动能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中央疫情防控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工作部署,在做好疫情精准防控的同时,支持展览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在当前线下展会暂不开展的情况下,积极支持企业线上办展、线上参展。各地对线上展会活动要加强工作指导,做好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提供服务便利。
    《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展览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一是积极打造线上展会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提升展示、宣传、洽谈等效果。二是促进线上线下办展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传统展会项目数字化转型,整合现有展会资源,打造网络展会集群,鼓励政府主办的线下展会率先线上开展,支持专业展会主办机构将线下品牌展会项目开通线上展览,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三是培育线上展会龙头企业和品牌展会。支持开展跨城市、跨区域办展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办展理念、运营规范、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龙头在线展览企业,支持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线上品牌展会,有效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发改委发文推进城镇化改革
 
  据悉,国家发改委4月9日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将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将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
  中金公司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以城镇化为主线释放内需潜力是应对疫情冲击、提振内需的关键一步。中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但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表现为大都市圈需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提质增效,中小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及质量,围绕衣食住行等民众日常需求相关领域提升、改善空间依然巨大。《重点任务》既是在落实细化此前的城镇化长期规划,也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是今年促进释放内需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方面,中金公司表示,《重点任务》提到的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特别提到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些是继续推进城镇化升级的重要方向。同时,对于《重点任务》提到的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等,属于实际执行和投入的重要领域。
  为了推进上述方向,提升相关细节,《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改革,包括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改进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等。中金公司粗略估算,以城镇化升级为主线,仅旧改、保障性安居工程、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加强新基建等领域带来的内需释放,每年可以达到几万亿元的规模,这是释放内需的重要抓手。
 
住建部推进房屋网签备案系统全国联网
 
  据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4月13日印发"关于提升房屋网签备案服务效能的意见",提出全面采集楼盘信息,提供自动核验服务,优化网签备案服务,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
  意见提出,楼盘表是房屋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实施房屋交易合同网签备案,开展房屋交易、使用和安全管理的基础。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覆盖所辖行政区域的各类新建商品房和存量房的楼盘表。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加强房屋面积管理工作,落实房屋面积测量规范标准要求,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预(实)测绘成果审核服务。
  根据意见,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要求建立楼盘表。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开展商品房预售许可、商品房现售备案、房屋交易合同网签备案、交易资金监管、物业管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房屋征收等业务产生的,或者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获取的交易状况和权利状况相关信息,应当及时载入楼盘表,实现楼盘表信息动态更新。
  此外,意见还提出,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推动房屋网签备案系统与公安、民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自然资源、法院等部门和单位相关信息系统联网,通过信息共享等方式自动核验交易主体的身份、婚姻状况、税收、社会保障、市场主体登记、不动产登记、失信被执行人等信息,逐步实现当事人仅凭身份证件即可完成交易主体核验。
  根据意见,加快将房屋交易网签备案信息与国家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对接,及时交换数据信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推进全国一张网建设。各地应当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建立以房屋网签备案数据为基础的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政策要闻
 
    ▲银保监会就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
 
  据悉,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和对外开放工作要求,强化信托公司监管,银保监会结合市场准入工作实践和行业转型发展实际,对《中国银监会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起草了《中国银保监会信托公司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4月14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征求意见稿》共计7章77条,本次修订重点围绕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规范明确信托公司行政许可准入标准,强化与其他监管政策和指导意见等有效衔接。二是落实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信托公司10亿美元总资产要求。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许可流程程序,简化申请材料。四是强化监管导向,匹配行业发展实际,鼓励信托公司开展本源业务,引导信托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助推信托业转型发展。
  《征求意见稿》明确,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出资人投资入股信托公司应当遵循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竞争回避的原则,并应遵守国家关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投资的有关规定。银保监会可根据金融业风险状况和监管需要,调整境外金融机构作为出资人的条件。
 
    ▲外汇局8招支持涉外业务发展
 
    据悉,国家外汇管理局4月14日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优化外汇管理 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推出8条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简化外汇业务办理流程,优化外汇业务服务,积极支持复工复产,推动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8条措施涉及优化外汇业务管理4项,完善外汇业务服务4项,具体来看:一是在全国推广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二是取消特殊退汇业务登记;三是简化部分资本项目业务登记管理;四是放宽具有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购汇偿还;五是便利外汇业务使用电子单证;六是优化银行跨境电商外汇结算;七是放宽业务审核签注手续;八是支持银行创新金融服务。
  关于全国推广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方面,《通知》明确,在确保资金使用真实合规并符合现行资本项目收入使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将资本金、外债和境外上市等资本项目收入用于境内支付时,无需事前向银行逐笔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
 
    ▲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扩大至所有综合保税区
 
  4月15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称,自2020年4月15日起,将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扩大到所有综合保税区。
  根据三部门于2016年发布的关于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的通知,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扩大到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四个自贸试验区所在省(市)的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除外),以及河南新郑综合保税区、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四川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和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说,在2016年已扩大试点范围的基础上,此次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扩大至所有综合保税区,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推动更多企业从中受益,对稳外贸、扩内需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首部《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发布
 
  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下称《能源法》)。这是中国首部《能源法》的征求意见稿。
  在这份长达一万四千多字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国家明确鼓励高效清洁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支持优先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化石能源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支持开发应用替代石油、天然气的新型燃料和工业原料。
  此外,征求意见稿拟设立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通过战略、规划统筹指导能源开发利用活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科学推进能源开发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供应能力;支持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能源市场化等。
  中国已有的能源法律体系主要包括《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四部单行法,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能源法规。但长期以来,作为我国能源基础法律的《能源法》一直处于缺位状态。
  2006年,国家能源局将《能源法》提上立法日程,以弥补空缺。从当年5月1日起,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向社会征集《能源法》草案的制订意见和建议。在随后的时间中,《能源法》历经多次修改,一波三折却进展缓慢。
  2017年,在原国务院法制办、司法部的指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成立了专家组和工作专班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多次沟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原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送审稿)》修改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此次的征求意见稿。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意见
 
  据悉,民政部4月14日发布《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今后设立养老机构不再需要前置审批。设立公益性养老机构,符合事业单位登记条件的,依法在编制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符合社会服务机构登记条件的,依法在民政部门办理社会服务机构法人登记。设立经营性养老机构,依法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
  养老机构应当在收住老年人后10个工作日内向民政部门提出备案。已经备案的养老机构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养老床位数等事项的,应当及时向原备案的民政部门办理变更备案。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基础上,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
  鼓励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服务。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养老机构提供捐赠和志愿服务。
 
    ▲农业农村部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激发社会资本的动力和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简称指引)。指引提出,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立足当前农业农村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产业和领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指引明确了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包括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二方面。
  指引还提出,根据各地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稳妥有序投入乡村振兴。
  此外,要打造一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合作平台,为社会资本投向"三农"提供规划、项目信息、融资、土地、建设运营等一揽子、全方位投资服务,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实现控风险、降成本、提效率。
 
国资改革
 
国资委发文推进央企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
 
    据悉,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以下简称《意见》)等国有企业改革“1+N”系列文件要求,国资委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监督二〔2019〕43号,以下简称43号文件),对中央企业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工作体系作出全面安排。为切实落实《意见》提出的“在2020年底前,全面建立覆盖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的改革目标任务,国资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十方面:
  一、做好体系建设方案的优化实施工作。按照43号文件要求,中央企业已制定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方案。各中央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与《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再对标对表,分析查找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和相关工作开展中存在的短板,根据需要补充完善体系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逐项明确具体举措、时间表和责任人,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新列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名单的中央企业,要压实责任、倒排工期,抓紧推进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确保按期保质完成改革目标任务。
  二、进一步加强追责职能部门建设。目前,各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均建立了责任追究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委员会、联席会议、工作小组等),确定了责任追究职能部门或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各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建设,配备与本企业资产、业务经营规模以及工作量等相适应的责任追究专职人员,按照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等要求,逐步形成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立案、核查、复核等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确保责任追究工作独立性和客观性。根据《意见》,相应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评估或鉴证报告是认定资产损失金额及影响的重要依据,要加大中介机构聘用劳务费等相关专门经费投入,切实保障责任追究部门的办案质量。
  三、推动实现责任主体有效覆盖。各中央企业要结合组织架构、部门设置等实际,按照归口管理和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推动追责工作责任主体覆盖全级次企业。可以由二、三级子企业责任追究职能部门归口负责其所属企业的追责工作,也可以逐级明确所属企业的相关工作责任主体,做到各级次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形成全面覆盖、上下贯通的责任追究组织体系。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协同机制。各中央企业要建立内部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移送和办理反馈机制,形成分工明确、配合联动、齐抓共管的部门协同体系。企业相关业务管理和专业监督部门工作中发现的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要及时移送责任追究职能部门,做到应移交尽移交。责任追究职能部门要及时查办并反馈办理情况,对个案查处中发现的管理和制度中存在的短板,提出加强管控、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推动从源头上防控违规经营投资问题。
  五、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工作规则。各中央企业要根据《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国资委令第37号)和本企业责任追究制度,制定责任追究工作操作规程,进一步细化核查程序、规范文书格式等,确保责任追究工作步骤一致、要件一致。条件成熟的企业,要进一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损失认定、责任认定、离职退休人员违规责任追究处理、容错机制等工作规则,不断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六、强化子企业责任追究相关制度建设。各中央企业要针对所属子企业业务模式、体量规模等情况,因企施策细化责任追究范围、资产损失标准等,防止尺度宽松,责任约束不足。要督促指导所属二级子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出台专项制度或补充规定等形式,完成责任追究范围和资产损失标准的细化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探索推进所属金融类子企业、参股企业等责任追究工作制度机制建设。
  七、实行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台账管理。各中央企业要建立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管理台账,对问题线索实行集中管理、动态更新、定期核对汇总,全流程记录受理、初步核实、分类处置、核查、处理和整改等阶段情况。企业受理的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初步核实和分类处置,属于国资委受理范围的,及时上报;属于集团公司办理范围的,按规定组织核查;属于子企业办理范围的,按权限办理并做好督促指导和检查,确保问题线索全面、合规、有效处置。
  八、严肃查处违规经营投资问题。各中央企业要加大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查办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存在问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造成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等,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坚持违规必究,追责必严,实行问题线索对账销号管理,办结一项、销号一个,持续保持对违规行为的高压严管态势,切实增强国资监管法规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的刚性约束。
  九、加强信息化对追责工作的支撑。各中央企业要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损失风险动态监测、禁入限制人员信息管理等系统,探索建立本企业违规经营投资问题线索管理、在线核查取证、整改情况跟踪、资产损失及损失风险监测以及相关制度规定等信息系统,做好与企业其他业务信息的对接,强化对违规行为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效果。
  十、发挥责任追究工作综合效能。各中央企业要把责任追究作为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重要抓手,建立完善对经营投资行为事前规范、事中检查、事后追责的工作闭环,将追责成果转化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监管效能。要加强督办整改工作,督促有关责任主体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挽回国有资产损失,降低损失风险,发挥以追责促追损的正向作用。要在适当范围总结通报案件核查处理情况,发挥“追责一个、警示一片”的警示教育作用,强化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合规履职和责任意识,有效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国资委将进一步对中央企业分行业分企业精准施策
 
  4月9日,国资委召开部分重点行业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工作座谈会,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央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及企业面临的困难挑战,研究应对举措。国资委主任郝鹏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复工复产,尽最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为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更大贡献。
  郝鹏在听取大家发言后表示,国资委将进一步对中央企业分行业分企业精准施策,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积极协调解决中央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激发企业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好中央企业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
  郝鹏指出,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面对疫情对中央企业生产经营、重点行业、产业链等带来的冲击,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主动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郝鹏强调,要坚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细"外放输入、内防反弹"要求,抓紧抓实各项防控措施,夯实企业生产经营的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加大市场巩固开拓、控成本挖潜力、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力度,守住经济增长基本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补齐短板,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因时因势谋划推进转型升级,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全面落实好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涉企优惠政策,把握机遇做好结构优化和稳产增收工作。
 
国资委大力加强中央企业参股经营投资管理
 
  据国资委4月14日披露,为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国有资本运行和配置效率,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就加强中央企业参股管理研究制定文件,组织中央企业开展自查整改,切实规范参股经营投资行为。
  2019年12月,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从规范参股投资、加强股权管理和强化监督问责三个方面,对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提出规范性要求。在规范参股投资方面,主要从严把主业投资方向、严格甄选合作对象、合理确定参股方式,完善决策机制等关键环节提出要求,从源头上严格把控参股行为。在加强参股国有股权管理方面,重点从依法履行股东职责、注重参股投资回报、加强财务管控、规范产权管理、规范字号商标管理、加强领导人员兼职管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在强化监督问责方面,要求建立健全内控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监督追责,形成监管闭环。
  为确保相关规定落实落地,今年3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中央企业参股经营投资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全面梳理参股经营投资情况,聚焦参股投资方向、参股合作方选择、参股方式、股权管理、投资回报等关键环节进行检查,按期完成自查和问题整改。同时,要求企业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参股管理长效机制。各中央企业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部门,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考核机制,积极推进自查整改工作。
  下一步,国资委将加强指导督促,推动中央企业不断规范参股经营投资,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和水平,有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节能减排
 
升级版限塑令目录征求意见
 
  据悉,为推动落实被称为升级版"限塑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以下简称《意见》),细化各领域塑料制品禁限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政策界限和执行标准,根据《意见》已明确的禁限方向和工作目标,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4月1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所涉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其中,餐饮服务中禁用的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包括餐盒 (含盖)、碗(含盖)、杯(含盖)、盘、碟、刀 、叉、勺等,但上述规定仅限于餐饮堂食服务,餐饮打包外卖服务除外。
  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包括:酒店、饭店、宾馆、招待所客房等场所使用的易耗塑料制品 ,包括塑料梳子、牙刷、肥皂盒、 针线盒、浴帽、洗涤护理品容器(如浴液瓶、洗发水瓶、润肤霜瓶等)、洗衣袋等。
  国家发改委称,各品类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实施区域和期限按照《意见》执行,该目录涉及品类的细化标准将根据实施情况动态调整。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期间,用于特定区域应急保障、物资配送、餐饮服务等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可免于禁止、限制使用。
  今年1月,升级版"限塑令"发布。相比较12年前的"限塑令",新版"限塑令"在塑料制品制造和使用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提出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快递、外卖等禁用或限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此外,违规企业也将被列入失信记录,塑料污染治理重点问题将被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彼时发布的《意见》提出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具体时间表和大品类:
  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
  1.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集市等场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2.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3.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2年底,全国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
  4.快递塑料包装。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国家能源局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度安排
 
    据悉,为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做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工作,保障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及国家能源局《"十四五"能源规划工作方案》等有关要求,4月1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要认真研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布局。优先开发当地分散式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资源,大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电力、热力、燃气等在用户侧直接就近利用,结合储能、氢能等新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区域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在做好送受端衔接和落实消纳市场的前提下,通过提升既有通道输电能力和新建外送通道等措施,推进西部和北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扩大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范围。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供热等非电利用,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地热能、太阳能等非电利用方式,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中的比重,推动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在我国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结合国家能源电力体制改革,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机制和市场环境,创新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式,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相关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在此基础上,科学提出本地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布局。
  通知明确,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和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配套等方面,研究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的举措。深入研究"十四五"及中长期各类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相关技术融合及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能力,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研究建立机构、企业和高校等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模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
  根据通知,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编制的进度安排为:
    2020年4月上旬前,完成规划研究报告初稿。
    2020年6月底前,结合各省(区、市)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成果,完成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的初步衔接。结合国家综合能源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进展情况,完成可再生能源规划和相关能源规划的初步衔接。完成规划研究报告中间稿,通过座谈研讨等方式,听取吸收相关方意见,并持续论证完善。
  2020年9月底前,持续做好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与地方规划、国家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完成《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研究》报告,我局相关司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验收,进一步完善后正式报送我局。
  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相关方正式征求意见。
  2021年3月底前,形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送审稿)》,经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后上报或印发。
 
五部门发文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
 
  据悉,为有效利用价格杠杆加强和改善长江水污染防治,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成本分担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相关配套政策。
  《指导意见》提出,污水处理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更好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助推高质量发展,形成共抓大保护的良好局面,不仅对长江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做好流域的系统协调治理和全国污水处理起到示范引领效应,更好地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指导意见》明确,一是严格开展污水处理成本监审调查,健全污水处理费调整机制。部署长江经济带省份全面开展污水处理成本监审调查工作,按照长江水污染防治目标要求,根据成本监审调查情况,以补偿污水处理和运行成本为原则,在综合考虑地方财力、社会承受能力基础上,合理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并健全污水处理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推行差异化收费与付费机制。鼓励探索分类分档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促进排污企业污水预处理和污染物减排。建立与处理水质、污染物削减量等服务内容挂钩的污水处理服务费奖惩机制。
  三是降低污水处理企业负担。对污水处理厂免收电价容(需)量费,污水处理厂可自愿选择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或平段电价,支持污水处理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鼓励污水处理企业综合利用场地空间,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四是探索促进污水收集效率提升新方式。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各地结合推进厂网一体化污水处理运营模式,开展收费模式改革试点,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快补齐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提高污水收集管网运行效率。
  《指导意见》要求,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要加强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工作方案,确保任务落地;切实保障经济困难群众利益,加强改革宣传引导。
 
广东豁免30大类建设项目环评
 
  据悉,广东省生态环境厅4月8日印发《广东省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办理的建设项目名录(2020年版)》,包括部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防洪治涝工程等30大类61项建设项目无需办理环评手续。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目前每年的建设项目约为18万个。为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广东按照"该严则严,能简则简",制定了豁免环评手续名录以及环评重点管理项目名录,进行分类管理。
  此次豁免环评的建设项目范围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与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环境治理业、社会事业与服务业、农业林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30大类。
  社会事业与服务业方面,例如利用现有建筑的洗衣店;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域的高尔夫球场、滑雪场、射击场、赛车场、水上运动中心;社区公园、湿地公园、亲水公园等可以豁免环评手续。
  农业林业渔业方面,例如大棚农作物、利用池塘或鱼塘进行淡水鱼养殖等豁免环评手续。
  卫生方面,利用现有建筑的中医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母婴护理中心、药店、体检中心、防疫站等豁免环评手续。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同时强调,豁免这些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并不是免除建设单位应当承担的环保责任,基础的环保要求依然要严格落实。此外,生态环境监管部门还将加大对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对于石化、能源、废弃资源利用业、金属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海洋工程等生态环境影响大、风险高的项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制定了环评重点管理建设项目名录。这些项目将继续重点管理,严格环评审批。
  环评豁免名录与重点管理名录都将自4月15日起施行。
 
专家论坛
 
金融危机、货币危机与经济危机辨析
 
    证券时报4月14日刊发经济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后任寿根的文章,对金融危机、货币危机与经济危机进行了辨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莱斯特·瑟罗指出,市场经济存在两个先天的缺点:一是与生俱来的衰退,二是与生俱来的金融危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它主要的表现是"积极向上"的,但经常会出现运行轨迹偏离主要增长轨道的情况,这就是经济波动,当经济波动幅度过大或超出一定的范围时,就会出现衰退或金融危机。这里瑟罗是将衰退与金融危机作为两个不同经济现象对待。这种区分是正确的,因为衰退可以是正增长的,而金融危机为经济增长出现断崖式下跌。
  判断金融危机是否爆发非常重要。如果已经爆发了金融危机,却未得到确认,则政府救市政策可能会迟缓或力度不对等,该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就会更巨大。
  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指出,金融危机的特征为投资者出于悲观预期恐慌式抛售手中的金融资产或不动产,将其换成现金;金融危机爆发时,全部或大部分关键金融指标短期内出现急剧的恶化,这些关键性金融指标包括证券价格、房地产价格,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的破产数。这个定义强调全部或大部分关键金融指标的恶化,特别提到了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倒闭数。传统经济理论将货币危机定义为货币流通领域的混乱状态。货币危机属于金融危机的一类。
  依据IMF的分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货币危机,一国货币在短期内大幅贬值;二是银行危机,大量银行机构倒闭,出现居民恐慌式挤兑;三是外债危机,一国外债负担过重,无法归还。从IMF这个分类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包括了货币危机,同时隐含了这样一个原则,在经济动荡期间,保持汇率稳定至关重要,而不是货币贬值好,可以促进出口,这个时候采取货币贬值促进出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时候防止资本外逃比出口更重要,正如克鲁格曼所指出的那样,货币贬值会导致资本外逃,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其实,金融危机除上述三类之外,还有两类,股市危机以及楼市危机。楼市危机属于金融危机是因为,从根本上看,楼市与金融捆绑在一起,楼市与金融关系密切。
  经济危机是指整个经济体系出现崩溃,生产严重过剩,它侧重于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和崩溃,即大量实体经济倒闭,失业率猛增。货币危机控制不利,会演变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解决不力,会最终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出现之后,又会进一步加剧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所以,当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出现时,政府应当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抑制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石油大战接着开打,导致全球股市暴跌,出现股市危机,由此可判断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如果不及时稳定股市,则可能进一步导致银行以及其他金融领域的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国际上建立了三代货币危机理论或金融危机理论,第一代理论主要从外汇储备的耗尽角度解释货币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的发生,第二代理论主要突出预期的作用,强调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导致危机的出现,第三代理论认为银行危机导致货币危机。三代货币危机理论或金融危机理论主要是从货币以及金融角度解释危机发生的原因,现有金融危机理论中缺乏主要从财政税收角度解释和观察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注意到了财政赤字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他提出,当一国财政赤字以及外贸赤字大量出现时,该国通常会印钞票应对,而印钞票又会使该国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会导致资本外流,进而导致一国资产泡沫破裂,出现金融危机。该理论无法解释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发生后,美国并未发生资本外逃,恰恰相反,是其他国家短期资本大量流向美国。2020年美国股市出现暴跌时,当美国大量供给货币时,美元却是升值的,而且其他国家资金流向美国。所以,克鲁格曼注意到了财政赤字与货币危机的关系,但他实质上仍是从资本外逃这个金融角度解释金融危机的。
  这里建立第四代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理论。该理论侧重于从税收、财政角度,利用赤字率、债务率、开票率、税收增长率等角度判断和解释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在一国税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税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大幅下降,财政赤字率猛升,则该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高。《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强调一国财政赤字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60%,就是注意到了财政与危机的关系。
  第四代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流动性危机,这个危机包括市场流动性危机和政府流动性危机。2020年疫情引发的危机出现后,不少国家第一时间猛降息、实施QE等,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就是为了缓解流动性缺乏,进而防止金融危机的恶化。从财政角度看,如果在某个时期,市场流动性匮乏或者市场上普遍感觉手中现金不足,加上金融资产泡沫巨大,则此时就存在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但如果此时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流动性充裕或拥有大量现金,可以充当投资示范人,稳定市场信心,金融危机有可能不会爆发或被抑制,或者即使爆发,其冲击力也会被大大减缓。当然,当市场缺乏流动性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行更多的钞票注入流动性。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大量印钞会产生滞胀或通货膨胀,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投资者对经济缺乏信心,货币要么被囤积,要么在商业银行贷不出去,起不到缓解金融危机的作用,甚至会向市场传递坏信息,引发市场信心崩溃。所以,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一样,应注意储备足够的流动性。
  第四代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理论进一步认为,杠杆率高和债务率高的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大,变现能力差的资产在危机中其价格一般会出现下跌,这是因为在危机中,变现能力差的资产难以变现,持有者只能通过不断降价将其出售,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的经济学与社会学意义
 
    证券时报4月14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的文章指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出口造成残酷挤压,增强投资稳增长功能的同时,更应重视激发消费作为经济内生引擎的重要作用。不过,疫情倾轧之下就业口径的无奈收缩,以及民众收入的客观递减势必掣肘与压制消费动能的释放强度,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作为高层首次倡导的政策指向被及时推到了台前。
  公共消费是指由行政管理机构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为了社会治理需要在物品和服务方面的购买性支出,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行政管理、国防安全、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物质与服务消耗,且这种消耗必须沉淀与输出可以为社会公众共享的公共物品与服务,公众就此获得的体验程度也可以成为公共消费价值的最主要裁量,因此,公共消费又可以叫作“社会公共消费”。
  对应公共消费的是居民消费概念,二者虽然共同构成了社会最终消费的总盘子,但却有着各自的禀赋与特质。对居民消费而言,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代表消费行为的终止,但公共消费并不以物品与服务购买机构的需求满足为休止符,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衍生与延伸出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用品价值。
  但公共消费与居民消费一定不是两条不可以联动的绝缘体。作为社会最终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消费首先能够直接带动居民消费,进而产生消费“乘数效应”,如以杭州市应对新冠疫情而发放的面值10元的消费券为例,政府每支出5元,就能够拉动社会消费289元。当然,像消费券这种非常时期的公共消费作用于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应当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从长期性与常态化角度看,公共消费与居民消费其实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联。
  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逻辑。一般而言,公共消费的合理增加,代表着可以供给的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数量增加以及效率的改良与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公众的获得感、幸福度与满足感的增强。比如国防支出的增加带来的是公众安全感的提升;医疗保险比例的增大显示的是公民健康保障能力的强化;教育资源的充足可以让公众享受到低成本提高自身与子女素质的红利,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部门就会大量替换出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并将其转化为其他方面的消费,居民消费由此得到扩张,产生消费的“挤入效应”。
  与“挤入效应”对应的是公共消费可能对居民消费形成的“挤出效应”,即当公共消费不足时,往往会出现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短缺,如上学难、看病难等,从即期看会加剧公众的对公共用品的可及性风险与可获得性风险,并且被动增加公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机会成本,同时由于公众的不安预期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随之增强,他们往往会通过增加储蓄与未来消费来应对与消除不确定风险,相应地必然引起居民即期消费率的降低,形成居民部门的消费“挤出效应”。
  必须指出,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与“挤出效应”不仅发生在后者的数量增减上,也反映到后者的消费质量层次升降上。最简单的例子是,如果政府发放的是餐饮购物消费券,公众配套增加的只能是物质消费,但如果发放的是旅游文化消费券,带动的则是居民服务消费以及人力资本支出的增加。另外,由于公共消费多发生在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公用事业领域,如果因此形成的公共物品与服务非常充分,得到确定性配给的公众就必然将更多收入转移到出行旅游、娱乐健康以及培训教育等消费品上来,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相反消费的升级动能就会遭遇抑制与挤压,如社会保障不足,居民只能进行更多的养老储蓄,环境的退化与疾病的流行会直接冲淡与阻止公众的即期文娱旅游消费等。
  其实,公共消费除了彰显出拉动居民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意义外,更蕴含着非常厚重的社会学意义。一方面,公共消费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即公共税收形成了公共物品与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消费代表的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而更重要的是,公共消费的服务指向是社会公共目标,尤其是由此而衍生出的公共用品又具有公益性、保障性、福利性与共享性特征,这样,公共消费又承担着促进基本消费平等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阶层或者特殊人群来说,由于财力等因素的制约,消费满足可能无法通过个人购买来实现,但通过公共消费转化的公共品则可以完成,比如商业场所的健身器材只能为付费客户有偿使用,但通过公共消费在公共场所添置大众健身设施,就可无门槛地给所有人享用。看得出,作为社会公正的实际载体,公共消费已经将经济激发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融于一身,对经济与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起到润滑与平衡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公共消费占到了GDP的30%以上甚至更高,而且在社会总消费中的占比也超过了30%;相比而言,国内公共消费约占GDP规模的17%,同时占最终消费的比重约为27%,显然,我国公共消费还有合理增加的空间。但首先必须明确,从公共消费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合理增加的公共消费应当是指能够高效率地转化为社会公共产品,以及为社会大众所共享和为社会带来普惠福祉的公共消费,那些停留于购买机构的自身消费或者少数人可及的消费,如使用超标办公室、“三公”经费支出等不仅不能纳入公共消费的增加范畴,还应该进行大力度与合标化削减。
  必须看到,公共消费的基础是公共财政收入,而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已经从10年前的11.7%下降到去年的3.8%,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今年的公共财政进账会继续萎缩,由此决定了公共消费在合理增加体量规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公共消费的效率。一方面,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是此消彼长关系,作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举措,公共投资短期内显然要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继续加大砝码,但从长远的制度安排看,应当适当降低公共投资比重,而增加公共消费的权重;另一方面,在公共消费中,应当合理调整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的比例关系,并在公共消费主体结构中逐步降低政府自身消费,即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提高非盈利机构消费即社会性消费的比重。策应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的结构优化要求,地方政府应当由市场竞争主体转向公共服务主体,由主导投资的主体转变为促进公共消费的主体。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公共消费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提高公众满意的公共物品与服务,因此,从消费过程的购买程序开始,就应当对准市场与民众需求,而不是为了公共消费而公共消费。为此,公共消费首先应当加强对小微企业产品与服务的购买,而基于公共消费都须通过政府采购通道,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单位政府采购用品组合中明确提高小微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占比,同时公开竞标指标安排上加大小微企业的优惠得分权重。另外,公共消费应当突出补短板导向,一方面侧重循序增加卫生健康、环境保护与科教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占比,另一方面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幼儿园设施、医疗卫生网点以及乡村两级图书馆等方面的建设,同时适度提高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补助标准,增加低等收入群体和困难收入群众的生活补贴,借此提高公共消费的平等化程度。
 
中小企业
 
小微金融监管评价办法出台
 
    据悉,为全面科学评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情况,更好地发挥监管激励和引导作用,4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9年4月初,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分类监管考核机制,指导银行业机构夯实小微业务的内部激励传导机制,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意见。银保监会在全面梳理现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各方反映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践中的问题,起草了《办法》。
  据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称,《办法》研究提出一套以信贷服务为主、覆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流程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探索建立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机制。
  根据《办法》,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情况的监管评价,主要涵盖五个方面的评价要素:一是信贷投放情况,包括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信贷资源倾斜、小微客户细分、服务覆盖面等情况。二是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包括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核算与考核机制等情况。三是重点监管政策落实情况,包括小微企业续贷、授信尽职免责、金融服务信息披露等情况。四是产品及服务创新情况,包括信用信息运用方式、产品服务模式、服务效率提升、信用贷款及中长期贷款投放等情况。五是监督检查情况,包括规范服务收费、报表数据质量等情况。《办法》对信贷投放(43分)、体制机制(19分)、政策落实(14分)、产品创新(25分)、监督检查(14分)五个方面进行打分,合计115分(含15分加分项)。其中,信贷投放所占分数最高,主要包括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信贷资源倾斜、小微客户细分、服务覆盖面等情况。
  为兼顾小微金融监管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灵活性,监管评价要素中包括定量和定性两大类指标。每类评价要素下设若干项指标,监管部门对每项指标进行评分,评价指标包含常规指标和加分指标两类。
  其中,常规指标的评价内容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监管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完成的考核目标、具体任务或必须遵守的监管要求。常规指标的分值以正向赋分为主,符合指标要求的,按具体情况得分,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部分指标对监管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令禁止商业银行实施的行为,或监管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实施但未能实施、情节严重的行为,若银行发生指标规定行为的,按具体情况扣分。例如,在信贷投放情况评价中,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则扣4分;在监管督导检查情况评价中,若内部管理制度文件中存在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歧视性条款的,则扣5分。
  加分指标的评价内容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监管政策明确引导、鼓励、支持商业银行发展或推进的工作。加分指标分值为正向赋分,符合指标要求的,按具体情况得分,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按照《办法》,监管部门对五大项评价要素汇总后的综合得分结果将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四个评价等级。评价结果作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关的评先创优、政策试点、奖励激励等的主要依据,优先选择或推荐评价结果较好的商业银行。对于评价结果为三级、四级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加强监管督导。其中,得分在[60,75)区间者为三级,其中得分在(75,70]区间者为三A,(70,65]区间者为三B,(65,60]区间者为三C;得分在60分以下者为四级。
  在监管评价工作的开展流程方面,《办法》明确,该评价工作按年度开展,银保监会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评价,地方性法人银行由属地银保监局进行监管评价。具体流程上,商业银行应先展开自评,随后监管部门综合前期信息采集和商业银行自评结果,并结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关情况,开展监管初评。在初评基础上,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进行复审。复审结束后,监管部门向被考核的商业银行通报小微金融监管评价结果。
  此外,《办法》还明确,商业银行应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小微金融业务条线绩效考核的重要参数,每年应当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年报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本行上年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
  《办法》明确,商业银行应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小微金融业务条线绩效考核的重要参数,每年应当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年报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本行上年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
 
山东加码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
 
  日前,山东加码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在继续支持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人群的基础上,以个人及创办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创业的,或有实际创业项目的城乡劳动者,均可纳入政策支持范围。
  个人创业申请额度由原来最高10万元提高至15万元;创办企业、民办非企业(含教育培训机构)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合伙创业或组织起来共同创业的,按照每个创业企业借款人最多不超过3名合伙人计算,可申请不超过45万元贷款。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财政由原政策第1年全部贴息、第2年贴息2/3、第3年贴息1/3,调整为3年全额贴息。
  此外,针对还款积极、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借款个人和企业,最高可累计享受3次贷款担保和贴息支持,对个人每次贴息年限最长为3年,对小微企业每次贴息年限最长为2年。政策调整后,个人最长可享受9年全额贴息,小微企业最长可享受6年贴息支持。
 
浙江省十项举措深化小微金融服务
 
  据悉,浙江银保监局日前联合浙江省经信厅、科技厅、商务厅、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实施《进一步深化"4+1"小微金融工作行动方案》。
  该行动方案在2019年"4+1"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基础上,提出十大具体工作举措,根据小微园区型、科创型、供应链、吸纳就业型4类小微企业特点,加强银行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合作,进一步推动银行分层分类精准服务,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提高首贷户、无还本续贷和信用贷款占比,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提质",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促进融资畅通。
  这10项举措包括推进小微企业园分类建档和授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和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小微供应链金融创新、鼓励提升吸纳就业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深化银行与政策性融资担保合作、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工作、全面实施"伙伴银行·小微企业共成长"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优质诚信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增量扩面、鼓励依托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小微信贷技术、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
 
调查分析
 
疫情或令今年全球企业获利大跌44%
 
  据悉,富达国际4月15日发布的一项最新市场脉搏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全球经济萎缩可能导致今年全球企业获利大减。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富达国际分析师普遍预期,如果疫情影响经济活动的情况持续全年,所研究的企业今年平均获利预计下跌44%,若全球经济在下半年复苏,预计企业平均获利的跌幅为27%。
  富达分析师普遍预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范围或许更广,影响的时间或许更久。其中,91%的富达国际分析师认为,疫情将为企业获利带来负面影响,较上月调查时的76%高。
  将4月调查结果与一个月前的调查对比,富达国际股票研究副主管Fiona O'Neill表示,富达国际分析师对市场前景的看法出现了巨大转变,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超预期蔓延。
  超过半数的富达国际分析师预期,若经济现况持续,其所研究企业的偿债能力或会于未来12个月内出现问题,其中工业及非必需品行业风险偏高。53%及57%的富达国际分析师分别预期,工业及非必需品行业企业的偿债能力可能在未来6个月出现问题。
  金融及科技业风险偏低,仅17%的富达国际金融业分析师预计所研究的企业将面对偿债问题,这有赖于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资本结构的改善,以及各地央行对银行业的支持。
  富达国际固定收益部全球研究主管Martin Dropkin表示,企业偿债能力问题备受关注,但更需注意的是债券利差已扩大,现阶段投资者要仔细分析资产负债表,以选出更具韧性的企业。
  富达国际分析师预测,一些经济复苏迹象将在一年内显现。四成富达国际分析师预期,所研究的行业将于未来12个月内步入初始扩张阶段,仅16%的分析师预计所研究的行业将在一年内陷入衰退。
 
经贸态势
 
京津再推18项举措促跨境贸易便利化
 
  据报道,京津两地商务、海关部门近期联合推出第七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措施,包括深化通关申报监管改革、进一步优化港口"三阳服务"环境、加快实现口岸物流和操作电子化、发挥"单一窗口"等多平台聚合效用以及建立公众监督评价机制五个方面,共18项措施。
  该批创新措施中涉及多项通关便利举措,例如,在集中查验的基础上,对于有特殊运输要求的出入境货物,可以采取预约查验、延时查验、下厂查验、入库查验等灵活查验方式;疫情防控期间,收发货人在收到海关货物查验通知后,可选择不到场协助海关实施查验,推动出入境货物快速验放。
  与此同时,天津港将推出作业效率考核、服务时效承诺、码头区内查验等举措,公布和推广"阳光价格+阳光服务+阳光效率",并细化港口作业时限标准2.0版,继续规范熏蒸、消毒等检疫处理环节收费行为。
  在利用"单一窗口"方面,将推进"京津冀通关便利化"区块链场景应用,促进京津冀三地海关通关、口岸物流数据上链共享,此外,链接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天津市港口统一收费管理服务平台,完成天津港口缴费和结算的"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一体化管理"。
 
投资视点
 
北京市划定约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北京市战略留白用地管理办法》。北京市结合各区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市276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统筹划定了约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已在分区规划数据库落图落位,并在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及规划实施管理规则中细化落实,实施城乡建设用地与建筑规模双控,原则上2035年前不予启用。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减量发展"概念,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其中要求,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包括坚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
  201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14个分区规划,通过战略留白,包括预留机动指标、划定战略留白用地等方式,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预留了空间,也促进了13个区和亦庄新城实现空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2020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9年,北京市修订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条例,出台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制定战略留白、减量发展等政策,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连续两年下降,全年减量30平方公里左右。
  据介绍,战略留白为战略发展留机遇;为充分体现战略性,分区规划在城市发展重要战略节点、重点功能区周边为战略发展预留战略空间;战略留白为长远发展留弹性;分区规划在新城及乡镇建成区边缘划定了发展备用型留白,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战略留白为转型升级留契机;战略留白为优化功能留空间;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腾退等用地中短期内无明确实施计划的地块,及时划入战略留白用地,用于修补和动态完善城市功能。
  为了充分发挥战略留白举措对落实总体规划的战略支撑和空间调节积极作用,"办法"配合规划实施节奏,实施总量控制和动态优化管理,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高质量发展空间。一是保持总量平衡,原则上战略留白用地只增不减。二是严格现状管控,原则上现状地上建筑只减不增。三是加强规划留白用地腾退,有计划实现实地留白。四是持续优化空间布局,逐步引导实现集中连片。
 
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日前,北京市5部门联合发布《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围绕四大种业、十二个优势物种,组织开展四大行动,实施十二项重点工程,到2022年实现北京现代种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现代种业建设成效突出。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高质量发展现代种业符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三年计划》以"立足北京、协同津冀、辐射全国"为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全市科技、人才、信息、市场、金融等富集优势,建设种业科技创新引领者、现代农业产业增长点、种业资源要素聚集地和行业监管服务样板区,努力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
  《三年计划》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领域,聚焦产业体量大、带动力强且具备竞争优势的战略物种和具有本土特点、区域优势的地方物种,重点推进甘蓝等蔬菜、 特色玉米、节水小麦、马铃薯、蛋鸡、生猪、奶牛、北京鸭、鲟鱼等冷水鱼、宫廷金鱼等观赏鱼、桃、乡土树种等12大物种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良品种、优质企业和优秀品牌。
  未来三年,北京市将组织开展科技引领、产业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发展环境优化四大行动,实施承接国家现代种业重大项目工程、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工程、种质资源保护工程等十二项重点工程。
  在北京市,以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区,协同其他各区特色种业发展,布局种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与交易交流基地,形成京内"两核、多点"的种业发展布局。在北京周边,建立环北京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转化基地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在海南三亚、文昌重点布局北京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在新疆、甘肃、四川等地重点布局北京良种繁育生产与加工基地。
  《三年计划》还明确了未来三年北京现代种业"三个一"的发展目标,即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种业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成果,实现以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代表的育种技术创新突破。选育推广一批优良品种,选育推广20个以上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绿色优质多抗高效品种。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种业总销售额达到180亿元以上,带动京郊种植农户增收10%。
 
上海立法优化营商环境
 
  4月10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共八章八十条,于即日起施行。
    根据条例,政府主要负责人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同时,鼓励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制度创新,并规定了创新容错,对探索中出现失误或偏差,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依法予以免责或减轻责任。
  围绕破解市场主体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条例也作出相关规定。例如,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在企业开办、融资信贷、纠纷解决、企业退出等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平等待遇,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
  条例第三章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核心,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惠企便民的优质高效服务,推动市场主体办事线上一个总门户、一次登录、全网通办。
  对政府服务事项的标准、时限、程序等,条例提出较高透明度要求。例如,在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中,明确线上办理和线下办理标准应当一致,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条件不得含有兜底条款,相关部门不得限定市场主体政务服务办理渠道等。对一些政务事项还明确了具体时限,如社会投资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可以合并办理,全流程备案、审批时间不超过十个工作日等。
  条例还明确,上海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相关省、市的交流合作,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建设为重点,推动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着力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提升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营商环境水平。
 
上海发布利用外资工作新规
 
  据悉,上海市政府4月10日发布了《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贯彻国家战略,鼓励外商来沪投资兴业,推进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简称"国发20条")。上海推出的《若干措施》既是贯彻落实"国发20条"的实际举措,也是对"国发20条"相关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若干措施》按照"新增一块、细化一块、落实一块、强调一块"的思路,包括四个方面共24条措施。
  其中,"新增一块"重点增加了对投资促进活动、外资项目、招商平台、人才等的支持,建立招商引资奖励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支持各区对"投资上海"为主题的境内外投资促进活动予以资金支持等。
  "细化一块"重点围绕投资便利,简化银行端外商直接投资业务操作,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推进外债登记管理便利化,允许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探索实施外国人才薪酬购汇便利化措施等。
  "落实一块"重点围绕扩大开放,全面落实"国发20条"深化对外开放,主要包括:一是落实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推进金融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争取项目率先落地。二是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按照"一项目一议"的方式,争取重点领域实现更大力度的开放;支持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举措经验率先在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复制推广。
  "强调一块"重点围绕投资保护,进一步强调"国发20条"提出的知识产权保护、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和政府采购、规范政府监管等外国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制度安排,重申内外资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要求。主要包括及时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加快推进本市外资地方立法进程等。
 
上海出台地方金融监管条例
 
  据悉,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4月10日表决通过《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共六章四十三条,是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工作的"基本法",对地方金融组织行为规范、监督管理措施、风险防范与处置、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据介绍,"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是本次立法的重要价值取向,体现当前地方金融监管工作的主基调。
  根据条例,地方金融组织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授权地方人民政府监督管理的具有金融属性的其他组织。
  条例理顺市、区两级政府及其金融部门的工作机制,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立金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职责,统筹上海金融改革发展、金融风险防范等重大事项;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处置等工作。
  条例完善地方金融组织行为规范,优化日常经营的制度供给。针对监管地方金融组织的共性需求,规范日常经营行为,确立审慎经营、营销宣传、经营信息报送和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等制度。同时,明确行为底线,严禁资金端的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资产端的自营或受托发放贷款以及受托投资的行为等,督促地方金融组织严守风险底线。
  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方面,条例规定,地方金融组织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事件承担主体责任,发生风险事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向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报告。明确市、区人民政府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第一责任人,做好对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预警、性质认定、案件处置等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上海市体育局印发《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工作要点》
 
  4月16日,上海市体育局印发《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指出,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工作要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以国际竞争力和带动性强的体育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体系、以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空间体系、以产业政策和营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建设,坚定信心,勇于创新,善作善成,努力将疫情对体育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不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点要求,加强体育金融服务。推进"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力量筹备建立上海市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支持本市优质体育企业发展,为中小微体育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
  要点指出,积极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推广"静安体育公益配送"模式,利用区块链底层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发放通用公益配送券,引导市民体育消费。鼓励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鼓励开展线上赛事、线上培训等新业务,发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居家式健身产业。
  要点要求,命名一批体育产业集聚区。推进建立市区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协同工作机制,将集聚区建设与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相结合,重点打造几个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市级体育产业集聚区,为各地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树立样板。鼓励在工业园、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设置相对集聚的体育产业板块,形成"园中园"。
 
河北省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推进方案公布
 
  据悉,为充分发挥有质量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以高端高质项目带动转型升级,河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河北省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推进方案》。方案提出,以重点项目建设落实为核心,聚焦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各市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按照分级负责、分级推进、分级保障的原则,实施省市重点项目"538"工程,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536项,市重点项目3000项左右,年度计划投资8000亿元左右(含雄安新区项目投资)。
  方案明确了"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的重点任务,即围绕提升项目质量,加快建设速度,聚焦主攻方向,突出抓好"五个一批"。
  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推进一批高质量、动力源项目。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抓好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通武廊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京津产业转移合作先行区,开工建设一批标志性承接项目,确保实现中期目标。
  围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全省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方向,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瞄准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5个重点领域,推进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跃升。推动数字河北建设,加快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落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围绕提高发展保障能力,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聚焦20项民心工程,优化功能、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民生方面,加快医疗、教育、养老等设施建设,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院、中国地质大学产学研科创园、居易国际森林生态康养一期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推进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传承利用,抓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的谋划建设。
  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一批优势立县项目。按照提质量、增效益、创品牌的思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县域经济支撑,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南宫羊绒基地、武强管乐器生产、沙河优质浮法玻璃、霸州食品产业园、南和宠物食品产业基地和永年高端紧固件等一批县域特色"小巨人"项目。
  此外,针对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痛点",方案围绕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要素保障、督导落实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创新服务举措,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
 
河北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据悉,为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提质赋能和引领推动作用,3月19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了河北省"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即:2020年-2022年,培育100家左右"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做法,推出一批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创新引领能力、产业渗透力、品牌影响力以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增加,增值服务收入比重和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企业引领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方式多元,带动效应明显。
  方案结合河北省产业发展实际,提出重点围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两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运维管理、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术培训、融资租赁等增值服务环节延伸,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着力做大做强,促进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大幅度提高向全社会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服务业制造化,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自有品牌、营销渠道、创意设计、专利技术等优势,通过委托加工、品牌授权、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加工制造环节延伸渗透,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
  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向试点企业倾斜
  根据方案,河北省将全方位支持试点企业发展。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现代服务业发展)将重点以奖励的形式向试点企业倾斜,用于项目建设资金补助和业务创新、人员培训等经费补贴;支持经验做法独特的省级优秀试点企业申报国家级相关试点,并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
  方案提出,当地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各职能部门在行政审批、用电用气用水价格、人力资源、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据悉,申报"两业"融合试点的企业应在河北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属于规模以上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且能够围绕核心制造、服务能力延伸拓展业务领域并形成较强市场竞争力。
 
河北启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
 
  据悉,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印发《河北省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省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建成四级联通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创建一批干净卫生的洁净城市,建设一批风景优美的园林城市,打造一批舒适宜居的美丽城市,着力营造"洁净、整齐、有序、绿色、美丽"的城市环境。
  此次三年行动,践行"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工作要求,以"一年见成效,两年上台阶,三年提品质"为步骤。方案明确,2020年,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健全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省级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年底前完成50%以上主次干道整治任务,创建10个左右洁净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40%以上,各设区市建成1个以上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开展生态园林城创建试点,全省申报5个以上国家园林城,创建26个"美丽街区"、13个"精品街道",完成市县历史建筑确定及挂牌保护工作。
  2021年,持续整治,提档升级。打响市容环境面貌"脏、乱、差"现象治理总体战,年底前完成全部主次干道和重要节点整治任务,创建10个以上洁净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60%以上,各设区市至少有1个区50%的街道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省创建5个以上国家园林城,完成33个以上"美丽街区""精品街道"创建任务,评选10个以上省人居环境奖(进步奖、范例奖),完成部、省、市城管服务平台对接。
  2022年,健全机制,长效监管。推动市容环境整治向背街小巷、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延伸,完成整治任务,消除"脏、乱、差"现象,洁净城市覆盖率达到6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各设区市至少有1个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省申报国家园林城市5个以上,国家园林城总数达到50个以上,实现省级生态园林城"零"突破;推进美丽城市建设,60%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创建不少于33个"美丽街区""精品街道",建成部、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容貌基本达到"洁净、整齐、有序、绿色、美丽"要求。
  为实现三年目标,方案明确健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促进城市管理向智能化转变、环境卫生提质增效、街容街貌整治提升、清理整顿城市秩序、园林绿化增量提质、城市管理精细规范等七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制定出台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突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重要节点等城市管理要素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建设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和拓展升级数字城管(智慧城管)平台功能,促进城市管理向智能化转变;深入推广"水洗机扫"环卫作业模式和"以克论净"考核标准;健全城市广告牌匾长效动态监管机制,开展影响市容环境"十乱"整治,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构建城市绿网,开展"美丽街区""精品街道""绿色社区""人居环境奖"等创建活动,打造"整齐城市""有序城市""绿色城市""美丽城市"。
山西省欲催生一批有科技含量的龙头企业
 
  4月15日,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就推动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2020年实现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要求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研究探讨推动企业创新的路径和模式。
  王一新说,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动力之源,无创新无未来,无创新无质量。他要求,对已有创新活动的企业,重点要引导提高创新质量,力争催生一批有科技含量的龙头企业,在若干优势行业成为全国领军者;对尚无创新活动的企业,要引导指导开展创新活动,帮助寻找创新的发力点和合适的创新模式。工信部门要对全省所有规上工业企业逐户逐企分析,分门别类指导。科技部门要在逐企摸底的前提下,凝练一批科研课题,以课题突破促进山西规上工业企业质量提升。要推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要推动更多规上工业企业申报国家创新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要整合用好政府创新引导资金和各类科技资源,促进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推动山西工业加速高质量发展。
 
山东清理涉企收费
 
  据悉,山东省发改委等部门日前启动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行动,将对不落实疫情期间各级税费优惠政策、自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指定中介服务等行为进行清理和规范。
  山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山东省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有序进行。但也有企业反映,部分税费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高收费、乱收费有反弹迹象。为此,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行动,对涉企收费行为进行专项清理。
  针对疫情期间各级、各部门出台的税费"减、免、缓"优惠政策没有兑现到位的,山东省将通过清理工作,确保各项减免优惠政策落地见效;政府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存在自立收费项目以及超标准收费等乱收费行为的,将严肃查处;中介服务存在指定或变相指定服务、强制服务并收费,以及只收费不服务的,将敦促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监管措施、规范收费行为,防止变相增加企业负担。
  据介绍,在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的同时,山东省还将继续研究出台相关收费减免措施。如,近期山东省拟将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注册费收费标准降低30%,其中药品常规注册费由5800元降为4060元,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费由82200元降为57540元。
 
山东全方位发力培育家庭农场
 
  近日,山东省委农办、农业农村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家庭农场培育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年底,山东省家庭农场数量达到8万家,其中省级示范场达到1000家,县级以上示范场达到6000家,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家庭农场农业生产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带动小农户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加快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山东省将实施创建登记推动行动、规范提升促进行动、示范典型引领行动等。根据《实施意见》,山东省不仅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或种养大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创建多种类型的家庭农场,也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成立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拓展产业链,自建或与其他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建农业设施,建设田头市场;支持家庭农场参与财政涉农项目建设,促进集中连片经营。
  山东省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支持依托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有计划地对家庭农场经营者进行轮训;对青年农场主进行重点培养。优化财税政策,鼓励在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分配上,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对列入培育计划的家庭农场进行扶持,扩大家庭农场受益面。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给予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活动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农业和小微企业减免税收政策。
 
南京实施"四新"行动计划
 
  据悉,南京市4月11日举行"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发布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等四个行动计划。
  根据计划,南京市将推进市区两级总投资5454亿元的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年度投资867亿元;同步推进总投资734亿元的30个新基建关联产业载体(园区)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21亿元。积极开拓产业发展新资源、新空间,融合对接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培育40家依托新基建产业环境创新发展的示范企业、10家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力争相关行业年度营收增速达到15%以上,互联网平台网上交易额年度增长超过20%。
  南京市计划到2022年,力争三年完成新基建及关联产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新增关联产业载体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关联产业营收每年2000亿元以上,平台经济网上交易规模总体达到20000亿元以上。
  激发新消费,南京计划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实现正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6000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升。网络零售额实现5100亿元,直播、社群、数字商业、C2M等新型消费总额突破1000亿元。
  培育新产业,南京计划2020年全市新产业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其中,新一代数字经济规模1800亿元,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新型都市工业产值600亿元。
  打造新都市,南京今年计划完成棚户区危房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交通枢纽提升等方面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更宜居、更安全、更人文、更现代的新都市。
 
安徽今年将培育约10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据4月9日召开的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披露,为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带动建材、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发展,安徽省今年将培育10个左右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15%。
  "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让更多建筑作业从施工工地转移到工厂车间,可以大幅降低扬尘、噪音等污染,更节能、更环保。"安徽省住建厅总工程师方廷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安徽省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末,全省各设区市普遍培育或引进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全省培育10个左右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15%。
  据安徽省住建厅厅长赵馨群介绍,安徽省将依托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开展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做好标准编制、技术论证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鼓励支持各地各单位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决定将煤矿数量缩减至100处以下
 
  据湖南省应急管理厅4月14日披露,为了促进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该厅已与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湖南省能源局联合发文,决定在2021年底前将湖南省煤矿总数缩减至100处以下。
  目前,湖南省现有煤矿149处,将根据"按现有产能保留一批、升级改造提升一批、限期关闭退出一批"的原则,分类处置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包括:关闭年产9万吨及以下煤矿;关闭或者出清长期停产停建的年产30万吨以下"僵尸煤矿企业";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煤与瓦斯突出、安全不达标的煤矿;关闭开采范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饮用水资源保护区重叠且矿业权设置在前的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
  根据湖南省要求,凡安全、环保不达标的煤矿,一律不允许保留。同时,加快对煤矿实施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广东推动汽车、家电下乡
 
  4月15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关于促进农村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其中推动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是最大亮点。
  具体来看,《措施》中明确要开展2020年汽车下乡专项行动。鼓励汽车整车企业对广东省农村居民让利,在企业让利基础上,广东省级财政对本省农村居民新购买新能源车或燃油车的,在新能源车使用环节或燃油车购车资金上给予补贴。鼓励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旧车辆,对农村居民在汽车销售企业以旧换新的,除享受财政补贴外鼓励汽车销售企业给予增值服务。
  此外,针对汽车,广东省还将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农商行、农信社联合销售企业为农村居民制定购车金融产品;鼓励为征信良好的农村居民办理无抵押购车贷款;支持汽车金融企业为农村居民开发专属汽车消费贷款方案;严禁对购车居民收取贷款代办手续费;鼓励多品牌联合经营,指导全省各县域结合实际规划建设汽车综合卖场,支持整车企业开展多品牌联合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金融保险、汽车维修保养等业务,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
  在推动家电下乡方面,《措施》指出,鼓励家电生产企业依托销售网点开展家电下乡活动,省级财政对本省农村居民购买4K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脑、手机、电饭煲、热水器等八类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
  此外,《措施》还提出,2020年实现广东省20户以上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珠三角9市乡镇和粤东西北县城实现5G网络覆盖。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工程进村入户示范省工程建设。推动手机生产企业加快推出千元左右级别的5G手机。
  此前,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均推出了提振汽车消费政策,如,从2020年3月至12月底,广州市将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对置换或报废二手车的消费者,在广州注册登记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国六"标准新车,每辆给予3000元补助。佛山市则提出鼓励"国六"标准排量汽车消费、简化购车登记手续、加快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提升汽车金融服务质效等多项措施。
 
国务院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据悉,国务院日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国务院批复指出,试验区建设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挖掘区域合作潜力,推动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内陆省份双向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新路子。
  批复要求,江西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抓紧编制并落实好具体实施方案,有力有序推进试验区发展。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程序报批。
  批复指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帮助解决试验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跟踪督促,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广西深化自然资源"放管服"改革
 
  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4月上旬制定印发《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一放二提三优化"措施》,推动自然资源"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力,促进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一放二提三优化"包括下放用地审查审批权、提高用地规划保障力度、提高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力度、优化土地供给、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方式、优化服务保障机制。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综合处处长杨森涛说,为促进重大项目用地审批再提速,广西决定下放用地审查审批权,除自然资源部委托下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跨设区市的项目外,属自治区本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核发审批权限的,全部委托下放给各设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赋予设区市更大用地审批自主权,减少项目用地审批环节,提高用地审批效率。
  在提高用地规划保障力度方面,广西明确了规划修改情形、简化论证程序和优化审查方式,提出加快推进项目规划修改工作,解决项目合规性问题,为重大项目提供规划用地空间保障。
  在提高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力度方面,广西通过修订完善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办法及交易细则,调整完善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指导价,加大补充耕地指标统筹调剂,解决重大项目占用耕地的"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问题。
  广西立足于优化土地供给、矿产资源配置方式和服务保障机制,拓展重大项目用地渠道,大力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加快土地供给,降低项目用地成本;调整自治区、市、县三级矿业权出让、登记权限,将普通建筑材料用砂石土等非金属矿产调整由市县出让,大力推进砂石等矿产资源供给。
 
广西开展促进汽车销售活动
 
  据悉,为进一步加快汽车企业复工复产、扩大销售,促进广西汽车消费,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推动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日前决定联合组织开展为期4个月的2020年广西促进汽车销售活动,活动时间为2020年4月1日至7月31日。
  本次活动共筹措财政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广西汽车生产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开拓疫情防控专用车市场,支持商用车生产企业开拓北方市场,支持汽车企业面向全国开展促销活动和全力复产。通过开展汽车促销售活动,力争扭转广西汽车产销自年初以来大幅下滑的不利形势,使活动期间汽车生产企业累计产值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汽车销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疫情阴影下,世界经济能否避免大萧条
 
    证券时报4月16日刊发资深市场研究人士傅子恒的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几乎以经济“停摆”的方式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重大灾难。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中国之外,世界主要“重灾区”国家似乎还没有见到疫情拐点,全球来看,经济何时结束“暂停”状态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仍需等待。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令原本就充满不确定的市场预期更显悲观。关于世界经济的前景,市场普遍预计冲击造成的衰退程度将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二战之后最严重的经济下滑。最悲观的预测是全球经济将陷入类似于上世纪1930年代的衰退和大萧条,如哈佛大学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金刻羽女士就认为,2020年我们面临的有可能是经济大萧条(Depression),而不只是短暂的衰退,其严重程度将可能是2008年的10倍;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标普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恐现零增长,可能成为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低迷。这是严重的警示性预言。
  全球经济何去何从?依笔者观察,结合此次灾难发生的背景、特点、各国经济禀赋状况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性行动,笔者认为,2020年世界经济的衰退虽无可避免,并且困难程度将超过2008年,但当不会滑向1929年的程度,不会严重到整个1930年代那样长达数年的大萧条,因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尤其不会出现类似于1930年代全球普遍性的整体萧条;并且如果应对得当,其对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破坏程度,甚至可以控制在与2008年相当、乃至低于2008年的水平。
  我们先简要对比一下经济数据。与2008年危机基本局限于金融领域不同,此次由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是对经济、社会系统性的灾难冲击,无数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的下滑,使得此次灾难的社会危害程度超过2008年,但终究还不是1929-1933年那场资本主义的全面与深刻的经济与制度性系统危机。
  以下是一组简要的数据:1929-1933年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美、德、英、法、日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46.2%、40.6%、28.4%、16.5%和8.4%,外贸分别缩减70%、69.1%、50%、48%、50%。以当时新晋的全球最大、最发达的美国经济作为具体的例子,1929年到1933年这三年中,美国经济连续出现了14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累计负增长为-68.56%,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降幅高达30%。全美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95%,超过5000家银行破产,破产银行占全部银行的49%,1933当年全美失业率更是达到了25%,意味着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失业。与危机相伴的,是货币的稀缺,工作机会的稀缺,收入的持续下降,大量民众挣扎在生死线上。而危机带来的全球性结果,在美国催升了以全面经济剌激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在德、日、意导致了纳粹军国主义者上台以及全面的对外军事扩张,最终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笔者认为,2020年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社会危机,不致于导至如此严重的程度和结果,这一判断基于以下的几个基本事实:
  首先,是危机发生的背景不同,而背景决定了危机的性质。1930年代危机是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全面性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与制度危机,其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探寻。在内部,是资本主义各国存在严重的财富不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反剥削、压榨与反压榨的矛盾尖锐对立,绝对贫穷占据低收入者的主流,革命思潮与烈火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普遍酝酿;在外部,一战的非正义性质与其后“分赃不均”的结果奠定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德、意等战败国被压制的国家利益正当诉求得不到回应,导致其国内普遍存在着民族主义的敌对情绪,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同样尖锐对立。这些复杂、深刻的矛盾使得经济危机很快蔓延成为严重的社会危机,进一步激化与加重了经济层面的危机。对比而言,2020年危机主要由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尽管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原本存在着经济社会矛盾,如经济增长放缓、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扩大、老龄化、资本市场泡沫与结构矛盾,但系统性、制度性的矛盾问题并不像1930年代那样突出。
  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的利益协同度与国际分工大大融合了,尽管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一直存在,在这次危机中,全人类面临“新冠肺炎”这个共同的敌人,这使得在此次危机应对中,各国具有一致性的利益诉求,这与1930年代国家之间深重的矛盾无法调和而只能各自为战应对危机相比,也有着巨大的不同。
  其次是经济发展程度与制度环境有着巨大的不同。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初、中期,当时的科技水平、各国间的物质与财富积累储备不足,应对危机的财力、物力以及技术手段与当今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在制度层面,当时普遍性的社会保障与救济制度尚未建立,这使得企业破产与工人失业之后无法得到及时的保障和生活救助,经济冲击立即转化为人们的生存危机,风险迅速暴露,引发社会动荡,造成社会秩序的巨大破坏,动荡又使得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持续。而在当前疫情冲击造成的社会冲击中,由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以及物质财富与技术手段的丰盈,人们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可以更好地防止危机扩大、蔓延与持续的程度。
  三是在重大危机应对方面,人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有相当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得各国在危机来临时能够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对冲和控制风险。1930年代危机发生之后,由于存在政策方面的严重失误,客观上加重了危机的扩散、蔓延与长时间的持续。当时人们并不懂得政策应当逆经济周期而为的道理,最典型的是货币政策的收缩,出于天然的本能反应,危机发生之后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采取紧缩政策,收回资金,紧缩导致流动性紧张,引发资金挤兑,导致了金融恐慌,继而扩大成为社会恐慌;恐慌更进一步促使人们囤积现金,形成价值链与资金流动的负反馈与负循环,正是这种倒行逆施的错误政策,加重了经济衰退,造成了长期的经济萧条。反观今日世界,危机发生之后各国迅速调整政策,采取向市场施放流动性、扩大财政支出、减税、延长企业与个人债务与现金流支付期限等等方式,对市场主体进行及时救助,这些正确的政策措施,对舒缓市场主体压力、安抚市场情绪、保持流动性循环与周转畅通等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后,此次危机与1930年代相比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是国际力量方面的消长性变化。中国对疫情的控制对其他国家作出了示范,中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复工复产的阶段,也正在对其他国家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立在全产业链工业生产体系基础之上的中国经济的复工与复产,有望对全球经济稳定与复苏贡献更大的力量。
  目前在西方,疫情发展以及围绕疫情的矛盾斗争与复杂局面还在延续,但疫情被最终控制的前景可以预期。而在疫情被控制、灾难平复之后,世界经济矛盾焦点除了回归至各自的“基本面”之外,还将会面临一个如何解决政策“后遗症”的新问题——各国在非常时期推出的剌激政策与货币的流动性注水,将会伴随赤字率提升与债务扩张、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同时,围绕内部问题解决与力量变化,国家之间政策拓展中也将可能出现成本转嫁等方面的博弈问题,导致国际间的经济政治矛盾深化与加剧,也将使得国家间的博弈更趋复杂。
 
联合国呼吁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新冠疫情造成严重债务危机
 
  据悉,联合国日前发布《2020年可持续发展筹资报告》,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新冠疫情造成严重债务危机,应对疫情对经济和金融的冲击。
  报告认为,随着各国政府努力应对疫情大流行,数十亿人所在的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债务危机迫在眉睫。
  报告说,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已迫使投资者从新兴市场撤出约900亿美元资金,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资金流出。对一些最不发达国家而言,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债务危机尤其令人担忧。
  报告探讨了各国政府为避免债务负担过重和应对疫情造成的经济、金融冲击而必须采取的步骤,提出暂停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债务偿还,健全全球金融安全网等建议。
  报告说,除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债务危机外,还应积极采取措施,使世界重返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此,报告建议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构建国际金融安全网等。
 
IMF报告称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4日发布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衰退。
  对于发达经济体,IMF预计2020年经济增速为-6.1%,2021年的增速将恢复至4.5%,其中美国2020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为-5.9%,2021年的增速为4.7%。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IMF预计2020年经济增速将为-1%。
  报告还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在下半年继续恶化,全球经济增长将遭遇更大的打击,今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6%。如果疫情持续至2021年,明年全球GDP可能会萎缩2.2%。IMF首席经济学家戈皮纳特预计,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约为9万亿美元。
 
IMF呼吁加强国际协调稳定金融市场
 
  据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4日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说,遏制新冠疫情的必要措施已引发经济下滑,全球金融体系受到显著影响,加强国际协调以应对疫情和稳定金融市场至关重要。
  报告认为,疫情的经济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造成金融市场波动性大幅上升。自疫情暴发以来,为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支持全球经济增长,各国央行推出降低利率、向金融体系提供额外流动性、扩大货币互换额度以及重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计划等举措,但市场情绪依然脆弱,全球金融环境仍比年初时严峻得多。
  报告指出,在当前背景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金融体系承受更大风险,同时,全球紧缩举措可能暴露近年来极低利率环境下形成的金融脆弱性。随着企业陷入困境和违约率攀升,信贷市场可能突然停滞。而在经济活动急剧放缓的情况下,银行的韧性面临考验。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共同发挥作用,以缓冲疫情造成的影响,并确保当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复苏。同时,密切、持续的国际协调对于支持脆弱经济体、恢复市场信心和遏制金融稳定风险至关重要。
 
高盛预计发达经济体二季度GDP将环比萎缩35%
 
  据悉,高盛集团4月13日发布的报告预计二季度发达经济体的GDP较一季度将萎缩约35%,萎缩幅度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创下的前纪录的四倍。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在报告中称,经济反弹的速度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没有人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工作。
  他称,全球新增病例似乎已经见顶,但坏消息是"这种改善可能是社会疏离和经济活动骤降的直接后果,如果人们回去工作,情况就会迅速逆转。"
  总的来说,全球决策者已经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应,试图以政府补贴取代人们的收入,保持信贷流动,以便家庭和企业能够维持生计,但欧洲应该做得更多,富裕国家需要帮助发展中经济体。
  Hatzius称:"欧洲的反应需要通过更大程度的财政宽松和更无条件的"不惜一切代价"承诺来扩大,以维护欧元区的完整性。 新兴经济体需要富裕国家提供更多的帮助"才能渡过危机。
 
IMF执董会批准减免25个国家债务
 
    据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4月13日表示,IMF执行董事会已批准通过巨灾遏制和救济信托基金(CCRT)对25个成员国实行债务减免,以帮助这些国家抗击新冠疫情。
  格奥尔基耶娃说,将为IMF最贫穷和最脆弱的成员国提供赠款,以在未来6个月内偿付他们的IMF债务,使他们能将更多财政资源用于紧急医疗和其他救济工作中。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CCRT目前可以提供约5亿美元赠款为基础的债务减免,其中包括英国承诺的1.85亿美元和日本提供的1亿美元作为立即可用资源。此外,包括中国和荷兰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正为此作出重要贡献。
  她敦促其他捐助方帮助补充这一信托基金资源,以助力IMF向最贫穷成员国提供两年额外债务减免。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IMF正努力将这一信托基金充实至14亿美元。
 
七国集团重申加强国际协调应对疫情
 
    据悉,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4月14日召开视频会议后发表声明说,应对新冠疫情,国际社会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至关重要。
  声明说,新冠疫情正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采取特别和协调一致的行动对减轻危机至关重要。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将继续利用一切可用政策工具,推动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声明说,新冠疫情给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挑战,七国集团正密切合作向受影响经济体提供支持。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随时准备动用1万亿美元借贷能力,帮助其成员克服危机。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支持这一行动,并呼吁向IMF相关基金提供更多紧急捐款。
  声明还指出,一些最脆弱和贫穷的经济体面临新冠疫情造成的严重卫生和经济挑战。为此,七国集团支持多边合作,为这些经济体提供债务和融资优惠等流动性支持,帮助其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
 
美智库预测美国经济今年将下滑8%
 
  据悉,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4月10日发布半年度全球经济预测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经济产出今年将下滑8.0%,失业率或一度升至20%以上。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教授卡伦·戴南当天在发布经济预测数据的媒体电话会上说,她预计美国今年4月和5月的经济产出将比正常水平低20%,这意味着按照年率计算,美国第二季度产出将下滑50%。
  戴南表示,她认为美国经济最可能实现"对勾型"反弹,即经历急剧下跌之后逐渐恢复。
  戴南预测,美国失业率可能在初夏触顶,达到20%甚至更高,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她预计失业率在第三、第四季度会迅速回落,但直到明年年底都将保持在6%左右。
  她还指出,美国政府预计还需要进一步出台措施支持经济,尤其是需要给各州和地方政府、小企业、失业者提供更多救济资金。
  该智库当天发布的预测数据还显示,为遏制新冠病毒蔓延而采取的管控措施正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经济今年将下滑3.4%,不过明年将增长7.2%。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急剧收缩
 
  据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4月15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经济活动急剧收缩,休闲酒店业、零售业等遭重创,就业下滑,整体物价也呈下降趋势。
  这份报告根据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与3月发布上一份"褐皮书"时相比,美国经济活动急剧收缩,且商业前景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其中,美国疫情"震中"纽约市所在的辖区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行业方面,休闲酒店业及除生活必需品之外的零售行业遭受打击最为沉重,但食品和医疗用品生产表现强劲。多数辖区制造业活动下滑,出现生产延误、供应链中断等现象。同时,受低油价影响,能源行业投资和产出均有下降。
  就业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广泛,所有辖区就业均下滑。其中,零售业、休闲酒店业裁员情况最严重。多数辖区的制造、能源等行业大幅裁员。未来数月,各辖区就业形势或更严峻。
  物价方面,疫情导致许多商品和服务需求下滑,价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不过,供应链中断和需求结构变化也导致部分基本服务、农产品和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
  美联储每年发布8次"褐皮书",通过地区储备银行对全美经济形势进行摸底。该报告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美国核心CPI十年来首次环比下滑
 
  据悉,美国劳工部4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剔除价格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后,3月份美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1%,为十年来首次下滑。
  数据显示,受能源等价格下滑影响,3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4%,同比涨幅为1.5%。当月,核心CPI自2010年1月以来首次环比下降。
  具体来看,受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石油价格战影响,3月份能源价格环比下跌5.8%,其中汽油价格下跌10.5%;受新冠疫情影响,3月份机票价格环比下降12.6%,酒店和汽车旅馆等价格下滑6.8%,环比降幅均创历史新高;由于民众抢购洗手液和肥皂等商品,当月家庭清洁产品价格上涨1.1%,为2011年以来最大环比增幅。
  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年美国核心通胀率为1.2%,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通胀目标。
 
欧盟暂搁分歧达成大规模救助计划
 
    据报道,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4月9日晚达成协议,同意为应对欧洲新冠疫情实施总额为5400亿欧元的大规模救助计划。
  欧元集团主席马里奥·森特诺介绍,一揽子计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劳动者和个体商户免受失业冲击,二是扶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帮助成员国政府应对财政压力。
  在劳动者保障方面,欧盟委员会提议,以贷款形式提供1000亿欧元财政援助,帮助欧盟成员国加强公共财政能力,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雇员和个体商户失业风险。
  在企业救助方面,由于供应链遭到破坏,市场需求锐减,大批中小企业面临破产。欧盟为各成员国"开绿灯",放宽政府资助企业的政策限制。在此基础上,欧洲投资银行同意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贷款担保,以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在欧元区国家资助方面,将由欧洲稳定机制为欧元区国家提供总额2400亿欧元的低息贷款,受援国获得贷款的唯一条件是将资金用于应对疫情的卫生保健、治疗和预防工作。
  围绕如何为受困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的问题,欧盟成员国在救助方式的选择上进行了激烈辩论。德国、荷兰、奥地利、芬兰等国主张,利用现有的欧洲稳定机制来提供援助,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则希望由欧元集团担保,发行应对疫情的特殊债券。
  欧洲稳定机制是在欧洲债务危机后建立的永久机制,主要任务是为欧盟成员国提供金融救助,受援国申请救助时需要符合一定条件。意大利等国不同意通过这一机制实施救助,理由是"新冠疫情不是谁的过错""此时不应该谈条件",建议欧元区共同担保,发行欧元债券。反对一方则认为,现有的欧洲稳定机制就可以解决问题,无需另行发债。
  由于各国财力不同,承受危机能力有别,所采取的措施各异,欧盟各国市场主体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这使得欧盟单一市场所依赖的公平竞争环境受到威胁。欧洲稳定机制总经理克劳斯·雷格林认为,必须设法消除差异,恢复公平环境。
  森特诺在评价此次会议成果时说,当前疫情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也对欧盟各机构提出难题。这次之所以能够推出如此大规模的救助计划,显示出各国愿意搁置分歧的良好姿态。
  疫情之下,本就复苏乏力的欧盟和欧元区经济面临严重威胁。大规模救助计划来之不易,但仍留下一些待解问题。关于未来促进经济恢复,与会者同意设立"恢复基金",但"恢复基金"的规模和资金来源仍悬而未决。有的国家主张通过集体担保发债,有的国家则主张通过其他渠道融资。观察人士认为,欧元债券的选项仍在考虑中,这个难题将交由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去协商解决。
 
欧盟提出取消限制性措施路线图 
 
  据悉,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4月15日共同提出一份"欧盟路线图",表示欧盟各成员国在取消为防控新冠疫情而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过程中要相互协调、循序渐进。
  这份路线图不涉及具体日期和行业,而是提出了一些关键性原则和建议。
  路线图提出的关键性原则包括:
    第一,把握时机极为关键,即取消限制性措施时要充分考量下列因素: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新冠病毒传播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减少并稳定下来;保持足够的医疗卫生能力,包括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和物资保证;保持对疫情的适当监控能力,包括快速检测能力和对受感染者隔离及对过往社交追踪的能力。
  第二,各成员国应在同一框架下行动,即依赖以公共卫生为核心的科学进行考量,同时平衡公共卫生利益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成员国应协调行动;各成员国之间应展现尊重和团结,在取消防控措施前应通知其他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并考虑它们的意见。
  第三,各成员国应在逐步取消限制性措施的同时采取配套措施,包括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开发对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和对过往社交进行追踪的工具,以收集必要信息;扩大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统一检测方法;提升各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收治能力和韧性;持续提升医疗和个人防护物资生产能力;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和疫苗。
  这份"欧盟路线图"还就各成员国如何取消限制性措施提出建议,包括应分步进行,并留出充分时间来衡量其影响;普适性的措施应逐步由有具体指向性的措施取代;内部边境管制应在协调基础上解除,应把重新开放对外边境作为第二阶段行动;开放经济活动应逐步实施;人群聚集应逐步被允许,按照不同类别的特点分别考量。
 
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减产协议
 
    据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4月12日晚宣布,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当天举行部长级视频会议并达成石油减产协议,将从5月1日起日均减产970万桶,首轮减产为期两个月。
  根据协议,今年5月至6月的减产规模为日均970万桶,7月至年底减产规模将降至每日770万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减产规模将降至每日580万桶。
  欧佩克秘书长穆罕默德·巴尔金多当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说,此次减产协议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具有历史性意义。声明说,协议有利于产油国、消费者和全球经济,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胜利。
  4月9日,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曾初步达成协议,计划在今年5月至6月日均减产1000万桶。由于墨西哥反对为其分配的减产额度,当天未能达成最终协议。根据12日达成的协议,墨西哥的减产额度为每天10万桶,而不是此前建议的每天40万桶。
 
普京要求俄政府支持受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发展
 
  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4月15日在同俄政府成员就经济问题举行的视频会上表示,俄政府应采取措施支持受疫情冲击的中小企业发展。
  普京说,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可向中小企业提供无偿资金援助。这些资金应首先用于发放员工工资,以保留就业岗位。
  普京还要求政府采取其他措施支持经济发展,包括向餐饮、旅游、宾馆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发放不高于俄央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向地方政府追加2000亿卢布(约合26.7亿美元)财政拨款,向航空业提供230亿卢布(约合3亿美元)财政资金支持,研究制定促进建筑业、汽车业、银行业发展的措施等。
 
世行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将遭遇25年来首次衰退
 
  据悉,世界银行4月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预计将萎缩2.1%至5.1%,这将是该地区经济25年来首次陷入衰退。
  世行认为,疫情还可能引发非洲粮食安全危机,预计今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农业生产将萎缩2.6%至7%。
  世行非洲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阿尔贝·佐法克说,为应对疫情,非洲各国采取了积极防控措施,并紧急启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减轻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亚行增加抗疫扶持资金支持发展中经济体
 
  据悉,亚洲开发银行(亚行)4月13日宣布,将为其成员中的发展中经济体提供的抗疫扶持资金规模增至200亿美元,同时简化运作流程,使援助能更快速灵活地得到落实。
  亚行此前曾宣布为其成员中的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总额约65亿美元的一揽子扶持方案。
    据了解,此次新增的135亿美元同样将用于帮助这些经济体,以缓解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和人民健康造成的影响。
  亚行行长浅川雅嗣表示,亚行提供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将更快速、灵活、有力地支持各发展中成员政府和私营部门应对疫情和经济下滑的挑战。
  亚行4月3日发布报告预测,2020年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2.2%,较2019年9月预测值下降3.3个百分点。如果疫情结束,各项经济活动恢复正常,2021年亚太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回升至6.2%。
  亚行成立于1966年,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现有68个成员。
 
投资分析点评
 
▲中国平安正式入局消费金融
 
  4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披露,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开业,成为第25家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国平安也正式添加一张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2019年11月27日,银保监会同意平安集团在上海市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平安消费金融"),这意味着,从筹建到开业,平安消费金融前后用时不到5个月。
  上海银保监局披露,平安消费金融注册资本50亿元,注册资本规模仅次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捷信消费金融(80亿元)。股权结构方面,除了中国平安亲自参与出资并占比30%,其余3家公司均来自陆金所控股旗下。具体而言,中国平安出资1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融熠有限公司出资14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8%;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出资13.5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7%;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出资7.5亿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15%。
  近年来,除了中国平安,陆续有巨头在消费金融领域跑马圈地。去年7月中信集团参股的中信消费金融正式开业,而今年以来相继有小米集团、光大银行和建设银行释放出筹谋设立和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的信号。
 
▲腾讯首次成立硬件实验室
 
  据悉,腾讯云日前宣布成立"星星海实验室"。这是腾讯历史上首个硬件工程实验室。
    腾讯云曾于2019年发布了首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产品--星星海SA2,目前正加速在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中部署星星海SA2,而星星海实验室的成立被认为是腾讯云面向产业互联网加速技术自研的重要战略。
  未来,星星海实验室将聚焦三方面的核心工作:一是研发计算、存储、网络全线服务器硬件产品,支撑腾讯基础设施发展;二是研究新的服务器架构,构建BIOS、BMC、散热、整机机械结构以及服务器安全等全方位的能力;三是前瞻性的服务器研究,聚焦软硬件结合和云原生,助力业务发展。
 
▲洲际油气拟募资13.6亿元进军电池技术产业
 
  据悉,洲际油气股份有限公司( 600759.SH )4月16日公告称,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3.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全部用于电池技术国际科创中心项目、高能量密度微型电池产业化项目、高倍率快充电池暨新能源汽车48V启停电源产业化项目和偿还借款。
    本次发行后,公司的主营业务将在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上,增加新能源动力电池、微型电池、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
 
▲愿景基金投资缩水166亿美元
 
  4月13日,软银集团(9984.T)发布业绩快报,预计在截至3月31日的2019财年,将录得1.35万亿日元(合125亿美元)的运营亏损。其中,愿景基金中预计亏损1.8万亿日元(约167亿美元),主要因WeWork估值跳水和卫星运营商OneWeb破产造成。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比亚迪半导体重组并拟引入战略投资者
 
  据悉,比亚迪4月14日公告称,公司近期通过下属子公司间的股权转让、业务划转完成了对全资子公司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内部重组。通过内部重组,比亚迪微电子受让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100%股权和广东比亚迪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并收购惠州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智能光电、LED光源和LED应用相关业务。根据内部重组后比亚迪微电子的业务范围及未来的战略发展定位,比亚迪微电子已于近期正式更名为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拟以增资扩股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
    公告称,本次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尚处于筹备阶段,尚未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或安排。本次拟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后,比亚迪半导体将仍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未来,比亚迪半导体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积极寻求于适当时机独立上市。
 
▲格力电器首次启动回购
 
  4月12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30亿元,且不超过6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70元/股。这是格力历史上首次回购,也是格力混改后的首次回购。
  根据回购预案,按回购资金总额上限60亿元和回购股份价格上限70元/股测算,预计回购股份的数量约为8571万股,约占目前公司总股本的1.42%;按回购总金额下限30亿元和回购股份价格上限70元/股测算,预计可回购股份数量约为4285万股,约占目前公司总股本的0.71%;回购期限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具体回购数量以回购期满时实际回购的股份数量为准。
  据悉,同为家电上市公司的美的集团今年2月开启股票回购计划,拟回购股份数量不超过8000万股且不低于4000万股,回购股份的上限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14%。按照回购数量上限8000万股和回购价格上限65元 /股的条件测算,预计回购金额不超过52亿元。回购目的也是用于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及员工持股计划。
  格力电器12日并公告称,因公司经营业务发展需要,格力电器拟对经营范围进行变更,拟将增加经营范围"消毒器械;医疗器械、实验室设备"。
  2020年4月8日,格力电器旗下成立医疗装备公司--成都格力新鹭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设立的公司并非格力电器第一家医疗公司。2月18日,格力电器斥资2000万元成立医疗科技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第Ⅱ类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紫外线消毒设备、生理参数分析测量设备、手术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根据相关规定,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均为第Ⅱ类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等。3月19日,格力旗下公司石家庄格力电器小家电有限公司发生经营变更,新增消毒器械。
  此前,在"走进格力对话董明珠"的公益直播中,谈及新基建话题时,董明珠曾表示,格力电器将投资10亿元在医疗设备领域,研发生产高端医疗设备。
 
▲无锡锡商银行开业
 
  4月16日,无锡锡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锡商银行")开业仪式在无锡举行。
    据悉,锡商银行注册资本20亿元,总行设立在无锡市,由红豆集团、江阴澄星集团、兴达投资集团、恒科新材、双象集团、利创新能源、感知技术、红豆股份等8家江苏境内纯中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2020年4月13日获江苏银保监局开业批复,是江苏省第二家民营银行。
    根据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各发起股东资源优势,锡商银行定位于以移动金融和物联网技术为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科技企业和城乡居民,探索和打造具有物联网金融特色的科技型银行。
  江苏是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以来首个设立两家民营银行的省份。此前开业两年的苏宁银行已取得初步成效。
 
    ▲辰安科技实控人将变更为国资委
 
  4月13日晚,清华系企业辰安科技( 300523.SZ )公告称,控股股东清控创投与电信投资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约定电信投资以40.68元/股的价格受让清控创投持有的公司近4346万股,占总股本的18.68%股份,转让价款17.68亿元。同时,持8.16%股份的清华控股与电信投资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电信投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王翔接替周受资任小米集团代理首席财务官
 
  4月13日,小米集团(01810.HK)公告,王翔任公司代理首席财务官,直至首席财务官遴选委员会确定担任首席财务官的合适人选,周受资不再担任首席财务官,但仍会继续担任本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兼国际部总裁。
    小米公告显示,王翔于2015年7月加入小米集团并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国际业务、法务部、知识产权战略,并扩展与小米集团主要合作伙伴的工作关系。
 
▲法国雷诺转让东风雷诺股权
 
    据悉,法国雷诺汽车将转让在合资公司东风雷诺所持股权。4月14日,东风集团公告称,鉴于中国汽车市场下滑及东风雷诺经营状况,股东双方已签署不具有约束力的备忘录,达成初步意向,雷诺将其持有的东风雷诺50%股份转让给东风集团,东风雷诺停止雷诺品牌相关业务。
  东风雷诺合资项目于2013年12月5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同年12月16日举行了合资公司签约仪式。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东风雷诺)注册资本为47亿元,雷诺股份有限公司和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风集团,00489.HK)分别持股50%。
    东风汽车的公告称,其拟对东风雷诺实施转型升级,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布局,致力于实现高品质发展和技术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不过,东风汽车在公告中表示,东风汽车和雷诺会继续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保持合作关系。
  据悉,自2018年起,东风雷诺销量持续下滑,降幅呈扩大趋势。东风雷诺2019年销量仅为1.85万辆,同比下降63.07%。东风雷诺2019年税前利润为负值,收入仅占东风汽车的0.5%。进入2020年,由于总部位于武汉,东风雷诺受疫情影响较重,直到3月底才陆续复工复产。东风雷诺1月产量为0,销量仅587辆,下滑幅度超8成。2月,东风雷诺是"零生产""零销售"。汽车分析师表示,从该公告可以看到雷诺和东风及时止损的决心,避免双方都陷入亏损持续扩大的泥沼。
  据报道,雷诺中国同步发布声明表示,雷诺未来在中国市场将专注轻型商用车和电动车市场。其中,轻型商用车业务将通过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开展,充分利用金杯品牌资产和雷诺先进技术;电动车业务将通过另外两家合资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捷特"和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铃新能源")开展。
  易捷特成立于2017年12月,由东风汽车、日产汽车以及雷诺汽车共同出资成立,三方分别持股50%、25%、25%。根据易捷特规划,首款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年产能为12万辆,预计3-5年内年产能超过20万辆,并出口欧洲、南亚、南美等地。雷诺e诺是易捷特生产的首款电动车。
 
▲WeWork 将在五月底进行新一轮裁员
 
  4月14日,WeWork CEO Sandeep Mathrani在员工会议上称,公司将在5月底进一步减员,并表示希望这是最后一轮裁员。
    WeWork在去年IPO失败后,裁员2400人,上月又减员250人。
    WeWork母公司的发言人称,公司目标在近期达成调整后盈利。
 
▲高盛预计日本车企本财年营业利润将锐减38%
 
    据悉,高盛集团4月13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日本汽车制造商4月份开始的本财年合并营业利润下降38%,但他们的反弹速度可能超过10多年前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反弹。
  高盛以Kota Yuzawa为首的分析师在报告中称,一旦疫情接近尾声,需求就会"相对迅速地恢复"。该行将本田汽车的股票评级从"持有"上调至"买入",称该股今年已大跌约25%,目前的估值具有吸引力。
  高盛分析师称,"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在净现金和股东权益方面都有足够的优势,足以抵御销售的急剧下滑。他们应该能够克服周转资本的近期下降。尽管情况各不相同,但我们并不预计汽车制造商会全面削减或暂停股息。"
  高盛预计,日本主要车企本财年第一季度(4月至6月)的营业亏损可能达到1800亿日元(约合17亿美元)。不过,由于"其近期回调后具有新引力的近乎低谷的估值,以及坚实的资产负债表、对复苏中的中国的敞口、模型周期收益、有限的欧洲碳排放风险和摩托车收益支持,本田处于复苏的有利地位。"
  高盛分析师称:"我们还认为斯巴鲁看起来具有吸引力,因为一旦条件正常化,该公司的品牌优势很可能证明是有利的。"
  但高盛认为,日产汽车的盈利前景在近期内"具有挑战性",并维持了对该股的"中性"评级。尽管该公司已经准备好推出新产品,但"由于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需求急剧下降,这需要时间才能转化为收益。"
  高盛分析师还表示,预计日产、三菱汽车和马自达汽车都有可能在本财年暂停股息。
 
管理视点
 
2020卓越管理公司的实践:中国式“高韧性企业”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日前刊发特约撰稿人齐菁的文章指出,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中国企业上了一课。面对未来诸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全球秩序的动荡和多变,企业如何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追求卓越的中国企业需要考虑系统地打造自身的“韧性”能力。
  德勤中国联合新加坡银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等合作伙伴推出“民企卓越管理公司(Best Managed Companies,以下简称BMC)”项目。德勤全球BMC项目有27年历史,其宗旨是发现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卓越管理水平的企业。BMC项目全球评选,从战略、能力、承诺、财务四个领域全面评价企业管理的卓越性。在今年的项目评选中,项目组发现,企业“韧性”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要。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近期采访了龙湖集团CFO赵轶、德勤中国市场与国际部主管合伙人杨莹,以及德勤BMC项目团队,共同探讨“高韧性企业”的共性特征、全球最佳实践、中国企业的“韧性表现”,以及未来的提升方向。
  高韧性企业是什么
  杨莹说:“根据德勤全球领先企业咨询实践的总结,卓越企业都具备我们称之为‘高韧性企业’的特征。所谓‘韧性’,就是一种根据环境灵活适应或者及时调整的能力,韧性越好,就更富有弹性,而‘高韧性企业’,就是一个组织不仅能够长期生存而且要跨越多个经济周期繁荣发展、历经时间考验。针对这次疫情,德勤建议企业不但要短期应对、迅速复工,而且面对未来的更多不确定性,能够‘向远而生(from survival to thrival)’。企业拥有越长期的使命感,且与社会的福祉相关,企业的生命力也越强。”
  德勤发现,“高韧性企业”普遍具备“战略适应力”和“组织反脆弱”两大特征,同时对应三种能力,包括: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需要考虑这三种能力的不断迭代升级。
  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指企业战略适应性高、能预知及管理变化。短期看,它要求企业及时分析外界环境对基本面(需求和用户行为)造成的影响,反思相关决策;长期看,企业须注重感知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针对不同“情景”进行战略反思,保证有适应方案。同时,企业应更关注“多元利益相关者”,创新商业模式,将企业和社会更好地融合,塑造“社会型企业”。
  领导力和组织能力——指企业坚守“核心价值观”,并建立强大的、敏捷反应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意味着组织治理模式更加开放、包容、信任、敏捷。短期看,需要领导者勇于承担风险,对机遇迅速响应;长期看,须建立高度的“承诺”和创新文化,简洁高效的企业治理模式以及自我驱动的组织执行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方面指企业面对威胁时能快速响应;另一方面强调企业提前准备应对风险的预案。短期看,企业需要建立稳健的财务策略、有良好的现金储备、成本管控能力;长期看,企业须系统性地建立“业务连续管理”、危机管理能力及战略性风险管理能力。
  实际上,危机应对是与企业常态管理紧密结合的。“韧性”能力是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亟待打造的重要能力,不仅在短期要“活下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加码“长期战略”。
  高韧性企业的全球实践
  BMC主管合伙人赵健表示,在全球范围内,“韧性”能力为企业创造了持续价值。国外百年老店以及众多一流企业经历多个经济周期,在设定战略方面会比较全面和成熟,而越是有长期使命感的企业,就越有生命力。韧性应对能力对企业持续发展非常重要,韧性就等于企业的抵抗力,抵抗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的反应能力,所以“高韧性企业”就是免疫力好的企业。
  亚马逊的“变”与“不变”。贝索斯1995年创立亚马逊之初,就立志于推动社会效率的提高。亚马逊的业务一直都在改变,从网上书店、电商、Kindle,到流媒体、智能硬件、云服务及无人机送货等。但其创造社会价值的初心贯彻始终。亚马逊的战略目标有序实现,都是在思考变与不变,并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全球不同地区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用“顾客至上、超长期思考、对创新的热情、远见卓识与领导力的14条准则”的核心价值观去实现其财务目标,即“长期的自由现金流最大化”。
  日本家族企业兄弟工业的“百年传承”。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是全球领先的缝纫机制造商,是寿命已达110年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出口依存度高的兄弟工业,因国际汇率变化而收益结构备受打击。集团随后开展多元化经营分散业务风险,但经营资源分散难以享受规模经济的优势,业绩依旧低迷。为克服业务组合和经济周期的困难,公司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就公司应有的愿景、业务结构进行讨论,提出中长期的经营改革方案。其重点是要把公司的业务结构聚焦在创意领域和时尚领域,坚守“用心做好物”的企业基因,同时进行更为彻底的结构改革,并构建业务综合管理体系,使得企业在应对危机时能坚守价值观并不断建立战略新视野、及时调整业务组合,蓬勃发展至今。
  杨莹说,从很多类似的国际公司案例可见,对规模型领先公司而言,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驱动因素。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准入门槛,为新兴创业公司创造机会,这就需要企业敏锐地做出反应,战略制定和执行都需要更高的灵活性,才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中国式“高韧性企业”
  BMC项目团队研究了众多中国领先企业,对于如何“跨越不同经济周期,实现持续经营”,龙湖集团和复星集团的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
  龙湖集团自创业以来,始终坚持稳健清晰的经营策略,围绕客户需求制定战略方向和完善运营体系,亦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近年来,龙湖正在进行“平台+端”的管理模式探索,旨在提升公司运营体系在波动市场的敏锐度与执行力,也是“高韧性企业”策略。龙湖用“变·定·行”3个字开启2020 —— 变,即拥抱变化;定,即坚定战略;行,即知行合一 —— 这可以看作是龙湖集团对“高韧性企业”的思考与诠释。“没有永远朝阳蓬勃的行业,但是可以有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其关键在于从坚定战略和拥抱变化中找到平衡,并有效赋能于组织一线。” 龙湖集团CFO赵轶说,“企业文化的长期贯彻,坚持稳健的财务风格,是穿越周期的底气;同时组织战略能力、数据后台、空间占位以及维护客户黏性等多面均衡,实现了龙湖稳健与创新的平衡,也是我们的反脆弱管理之道。”
  复星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广昌在《一个公式、四个维度、赢未来十年》一文中提到,通过“高度×速度 ×时间 × (1-偏离度)”策略抓住“短期发展动力不足,但长期看是全球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中千里马企业”,是复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度即全球和中国双轮驱动;速度是供应链能力打造与数字化为产业提速;时间是匠心和创新;最后减少偏离度是指坚持做对的事情。高度、速度和时间是复星未来增长的三要素,但减少偏离度的重要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为了减少偏离度,复星除了不断自省,也在进一步提倡竞合。竞合,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敬畏。
  BMC项目总监桂晏总结,项目组分析BMC的获奖企业和候选企业,发现中国头部民营企业已有一批具备“高韧性企业”的特征。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如何建立“长期思维”并打造“系统化组织管理能力”,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BMC项目评选卓越管理民营企业从战略、能力、承诺和财务实力四个方面全面评价,很多中国企业在除了承诺之外的其他三项都表现出色,唯独承诺方面,与卓越管理还有距离。而承诺主要考验的就是企业文化、持续投入人才发展以及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杨莹说:“在未来,不确定将成为常态。中国企业对‘有形能力’理解普遍很好,但是对于无形‘软实力’的锻炼和培养方面很欠缺。但实际上,卓越管理企业须不断向内外传递自己的价值观,要始终‘做正确的事’。我们发现,员工在有社会使命感的公司工作他们会更有激情。同时,客户如果觉得企业具备社会使命感、有担当,也会放心地选择你的产品和服务。”
  赵健表示,卓越管理公司都能恪守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它们“定位独特”,不仅局限于商业价值领域,而是致力于给世界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它们懂得如何突出企业的独特优势,懂得自身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到全世界最出色;它们“稳定持续”并配合灵活的战略、组织设计调整,它们知道什么是不变的持续一贯的使命与定位,什么是可变的策略和运营方式。一流企业普遍拥有“战略耐性”和“组织韧性”,这能产生持久的内在力量,使企业不断更新、成长,向远而生。
 
信息化建设
 
央行将加快构建基于创新监管工具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近日在《中国金融》撰文介绍了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探索与实践。范一飞称,人民银行在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落地实施的同时,加强金融科技监管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试错容错机制。
  文章介绍,新型创新监管工具的设计理念包括:破解"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困局,提高监管适用性;摒弃"一刀切"简单模式,增强监管包容性;引入"多元联动"公众监督机制,提升监管有效性;设置创新应用"刚性门槛",强调监管审慎性。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人民银行立足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经验,深入研究新型创新监管工具实施路径,并积极组织开展测试验证工作。
  2019年12月,人民银行在北京推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目前第一批创新应用已开始测试。范一飞介绍,这些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涵盖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应用场景,既有持牌金融机构直接申请,也有科技公司合作参与。
  就新型创新监管工具的进一步探索,范一飞指出,支持科技公司直接申请测试;优化测试风险防控机制;积极运用创新监管工具助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基于创新监管工具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范一飞称,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金融科技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监管体系。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切实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做好统筹与协同,强化监管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共同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一方面,以创新监管工具为基础。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工具能够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风险复杂多变、产品日新月异等形势,有助于增强金融监管效能,防范化解创新风险,在监管框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以监管规则为核心。金融科技监管的关键是及时出台相应的监管规则,使创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传统监管模式往往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才能出台监管规则,难以跟上创新节奏。人民银行将通过创新监管工具更好掌握金融科技创新的服务模式、业务本质、风险机理等,更快出台监管规则,纾解因规则滞后带来的监管空白、监管套利等问题。
  此外,以数字化监管为手段。监管规则的出台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抓好落地实施。在金融科技时代,仅仅依靠窗口指导、非现场检查等经验式、手工式、分散式的传统监管手段远远不够,还要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建设数字监管报告平台(DRR),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手段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强化监管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加快金融科技监管的数据加持、科技武装。
 
两部委发文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据悉,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4月10日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从能力扶持、金融普惠、搭建生态等多方面帮助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发展。
  "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发展目标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构建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的典型范式。
  该行动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重要方向。搭平台,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筑基础,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促转型,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生态,建立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兴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强服务,加大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根据通知,该行动近期有五大举措,将分别从服务、示范、业态、创新和机制五个方面进行赋能。
  在服务赋能方面,要推进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倡议,搭建平台企业(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中小微企业(转型服务需求方)对接机制;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需求撮合、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支持创建数字化转型开源社区。
  在业态赋能方面,要开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组织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政策试点,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保结算、支付标准、药品网售、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多点执业、家庭医生、线上生态圈接诊等改革试点、实践探索和应用推广。开展新业态成长计划,实施灵活就业激励计划。
  在创新赋能上,要突破数字化转型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征集优秀解决方案,开展数字孪生创新计划,围绕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和应用场景等难题,聚焦数字孪生体专业化分工中的难点和痛点,引导各方参与提出数字孪生的解决方案。
 
工信部就《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
 
    近年来,我国数据泄露事件频繁发生,过度收集、滥用用户个人信息问题大量存在,非法数据共享与交易带来的安全挑战愈加严峻。据工信部4月10日披露,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工信部表示,网络数据资源与传统资源不同,其具有流动特性,需要切实加强网络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安全保护,针对各应用领域和业务场景下的不同特点,形成闭环安全管理模式,有效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国家重要数据安全。但目前我国网络数据安全标准化工作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标准体系性不强,标准制定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术语定义、分类分级等基础性标准尚不完善。二是部分关键标准亟需制定,数据安全评估、重要数据保护等重点标准进展缓慢。三是部分重点领域相关标准仍存在空白,网络数据安全标准对5G、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1年,初步建立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有效落实网络数据安全管理要求,基本满足行业网络数据安全保护需要,推进标准在重点企业、重点领域中的应用,研制网络数据安全行业标准20项以上。
  到2023年,健全完善网络数据安全标准体系,标准技术水平、应用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有力促进行业网络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提升,研制网络数据安全行业标准50项以上。
 
上海在线新经济聚焦无人工程等12个领域
 
    据悉,上海市经信委4月13日发布《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和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新经济场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制度供给营造新经济营商环境。
  方案指出,围绕重点领域,到2022年末,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尤其聚焦诸如打造标杆性无人工厂、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移动出行等12个重点领域。
  首先是聚焦打造标杆性无人工厂。未来3年,上海将建设100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加快高端装备、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钢铁化工等行业智能化转型。聚焦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等新制造模式。加快研制具有自感知、自控制、自决策、自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单元、工业机器人和仓储机器人,创新发展智能多层穿梭车系统。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面向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企业专网,建设2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专业软件设计厂商合作,加快打造云端仿真开发环境。推进智能交互技术、行业平台、软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
  大力发展新型移动出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场景应用,拓展汽车后市场服务,鼓励发展分时租赁共享汽车,探索自动驾驶出租车等出行新方式。加快北斗导航等空间位置服务技术与交通出行相融合,结合管控信息、交通状况等优化出行路线,提高匹配效率和车辆利用率。
  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重点发展无人机、无人车等无人驾驶运载工具,推广全时空响应物流,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和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提高智能化运营和调配能力;提升发展在线医疗。推进互联网医院发展,积极推广基于5G技术的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超声、远程监护、远程流行病学调查等远程医疗应用。加快发展智能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消杀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
  方案还要求,推广远程办公模式,鼓励发展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远程办公新模式;优化在线金融服务,鼓励开展生物识别支付、智能穿戴设备支付等在线支付服务创新;创新发展在线展览展示,建设数字孪生景区;拓展生鲜电商零售业态;优化发展在线教育;加快发展在线研发设计。
 
广西"信息网"新型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
 
  据报道,为全面贯彻落实广西"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工作要求,4月12日,广西"五网"建设大会战(信息网)新型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掀起新一轮"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此次集中开工的5个"信息网"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分别是:五象云谷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中国移动5G建设发展大会战建设项目、防城港市峒中公路口岸(含里火通道)综合服务区信息化工程和巴马数字小镇,项目总投资达143亿元。这些项目的开工,将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我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扩大中国-东盟信息港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为全区数字经济提速提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助推全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蓬勃发展。
  推进"信息网"建设三年大会战,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广西当前应对疫情和推动改革创新的有效办法。2月29日,广西发布了《"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实施方案》,明确广西三年计划投资921亿元,建设282个项目。
  广西将以新基建为支撑,加快软硬件等终端及应用产品开发生产,形成数字广西发展的良好生态:以加快大数据中心集聚建设为抓手,构建中国-东盟大数据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壮美广西云";以加快5G网络建设为重点,强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完善信息通信一张网;释放和提升新基建的潜能,加大力度推进软硬件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开发,撬动全区千亿元以上数字经济,深化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核心,以提升数字广西应用智能化水平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打造万物感知智能应用端。
 
整治APP乱象需要全社会合猎
 
    证券时报4月14日刊发署名谢军的文章指出,整治APP乱象需要全社会合猎。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针对百度APP多个频道存在严重违规问题,严肃约谈百度公司负责人,要求立即停止违规行为。
  越来越多的APP软件出现在各个行业,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人们因习惯使用APP处理各种事务,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人们对APP过度依赖,让其便捷服务在放大的同时,也使人们忽视了其违规乱象,如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等。近期,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对互联网监测发现,二十余款外卖、医疗和在线教育类移动应用存在涉嫌隐私不合规行为,如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未说明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等,无不体现了APP乱象的共性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乱象经常发生,不法商家看似能够从这种不正当竞争中获取短暂利益,但却衍生了各种社会经济问题。
  针对APP乱象,监管部门要充分依靠政策与法律手段,规范传播秩序和净化网络环境,并要在企业正常运营、用户体验与公众隐私保护之间实现衡平。移动互联网生态主体多、链条复杂,部门协同不力、政策法律缺位与举报下架漫长等因素制约,为相关部门监管增加了不少困难。而且,法律对网络运营者收集与使用个人信息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并未对与用户服务相关信息的边界与方式予以界定,也致使用户与互联网企业存在很多争议和扯皮。
  对此,职能部门要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细化APP投放标准和监管措施,让监管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相关平台把好前端的技术关口加以有效控制,用技术手段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同时,APP生产企业也要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在法律边界范围内进行APP研发与推广应用,而不是为了短暂利益去以身试法。而用户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对APP软件进行主动防御,若发现淫秽色情、低俗庸俗、恐怖惊悚、赌博诈骗及未知病毒,则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止。
  也应看到的是,在APP 乱象屡禁不止背后,净化行业生态氛围并非一场运动战、歼灭战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守护行业创新秩序与消费者权益,需要监管看得见的手,也要企业看不见的手。期待,在政府、互联网企业、安全行业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泄露用户隐私的恶性事件会得到遏制,一个健康、安全的现代网络服务环境得以形成。
 
企业信息员园地
 
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特约信息员 庄银萍 王协忠
    管理会计是我国国有企业为适应新市场形势而制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管理学理论,而且它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也从中得到借鉴和强化,尤其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就管理会计摆脱了传统财务管理的模式,着力于一些数据经营的控制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可靠的科学的管理策略借鉴。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即是通过收集整理财务信息和会计资料并采取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技巧策略来计划并管理的经济行为,也被叫做是涵盖成本会计及管理控制两方面内容的“内部报告会计”都属于管理学理论范畴。
  (二)管理会计的功能
  管理会计具体是担任组织、规划、控制和评价四项职责和任务。适应市场,帮助企业更好的立足于市场是它的生存与发展的秘诀,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入到经济组织的管理当中,更要保证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及管理者会主动承担企业的经济责任,履行各项职责,促进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管理会计的组织
就是协商构建出企业内部合理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规划便是编制各种预算后进行规划经营。控制便是意味着管理会计应当在企业中可科学合理地控制经济过程。评价便是考评并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
  (一)把关企业的经营决策
  会计的长期职责所在便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然而当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渐渐被应用起来,国有企业管理者考虑到战略长久发展的问题,便再一次调整职能对象,使得管理会计重要登场进而把关企业的经营决策。
  (二)科学合理地提供指导性的信息有效管理
  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定然是知道在生产经营过程的时候,一些关于国有企业的盈亏状况等静态财务指标是值得重视的,除此之外,对关于客户营销方面的各种动态管理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也是极其有必要的。企业上市便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了解客户动向提高营销效率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真秘籍。管理会计的合理使用恰好分析了市场的一些内在变动规律,这些信息也正能为管理者提供方向性的指导,科学管理。
  (三)优化各国有企业的内外部运作
  为适应现信息爆炸时代的现状,各企业更需要跟下级部署的工作人员提供关键信息的交流,及时在产品和生产服务的时候甚至贯彻于企业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都需要融入信息。落实管理会计的合理应用可很大程度地提高国有企业等的产品一系列环节上融合了信息服务,对外谈判、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优质的国有企业外在形象,在企业内部,无论是管理还是机构调整等都由管理会计而透露出比较强烈的信息意蕴,可以强化国有企业的相关运营指数。
  三、管理会计的推进措施                
    (一) 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促进财务管理的转型发展。
    国有企业管理层要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全面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和价值,营造良好的内部管理会计环境,确保管理会计的适用性,促进财务管理的转型发展,参与到国企决策和其他管理工作中,真正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要结合国企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转变和调整财务管理方法,科学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确保国企财务管理的全面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 完善管理会计体系,保障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
    国有企业完善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首先,需要完善企业现有的内控机制、风险机制、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性,确保管理会计的协调开展。其次,根据管理会计的相关需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将管理会计落实到个人,确保管理会计的执行效果,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确保两者能各司其职、齐头并进,规范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从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最后,合理科学的调整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确保其能与管理会计相适应,提升管理会计的质量和效率。以调整管理目标为例,管理会计在调整和制定目标时,需要考虑到企业的过程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战略发展目标等,从财务管理目标的账目、预算、核算、成本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统筹全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管理会计效果。              
    (三)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专职的管理会计小组。
    在推行管理会计时,国有企业要注重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对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充分掌握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结合管理会计工作的需求,引进专业水准的管理会计人才,提高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制定相应的岗位福利,吸引企业其他部门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管理会计工作中,确保管理会计的质量。此外,结合国企的实际情况,组建专职的管理会计小组,做好管理会计的宣传工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思想意识、业务技能的双向培训,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四) 构建管理保障机制,提升管理会计的业务水平。
    国有企业要将管理会计与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提升管理会计的地位,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保障机制,落实管理会计,全面提升管理会计的业务水平。要想提高管理会计业务水平,要定期组织财务专家进行管理会计业务培训,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去优秀企业和发达国家知名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全面掌握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能够因地制宜的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不断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五) 运用财务管理软件,构建融汇贯通的数据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国有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软件,进一步拓展信息数据的影响和采集范围,借助ERP系统、云计算等专业化的财务软件,建立起相对应的财务管理数据共享平台,确保管理会计能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数。据信息,准确客观的评价财务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管理会计的有效进行。此数据共享平台,能够确保财务管理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这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既要包含着企业的管理数据、财务基础数据、数据智能分析等功能,又要包含数据信息间的融汇贯通、信息整合等内容,加强各管理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各项数据分析工作,确保管理绩效、数据的透明化、直观化发展,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会计的运用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将管理会计应用于财务管理过程中,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国企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逐渐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推动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要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不断促进财务管理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保障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构建起管理保障机制,全面提升管理会计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组建专职的管理会计小组,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合理有效的运用财务管理软件,构建起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平台,增强管理会计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国企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逐渐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