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60年:光荣与梦想

今年9月12日是枣庄建市60周年纪念日,9月10日出版的大众日报《枣庄新闻》推出长篇述评,庆祝枣庄建市60周年。全文如下:


●六十载栉风沐雨,一甲子春华秋实。

1961年9月12日,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发展和煤炭基地建设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枣庄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一字之改,带来一市之变,开创了枣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建市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枣庄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吹响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攻坚号角,奋力向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迈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使命与初心相伴,光荣与梦想同行。奔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讲述着枣庄昨日的荣光,巍巍抱犊崮昭示着枣庄明日辉煌的梦想。

光荣源自坚持了战斗堡垒、先锋模范的党建引领

建市60年来,枣庄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党组织从1682个发展到1.1万个,党员从2.2万余名发展到近23万名。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围绕“先把经济搞上去”和“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担当作为,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工作落实,以党的建设新成效引领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发展关键看行动,核心在落实,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一个“干”字上。全体党员干部强化大干的意识,坚定“干”的方向,把握“干”的重点,提高“干”的标准,凝聚“干”的合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项目招引上,在项目落地上,在项目建设上,一项又一项“枣庄速度”被改写。


9.jpg


光荣源自确立了与时俱进、贴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枣庄有着140多年近代工业文明,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创造了一段辉煌的民族工业历史,“工业基因”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从1961年的2.51亿元、4190万元,跃升至2020年的1733亿元、140.8亿元。三次产业比由建市之初的34.3:49.8:15.9调整为2020年的9.6:40.6:49.8,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三二一”,尤其是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渐强,从“一黑一灰”到“两高四新”,实现了华丽转身、精彩蝶变。进入新世纪,枣庄在工业之路上大力推进转型振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智能制造迅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蹚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顾砥砺奋进的60年,“枣庄崛起”是人们最强烈的梦想。

枣庄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强市建设的突破口必定在工业。2021年3月召开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导向,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

在新征程中,继续砥砺“枣庄崛起”的力量。近年来,枣庄积极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2121”产业雁阵。特别是突出锂电产业发展优势,制订“123”战略规划,努力打造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锂电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搭建中国兽药谷、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等高能级招商平台。树立“快就是大局”的意识,对重点项目,实行部门帮包、专员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双20条”,创新推出“企呼枣应、接诉即办”平台,解决企业诉求8135件,“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越擦越亮,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

光荣源自取得了青山绿水、文旅融合的亮丽成绩

枣庄已经从过去“一个岗楼两盏灯,一把花生逛全城”的矿区小镇,发展成为今天“一城山水满城绿,满城园林一城景”的鲁南门户城市。

建市之初,城镇人口不足2万人,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仅为11%。如今,城镇人口增长到229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9.3%。

枣庄聚力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建成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498个。重建的台儿庄古城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顾砥砺奋进的60年,“以人民为中心”是最真诚的梦想。

家住台儿庄的退休职工张兴宜,每周都要坐BRT去新城看望孙子。70公里的距离,BRT让他感觉到了双城生活的惬意。刷一下老年卡,分文不花就能打B(BRT)的体验,让他感觉到做一名枣庄人很光彩。从2010年8月2日,BRT首条线路B1线开通试运行,到目前全市所有区(市)全部开通,通车里程达到250多公里,成为全国最长的BRT运行线路网。本地人为之骄傲,外地为之羡慕:枣庄BRT真牛!

目前,枣庄现有博物馆22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5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25个,形成了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的格局。

在新征程中,继续砥砺“以人民为中心”的担当。为促进生态立市和绿色崛起,枣庄从今年起全面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十项工程,到“十四五”末,全市80%以上的应治理区域得到有效治理修复保护。以枣庄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范围内及绿道沿线可视山头为重点,推进25度坡丘陵退耕还果还林。提升青龙山、十字河、仙人洞——刘伶台等环城绿道132公里,建设完善人行步道、观光小火车、休闲驿站等基础服务设施。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着力构建“台儿庄古城—大运河—南部山区—大运河文旅小镇—微山湖”区域联动的“一城一河一山一镇一湖”发展新格局。推动台儿庄运河“文慢城”、市中永安“山慢城”、滕州微湖“水慢城”、峄城榴园“田慢城”、薛城生态“林慢城”、山亭五彩“花慢城”等体验旅游营地规划打造。

光荣源自收获了合力攻坚、勇立潮头的喜人硕果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是“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在农业农村中的具体实践。枣庄地少人多,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依托枣庄农业资源禀赋,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动了由一产向多产融合转变。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24.21万亩,总产量达到180.57万吨,单产达到425.67公斤/亩;发展特色蔬菜,其中马铃薯是枣庄市最有代表性的蔬菜作物之一,栽培面积57.25万亩,居全省首位,总产量204.57万吨;发展特色林果,峄城石榴被认定为省级公用区域品牌。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回顾砥砺奋进的60年,“鲁南乡村绘新图”是最朴实的梦想。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枣庄市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驻村蹲点调研活动。11名市委常委每人选择一个村,开展一次大走访、排查解决一批问题、送一次温暖、讲一次党课、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对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调研。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强村计划,打赢“破十攀百”攻坚战,确保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10万元、奋力攀登100万元。近年来,全市先后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142个、3万元以下薄弱村137个、5万元以下村187个。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9%。

在新征程中,继续砥砺“鲁南乡村绘新图”的愿景。要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就要出奇制胜,充分把握利用好当地特有的优势,打出乡镇特色。在发展10个示范镇的同时,枣庄积极鼓励引导其他镇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在全市创建10个乡村振兴特色镇,支持示范镇做大做强、率先发展,引导特色镇发挥优势、差异发展,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枣庄篇章”。

砥砺奋进60年,“心系民生福祉”是最执着的梦想

建市以来,枣庄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教育、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79元,人均消费支出16312元。全市137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联网结算,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5.9万人。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五区一市均建成了城区“15分钟健身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受益行政村覆盖率95%。

党的十八大以来,枣庄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均居住面积38.8平方米,私家车保有量达到67.7万辆,平均预期寿命76.6岁,城乡教育、医疗、养老资源更加均衡,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获得感越来越强。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回顾砥砺奋进的60年,“心系民生福祉”是最执着的梦想。

55岁的山亭区徐庄镇花山头村脱贫户宋允举,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把白头发染成了黑色:“现在咱通过党的好政策脱了贫,不能蓬头垢面,得过得精神点!”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枣庄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4.1万户9.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1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摘帽退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3.5%。建成绿色生态廊道220公里,7个国控断面水体优良比率达100%,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百姓普遍反映枣庄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


10.jpg


在新征程中,继续砥砺“心系民生福祉”的情怀。近年来,枣庄一届接着一届实施惠民实事工程,推进棚户区改造,促进就业创业,积极化解“大班额”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目前,枣庄成立各类医联体37个,全面取消公立医院高值医用耗材加成。8月24日,祁连山路中学、兴城中心小学、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等10所市驻地学校及枣庄学院新校区启用。据统计,近5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274.79亿元,累计拨付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20.32亿元。市文体中心“一场两馆”全面竣工,国民体质合格率超过92.88%,近年来获得世界冠军17项、全国冠军116项、省级冠军171.5项。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3%,连续5年低于控制线。

红色基因为“大美枣庄、未来可期”宏大梦想提供不竭原动力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枣庄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铁道游击队是枣庄最红的资源、最美的传奇、最亮的名片,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道德滋养。

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以枣庄临城为中心,挥戈于百里铁道线、战斗于万顷微山湖,不费一枪一弹,迫使千余名日军在沙沟缴械投降,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经典传奇。为了弘扬“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铁道游击队精神,枣庄仅用200天高标准建成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2019年7月1日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余万人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砥砺奋进的60年,“大美枣庄、未来可期”是人们最宏大的梦想。

作为革命战争年代历练凝聚而成的精神财富,铁道游击队精神在新时代汇聚起了加快发展的正能量,也是枣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涵。在时代的长河中历经洗礼永不褪色,并且正焕发着更加激昂的活力,成为推动枣庄加快发展的原动力。

在新征程中,继续砥砺“大美枣庄、未来可期”的耕耘。镶嵌着“担当”“创新”的铁道游击队精神为枣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信心支持。

2020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枣庄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枣庄市委关于制定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枣庄开启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新征程。

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自信地说:“只要我们拿出拼的勇气、闯的劲头、争的意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付出,就一定能够重塑辉煌!”

枣庄崛起,每个人都是主角;枣庄发展,每一步都是脚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以“归零”的心态、“赶考”的状态、“奔跑”的姿态,扑下身子抓落实,全身心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之中。

光荣属于426万艰苦创业的枣庄人民!梦想照亮426万开拓创新的枣庄人民前行的路!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