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摘选20210713

 
 ·国内财经·    
  国务院要求严查违规倒卖大宗商品偷逃税款      
  银保监会对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作出工作部署     
  银保监会将支持险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长期资金支持    
  上海公布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沈阳五方面发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河北省加速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湖北省发布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企业动态·    
  宝武钢铁筹划对山钢集团战略重组 
  小冰完成A轮融资
  广东铁投总经理王刚被查   
 ·海外经济·    
  欧盟正式批准12个成员国经济复苏计划     
  欧盟委员会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提案  
  欧洲央行宣布启动数字欧元项目     
 ·研究探索·    
  陆铭:人口流动就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吗?  



·国内财经·
 
国务院要求严查违规倒卖大宗商品偷逃税款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确定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措施,更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对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国有资产管理等进行了审计,结果已于近期公布。会议要求,一是对审计查出问题,有关地方和部门要抓紧制定整改台账,严格落实责任,扎实整改到位。国务院办公厅要将整改情况纳入重点督查内容,加强跟踪督办,坚决纠正整改中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等行为。整改结果于今年10月底前报国务院,并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后向社会公开。二是抓住重点严肃查处,以儆效尤。审计发现违规倒卖大宗商品、偷逃税款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这些问题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侵害了国家法定税收的基础。国务院成立专门调查组,无论涉及到什么单位、什么层次,都要一查到底,严肃追责。依法依规该罚的罚、该处理的处理、该抓的抓,绝不容忍、绝不手软。对恶意违法违规的要依法从重打击。对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三是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完善相关制度规定,需要修改法规规章的要抓紧修改,强化制度执行和审计、督查等监管,做到标本兼治。四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过好日子。尽管当前财政形势向好,但压缩“三公”经费不能放松,要严肃财经纪律,不得违规“开口子”增加行政运行成本。五是已确定的减税降费、稳岗扩就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惠企利民政策措施要落实到位。管好用好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资金,决不允许侵占挪用。保证公共资金、公共财产安全,向人民负责。
会议指出,加快发展农村寄递物流,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一要促进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物流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加强城市市场、物流企业与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衔接,发展专业化农产品寄递服务和冷链仓储加工设施,助力农产品销售,特别是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二要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加快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在东中部农村地区,更好发挥市场力量作用,引导企业驻村设点,提升快递服务水平。在西部农村地区,发挥邮政在末端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快递、供销等合作,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三要深化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合理、不必要限制,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加强寄递物流服务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银保监会对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作出工作部署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安排部署,做好银行业和保险业相关工作,银保监会7月13日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扫黑除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到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知》明确提出要继续执行《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做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关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18〕45号)的要求,并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作出了工作部署。
《通知》共七部分,主要内容为:一是强调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各级银行保险监管机构要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明确强化组织领导,银保监会继续保留全国银行业和保险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的机制,并要求各银保监局及银保监分局、各银行保险机构应保留相应工作机制,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三是为深化行业治理,《通知》列举了加强信贷管理、规范第三方合作、规范催收行为、打击诈骗活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员工管理、整治市场乱象、树立合规文化、做好非法放贷整治、加强监测预警十个重点整治领域,并分别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四是明确加强与其他机关的协同联动,要求各银保监局及银保监分局、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协助政法机关开展工作,继续完善涉黑涉恶线索摸排核查责任制、案件移送和沟通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属地扫黑办相关工作要求。五是要求各银保监局及银保监分局、各银行保险机构按规定报送途径每半年报送一次工作总结。六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根据各银保监局及银保监分局、各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评价,对工作表现差的单位要予以通报。七是继续做好扫黑除恶宣传工作,要求各银保监局及银保监分局、各银行保险机构继续积极主动做好扫黑除恶宣传及金融知识普及工作。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指导各银保监局及银保监分局、各银行保险机构按照《通知》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不断加强与政法机关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银保监会将支持险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长期资金支持
 
7月14日,国新办举行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张忠宁表示,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负债经营和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经营的两个轮子,其中保险资金运用这个轮子不但对于保险经营非常重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银保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鼓励保险资金发挥长期、稳定和价值投资者作用。通过股票、股权、债权、基金等形式,为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多层次资金支持。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地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支持保险资金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长期资金支持。
一是完善监管政策。修订保险资金投资金融产品的政策,将更多风险收益特征符合保险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纳入投资范围。适度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要求,丰富产业基金和科创类基金长期的资金来源。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资产支持计划发行程序,提升产品发行效率。三是开展产品创新,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产品,通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债结合等形式,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上海公布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7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动建设中国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和用好科创板平台支持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上市等。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服务业重点发展城市能级导向的功能性服务业、价值增值导向的生产性服务业、消费升级导向的生活性服务业三大板块,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推动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增值和生产效率变革,引领新消费需求、创造高品质生活。到2025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7%左右,力争到2025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
  其中,在提升金融服务资源配置能力方面,上海将推进金融服务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金融开放体系。
  提高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水平方面,上海将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展“新蓝筹”行动,用好科创板平台支持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上市。
  加强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方面,上海将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进一步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培育发展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加强数字货币系统设计、试点场景、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部署,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加大对金融科技重点算法、核心逻辑、基础技术等相关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争取核心技术领域国际标准话语权。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环境。支持推动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提升涉外金融审判和仲裁的国际化水平,加快适用国际通行的金融审判和仲裁规则。
  为此,上海将推出提升金融服务能级专项行动,持续提升金融产品的全球定价能力和话语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平台和“上海价格”,打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性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金融市场和重要基础设施,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银行卡交易清算中心,推动建设中国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强化“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应用,培育“上海胶”等新定价基准,完善和推广面向全球集中清算行业的“上海清算标准”,推出航运指数期货等。
  此外,“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将提升贸易服务全球枢纽位势,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领域,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全球集散与定价中心。
其中,在发展数字贸易方面,上海将健全数字经济领域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打造数字贸易公共数据库,完善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功能,探索制定数据交易相关地方性法规,参与构建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探索建设服务于跨境贸易的大型云基础设施;争取更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贸易税收政策;依托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北外滩地区等重点区域实现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创新突破,打造虹桥商务区全球数字贸易港,支持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探索建立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
 
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7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制造业发展速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一流企业主体和高层次产业人才加速集聚,新动能产业培育成势,绿色化低碳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长三角产业协同逐步增强,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制造”品牌进一步打响,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指出,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规划》还指出,做强世界级领军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领军企业,力争新增1-2家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做优链主企业,支持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优化整合生产、供需等上下游环节,提升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掌控力。做大硬核科技企业,支持创新企业加强硬核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品牌和综合竞争力,实施民营经济百强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品牌影响力大、发展潜力强的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沈阳五方面发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近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确定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涉及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路等内容,并提出总体目标:到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1万辆,推广应用总量达4万辆,公共充电终端达7000个。
  着眼于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大、零部件配套产业链不健全、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较慢等问题,《方案》明确了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重大进展、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等重点任务。
  产业发展方面,以扩大新能源整车生产能力和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为主要抓手,引导传统整车生产企业向电动化转型,积极提升新能源整车研发、生产能力,在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 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扩大应用规模方面,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拟规定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网约出租车、政府机关公务用车全部采用新能源车,鼓励城市物流、道路客运、巡游出租、市政服务、环卫、通勤等领域用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停车位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与项目同步交付车位中,配建充电设施的不少于车位总数的10%;新建商场、宾馆、医院、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和社会公共停车场,按照不低于车位数量15%的比例配建充电设施;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将设置充电基础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同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路网设施建设,率先在大东区、铁西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路。
  优化使用环境方面,从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审批程序、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电力保障、构建充电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运行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停车和通行便利等方面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出,沈阳市将开发建设新能源汽车和充(换)电设施安全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测,以及时发现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产业扶持方面,主要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建设、企业新车型研发、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包括对新建新能源乘用车、货车、客车等整车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投资补贴等。
 
河北省加速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近日,河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案》提出,围绕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加速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河北现代化制造体系。
  方案明确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建成“1+2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双千万”专项行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1000项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打造1000个知名工业品牌和产品,推动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引导10万家企业上云,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例达到50%,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产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企业级、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迁移,实现海量数据的全面采集、实时处理和云端汇聚,支撑企业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建设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工业7大主导产业需求,在每个行业培育认定1-3家省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各市建设1个市级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为行业和区域提供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等公共服务,培育新型生产组织模式,促进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动10个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河北布局。构建“1+21”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河北省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纵向与13个市和雄安新区平台互联,横向与7大主导产业平台对接,推动行业、区域平台与企业级、专业型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省平台全面汇聚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以推动平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为重点,实施1000项数字化改造提升重点项目,建立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库,遴选100个建设规模大、应用效果好的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典型经验,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健康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配套水平,形成1000个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名优产品,建设面向行业的产业链数字地图,为全省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支撑。实施“十万企业上云”工程。围绕重点行业和107个重点产业集群需求,丰富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内容,优化产品功能,指导云服务商建立完善企业上云本地化服务体系,打造企业上云服务生态。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步伐,建设河北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对上云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别提供精准服务。
  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体系。夯实平台应用的网络基础。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加快宽带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强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开展关键软件创新协同攻关,建立完善软件成本度量和价值评估机制。形成平台应用的生态体系。推动国家相关科研院所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开展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合作对接,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提升平台应用的安全保障水平。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研究建立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等机制,扎实做好5G网络设施安全、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特殊通信等重点工作。建设完善省级工业信息安全通报平台,构建全省工控系统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工控系统信息安全试点建设和应急演练。
  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强化制造环节智能化改造为着力点,推动原材料行业提质增效升级。以研发设计模式创新和产品智能化服务为突破口,推动装备行业向高端高新跃升。以用户网络化服务和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推动消费品行业优质高效供给。以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链锻造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行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在设备智能管控、研发生产管理优化、产品质量检测、供应链协同等场景的应用,促进关键核心制作工艺、上游核心原材料以及制造设备的自主技术攻关。
 
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近日,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高端资源集聚的金融服务战略支点、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金融要素配置枢纽,打造金融高质量发展强省和区域金融现代治理先行示范省。
“此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1个体系+1234’。”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介绍。一个体系,指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主要是“搭建一个平台,提升四大能力”。在今年全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省委已提出明确要求——搭建富有浙江特色的数智金融平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百姓普惠金融能力、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金融风险防控处置能力。“1234”,即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凤凰行动”两个升级版,积极打造国际金融科技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大高地,联动建设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效应的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开放金融四大特色带。
  《规划》提出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新兴金融中心。
  从空间上看新兴金融中心,主要是“一城”“一湾”“四带”。“一城”即以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为龙头建设国际金融科技创新高地;“一湾”指以钱塘江金融港湾为核心打造财富管理高地;“四带”则是联动建设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开放金融四大特色带。
  空间布局覆盖全省,意味着浙江要统筹区域金融发展。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等7个国务院批准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加上一批国家部委和省级试点,基本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覆盖,居于全国领先。
  推动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是统筹区域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规划》提出,实施金融帮扶山区26县工作举措,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共同富裕”等专项融资对接,推动跨越式发展。下一步,我省还将出台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规划》提出,全力打造“凤凰行动”升级版。凤凰行动启动以来,浙江资本市场实现飞跃。“十三五”期间,浙江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19家,累计达518家,均保持全国第二。如果算上境外上市公司,则累计达到659家。
 
湖北省发布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湖北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两年内新增10个国家级示范
  服务型制造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聚合物。进入新发展阶段,湖北要从工业大省迈向工业强省,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省经信厅产业政策处介绍,根据国家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湖北省迅速组织制定了该《实施方案》,成为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出台专项方案的省份之一。
  根据该方案,湖北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服务型制造的发展目标——到2023年,湖北省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支撑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其中,新遴选培育80个湖北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积极培育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力争新增10个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积极创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省经信厅产业政策处介绍,湖北省从2017年开始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建设,目前全省国家级示范企业、平台、项目有12个(如,华工科技汽配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良品铺子供应链管理等),数量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省级示范企业、平台、项目有59个。到2025年,湖北省将基本形成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让湖北进入我国服务型制造“第一方阵”。
  “十模式”探索制造与服务融合
  湖北省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将突出10种模式——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和其他创新模式。
  上述模式,正是国家相关意见中列出的10种模式。“湖北将10种模式全部被纳入实施计划,表明湖北工业门类齐全,新模式应用广泛,产业链完整且具备较好发展潜力。”省经信厅产业政策处相关负责人说。
  具体怎么做?从哪发力?湖北省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湖北省将加快建设高速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和能级,加速“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企业内网改造,强化网络安全建设,为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湖北省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探索开展众包、用户参与、社会化生产、社区工厂、网络协同创新、协同设计、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打造高效协作的创新体系。
  构建协同发展生态。湖北省将围绕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推广生产设备、零部件、传感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规范标准,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将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推动建设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
  此外,湖北省将持续开展试点示范遴选活动,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支持制造业企业以项目为依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服务创新,提高人才支撑能力。
  推动湖北省服务型制造发展,需要政策保驾护航。据介绍,湖北省将充分发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分级支持服务型制造示范创建工作——
  对获得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的企业、平台、项目,省级资金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获得省示范的,由企业所在地参照制定奖励政策。
  要素保障方面,湖北省将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集聚区用地、用能给予优先支持,保障项目建设运营顺利进行;加大资本市场对服务型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资金压力。
  智力支撑方面,湖北省将加快服务型制造智库建设,分模式更新完善省级服务型制造专家库,让专家在服务型制造规划编制、政策研究、制度建设、标准制定中提供更多咨询、指导。
  省经信厅透露,湖北省将扩充专家库资源,鼓励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成立服务型制造方向专业支撑机构,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在营商环境方面,湖北省将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制度壁垒,放宽制造企业拓展服务业务的准入门槛;鼓励相关领域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支持设计等服务型制造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企业动态·
 
宝武钢铁筹划对山钢集团战略重组
 
  据悉,山东钢铁、金岭矿业7月14日晚间公告称,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钢集团)通知,山东省国资委正在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筹划对山钢集团战略重组事项。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这意味着,传闻已久的宝武集团对山钢集团战略重组,正式浮出水面。
  山钢集团旗下的主要钢铁公司分别为济南钢铁、莱芜钢铁和永锋钢铁。在资本市场上,除了山东钢铁、金岭矿业外,还有中泰证券和鲁证期货两家上市公司。
  济南钢铁的主要产品为锅炉使用的中厚板材,莱钢则是建筑用的长材,永锋钢铁位于山东临沂年产600万吨的特钢项目将在年底投产。
  宝武集团近年来势头甚猛,近年来接收安徽省国资委无偿划转的马钢集团51%的股权,兼并太钢集团,与广东粤韶钢铁和重庆钢铁达成合作托管中钢集团。
  这是中国钢铁行业的第二波大整合,上一次发生在2008年前后,2007年宝钢集团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并购韶钢松山、广钢股份,成立广东钢铁集团,收购位于新疆的八钢集团,武钢集团以同样的方式并购柳钢股份。
  当时有一个时代大背景,工信部发布《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力推兼并重组,提出重点培育3至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并积极推进6至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钢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战略性兼并重组。
  为了不被整合,当时不少地方国企开始自发重整,以河北、山东为主,当地钢产量较高,地方国企实力强劲,此外,位于云南的攀钢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鞍钢集团通过提供现金选择权的方式,对攀钢集团在集团层面开启整合。
  当时形成宝钢系、鞍钢系、武钢系、河北系、山东系、首钢系和江苏沙钢系七大巨头,其中作为央企的三个钢铁公司势头甚猛,其他公司都以自保为主。
  此后,随着钢铁行业持续不景气,兼并重组进入冰封状态。
  直到2016年6月,宝钢与武钢战略重组,成立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大钢铁企业,拉开了中国钢铁行业新一轮大规模兼并重组。
  本次被重组的山钢,此前通过济钢和莱钢重组,费劲波折之后,终于有了山东钢铁这家上市公司。不过多年经营之后,山东钢铁市值并无起色,最新市值不到207亿元。
  宝武集团2020年兼并太钢集团后,总产能达到每年1亿~1.1亿吨。如果加上山钢集团的产量,宝武集团的年产量将会达到1.5亿吨左右。
 
小冰完成A轮融资
 
7月12日,小冰公司宣布,完成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高瓴领投,五源、Neumann、IDG、GGV纪源资本及上轮投资人北极光与网易公司跟投。公司称,估值已超过独角兽规模(即10亿美元)。
小冰公司即原微软小冰团队,于2020年7月从微软分拆独立运营,当年11月小冰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
 
广东铁投总经理王刚被查
 
据悉,广东省纪委监委7月10日通报称,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东铁投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广东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王刚现年59岁(1962年10月生),吉林通榆人。其担任广东铁投总经理一职将近七年。广东铁投是代表广东省政府出资的铁路投资建设主体,由广东省国资委100%控股,负责省方控股铁路、央地合资铁路的投资、建设。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广东铁投总资产规模2983.32亿元,总负债为1846.77亿元,资产负债率62.9%。
  进入广东铁投之前,王刚长期在国铁系统任职。公开简历显示,其于2000年至2003年任国家铁路集团旗下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2004至2005年担任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装备部部长。2007年,王刚转至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前身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下称广铁集团)就职,先后担任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职务。王刚曾参与珠三角城际铁路项目的筹建。
 
·海外经济·
 
欧盟正式批准12个成员国经济复苏计划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7月13日发表新闻公告说,首批12个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复苏计划正式获得批准。
  新闻公告说,此次获批的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拉脱维亚、卢森堡、葡萄牙、斯洛伐克和西班牙,它们将于近期获得首批资金。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获得欧盟理事会批准后,12个成员国将与欧盟委员会签署拨款和贷款协议,最快可在7月底前获得预融资。
2020年7月欧盟推出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包括1.074万亿欧元2021年至2027年长期预算,以及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这是迄今为止欧盟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同年12月,欧盟领导人就落实复苏计划达成协议。
 
欧盟委员会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提案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7月14日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提案,旨在实现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减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欧盟委员会当天公布的提案涉及交通、能源、建筑、农业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内容包括将收紧现有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效率;尽快推出低碳运输方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燃料等。
  根据提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欧盟最终能源消耗的40%;2030年新注册燃油车将比2021年减少55%,到2035年将不再有新的燃油车注册;到2035年,主要高速公路上每60公里将建一个充电站,每150公里建一个充氢站;通过土地利用、林业和农业领域的减排措施,到2030年自然减少3.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支持航空和航运业选择更多清洁能源;建立道路交通和建筑行业碳排放市场等。
  此外,欧盟还将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即对来自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和化肥等征税。
  欧盟委员会说,提案对实现欧盟2019年12月提出的“绿色协议”至关重要。通过提案,欧盟委员会将提出立法工具,以实现《欧洲气候法》中确定的目标,并从根本上改变欧盟的经济和社会,以实现公平、绿色和繁荣的未来。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天说,化石燃料经济已经达到极限,已经到了更注重创新、使用更清洁能源的时候。欧洲是第一个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陆,也是第一个提出相关具体路线图的大陆。
  这一揽子计划提案还需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讨论通过才能付诸实施。外界普遍认为,欧盟各国发展水平各异,低碳转型代价不同,围绕新规则的谈判和博弈将十分激烈,预计有关各方围绕提案的讨论过程会长达两年。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绿色协议”,首次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
 
欧洲央行宣布启动数字欧元项目
 
据悉,欧洲中央银行7月14日宣布启动数字欧元项目并展开相关调查研究。
  根据欧洲央行当天发布的新闻公告,调查研究为期2年,是数字欧元项目的初始阶段,旨在解决数字欧元设计和发行等关键问题。在该阶段,欧洲央行与成员国央行组成的欧元系统将对数字欧元进行设计开发,评估优先应用场景和潜在市场影响,与欧洲议会等机构研究相关法律框架,保护使用者隐私并避免对欧元区居民、机构乃至整体经济带来风险。
  欧洲央行强调,数字欧元必须能够满足欧洲民众需求,同时有助于防止违法活动,避免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产生不良影响。“无论如何,数字欧元将是对现金的补充,而非替代。”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自去年10月发布有关数字货币的综合报告以来,欧洲央行对数字欧元展开进一步分析,向民众和专业人士征求意见,结果令人鼓舞。基于此,欧洲央行决定正式启动数字欧元项目,目标是让欧洲居民和企业在数字时代继续拥有最安全的货币,即中央银行货币。
  过去9个月,欧元系统组织了多项有关数字欧元的实验,涉及隐私、反洗钱和流通限制等。欧洲央行表示,实验过程中未发现重大技术障碍。 
·研究探索·
 
陆铭:人口流动就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吗?
 
北京日报7月12日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陆铭撰写的文章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社会和经济发展公告,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是60%左右。但此次七普数据告诉我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4%。从年度报告到普查数据,城镇化提高了4个百分点。之前曾有一些说法,例如城镇化会带来社会风险、城镇化在60%左右就不会再进展了、城镇化的动力都已经没有了……现在看来,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真正远超大家预期的结果是“人口流动规模”。年度数据预告的流动人口规模是2.7亿-2.8亿,但七普数据之后,发现实际流动人口的规模达到了3.7亿。换言之,此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数据比平常年度公布的数据整整多出1个亿,不能小看这1个亿,中国总人口不过14亿。而且,去年10、11月人口普查的时候,受疫情的冲击生产生活还没有完全恢复,流动人口数据只会是低估的。
  提到人口流动,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背后的原因,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但人口流动就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吗?我们关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到底关注的是总量不平衡还是人均不平衡?
  我们口头上谈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总量”,如果换“人均”角度,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首先,最明显的便是南北差距。2020年下半年中国还掀起了一场关于“南北差距”的讨论,坊间一种说法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南方地区,这种视角仍是关注经济增长的总量差别。南方地区是中国经济条件最好的地方、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增长速度快完全是意料之中。
  然而,我们看人均GDP数据,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在刚改革开放时,中国北方城市的人均GDP除以南方城市的人均GDP比值在1.5左右。那时主要因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城市重工业的发展,人均发展水平大幅领先于南方。改革开放之后,南方经济更快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南北方比值基本是1,完全是平衡的状态,一直到现在,南北方人均GDP的比值仍然在1左右。所以,从人均角度来看,南北差距基本不存在。
  即使在近年来,南方人均GDP略高于北方,我们还需要思考差距的来源是什么。我认为所谓的“南北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地理问题。中国南方拥有大江大河,尤其是长江,以及沿海便利的海运条件。如果把长江沿岸武汉以东的沿江港口+舟山+宁波+珠三角地区的大港口从南方样本里拿掉后,南北方比值又回到1的水平。
  通过亚洲船舶地理位置分布卫星图不难看出:长江的运能是影响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非常重要的因素,长江经济带GDP占中国的40%。地理和自然条件依旧是未来中国区域发展、人口流动空间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展望未来,我们预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人口会是中国的集聚点,远离中心城市,人口就相对较少。中国人口在中西部围绕着国家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布局,远离中心城市的区域会成为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这是不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是的。根据预测,当未来中国人口逐步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聚时,中国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将缩小到日本和美国现在的水平,中国会成为现代化国家——经济和人口高效集中在少数地区,但地区间在人均意义上达到平衡发展。这恰恰就是中央所希望实现的“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趋势。



          

新枣庄企联三会.jpg

 枣庄企业家     枣庄市企联三会


640.png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新城巨山街道武夷山路1866号院内  邮箱:zzqixie@163.com 邮编:277000 电话:0632-8257966
鲁ICP备2021003606号
Copyright©枣庄市企业联合会版权所有 2023-2024